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鸣湖整治
㈠ 西安 雁鸣湖 围挡起来的是什么工程啊 热力管道铺设什么时候能到这里啊,暖山康城今年冬季能如期供暖吗
你看到的是浐抄河雁鸣湖临时拦沙坝工程施工,
工程概况:临时拦沙坝一座,进水口一处,出水口一处。
由西安浐灞河发展有限公司施工,项目主要建设道路及配套市政管网工程、
雁鸣湖绿化工程及浐河、雁鸣湖的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成后,
将改变雁鸣湖园区内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建成区域内较完善的交通系统
及其他基础设施系统,将使雁鸣湖园区形成一片良好的区域亲水生态环境景观,
为实现建设“高尚住宅、旅游生态区”及“生态居住区”的规划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房地产项目;
北起月登阁路,南至田马南规划路,西至规八路,
东至浐河西路以西的雁鸣湖二号湖,占地面积216亩,
㈡ 粤北的经济规划
——南粤绿色生态屏障。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江河源头、湖泊水库、重要湿地、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大山区生态系统建设投入,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着力构建粤北地区生态安全新格局,努力把粤北地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主导,将粤北地区划分为重点、协调和生态三类发展片区,实行生态建设优先、产业集约优先,积极探索用较少的土地面积获得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方式,破解山区科学发展的难题,重点在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城乡一体、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体制改革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全国山区科学发展提供先行示范。
——新兴生态型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辐射和带动功能,发挥粤北地区环珠三角的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和各市主导产业发展,积极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产业承接地的城镇,以工业进园为载体,错位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专业分工合作的产业链。
——区域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粤北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区域合作,着力把粤北地区打造成为南融珠三角、北联内陆的重要桥梁和东承海西、西接西南的重要纽带。 到2015年,粤北地区初步形成全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初步形成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上新台阶。西北东韩“四江水系”水源地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I-Ⅱ类标准,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5%;森林覆盖率达72.7%,生态发展区的生态公益林占林地面积提高到5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60%以上的中心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8%,确保实行生活污水处理的村庄数量每年增长1%以上,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村庄覆盖率每年增长1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上新水平。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基本实现所有县城区通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52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500公里。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农田渠系灌溉系数达到0.5-0.6.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基本实现“三网融合”。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0%,地区生产总值达5250亿元(2010年可比价,下同);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340元;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重优化调整为10∶53∶37.——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力争实现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名义增长分别达9.5%和9.0%,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村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初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同险种同水平。 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本布局理念,统筹考虑现有的开发强度、发展潜力,按照“五极”、“七轴”、“三片”空间结构和“融南联北、承东拓西、区内协调”区域布局的要求,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强化与周边区域的连通和协作。
(一)构建“五极、七轴、三片”的空间布局。
以珠三角地区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辐射源,粤北地区五个地级市的城区为主要增长极,广州、深圳和珠海向内陆扩散的七条高速公路为发展主轴线,城镇区、工业区和生态保护区等为发展主轴线上的节点,并以粤北地区与珠三角的地理位置关系划分重点、协调和生态三个发展片区。
