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窟野河治理工程

窟野河治理工程

发布时间: 2021-01-03 09:56:53

❶ 对治理黄河有哪些建设性意见

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治沙。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内。
具体措施有:容①种草种树,坡耕地退耕还林、还牧,使土石不下坡,清水长流;②修筑梯田,打坝淤地,以减少入河泥沙;③上中游修建水库也是治黄的重要措施,修水库水仅发电,还可治沙与防洪,调节黄河径流。如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可发挥防洪、发电、灌溉、防凌、防淤、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下游加固大堤,确保堤岸万无一失。

❷ 黄河变化治理方案。

近年来黄河水沙量减少的原因,在中、小雨的情况下水利水保措施有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因素是大雨、暴雨量的减少。据有关资料统计,黄河河口—龙门区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较70年代以前大雨次数减少了26.2%,暴雨次数减少了53.2%,而近十余年来大雨、暴雨次数减少得更多。黄河中游大部分属超渗产流地区,由于大雨、暴雨的减少,进入黄河的水量亦随之减少,同样是100毫米降雨量分为5天降下与1天降下其入黄水量将有很大差别,在这里降雨强度应起到很大作用。暴雨的减少,意味着洪峰流量的减少,其对黄土的冲蚀能力减少,沙量亦随之减少。
1997~2007年潼关平均来沙量仅为4.16亿吨,最大输沙量为1998年的6.61亿吨,最小输沙量为2006年的2.47亿吨;平均最大洪峰流量仅3440立方米每秒,最大为1998年的6500立方米每秒,最小为2004年的2140立方米每秒。而1996年来沙量达11.4亿吨,洪峰流量为7400立方米每秒,该年主要为黄甫川、窟野河等多沙粗沙地区普降暴雨,形成黄甫川黄甫站洪峰流量达5900立方米每秒,窟野河温家川站洪峰流量达9800立方米每秒,并形成干流龙门站洪峰流量达10600立方米每秒。而在1994年来沙量即达12.4亿吨,洪峰流量为7360立方米每秒。该年8月份河口—三门峡区间连降三次暴雨,雨区主要分布在无定河、延河、北洛河,龙门最大洪峰流量为11100立方米每秒。以上两年与前述之11年枯水段仅相隔几年,其水利水保措施不会有很大改变,据此也可以说明主要是降雨强度与落区形成了该两年与1997~2007年输沙量的巨大差别。 又从系列资料中可知,2002年是陕县(三门峡)自1919年建站近90年来年径流量仅次于1928年的特枯水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局部地区发生大暴雨仍可在该地区形成历史特大洪水和输沙量。2002年7月,河口—龙门间支流清涧河发生大暴雨,子长站24小时降雨量达274.4毫米,子长站流量达5500立方米每秒,是自1953年建站以来实测第二大洪峰;清涧河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达2.39亿立方米和1.08亿吨,分别是水土保持治理后1970~1997年均值的1.7倍和3.4倍。 另外,1994年8月31日,北洛河也发生了一次特大暴雨,吴旗站次暴雨量达214毫米,吴旗、刘家河、(氵状)头三站洪峰流量分别达7010立方米每秒、8030立方米每秒和6260立方米每秒,其中(氵状)头站洪峰流量系自1932年设站70余年来的最大值。
