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量表
❶ 水土污染
土壤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类工农业生产中不合理因素的影响,已导致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积累,降低了植物生产的产量和品质,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本研究对廊坊市城市规划区水土污染主要研究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环境污染主要以Hg、Cd、Pb等点污染为主,地下水污染主要以矿化度、总硬度、F、CI、Mn、NO3—N、Fe等为主。
一、土壤环境污染
1.污染现状
Hg元素单点污染主要分布在丰盛小区、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南尖塔村等地;Cd元素主要分布在三角地附近;Pb元素主要主要分布在银河大厦、管道局医院等地,污染程度为起始污染到显著污染(如图2-7、图2-8、图2-9)。
2.污染元素的危害
土壤环境的污染通过营养级或食物链最终达致在人体中积聚蓄积。
有机Hg积蓄在脑内,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破坏脑血管组织,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中毒症状和先天呆痴儿;Pb中毒时,出现高级神经机能障碍、婴儿精神呆痴症等;Cd中毒症状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萎缩、骨骼软化和变形、致癌、致畸及高血压、糖尿病、肺气肿等。
3.污染物的类型、范围及成因
廊坊市区内除众多政府机关、大专院校、事业单位及商店、宾馆、餐饮、娱乐等产业,还有数以百计的厂矿企业,其中金属材料制品、金属构件公司27家,综合通用机械公司39家,化工原料公司27家,造纸印刷包装公司51家,电子电器通用设备及器材厂20家,五金模具金属材料制品加工厂6家,塑料油漆轻工化工厂11家,粮油食品加工厂15家,家具公司6家(按2001年统计)。他们消耗大量有机化工燃料(烃类、石油天然气)和无机金属矿石,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和烟尘等,其净化处理达标率尚未达到100%,势必对环境各要素(空气、水体、土壤、生物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单元素污染分布看,Hg元素高值区主要沿京山铁路两侧分布,最高值800×10-9,位于裕华路与丰盛路之间。此外,李桑园、西户屯、南尖塔、北昌一带含量比较高,大于100×10-9;Cd元素高值区位于中部银河路—新华路、爱民道—解放道交汇地带,西北部翟各庄及东南部彭庄—大枣林一带;Pb元素高值区位于周各庄、中所至彭庄、大枣林一带。
贯穿市区(北小营至南尖塔)的10km垂向剖面土壤测量表明,从深部到地表,含量变化最大的是Hg、Cd、Pb,其次是As、Cu,也表明这些元素为区内主要无机污染元素。
4.污染分区
按照加权平均法选取Hg、Cd、Cu、Pb、Zn、N等元素的污染指数,超标点数进行综合评价,
图2-7 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土壤Hg元素污染现时含量图
图2-8 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土壤Cd元素污染现时含量图
图2-9 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土壤Pb元素污染现时含量图
公式为:
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综合影响评价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廊坊市城市规划区为例
式中:P为综合环境质量总指数
Wj为环境要素的污染指数
Pj为环境要素权重
各元素因子综合权值见表2-3。
表2-3 各元素因子综合权值表
根据公式计算出综合指数,将土壤环境质量分为5级,编制了廊坊市城市规划区环境质量分区图(图2-10)。P≤1清洁区;1.0<P≤1.6尚清洁区;1.6<P≤10起始污染区;10<P≤25显著污染区;P>25严重污染区。
从图可以看出,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土壤污染有起始污染区、尚清洁区、清洁区。
二、地下水污染
1.排污现状
据1998年《廊坊市水工程环境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报告,本区内共有排污口60处,其中暗管43处,明渠17处;工业为主33处,生活为主21处,工业生活混合型6处;常年排放53处,间断排放7处,全区实际年废污入河量4205.81万立方米,占廊坊全市(包含各县市区)废污入河量的54.9%,本区排污以工业为主,生活次之,主要污染物入河年排放量见表2-4。
表2-4 主要污染物入河年排放量表
图2-10 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土壤环境质量分区图