——“五极”:将粤北五个地级市的城区建成五大区域性增长极。到2015年,5个地级市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50万以上,每个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在城区的带动下,韶关市建成为粤北区域中心城市、广东新兴制造业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旅游休闲重点地区;河源市建成为粤东北特色中心城市、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市、新兴产业集聚地、粤北赣南区域物流中心、现代生态园林城市;梅州市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目标建成广东绿色崛起先行市、生态文化平安名城、世界客都;清远市建成为大广州卫星城市、珠三角高新产业新成长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云浮市建成为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全省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市、广东富庶文明大西关。
——“七轴”:以珠三角为辐射源并向内陆扩散的高速公路为粤北地区的七大发展轴。
广(州)韶(关)发展轴。京港澳和广乐高速公路、武广高铁、京广铁路和北江航道发展轴,途经广州、清远城区、英德、佛冈、翁源、韶关城区、乳源、乐昌等城镇,是清远、韶关承接珠三角核心区辐射并向湖南拓展的重要轴线,粤北地区中部发展的“脊梁”。
广(州)梅(州)发展轴。广梅、广河和广惠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东江航道发展轴,途经惠州、河源城区、东源、龙川、梅州市区、梅县区、兴宁、大埔等城镇,是粤北东北部发展的重要轴线,影响和辐射海峡西岸地区的重要拓展轴。
广(州)连(州)发展轴。广清和清连、连宜高速公路和107国道,途经广州、清远城区、清新、阳山、连南、连山、连州等城镇,覆盖整个清远市行政区划的中轴,是我省向湖南方向拓展的重要发展轴。
广(州)云(浮)发展轴。广梧高速公路、南广铁路、三茂铁路、西江黄金水道,是云浮承接以广州-佛山-肇庆为主的珠三角核心区域向大西南地区拓展的重要轴线。依托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集聚云浮市城区的产业与综合服务功能,带动云安、郁南等城镇和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形成影响和辐射大西南地区的重要拓展轴。
深(圳)河(源)发展轴。以深圳为起点的惠盐、惠河高速,以及深圳-赣州高速公路等区域干道,途经深圳、惠州以及河源的城区、东源、和平等城镇,二十特勤吧托人情问她千万别
汕(头)梅(州)发展轴。汕梅高速、广梅汕铁路,涉及梅州市区、梅县区、丰顺、蕉岭等城镇,是依托海西经济区和潮汕都市区向北拓展的重要发展轴。
珠(海)云(浮)发展轴。珠海至中山高速、江门至罗定高速,途经珠海、中山、江门等珠三角城市以及云浮的新兴、罗定等城镇,是云浮承接以珠海-中山-江门为主的珠三角核心区域向大西南地区拓展的重要轴线。
——“三片”: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范围,以县级行政单元为主体,细分为重点发展、协调发展和生态发展三个具体功能片区。
重点发展片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先地区,工业园区化的密集区,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粤北地区的新经济增长极,城镇密集的区域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专栏1重点发展片区
片区特点:与珠三角地区接壤或属地级市的城区。
片区范围:韶关浈江区、武江区和曲江区,梅州梅江区和梅县区,清远高新区、清城区、佛冈县和清新县,河源源城区,云浮云城区和新兴县。
发展重点:粤北地区五个地级市的城区;韶关工业园区、韶关曲江经济开发区、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韶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远经济开发区、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清远台湾工业园,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经济开发区、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河源经济开发区、源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云浮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城)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开发区和产业园。
禁止开发:河源恐龙蛋化石公园、曲江小坑国家森林公园、梅州雁鸣湖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和省级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生态点(详见专栏4)。 协调发展片区: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接续区和控制开发强度的缓冲区,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区,重点发展局部点状式的工业园区并以承接生态型的工业和农业产业为主,强调发展与保护并重。 专栏2协调发展片区
片区特点:处于各流域的上游,与珠三角地区不直接接壤。
片区范围:梅州丰顺县,清远英德市,云浮云安县、罗定市。
发展重点:片区范围的县(市)城区及中心镇;丰顺经济开发区,清远英德华侨工业园区,佛山南海(罗定)产业转移园、罗定双东环保工业园和云浮(云安)循环经济工业园等。
禁止开发: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飞来峡和宝晶宫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生态区和生态点(详见专栏4)。 生态发展片区:全省最重要的北部生态屏障,省内各大河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全省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和低碳经济发展区,以保障生态安全为重点,同时适度开发点状城镇和生态型产业。 专栏3生态发展片区
片区特点:地理上大都远离珠三角地区,与周边省区相邻,其中有11个县(市)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片区范围:韶关乐昌市※、南雄市※、仁化县※、始兴县※、乳源县※、新丰县和翁源县,梅州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和五华县,清远连州市、连山县、连南县和阳山县,河源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连平县※和紫金县,云浮郁南县(有“※”符号的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发展重点:片区范围的县(市)城区和中心镇;逐步开发乐昌经济开发区、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工业园、始兴工业园区、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乳源经济开发区、南雄精细化工园、仁化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翁源官渡经济开发区,蕉华工业园区、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五华经济开发区,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紫金经济开发区、深圳龙岗(紫金)产业转移工业园、紫金吉安环保工业园,郁南特色产业工业园等产业开发区和产业园的建设。