以上情况可以说明,黄河中游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水利水保措施对减水减沙起到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应是大雨、暴雨的发生几率及量级较前期明显减小,其中局部地区一旦发生大暴雨,则可能产生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和输沙量。 二是现状水利水保作用下,目前采用减沙量为4亿吨,笔者认为这4亿吨主要是干支流大、中、小型水库所拦截。据黄河流域水库淤积调查组于1994年编制的《黄河流域水库泥沙淤积调查报告》,对全流域(不包括山东省)601座大、中、小型水库淤积量调查,截止到1989年水库淤积量为108.97亿立方米,如按30年计,年均淤积量为3.63亿立方米。黄河流域大部分水库修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就是说,这些水库至今已拦沙三四十年,不少水库已淤满或接近淤满。宁夏清水河长山头水库,总库容3.05亿立方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淤满,已完全失去防洪减淤作用,其上游的水库群目前也大部分淤满,正在除险加固加大排沙量。泾河上的巴家嘴水库,总库容为5.11亿立方米,已淤积泥沙4亿立方米以上,防洪库容已不足,目前正加开大型溢洪道以泄洪排沙,完工后,一般洪水泥沙将全部泄往下游,不再具备防洪减淤效能。凡此种种,目前黄河上大量水库都在除险加固,措施主要是加大泄洪排沙能力,如果发生大暴雨洪水,有的水库除本次洪水泥沙排出库外,可能还将原有已拦沙量冲出一部分,入黄沙量将进一步增加。
三是水利水保措施拦截了部分沙量,但随着国家近些年各项建设的实施,人为水土流失有所加剧。据黄委水保局初步统计,全流域各项开发建设项目已达2万多个,扰动地表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弃土弃渣量达24亿吨,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5600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1.2亿吨。以上统计数据可能较粗略,但近年来矿山、铁路、公路、输汽管道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带来新的水土流失应是不争的事实。
三、几点认识
近年来黄河洪峰流量、沙量减小的主要原因,应是中游地区大雨、暴雨频度及量级减小造成的,水利水保措施对水沙的减小仅起次要作用。
目前的水沙量减小应是黄河水沙周期变化中的特枯阶段。从历史资料分析,往往一个枯水枯沙段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丰水、丰沙年或丰水丰沙系列,陕县水文站于1942~1959年曾出现连续18年平均实测输沙量达17.5亿吨的事实值得我们在选择水沙系列中予以关注。
水利水保措施减沙量中应以流域内大、中、小型水库拦沙为主。由于很多水库已运用三四十年,有不少已淤满或接近淤满,已失去继续拦沙减淤作用;且由于大规模开发建设,人为水土流失有一定的增加,因此在流域规划中所定现状减沙4亿吨,2010年减沙5亿吨,2020年减沙6亿吨,可能偏于乐观,尚应近一步深入分析。
为了治理黄河,科学家设计方案,一定要保护好森林,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通过本课学习,使人人都明白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自杀的行为。