2.污染方式及途径
本区深层地下水因防污能力强,目前尚没有发现大面积污染,仅个别井点因未建立一级卫生防护区,而出现细菌个别指标超标,浅层地下水防污能力较弱,污染较为普遍。其污染方式既有直接污染,又有间接污染。直接污染方式一般发生在工业及人口较为集中和防污能力较弱区,地表水直接渗入地下,形成浅层地下水大面积高污染区;间接污染方式一般出现在郊区和排污渠两岸的引污灌溉区,一般形成环状或带状污染,污染物经过长期搬运,其浓度也大大降低,因此,污染程度较低。
本区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途径一般为垂直入渗污染型,即地表污染物通过包气带垂直入渗地下污染地下水。此外,地表水污染物通过少数井或地下排污管道,形成侧向渗入污染型,此类范围一般小于垂直污染区。
3.地下水污染程度
(1)地下水的污染检出现状:①浅层地下水。各种污染物检出率为100%,主要污染物有总硬度、NO3—N、Cl、和F,其中2000年NO3—N超值率为100%,总硬度超值率88.9%,主要超标物是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Fe、Mn、F,其中Mn和总硬度平均超标率分别为87.3%和84.9%。
②深层地下水。各种污染物检出率为100%,主要超标物质为F和Fe,年平均超标率分别为66.4%和24.2%。,个别年份Mn和NO3—N、Zn也有超标。
(2)污染分区。利用地下水污染指数法进行污染程度分区,综合污染指数计算公式为:
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综合影响评价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廊坊市城市规划区为例
式中:Pw为地下水污染指数
Ci为某污染物质的检测含量
Coi为某污染物质的起始值
n为参与评价的污染物的项数
根据综合污染指数(Pw)分级原则和参与评价项目的数目,城市规划区地下水污染程度分为三级,见表2-5。
表2-5 城市规划区地下水污染程度分级表
本区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分为3个级别区。未污染区(Ⅰ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4.5%;其次为轻污染区(Ⅱ区),占33.1%;中等污染区(Ⅲ区)仅占2.4%(如图2-11)。中等污染区分布在建成区;轻污染区分布建成区的外围,主要分布于建成区的南部和西部,另外在东部大枣林庄出现一小片;其余地区为未污染区。
图2-11 廊坊市城市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分区图
4.地下水质量评价
根据《河北省廊坊市地质环境监测报告》,采用国颁《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分别对本区浅、深层地下水进行评价。
①浅层地下水。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全区浅层地下水无Ⅰ、Ⅱ、Ⅲ类水分布区,主要是Ⅳ类水分布区。造成本区水质较差的物质主要有: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铁、锰、氯化物。从总的水质分布情况来看,北西部地下水水质略好于东南部地区地下水水质。
②深层地下水。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全区深层地下水无Ⅰ、Ⅲ类水分布区,主要为Ⅱ类水和Ⅳ类水分布区。Ⅱ类水主要分布在廊坊市城市规划区东南部,其余广大地区主要为Ⅳ类水分布区,见表2-6,仅有个别点为V类水(城市规划区以西旧州粮库)。单项元素较高的组分是F、Fe、Mn,属于原生污染。
表2-6 水质分布表
5.污染物F对人体的危害
适量的F(0.5~1.5mg/d)是人和动物必须的元素,可促进牙齿和骨骼的钙化,在牙齿外面形成保护层,缺乏时,易发生龋齿和骨质变形。
过量的F(≥4mg/d),无论从饮水、食物还是空气中进入人体,都会影响甲状腺等内分泌功能,抑制酶系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破坏条件反射。最严重的氟中毒是氟骨病:骨质发生病变、破坏、堆积、软化、外膜骨质增生、韧带钙化、骨质疏松,随之肌肉萎缩,肢体变形。
大量的F进入肌体后,可形成CaF2,CaF2混着于骨中软骨组织中,破坏磷钙代谢,影响骨骼正常发育生长。CaF2还导致牙齿钙化不全,牙釉受损。
6.地方病氟中毒、氟骨病分布及预防治疗情况
城市规划区地下水中氟含量较高,造成了氟中毒地方病。据2000年统计,本区病区人口17.46万人,约占城市规划区人口的37.96%。氟中毒病的主要症状是氟斑牙,其次是氟骨病。引起本区氟中毒病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期饮用高氟地下水。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委、市政府对地方氟病的治理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改水降氟,从致病源头进行氟中毒病的治理,20年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截止2000年末,改水降氟受益人口15.81万人,受益人口占病区人口的90.55%。