禁止开发:韶关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乳源南岭和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始兴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新丰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郁南县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河源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及其库区、东源县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紫金东江森林公园和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川枫树坝省级保护区、五华七目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兴宁市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生态区和生态点(详见专栏4)。 专栏4粤北地区重点保护的区域名录
世界级: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级: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小坑国家森林公园、韶关国家森林公园、梅州雁鸣湖国家森林公园、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镇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省级:仁化森林公园、仁化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乐昌大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九泷十八滩风景名胜区、金鸡岭风景名胜区、广东南雄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刘家山森林公园、广东后洞森林公园、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新丰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曲江沙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曲江罗坑省级自然保护区、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梅州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阴那山风景名胜区、天鹅山森林公园、丰溪森林公园、大浦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铁山渡田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五华七目嶂省级自然保护区、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五指石风景名胜区、平远龙文-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大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及其库区、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江森林公园、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川枫树坝省级自然保护区、霍山森林公园、和平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贤令山森林公园、飞来峡风景名胜区、宝晶宫风景名胜区、英德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太和洞森林公园、笔架山森林公园、白湾省级自然保护区、羊角山森林公园、佛冈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天湖森林公园、连州田心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清远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蟠龙洞风景名胜区、南山森林公园。 (二)加强以融入珠三角为重点的区域合作。
依据“融南联北、承东拓西、区内协调”的区域布局方针,向南融入珠三角地区;向北联通湖南和江西,向东承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向西沟通北部湾经济区,发挥广东门户和通道作用,开拓发展市场和空间。
全面融入珠三角地区。粤北五市要依托珠三角、融入珠三角、服务珠三角,在城乡一体、基础设施、转移园区、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市场人才等方面与珠三角全面对接,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继续办好“山洽会”,建立和完善紧密型的市县对口合作机制,共同招商引资,加强与港澳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连接省区的合作。深化与泛珠三角省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湘粤赣红三角地区在交通衔接、商贸流通、流域整治、环保预警等方面的区域合作。
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加强全面对接,促进多领域的合作,逐步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建立健全粤北地区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实现粤北地区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 遵循“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原则,重点加强生态控制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旅游区、湿地生态系统和城镇工商密集区的建设。
(一)构建粤北生态安全格局。
一级生态控制区:重点建设“四江水系”一级生态廊道,完善“四江水系”地区防护林体系,逐步将粤北生态发展区内的生态公益林占本地区林地比例提高到50%以上,维护控制区内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
二级生态控制区:重点规划和建设粤北绿道网、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区、名胜古迹、公园及其他高密度居住区。