❸ 治理黄河最出色的名人有哪些办法有哪些

1.治理成就
治理黄河,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鲧、禹治河,随后创建了堤防,秦代已统一了下游堤防体系。西汉贾让、东汉王景、元代贾鲁、明末潘季驯和清代的靳辅、陈潢等,对防洪的理论和实践均有重要贡献,其中以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方略影响最大。近代水利学者李仪祉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方略,主张在上中游广修水利,植树造林,建拦洪水库;在下游整治河槽,淤滩冲槽和开辟减河排洪。德国水利学者H.恩格斯多次为黄河进行河工模型试验。较早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大型灌溉工程是战国时期在当时的黄河支流漳河上兴修的引漳十二渠,以后历代修建的著名灌区有郑白渠、汉延渠、唐徕渠、枋口堰和近代的泾惠渠灌区等。历史上黄河水运也曾一度较为发达,盛极时,可南达江淮、北通蓟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就着手提高黄河下游防洪能力,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的规划研究。1954年10月提出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
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很大成绩。①通过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拦蓄洪水和分滞洪水工程,改进暴雨洪水预报与防洪调度等措施,初步建成了防洪体系。②全流域共建成了各类水库30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70多座;建成500kW以上的水电站 80多处,装机容量约260万kW。干流上已建骨干工程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等七座。在建的龙羊峡水电站,装机容量 128万kW(1988年开始发电)。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1200万亩增至近7000万亩。流域内工农业及城市用水已达270多亿m3,约占地表水资源的1/2,1972年后,还曾先后5次向天津市送水约16亿m3。③在黄土高原开展了以造林、种草、梯田、淤地坝等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工作,至1985年初步治理面积约10万km2。④流域内广泛利用洪水、泥沙,如引洪漫地、高含沙水流灌溉、用挖泥船放淤加固大堤等。
2.存在问题
①下游防洪任务仍很艰巨。在三门峡水库控制上游洪水的条件下,花园口仍有发生 40000m3/s以上洪峰流量的可能,远超过现有堤防抗御22000m3/s的能力,而且堤防还必须随河道淤积而不断加高。②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与经济基础薄弱。防治水土流失,开发当地煤炭和有色金属等资源,振兴当地城乡经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③水资源不足。黄河水量中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输沙入海,可供工农业引用的数量有限。现在黄河调节能力较低,有些河段水质又受到污染,供需矛盾已很尖锐。今后随着工农业用水增多,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势必更加突出。流域内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需要合理部署,加快开发进程。部分河段还要考虑恢复和发展航运。
3.规划
有关黄河治理规划的主张很多,对上游开发水电,上中游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下游巩固堤防及河口地区要有计划治理等看法基本一致,但对如何处理洪水泥沙则有不同见解,主要有:①着眼于上中游,如加强多沙粗沙区的治理,或把水、沙、洪全部用于灌溉和改造沙漠;②兴建中游干流大水库,在峡谷修建高坝以削洪拦沙,或主张采用调节水沙,高浓度输沙,蓄清排浑等运用方式,做到既保存水库有效库容,又使下游淤积减少;③在中下游大面积放淤和固堤,以利用洪水泥沙;④黄河下游改走新道;⑤引长江水冲刷下游河道;⑥下游多口分流,把水沙分散在郑州以东的黄河两岸。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黄河现状,治理开发黄河的规划指导思想是除害兴利,综合利用,使黄河水沙资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于生产。主要任务是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缓解黄河下游洪水威胁;防治水土流失,逐步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沙和水能资源,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四方面。
下游防洪:继续巩固堤防险工、整治河道与河口,建设滞洪区工程和洪水预报警报系统,规划近期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小浪底工程建成后,配合三门峡、陆浑、故县等水库,可大大提高下游防洪标准,下游凌汛威胁亦可基本解除。水库拦调水沙的作用,可使下游河道在二三十年内不淤积抬高,为其他减沙措施的实现争取缓冲时间,干流龙门、碛口和沁河河口村水库,也规划陆续兴建。共同控制洪水泥沙,形成防洪体系,加强防洪安全。
合理开发水利资源:黄河水量利用率虽已较高,但平均每年入海水量仍有300亿 m3,其中非汛期为100多亿m3,尚可进一步开发。关键是要从全河出发,在上中游增建有较大调节能力的水库,协调平衡各方面对水资源的利用要求。龙羊峡至黑山峡河段可开发水电1300万kW,托克托至桃花峪河段可开发水电630万kW,近期优先安排这两河段的建设项目。规划在干流龙羊峡至桃花峪河段布置约30级枢纽工程,其中骨干工程有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龙门、三门峡、小浪底等7座,共有库容850亿m3,可长期保留有效库容400亿m3以上。7库联合运用将能有效控制黄河的水、沙、洪,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结合黄河的治理开发,应提高黄河水系的通航能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预测21世纪用水量将显著增加,需考虑从长江调水接济。
水土保持和支流治理开发: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做到保水保土同改善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多途径利用洪水泥沙,以收灌溉与肥田的实效;确定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方向,做好农林牧水各种治理措施的配置;坚决防止各项建设与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强粗沙地区的建设,已定为重点治理的有皇甫川、无定河、三川河等,还要加强煤田所在地区的窟野河等支流的治理。黄河其他支流,要根据抗旱、防洪与发展生产的需要,修建各种功能的水利工程,并开发约300万kW的水电资源。
多途径解决黄河下游淤积问题:除继续加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外,主要包括:①利用小浪底、龙门、碛口等干流大水库拦蓄与调节水沙的作用,使下游在几十年内,不淤积抬高;②利用小浪底、龙门水库控制水沙和抬高水位的作用,将库内泥沙有计划地送到水库下游宽阔滩地上放淤;③在干支流灌区推广引洪放淤和浑水灌溉等。