综上所述,本区土壤污染以点污染为主,土壤重金属污染趋势是沿京山铁路两侧及老城区分布,污染程度为起始污染。浅层地下水污染分为三个等级,其中未污染区占大多数,未污染区占总面积的64.5%,轻污染区占33.1%,中等污染区仅占2.4%。污染程度最大的区域分布在建成区,其次是建成区的外围、郊区、万庄、旧州、杨税务等城市规划区中南部地区,是本区的副食品和蔬菜生产基地。1996年至2000年,5年来的污染评价结果,污染呈减轻趋势,未污染区面积逐渐增大,重污染、严重污染区消失,说明近年来廊坊市治理城市污染效果显著,但目前较重污染区的分布与城市建成区北西部的淀粉厂、酒厂排污以及龙河污水有关,这一地段区域是城区水源地上游的南西侧,对保护水源地较为不利。
本区深层地下水以Ⅳ类水为主,Ⅱ类水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的东南部。
本区内由地下水高F引起的氟中毒、氟骨病地方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下,已经从源头得到控制,控制率达90.55%。
❷ 在考试焦虑量表中 对得分在多少的人有必要采取防治措施
得分不清楚。复
在生命制的某个道途中,我们的确不小心沾染了这些焦虑情绪,然而它们只是暂时的,不可能一直停留在那里,逆境之终必是顺境,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朴素道理。哪里有作用力,哪里就有反作用力
节选自《走出焦虑风暴》
❸ 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效果评价
王洪德金枭豪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1995年开工,1999年8月竣工。危岩体经过施工阶段和竣工后的应力重新调整,岩体逐渐趋于新的稳定,且危岩体安全度有了很大提高,防治工程效果日渐显著。本文通过对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前后监测资料分析、对比,评价危岩体的稳定性,预测危岩体变形趋势,并对工程治理效果作出初步评价。
【关键词】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效果评价
1概述
1.1地质概况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原新滩镇)境内,与黄崖老崩塌体、新滩滑坡区及其他隐患区共同组成长江西陵峡崩滑隐患区。链子崖危岩体北端危岩高耸百米以上,俯视长江。总体呈近南北向分布,与长江呈60°~700角斜交,南高北低,北宽南窄,崖顶向北西倾斜,坡角20°~30°,分布高程由南500m降至北临江180m。危岩体由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夹数层薄层灰岩、页岩组成,其下为厚1.6~4.2m的马鞍山组煤层。危岩体内发育有30多条宽、大裂缝。山体被切割成3个大小不等的危岩区,Ⅰ区为T0—T6缝段;Ⅱ区为T7缝段;Ⅲ区为T8—T12缝段。
1.2工程概况
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于1994年10月开始,整个体系主要由 T0—T12缝段地表排水工程、T8—T12缝段煤硐承重阻滑键工程、“五万方”及“七千方”锚索工程、猴子岭防冲拦石坝工程等组成。防治的重点为T8—T12缝段(250万 m2)危岩。两大主体工程——承重阻滑键工程和锚索工程于1995年5月开始,分别于1997年8月、1999年8月竣工,标志着危岩体防治工程施工部分于1999年8月结束,而后全面转入防治工程效果监测阶段。
1.3监测系统概况
链子崖危岩体监测系统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步建立,到防治工程结束时,形成了监测手段多样、数据采集及处理自动化的立体监测系统,包括:
(1)岩体表面绝对位移监测点(大地形变)30个;
(2)裂缝相对位移自动监测点26处39点;
(3)水平孔多点位移计自动监测点3处11点;
(4)预应力锚索测力计监测点9个;
(5)承重阻滑键岩体应力监测点41点;
(6)岩体深部位移监测(钻孔倾斜仪)5处;
(7)中心处理机房1处,可24小时随时采集、处理监测数据。目前,上述监测设备均正常运行。
图1链子崖危岩体裂缝分布及承重阻滑工程布置图
1.承重阻滑键;2.地表裂缝;3.平硐入口;4.深部位移监测钻孔
2 工程施工前危岩体变形状况
2.1T8—T9缝段
据1978~1994年监测资料,危岩体治理前,崖顶岩体朝 NW向蠕动,即大体上顺岩层倾向运动。其中东部朝N17°W水平位移1.2mm/a,下沉0.9mm/a;地表中、西部则向NW向水平位移0.7~2.5mm/a,下沉0.4~0.9mm/a;崖下T9缝南侧岩体向NNE位移,水平位移为2.3mm/a(见表1)。
表1链子崖 T8—T9缝段岩体治理前年平均位移量表
2.2T9—T11缝段
长期以来,T9—T11缝段岩块以不均一的蠕动朝 NNW—NNE方向运动,据1978~1994年绝对位移监测资料:东部崖顶向 NNW向位移,速率为1.4~1.7mm/a,下沉0.5~0.8mm/a;中西部崖顶岩体向N22°~29°W位移,速率为1.6~1.9mm/a,下沉0.6~0.7mm/a;东部崖下岩体向近N方向位移,速率为1.8~2.0mm/a(见表2)。