(二)完善粤北自然保护区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包括森林生态、内陆湿地、水域生态、自然遗迹、野生动植物等自然保护区;进一步修订全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政府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护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规范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管理体制;建立粤北自然保护区数字化管护监控系统;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重点保护和加强建设南岭湿地、始兴南山内陆湿地、化高坪内陆湿地、南雄小流坑-清嶂山水源林、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水源林等自然保护区;建设乳源南水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开展曲江罗坑湿地、北江中游英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工程;探索建立省级湿地公园或湿地保护小区。
(四)保护和建设水源涵养区。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划定粤北水源涵养区,包括“四江水系”集水区以及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南水电站水库、合水水库、潭岭电站水库、合河水库等主要水库的集水区;启动“四江”流域水源涵养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小流域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五)营造宜居宜业环境。
坚决防治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染。采取污染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措施,对产业转移园区及入园项目执行严格的环境评价制度。加快推进村镇区域性、集中式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重点加强中心镇、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周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配套建设污水输送管网,严格实行污水处理厂尾水达标排放,排入指定纳污河道;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的监测与保护;推广“村保洁收集、镇运输中转、县处理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广使用生物杀虫剂,降低农药、化肥的施用强度。建立土壤污染信息系统和土壤污染防治与监测制度,严格控制主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超标的耕地。
综合治理废气物污染。重点控制火电、水泥等行业的废气排放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积极淘汰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加大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建设粤北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在韶关、清远等市建立区域性废纸、金属、玻璃、塑料和橡胶分拣加工集散中心,在每个镇区建设1个以上的垃圾回收站。
因原规划篇幅较长,不再赘述。具体内容可参考文件《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
㈢ 如何构建国家农业公园项目
国家农业公园认知
农业公园是以经营公园的思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农作物种植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
国家农业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和农村民俗观赏园。它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属于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是一个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休闲、度假、游憩、学习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国家农业公园缘起
农业部于2008年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单位根据该标准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历史遗产传承、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环境优化、村域经济主体、村民生活展现、服务设施配置、品牌形象塑造、规划设计协调等十一大评价指数,共计100分。经申报评审等程序,计分达到有关条件的,批准其为“中国农业公园”。等十一大评价指数。
为建设美丽、低碳、环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服务业、旅游业深化发展的有关要求,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拟计划用5—8年的时间打造出100个“中国农业公园”。
国家农业公园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未知空间需要我们去探索。国家农业公园是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理想模式,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
国家农业公园打造六要素
一是具有吸引力较强的田园美景、地貌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区美景等资源禀赋与基本质素。
二是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如: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生产习俗、特色的生活习惯、特色的节令节庆、特色的民间工艺、特色的村规民约、特色的建筑人居等。
三是具有标志性的展示传统和现代农耕文化的场所。
四是具有组织形式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管理模式健全的建设与运营主体。
五是具有健全的道桥游线设施、下榻接待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购物消费设施、管理与导游设施、出行运载设施、通讯视讯设施和康疗救护设施。
六是具有特色鲜明、传播力广、美誉度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