❹ 内蒙古荒漠治理的怎么样了

一、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区划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以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为界形成明显的地貌特征,山地以北主要是高平原,山地以南主要以丘陵、台地和平原为主。其间,分布着68万平方公里可利用天然草场,18.7万平方公里森林,6万平方公里耕地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浑善达克、乌珠穆沁、巴音温都尔、科尔沁、呼伦贝尔十大沙漠、沙地以及黄河、海河(含滦河)、辽河(含大凌河)、松花江(嫩江、额尔古纳河)、内陆河五大流域水系。长期以来,由于恶劣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不合理利用等因素,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荒漠化。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呈东西狭长地形,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构成了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自治区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深感保护和建设好这片家园意义深远、责任重大。长期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截至目前,已集中连片治理300多条小流域,治理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7800万亩),保护下游耕地1800万亩,解决了300多万人口和1000多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年减少排河泥沙约2亿吨;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沙)育林5.3万平方公里(8000万亩),沙地综合治理面积1.7万平方公里(2500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由解放初期的7%提高到14.19%,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60.1%;保存建设草场8.8万平方公里(13000万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草地生产力,支持了畜牧业的发展;开展水土保持工程、林业生态建设、草原建设累计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人达60多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1亿元左右,自治区各级财力及专项资金配套约13亿元,群众投工投劳36亿多元,平均每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建设投人约3万元。

但就总体而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仍呈恶化趋势。突出表现是:土地荒漠化面积仍在扩大,植被退化,生物种类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一是境内山多、坡多、沙多、风大、干旱、降雨集中且暴雨频繁等自然因素,二是盲目开垦、过度放牧、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薄弱、保护不力等人为因素。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尚需治理的荒漠化土地约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60%。另外,还有部分已治理的荒漠化土地需要巩固、完善、配套和提高。这些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区、三北风沙区的阿拉善、阴山北部、科尔沁沙地和广袤的草原区。内蒙古自治区50个贫困旗县和200多万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生态基础脆弱,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农牧产品产量低而不稳,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同时,城市绿地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大气污染严重,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相适应。

二、保护建设规划及中、远期设想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国家重点区域生态规划为依据,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学管理为手段,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方针,走开发式治理、集约化经营、效益型增长的路子,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发挥一切积极因素,重点实施农牧业生态工程,兼顾城市环保、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其它工程,从总体上遏制我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良性生态系统,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保护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集中连片、综合治理、依靠科技、提高质量;
——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强化管理、注重效益;
——保护与建设相结合,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投资与投劳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三)保护建设目标

近期:1998~2010年,利用13年时间,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牧战略,大力种树种草,修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巩固和完善已建的荒漠化土地治理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自然保护区和城市绿地面积;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引起的城市污染和土地荒漠化;呼和浩特、包头二市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治理;基本遏制住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阴山北部、科尔沁沙地等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到2010年,城市绿地覆盖率提高到35%,扩建自然保护区面积5万平方公里(达到9万平方公里)。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45500万亩 (平均每年治理3500万亩),使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土地治理率由现在的23%提高到49%。同时,发挥已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效益,并在重点治理区建立监督、管理和测报机构,把生态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

近期建设目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0年)治理任务是:推广城市水源二次利用系统和清洁能源,控制污染源,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使城市绿地覆盖率提高到30%,扩建自然保护区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工造林2400万亩,建设草场6300万亩,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控制面积1800万亩,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10500万亩,使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土地治理率由现在的23%提高到29%。同时,巩固、完善和配套部分已完工程。第二阶段(2001—2005年)治理任务是:进一步推广城市水源二次利用系统和清洁能源,控制污染源,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使城市绿地覆盖率提高到33%,扩建自然保护区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工造林4000万亩,建设草场10500万亩,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控制面积3000万亩,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17500万亩,使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土地治理率由29%提高到39%。同时,继续对已治理工程进行巩固、完善、配套和提高。第三阶段(2006-2010年)治理任务是:全面完成近期目标任务,基本控制住城市污染,使城市绿地覆盖率提高到35%,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9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荒漠化土地治理率由39%提高到49%。

中期:2011~2030年,再用20年时间,使城市和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40%,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内蒙古自治区总土地面积10%,荒漠化土地治理率达到7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7%。

远期:到下世纪中叶,使内蒙古生态环境彻底改观,初步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沙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被率提高并稳定在30%左右,实现农田牧场林网化、坡耕地梯田化和大地园林化。