表2链子崖 T9—T11缝段岩体治理前年平均位移量表
2.3“七千方”滑体
“七千方”表层滑移体长期以来一直顺倾向以R402为滑面向NW向滑移。据S7点监测资料,该滑体1995年以前,顺R402软层朝N30°~45°W累进位移34.36mm,速率为4.9mm/a,滑移角30°,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岩层倾角27°~35°)。
2.4“五万方”岩体
崖顶 G上点自1978~1995年朝 N20°W位移,速率为1.5mm/a,下沉0.7mm/a,F/H=1/0.47。表明“五万方”在治理以前的变形特征为顺岩层倾向蠕滑并伴随下沉。
2.5雷劈石滑体
1978~1995年底,雷劈石滑体朝NW方向位移,速率为1.6~2.0mm/a(T801和T802点)。
可以看出:工程施工前,T8—T12缝段崖上岩体及“七千方”滑体、“雷劈石”滑体主要以NW向顺层滑移变形为主,崖下岩体则朝近N向长江方向位移。
3工程施工后危岩体变形状况
3.1T8—T9缝段
根据1997~2003年监测资料(见表3),危岩体治理后,T8—T9缝段岩体崖顶东部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2.5mm/a减小为2003年2.0mm/a(T81点),下沉量由治理前0.9mm/a减小为2003年0.4mm/a(T81点);西部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0.7~1.8mm/a减小为2003年0.6~1.1mm/a,下沉量由治理前0~0.4mm/a减小为2003年0~0.2mm/a(T82、T83点);变形方向由治理前NW变为NE方向;崖下T9缝南侧岩体由NNE转向SW方向位移,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2.3mm/a减小为2003年0.8~1.7mm/a(T9x1、A下点)。
岩体变形趋于稳定状态(见图2、图3、图4),说明防治工程已经发挥效力。
图2T8—T9缝段T81点年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相对位移监测资料(见表4)也可以看出危岩体工程治理以后,岩体经过应力调整变形逐渐趋于相对稳定。
图3T8—T9缝段T83点年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图4T8—T9缝段T82点年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表3T8—T9缝段岩体治理前后绝对位移监测点年变化量表
表4T8—T9缝段岩体相对位移年变化量表
3.2T9—T11缝段
根据多年的绝对位移监测资料,T9—T11缝段岩块在治理前一直以不均一的蠕动朝 NNW—NNE方向运动,治理后绝对位移监测资料显示(见表5),该缝段崖顶岩块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1.4~1.9mm/a减小为2003年0.6~1.9mm/a,下沉量由治理前0.5~0.8mm/a减小为2003年0.1~0.5mm/a,变形方向基本上为NNE—NE—NS;崖下岩体由近 N方向转向 NNE、NE方向位移,位移量由治理前1.8~2.0mm/a减小为2003年1.3~1.7mm/a(B下、T9x2点)
图5T9—T11缝段B上点年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表5T9—T11缝段岩体治理前后绝对位移监测点年变化量表
该缝区岩体治理后位移变形量及下沉量逐步减小并且低于多年平均位移速率,其值均小于点位中误差,并且变形趋势已经基本相对稳定(见图5、图6),这表明岩体位移变形不明显,防治工程已经发挥效力。
图6T9—T11缝段 F上点年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3.3“七千方”滑体
“七千方”表层滑移体长期以来一直沿倾向以R402为滑面向NW向滑移。根据绝对位移监测资料(见表6),“七千方”滑体锚固工程加固以后,岩体朝锚索拉张力方向位移,此后沿该方向的位移量逐步减小,位移量由治理前4.9mm/a减小为2003年1.3mm/a(S7点),并且变形趋势(见图7)已经基本上趋于相对稳定状态。说明防治工程已经发挥效力。
表6“七千方”滑体治理前后位移年变化量表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论文集
图7“七千方”滑体S7点年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七千方”滑体治理后相对位移监测资料(见表7)分析可以知道岩体变形趋于稳定状态,说明防治工程已经发挥效力。
表7“七千方”滑体治理后相对位移监测点年变化量表
3.4“五万方”岩体
“五万方”危岩体经历了NW向顺层滑移(施工前)到朝SE向运动,再朝SE、SW向缓慢位移,位移量由大到危岩体逐渐趋于稳定的过程(见表8)。锚索工程施工后,“五万方”岩体均朝有利于岩体稳定的方向位移且变形量渐趋稳定。以崖顶G上点为例,治理前多年平均水平位移量为1.5mm/a,2003年为0.8mm/a,治理前下沉量0.7mm/a,2003年该点垂向没有发生变形(见图8)。其他各监测点变形情况与G上点类似。