国家农业公园案例链接
案例1——兰陵国家农业公园
项目概况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位于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总规划面积62万亩,其中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10万亩,辐射区5。
2012年6月,国家批复山东兰陵试点建设国家农业公园项目,2013年9月,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景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农业公园试点项目,是全国首家国家农业公园。
功能分区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项目包括十个功能区:农耕文化展示区、科技成果展示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花卉苗木展示区、现代种苗培育推广区、农耕采摘体验区、水产养殖示范区、微滴灌溉示范区、民风民俗体验区、休闲养生度假区、商贸服务区等十个功能区。
发展现状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现已完成了农展馆、农展广场、游客中心、现代农业展示区、有机蔬菜推广和采摘体验区等项目建设,知青文化园、郁金香博览园、兰花苑等项目正有序推进,景区旅游元素正逐步丰富完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已先后改造提升了5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农展馆、农耕文化广场、华夏菜园、锦绣兰陵、农科蔬苑、湿地公园、热带雨林馆、沂蒙山农耕博物馆、竹林水岸、新天地游乐场等多个项目,已经对外开放。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巨型南瓜
景区内外环境采用远程监控、智能室温、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种植的近千种高档蔬菜、瓜果。一年四季,郁郁葱葱、争奇斗艳,使游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例如:番茄树,来自法国的品种,生长周期2年以上,单株覆盖面积达60平方米,可连续结果1.2万多个;茄子树,单株生长冠幅25平方米,累计结果2000多个,1年产量300公斤左右。此外,还有甜椒树、地瓜树、巨型南瓜等,这些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休闲观光,体验其中乐趣。
案例2——中牟国家农业公园
项目概况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主要涉及雁鸣湖镇的东漳东村、韩寨、朱固3个村,北至运粮河,东南至丁村沟,西接中东路,三面环水一面为路,占地面积10000亩,计划总投资35亿元。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是一座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乐园。
功能分区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共分为6个功能区——设施农业种植示范区、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农业文化创意园、花卉高新科技示范园、精品果蔬示范园、综合管理示范区。
中牟农业产业园-公园水系工程意向图
重点项目:公园水系工程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水系工程前身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北部先导区水系工程,是中牟县都市区现代水城8个建设内容之一。园区水系规划范围为5.3平方公里,通过对区域内防洪排涝、水资源配置、水质保护等工程建设,构建“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相互协调和有机组合的水生态环境系统,使园区呈现一派“水流岸绿、水清景秀、鸟语花香”的诱人景象。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建成后,将和园区外的5000亩水面、雁鸣湖风景区、静泊山庄等交相呼应,形成一个群体效应,为郑州的旅游景点再添一景
案例3——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
项目慨况
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又名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是琼海市的“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项目开发中本着“不占田、不砍树、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原则,将之打造为集生态、环保、现代农业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先行示范区,形成“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田园风光。
开发优势
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好。龙寿洋自流灌溉面积大,农田灌溉基本解决,农田整治项目已建设田间道路46条,生产路19条,村道26条,修建排灌渠道36条,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
二是乡村景观美,生态环境好。龙寿洋重视生态文明村建设,乡村农民注重居家环境整治、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植花花卉和风景树、一年四季花儿飘香。
三是农业景观别具特色,田野阡陌纵横。龙寿洋周边农民善于利用季节安排田园农业、坡地种植橡胶、胡椒、槟榔、益智等南药和热带水果,田园种植水稻及反季节瓜菜,田野一年四季一片绿油油。
四是乡村建筑和民俗文化独特,开发观赏潜力大。龙寿洋乡村建筑既有中原文化的痕迹,亦具有南洋文化的特色,况且民间传说,民间工艺众多、婚嫁风俗、生育风俗、喜庆风俗、传统节日很有特色。
五是地处博鳌和潭门渔港必由之路。龙寿洋地处博鳌和潭门港必由之路,凭借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盛会品牌、形成温泉——博鳌——嘉积组团的主要片区,规划龙寿洋产业发展,营造田园景观,充分发挥加积效区位优势是十分有利的。
项目设置
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规划有龙舟广场、儒家文化广场、大棚瓜菜基地、兰花基地、草莓基地、垂钓区、莲藕基地、槟榔谷、蔬菜基地、农家乐等17个建设项目,蔬菜基地重点打造城市游客的私家菜地。农业基地、农家乐等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由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形成现代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㈣ 牡丹江的治理开发