(四)保护建设重点

1.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风沙区治理工程

规划治理区范围包括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乌兰察布盟、阿拉善盟等盟市的29个旗县,总土地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占52%。),生态保护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轻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的危害。建设方式以小流域单元治理为主,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植树种草,建设梯田、坝地,修筑谷坊、水窖、塘坝等,以增加地表植被,增强截水蓄水保土功能。重点治理皇甫川、无定河、窟野河、西柳沟、石哈河、大黑河、浑河、昆都伦水库上游等流域。计划到2010年,人工造林种草、飞播林草、封山育林育草5900万亩,新建梯田、坝地200万亩,新建谷坊、淤地坝、水窖、塘坝、沟头防护等小型拦蓄工程 12万座(处),控制面积2600万亩。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7000万亩,每年减少流人黄河的泥沙量约1亿吨。其中1998~2000年,植树种草、封育林草、飞播林草1400万亩,新建小流域治理工程3万处,控制面积600万亩,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1700万亩。

2.“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阿拉善风沙区治理工程

阿拉善盟位于我区最西端,毗邻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荒漠和戈壁面积达17.5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65%),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就分布在这里。阿拉善地区属北温带大陆性腹地荒漠区,降水量极少(最低年降水量仅为40毫米)。特别是近40年来,由于黑河中游用水量剧增,下游来水量不断减少,致使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植被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加剧,风沙肆虐。1993—1996年,连续4年发生了特大沙尘暴,恶劣的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已有约2万多牧民群众失去了基本生活条件,需搬迁转移。

该区域生态保护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水源,恢复植被,防风固沙。建设方式是:综合运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积极开展找水工程,开发地下水源,争取黑河下游分水用水工程开工。重点建设居延海绿洲工程和孪井滩人工生态绿洲工程,解决生态恶化地区牧民群众的生存问题。计划到2010年,打深井26眼,建设五配套草库伦4000处,飞播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2000万亩,新增森林草场面积1500万亩。初步改善居延海周围的生态环境,使生存环境恶劣地区60%的牧民在孪井滩得到异地安置。其中1998—2000年,计划打深井6眼,建设五配套草库伦920处,飞播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450万亩,新增森林草场面积340万亩。

3.“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阴山北部风蚀沙化区治理工程

该规划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山地向蒙古高原的过渡带上,属半干旱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地区。包括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盟等盟市的11个旗县,总土地面积6300万亩(山坡地占70%,平原滩川地占28%)。总人口190万,其中农业人口167万。

该地区生态保护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保持水土,增加植被,休养生息,恢复生态。基本农田建设方式是:退耕还林还牧,大力植树种草,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对地势高、坡度大的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在允许坡度范围内开垦的耕地要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保土蓄水;在地形起伏的丘陵区内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和护村护路林,建设旱作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和草牧场。重点建设乌兰察布盟后山地段。计划到2010年,人工造林2600万亩,人工种草3900万亩,建设旱作稳产高产基本农田500万亩,建设小流域治理工程10万处,控制面积1300万亩;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6200万亩。初步控制住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其中1998-2000年,造林、种草1500万亩,建设旱作基本田120万亩,建设小流域治理工程3万处,控制面积300万亩,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1400万亩。

4.“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

规划治理区包括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等盟市的21个旗县,总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8.5万,其中农业人口470.5万。

该地区近期治理目标是:恢复地表植被,控制土地沙化。建设方式是:人工种树种草、飞播造林种草、围栏草场、建设灌丛草场、饲草料基地等。在丘陵区以建设生态经济沟为主,在平原滩川以建设生物经济圈为主,重点在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西拉木伦河两翼冲积平原形成带网片、乔灌草相结合的绿色屏障。计划到2010年,人工植树种草、围栏封育林草7800万亩,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5900万亩。