锚索测力计监测也反映了上述变形现象(见图9,图10,表9),该危岩体1996年、1997年经锚索加固锁定后,锚索锁定力逐渐变小(测力计年变量为负值,且绝对值越来越小),表明危岩体朝锚固力方向位移,位移变化量由大到小。1999年锚索测力计年变量多为正数,显示锚索持力之特点,与位移监测表明的岩体变形现象一致,通过近几年的监测资料岩体应力已经重新调整并趋于相对稳定状态,说明锚固工程效力已经发挥。
表8“五万方”绝对位移监测点年变化量表
图8“五万方”危岩体G上点年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图9“五万方”危岩体锚索测力计监测数据—时间曲线图
图10“五万方”危岩体锚索测力计位移—时间曲线图
表9锚索测力计监测年变化量统计表
相对位移监测资料(见表10,图11)显示治理后由于防治工程发挥效力,危岩体变形已经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表10“五万方”危岩体相对位移监测点年变化量表
图11“五万方”危岩体裂缝相对位移历时曲线
3.5雷劈石滑体
雷劈石滑体位移量由治理前1.6~2.0mm/a减小为治理后(见表11)2002年0.6~1.7mm/a(T801和T802点),变形量逐步减小并且相对稳定,变形方向由治理前NW方向改为基本上向NE方向。
表11雷劈石滑体绝对位移监测点(T801、T802)年变化量表
从监测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危岩体在防治前后变形趋势明显减缓并且趋于相对稳定,这表明防治工程已经发挥效力,有效遏制了危岩体向不利于岩体稳定方向的变形。
4效果评价
以上分析表明,防治工程结束以后,T8—T9缝段岩体、T9—T11缝段岩体、“七千方”岩体、“五万方”岩体和雷劈石滑体位移变形已不明显;块体间无明显的位移变形。从变形趋势来看,危岩体在防治工程结束以后,岩体应力重新调整,变形趋势逐步趋于稳定。表明防治工程已经发挥效力。
综合分析认为,防治工程结束以来,危岩体在经历了变形调整后,岩体变形进入相对稳定期,岩体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危岩体已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防治工程效果已经初步体现。
5结语
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竣工后,通过危岩体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对危岩区的岩体变形可得出:危岩体各缝段岩体变形明显减小,已经趋于相对稳定;各缝间岩体变形已趋于相对稳定。这表明防治工程已经发挥效力,防治工程效果已经初步体现,危岩体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 殷跃平,康宏达,张颖.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锚固工程施工方案[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7(1):44~51
[2] 王景宏.链子崖危岩体稳定性分析与治理[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3):56~62
[3] 徐卫亚,孙广忠.链子崖危岩体整治工程地质适应性[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3):43~55
[4] 王尚庆.链子崖危岩体监测预报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3):79~89
[5] 王洪德,高幼龙,薛星桥等.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预报系统功能及效果[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12(2):59~63
[6] 王洪德,韩子夜.监测工作在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中的重要作用,2004(未出版)
[7] 王洪德,姚秀菊,高幼龙等.防治工程施工对链子崖危岩体的扰动[J].地球学报,2003,24(4):375~378
❹ 怎么看一个人智力有问题
如何判断智力低下,智力低下,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这些来判断治理地下,首先治理地下的临床表现有智力低于同龄,而智商评分。
❺ ”法人(企业)治理结构“在实证研究中,成熟可靠(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量量表是什么在哪里可以找到
你看下信度和效度的定义就明白了,信度低不可信,效度低解释力不够
❻ 时常口干舌燥,胸闷,焦虑,烦躁,夜晚多梦(且是多恶梦)如何防治
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旦口干,想到的便是饮水解渴。殊不知,经常性的口干也可能是患了某些疾病,常见的原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