牡丹江流域吉林省敦化市境内,有大片冲积平源,土质肥沃,官地镇黑石乡素有粮仓之称,适宜发展农业。解放前,经常泛滥成灾,水利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解放后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在境内牡丹江中、下游的官地镇西崴子、黑石乡泽草沟建成两座水库和两处小水电站,在大山嘴子、小山嘴子又建成两座中型小库,发展了水产养殖事业和兴修了拦洪、灌溉配套工程,促进了农业单产的提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还修建了牡丹江干流堤防工程,共计8处,长30.1公里,保护了农田1.61万亩,居民8.46万人。排涝抗早工程项目的投资也逐年增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水利设计部门正在规划进一步开发牡丹江流域丰富的水利资源,防治结合,完善各项配套,搞好生态平衡,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牡丹江的一级支流沙河上游支流哈尔巴岭沟下游建有总库容2610万立方米的哈尔巴岭水库,在支流二道河上建有总库容2200万立方米的大林水库,这两座水库的主要效益是养鱼。1940年,由朝鲜迁来的农民和当地朝鲜族农民,在中游修建简易拦河坝和引水渠,种植水稻2.7公顷。到目前已发展为实灌水田面积1500公顷的沙河灌区。
小石河,中游于1975年建成总库容1398万立方米的小石河水库,是敦化市城市防洪,供水的重点工程。日供城市用水4万立方米;电站装机365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00万千瓦时;设计灌溉水田面积1500公顷。
四道沟水库,位于敦化市官地镇东南六公里处,距离敦化市区36公里,始建于1956年5月,完工于1958年10月。水面134公顷。
西崴子水库,位于牡丹江干流,是牡丹江梯级开发的第二个梯级,1971年修建,1976年投入使用,是一座以防洪为主,集发电、灌溉、养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该水库蓄水面积2925m2,设有多部发电机,变压配电中心,可发往敦化市,官地镇,黑石,青沟子,额穆和黄泥河,同时坝下为发电中心和乡村通道。
大山水库,位于敦化市雁鸣湖镇境内,牡丹江支流塔拉河下游,距牡丹江汇入口1.5公里,距敦化市60公里。该水库是以防洪为主兼顾养鱼、旅游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组成。
桦树川水库,宁安市桦树川水库位于蛤蟆河上游,1966年至1971年建成,是个大型水库,总库容量1.19亿立米,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鱼和其它农副业生产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桦树川水库大坝全长360米,坝高33.8米,坝顶宽5米,总工程量为85.85万立米。输水洞位于大坝右侧,全长464米,内径27米,进口设岸塔式启闭台高30米。出口消力池长38米,总工程量为2.97万立米。溢洪道位于大坝左侧,侧槽开敝式,长190米,溢流堰顶宽60米,总工程量为15.07万立米。桦树川水库建成后,宁安市东南部的宁安、卧龙、江南、兰岗、平安、石岩等乡、镇减轻了旱涝灾害。1981年开始发电,年发电量235万度,年均产商品鱼12万斤。
卧龙河水库,兴建于1958年秋。水库建设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年--1960年,主要工程是大坝清基和大坝上土,坝高达6米左右,并搞了输水洞工程。1960年秋一场洪水,将水库冲毁,因此停建。第二阶段是从1966年秋至1971年,主要工程是大坝上土方。这段共完成大坝土方的3/4以上。第三阶段是1974年至1975年,主要完成溢洪道混凝土和大坝护坡等工程。卧龙河水库,1975年止,共完成土石方26万立米,坝高15米,蓄水能力900万立米。卧龙河水库,对桦树川水库灌区保证了一定的灌溉补偿和供应抗春旱保春种的用水。
高云水库,位于林口县龙爪乡高云村西1公里处,是乌斯浑河左岸支流上的骨干蓄水工程。始建于1958年,1978年土坝合龙。1991年洪水使坝后出现局部滑坡,消力池边墙倒塌,现正修复。属小型(Ⅰ)水库,集雨面积44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91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39.7万立方米,死库容21万立方米。土坝为黏土斜墙坝,最大坝高15.5米,坝长560米。溢洪道为正堰,平板钢闸门控制;输水洞为浆砌石无压半圆拱形洞,洞长54米。设计灌溉面积1.71万亩。
东沟水库,位于林口县古城镇湖水东沟河下游,是乌斯浑河右岸支流上小型(Ⅰ)水库。始建于1958年,竣工于1990年。1991年因洪水使溢洪道进口边墙倒塌,现正修复。水库集雨面积97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9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5万立方米,死库容14.2万立方米。土坝为黏土心墙坝,最大坝高10米,坝长435米。溢洪道为开敞式,两孔平面钢闸门控制;放水洞为圆形混凝土管,洞长35米。水库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养鱼等综合利用。设计灌溉面积1.4万亩。
红旗水库,位于林口县古城镇乌斯浑河左岸支流上,为小型(Ⅰ)水库。始建于1967年,1979年竣工。水库集雨面积18.7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40.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5万立方米。最大坝高17米,土坝长210米,土坝为黏土心墙混合坝;溢洪道为侧槽式,总长25米,放水洞长56米。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
龙爪水库,位于林口县龙爪乡境内,是乌斯浑河右岸支流上一座小型(Ⅱ)水库。1965年始建,1967年竣工。总库容2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700亩。
浪花水库,位于林口县中兴乡境内,是乌斯浑河右岸支流上一座小型(Ⅱ)水库。始建于1958年,1959年竣工。总库容2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300亩。
新立水库,位于依兰县道台桥镇新立村南,距县城40公里,是勃利河流域骨干工程之一。水库以灌溉为主,兼可防洪养鱼。库区积雨面积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212万立米,校核库容最2280万立米,最大泄洪量45.8立米/秒,兴利库容930立米,水位144.3。供水范围为道台桥镇中部和平原乡南部29个村屯。1955年始由新立、长胜、周玉堂等村兴建,完成土方1500立米,1956年受益,灌田600余亩。因工程简陋,1960年决口溃堤。附近村屯为种植水田,经简单修复,维持灌田。