5.草原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内蒙古自治区天然草场分布较广,面积达80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天然草场的四分之一,占内蒙古自治区总土地面积67%,居全国第一位。但目前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已达4665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46%。草原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范围包括内蒙古33个牧区旗县。主攻方向是:恢复草场牧草植被,建立“三北”绿色草带天然生态屏障。建设方式以人工种草、飞播牧草、改良草场,围栏草场,封育草场,建设以五配套草库伦为中心的小生物圈为主。建设重点是:在适宜飞播牧草的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带、腾格里和毛乌素沙漠边缘、库布齐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建设1000万亩飞播牧草区。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典型草原区,改良封育草场3000万亩;在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的盐碱化草场,人工种植耐盐牧草2800万亩;在丘陵区种植多年生牧草,建设灌丛草场1000万亩;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5900万亩。同时,建立天然草场鼠虫害防治测报系统,搞好草籽基地建设。

6.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拟在西起毛乌素沙地,东至大兴安岭南麓丘陵区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地区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近期将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突出特点,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五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示范区进行重点建设,包括黄河中上游生态农业示范区、毛乌素风沙干旱生态农业示范区、阴山北部丘陵干旱风沙区、科尔沁沙地干旱风沙区、大兴安岭东南生态农业示范区的部分旗县。这些旗县是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糖基地,农业开发较早,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光热条件也相对较好。该工程建设目标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方式以建设农牧结合型生态户、“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推广节水灌溉、节能技术和农村新能源为主,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植树种草、打井,建设水土保持及小流域治理工程,节水、节能及农村新能源仪器设备购置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计划到2010年,改造中低产田360万亩,通过运用节水灌溉技术扩大水浇地90万亩,建设生态经济沟2600万亩。其中1998—2000年,改造中低产田90万亩,扩大水浇地21万亩,植树种草建设生态经济沟600万亩。

7.城市环境保护建设

近期要大力推广节能住宅建筑技术,保护和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提倡使用水源二次利用系统,提倡使用城市清洁能源;以呼和浩特、包头二市为重点,大力治理城市污染源,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计划到2010年,使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5%,其中1998—2000年达到30%。

8.自然保护区建设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纲要》中对自然地带和生态系统的划分,考虑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候鸟迁徙所经湖泊、优良家畜的原产地和具有重要科研及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地质剖面、生物古迹等,重点在各自然地带和生态系统建设35个自然保护区,使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8.4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总土地面积7.1%。

三、重点建设效益估算

按上述规划设想,到2010年,经过13年的建设,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将有所改观,特别是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据测算,人工草场平均每亩产草量可比天然草场提高150公斤。近期目标是新增草场建设保存面积20000多万亩,增加产草量300亿公斤,按每公斤0.6元计算,可增加产值180亿元。通过小流域治理,营造农田防护林,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等措施,可使受益农田粮食亩产提高10%,近期生态建设目标实现后,可增加粮食产量40亿斤,按每斤0.5元计算,可增加产值20亿元。这两项产值,即可使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每人增加收入600元。同时,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政策措施

(一)各地区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要依据本《纲要》,结合当地实际,分别制订本地区到2010年的生态建设规划,明确努力方向,落实目标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研究解决生态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加强组织、协调。要建立固定的生态建设工作联系点,把联系点办成绿化点、治理开发点、扶贫开发点、群众致富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广大人民群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力军,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带领群众自觉投身到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中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纲要》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行动、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历史任务。

(二)把生态建设与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内蒙古各地要针对畜牧业生产注重外延式发展数量、超载过牧、草场退化、草畜矛盾加剧和种植业广种薄收、粗放掠夺式经营的状况,制定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政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积极推进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农牧业生产和生态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要加强草籽基地建设,扩大优良牧草和青饲料种植面积,建设人工草场,改良天然草场,提高草场产草量和牧草品质,改善牲畜营养条件,提高牲畜个体质量和产出量,从而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要加强围栏草场和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推广草场轮牧经验,使草场得以休养生息,实现牲畜均衡营养,变牲畜一年一季出栏为一年四季均衡出栏,满足市场常年需求。解决冬春饲草压力和“卖难”问题,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要结合生态经济结构建设,积极建设水平梯田,推广坡地等高种植、座水点种等种植技术,增强保土蓄水功能,提高作物生长量。要加强旱作稳产高产基本田建设,使不适宜耕种的坡地退耕还林还牧,恢复植被。要加强农田牧场防护林建设,以提高农田、草牧场单位面积产出量。