永平水库,位于依兰县护林乡西北5公里处,以勃利河上游的飘荡河为水源,集雨面积30.3平方公里,水面5万亩,属护林乡管辖。1955年11月,由县调集民工修建,民办为主。共完成土方28.13万立米,石方8391/立米,混凝土方1322立米,用钢材4.5吨,水泥1471吨,木材288立米,投134.2万个国家补助投资48.5万元,总库容250万立米,兴利库容140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1823亩,实灌1500亩。堤坝长620米,高8米,最大泄洪量124.4立米/秒。1979年,采用专业施工队和季节突击相结合办法继续施工。 渤海灌区,渤海灌区是老灌区。民国14年(1925年)就修有渤海坝和渤海干线,开发水田100多垧,至伪康德11年(1944年),水田发展到1000垧左右。解放后,1953年成立渤海灌区管理站,到1956年,先后整修了渤海和江西坝,维修22公里支渠,修建田问永久性闸门工程6处和临时性木制闸门6处,修永久性排水闸门6处,木造渡槽20座,跌水工程8处,全灌区桥、涵洞等工程68个。1956年秋,在牡丹江上维修2座拦河坝和新修1座进水闸。1958年至1960年重修了较大的永久性工程2处。1966年秋天,重新修建了渤海坝,坝长260米,高2米,顶宽5米,底宽15米,为浆砌石永久性坝。1973年,江西坝改为半永久性拦河坝。到1985年,渤海灌区共有斗渠2条,长13.5公里;支渠11条,长41.45公里;斗渠2条,长54公里;排水渠6条,长5000米。渠系建筑物121处,其中永久性建筑物52处,半永久性建筑物9处,临时性建筑物60处。
江南灌区,是民国12年(1923年)开发的老灌区。解放前有拦河坝8条,干渠5条,水田面积7500亩。解放后,到1951年,干渠全长18.9公里,支渠24.7公里,拦河坝8处,其中较好堆石坝3处,木造进水闸8处,永久性水闸4处,木造排水闸1处,木造渡槽31处,永久性工程2处,桥涵85处。1963年6月5日,八家子七孔永久性渡槽竣工,渡槽长75米,高1米,宽2.5米,设计流量2.4秒立米。总工程量土方为1.5万立米,石方0.2万立米。1965年12月,完成八家子南山的红旗洞工程,完成土方1738万立米,石方0.46万立米,是县内第一座大型永久性水洞带闸工程。1981年,完成江南渠道混凝土拦河闸。这是牡丹江地区江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拦河大坝,完成土方2.4万立米,石方0.34万立米。1985年,全灌区有拦河闸1处,临时抗旱用拦河坝1座,引水渠道2万米,排水干渠4条,总长4万米,防洪堤12.97公里,各种构造物131处。
桦树川水库灌区,始建于1975年,大的干渠有5条,其中总干渠1条,分干渠4条。总干渠从宁安桦树川水库起到石岩镇拥军村止,全长48.5华里。四条分干渠总长为34.12公里,其中第一条自卧龙乡新政村到兰岚乡永正村,全长7.8公里;第二条自石岩镇拥军村的节制闸后边至平安乡丰产村,全长7.79华里;第三条由石岩镇拥军村节制闸到民和、兰岗两村之间,长11.86华里;第四条从石岩镇拥军村节制闸到宁安镇河西村止,长25.2华里。全灌区共有大、小建筑物156处。1976年开始通水,流量达6秒立米。1985年灌溉面积4万亩,有卧龙、兰岗、石岩、江南、宁安等乡、镇,共39个村受益。
卧龙河水库灌区,是1975年由宁安市组织卧龙、石岩两个乡、镇和国营宁安农场于11月15日动工兴建的。4000多人大干一冬春,共完成14公里干渠。1976年又续建桥6座,涵洞4个,并完成千渠石缝沟防渗段铺设混凝土预制板工程。1977年挂锄期间,又开挖支渠10公里。1978年春天,将卧龙河水库送进桦树川总干渠,对抗旱保苗起到了作用。
新安灌区:位于海林县城西30公里,密江河与海浪河交汇处的中心。西起山嘴子,东至三家子,北起良种场,南至海浪河。是一处多渠首的老灌区。总面积7.65万亩,耕地6.43万亩,现有水田面积4.23万亩。海浪河与密江河为主要水源,水源充沛。全灌区现有用水干渠6条,26.9公里,支渠6条,25.34公里,斗农渠261条,145.7公里;排水干渠22条38.58公里,支渠71条39公里,毛渠284条117.2公里;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构造物工程512处,其中拦河坝9处,护岸4处,闸21座,渡槽23处,跌水116处,涵洞224处,农桥102座,交叉1处,其它12处。设计灌溉面积4.8万亩,有18个受益村。1985年实灌面积4.3万亩(包括提水灌溉面积0.375万亩),方条田面积0.44万亩。在山嘴子有座晒水池,面积39.96万平方米,平均水深2米,蓄水总量80万立方米,可提高水温1-2℃,促使水稻早熟,还可养鱼。1968年,投放鱼苗20万尾,1974年,增设进水口、节制阀,达到全面配套。总投资25.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84万元。
海南灌区:位于海林县城东南海浪河下游,南北为低山丘陵,海浪河贯串中间,属河谷冲积平原。全灌区总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12万亩,海浪河为主要水源。全灌区共有构造物319处,其中南干渠11.75公里,北干渠3.5公里,南、北支渠共9条13.92公里;排水干渠8条23公里,分水闸43座,桥梁48座,涵洞92处,跌水13处,渡槽12处,倒虹吸10处。
新合灌区:位于海林县城脚下,海浪河下游两岸。西起敖头渠首,东至海浪河大桥,北起斗银村,南至秦家村。由一乡(新合乡)一镇(海林镇),三条河流(海浪河、斗银河、红甸子河),四个灌区(敖头、永安、红甸子、斗银)组成。是一个多水源,多渠首灌区。灌区面积5.1万亩,其中水田2.94万亩。海浪河、红甸子河为主要水源,全灌区现有用水干、支渠39条65公里,排水干、支渠20条51公里,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构造物153处,其中:闸门48座,倒虹吸2处,渡槽6处,跌水5处,涵洞79处,农桥7座,交叉2处,护岸2处,其它2处。
旧街灌区:位于海林县城西部,海浪河中游南岸。西起海浪河,东至龙头山,呈三角形。海浪河为主要水源。灌区总面积2.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0.81万亩。全灌区现有构造物50处,其中进水闸2座,分水闸12座,跌水4处,渡槽3处,涵洞7处,倒虹吸1处,溢流堰2处,农桥9座,用水干渠2条17公里,支渠8条4公里,排水干渠5条10公里。
山市灌区:位于海林县城西22公里,海浪河支流山市河中下游。西起东光南干渠首,东至与海浪河交汇处,呈狭长形。山市河为主要水源,属河谷冲击小平原,地势平坦,适于水稻生产,是多渠首灌区。灌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万亩,其中水田0.85万亩。本灌区由东光(南、北)干渠、新建干渠、奇兴干渠、锦山干渠5个渠首组成。现有用水干渠5条12公里,支渠29条14公里,斗农渠92条16公里;排水灌渠15条12公里,支渠12条15公里;构造物50处,其中桥22座,坡洪与用水交叉4处。此外田间道路27条26.4公里,农田防堤2.29公里。
刁翎灌区,位于林口县乌斯浑河下游山间河谷冲积平原上,始建于1938年;筑有一、二号拦河坝(柳石坝);当年灌溉水田3000亩。解放后,对灌区进行整治维修。1968年建起一号坝渠首进水闸,两孔,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干渠总长5公里;渠首位于今建堂乡河兴村乌斯浑河对岸至兴隆沟口。1970年建起二号坝渠首进水闸,两孔,引水流量为1.5立方米/秒;干渠总长6公里;渠首位于半方地与河心村之间。1972年,一号坝渠首增设5孔进水闸。1987年一号渠首建橡胶坝一座,3孔,长70米。1991年修建浆砌石溢流坝60米。1992年,在得胜村修建一座跨度120米斜拉渡槽,引水流量2.25立方米/秒。刁翎灌区除渠首橡胶坝、斜拉渡槽外,有渠系建筑物72座、引水干渠1条、支渠4条、斗渠29条、排水干渠4条、截流沟3段、排水支渠两条。国家投资累计156.56万元。其受益范围包括南起河兴,北至徐家和沿河两岸的得胜、永安、保安、治安、长青、胜利、合心、四合等10个村屯。灌区总面积2.28万亩,实灌1.18万亩。