(三)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及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依法保护管理好现有林木植被,坚决禁止“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破坏植被、破坏生态等违法案件。加强耕地保护,严禁荒地开垦,除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外,其余一律禁止开荒。加强草原保护,尽快落实草牧场承包到户及有偿使用制度,对超载过牧的要加收草原建设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超采地区要限制开采量。在“两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利工程,开办企业等,要严格环境保护建设评价工作,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沙化。旗县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林权证,是确认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法律凭证,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发证机关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不得随意变动所有权和使用权。开发国有林场(圃)的森林、旅游资源,必须经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同意,并对所占用的森林、林木、林地以及风景资源等资产进行评估作价,实行有偿使用。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征收的各项费用主要用于生态建设和保护。

(四)继续深化生态建设和保护体制改革。生态环境建设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和允许继承、转让、长期不变的政策,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鼓励苏木(乡镇)、嘎查(村)和社会各部门、单位及个人,以土地、劳务、资源、资金、种苗、机械、技术等人股,合作治理,共同受益;鼓励家庭承包、联户承包、集体开发、租赁、股份合作和拍卖使用权,加快治理开发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对集体所有的“四荒”资源,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可以一次划拨到户,限期治理,也可以统一建设,群众投劳入股,合作经营。对符合内蒙古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规定在林地内进行复合经营,或在防火隔离带、造林前熟化地种植农作物,治山、治沟、治丘、治滩以及国家设在基层的农、牧、林、水、农机各站开展有偿服务所得收入,享受优惠税收政策。

(五)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各级财政应将生态建设的资金列入预算,农业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要向生态建设倾斜。对已发挥效益的水利、水电工程,每年要从水费、电费中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库区建设及上游的水土保持工程。内蒙古自治区切块下划到盟市的国有林场(圃)的生产费、基本建设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费、水土保持费和畜牧飞播资金等专项经费,各盟市、旗县不得截留和挪用,专款专用,并保证及时足额到位。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劳动积累工定额标准和投工数量。凡是用于生态建设的积累工,不视为增加农牧民负担。要积极吸引区内外、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六)加强生态建设科学研究工作。各有关部门及科研、教育机构,要针对生态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组织人力、财力和物力,开展重点科研攻关。对于生态建设科研项目,要优先纳入地方科技发展计划,并保证经费。大力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当前,要积极发展经济林、薪炭林、速生丰产林和兼用型林种,大力推广生态经济沟、生物经济圈、小流域治理、立体种植复合经营、家庭“五小”林业(小林场、小苗圃、小种植园、小果园、小药材园)、“五配套”的小草库伦建设等生产模式以及抗旱造林、节水灌溉、沙地衬膜水稻、药材种植、覆膜栽培等适用技术。切实加强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培养一批农牧民技术员和生态治理开发带头人。

❺ 长江、黄河的上中下游分界线、河段特征及其治理方法谢谢。

长江:河口、旧孟津
黄河:宜昌、湖口
一、长江上中下游分界
1、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上游。
2、湖北省宜昌市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之间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中游。
3、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以下的长江河段为长江下游。
二、黄河上中下游分界
1、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
2、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之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
3、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
长江、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洪涝灾害成因及综合治理
(一)长江
(1)长江各河段水流特征
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江阔水深、少支流。
(2)易洪段: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尤其是荆江段。
(3)成因
①自然原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暴雨时南北两岸支流同时涨水;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排水不畅,有长江的“地上河”之称;中游地区湖泊淤积严重,蓄洪能力下降。
②人为原因——中上游地区滥垦乱伐,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含沙量增加;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湖泊面积缩小;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下降。
4)措施: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林、还湖;三峡水库防洪作用巨大;裁弯取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二)黄河
(1)黄河各河段的水流特征
上游:河源水清,峡谷段水能丰富,河套段水流平缓;
中游:多支流、多峡谷、含沙量大;
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2)易洪河段:下游。
(3)成因: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带来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华北平原后,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从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4)措施:①上、中游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修建水库(小浪底水库)。
②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