建堂灌区,位于林口县乌斯浑河中下游,始建于1938年;筑有一、二号拦河坝(柳石)。一号坝位于大盘道对岸,二号坝位于河西村南1公里处;当年灌溉水田2000亩。1966年,建一号坝渠首进水闸,两孔,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干渠由大盘道至北兴,总长5公里;1968年建二号坝渠首进水闸,两孔,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干渠由通沟沟口至河兴,总长9公里。1984年,全面改造建堂灌区,合并渠首,扩建干渠,重新布置用排渠系,沿堤防内侧平行布置田间排水;对乌斯浑河进行修堤束水,防止洪泛,稳定河身,减轻淤积。在灌区内修建3条排水干渠,靠山坡水和河西坡水利用原有冲刷沟通过堤防,直接排入乌斯浑河。设计灌溉面积1.51万亩,实灌0.89万亩。
新立灌区,在依兰县,建于1970-1978年,引新立水库水灌溉,设计灌溉面积5.1万亩,核定3万亩,其中水田1.5万亩。1985年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实际灌溉9000亩。设计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年引水量O.16亿立方米。建成用水干渠2条,30公里,支渠10条,20公里,排水渠1条10公里。旱涝保收田2000亩,方条梯田2000亩。粮食平均亩产125公斤,最高140公斤,水稻200公斤。 1955年在沙河灌区渠首大桥乡,由当地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试建了一座农村小型水力发电站--大桥水电站,装机50千瓦。1957年,大桥水电站全景模型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该站是东北农村最早建成的小水电站之一,当时被誉为东北第一颗夜明珠。2005年,大桥水电站经扩建,装机容量达到250千瓦。在大桥水电站下游沙河沿镇三合村境内,于1980年建成了装机容量1250千瓦的沿山水电站。2002年,在沿山水电站下游沙河沿镇上沟村,修建了牡丹江上沟水利枢纽沙河引水工程,该工程是在沙河干流上筑132米长、22米高的浆砌石重力坝,通过1500米的隧洞,把沙河水引入牡丹江,引水流量18立方米每秒,以增加牡丹江上沟水电站的发电量。
阿堡电站,位于宁安市渤海镇内阿堡村北牡丹江中夹心子岛东侧支流处,1968年兴建,1971年7月竣工,是一座既能发电又能灌溉的综合性小型水轮泵发电站。电站共有8台机组,每台发电125千瓦,总装机容量为1000千瓦。1979年,因原机组质量较差,又重新安装了4台机组,每台125千瓦,总装机容量为500千瓦。从1982年至1985年,共发电467.6万度,年平均发电量为116.9万度。
渤海水电站,渤海水电站位于牡丹江上游,在宁安市渤海镇江西村南侧,是利用牡丹江的自然落差修建的一座无压引水式电站。渤海水电站原来是江西村为了解决能源不足,于1973年动工修建。因缺乏技术力量,不久停工。1974年由渤海镇接收,1975年11月动工续建,到1979年9月,有2台机组并入国网发电,1980年3月,全部并入国网发电。
石头电站,石头电站位于宁安市石头火车站南0.5公里处,由溢流坝、泄洪闸及厂房三部分组成。1968年9月1日,动工兴建一座设计灌溉面积为3万亩的水轮泵站。1972年在修建水轮泵站的基础上,又开始进行修建水电站的工程设计。1973年兴建水电站的工程全面铺开。第一期电站工程于1976年12月竣工,安装200千瓦发电机13台,总装机容量为2600千瓦,第二期电站工程于1977年1月开工,1979年建成,又安装2台2500千瓦的发电机,装机容量为5000千瓦。这时除新安装2台2500千瓦发电机大机组外,还有第一期工程安装的10台200千瓦发电机的小机组(原为13台,此时已报废3台),大、小两个机组,总装机容量为7000千瓦。从1981年至1985年,共发电1834万度,年平均发电量为366.9万度。
红卫电站,红卫电站位于宁安市渤海镇瀑布村镜泊湖瀑布下游1公里的牡丹江古河道中,距镜泊湖发电厂3公里。1975年11月建成,安装50千瓦发电机2台,总装机容量为100千瓦。1976年,在第二瀑布上又修建一座装机600千瓦(200×3)的电站,称红卫第二电站。从1981年至1985年共发电385.5万度,年平均发电量为77.1万度。
红农电站,红农电站是由原宁安市县农业良种场于1976年在红卫电站下游500米处兴建的,1978年因资金不足停建。1980年渤海公社(今渤海镇)接管续建,于1983年9月竣工,总装机容量为600千瓦(2×300千瓦)。红农电站由拦河坝、防洪坝、进水闸、压力前池、厂房、尾水渠、升压站、高压输电线路等部分组成。1984年发电量49万度,1985年发电量27万度。
英山电站,英山电站是宁安市桦树川水库配套工程,位于桦树川水库干渠英山陡坡处,距水库4公里,距卧龙乡英山村0.5公里。电站于1978年3月兴建,1979年7月竣工。由引水渠、前池、压力管道、厂房、尾消力池、泄洪闸和输电线路等部分组成。总装机容量为500千瓦(2×250千瓦)。从1981年至1985年共发电189.7万度,年平均发电量为37.9万度。
青年电站,青年电站位于宁安市阿堡村北牡丹江中夹心子岛西侧的江西坝左端,是牡丹江地区水利局兴建的,1975年动工,1976年12月竣工。全电站由前池、厂房、尾水渠、输电线路等部分组成,总装机容量为750千瓦(6×125千瓦)。从1981年至1985年共发电1281.5万度,年平均发电量为256.3万度。
桦树川电站,桦树川电站位于宁安市桦树川水库输水洞出口左侧。1971年下半年施工,由于资金不足,1974年停建。1977年又由省水利厅投资续建,1979年安装机组及其配套设备,1981年全部竣工。电站由主机厂房、蝶阀室、调压塔、尾水渠、升压站和输电线路等6部分组成,安装1台大机组,装机容量为2300千瓦。1981年至1985年共发电832.75万度,年平均发电量为166.55万度。
尔站电站,尔站电站是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于1970年4月兴建,1971年4月建成。装有1台机组,容量为240千瓦。从1981年至1985年共发电201.5万度,年平均发电量为40.3万度。电站建成后,发电全部自用,未并入国电网。
镜泊湖水力发电厂,位于宁安市四季通所辖新、老二个电站,隶属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老站建于伪康德4年(1937年),伪康德9年(1942年)发电,装机容量为18000千瓦的机组2台。新站是扩建工程,于1968年破土动工,1979年全部建成投产,装机容量为15000千瓦机组4台。两站装机总容量为96000千瓦。镜泊湖发电厂是牡丹江流域梯级水力开发的一部分,水库库容为16.25亿立方米,年平均设计发电量为3.2亿度,为黑龙江省东部电力网中唯一的中型水力发电厂。
莲花水电站,位于中国黑龙江省海林市三道河子乡木兰集村与林口县莲花村交界处,距牡丹江市210km,总库容42亿立方米,是黑龙江省最大的一座水电站,也是牡丹江水系装机容量最大的梯级水电站之一 。石坝长902米,最大坝高71.8米,装机5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7.97亿度,是一座以发电为主,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等效益。1992年开工,1998年全部竣工。被称为“莲花速度”。莲花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泊构成了莲花湖风景名胜区的主体景观。
㈤ 中牟县国土资源局
中牟县位于北纬34°26′~34°56′、东经113°46′~114°12′之间,东邻古都开封市,西接省会郑州市,南与新郑市、尉氏县接壤,北濒黄河与原阳相望。中牟古称圃田,西汉初始置县。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称中牟候国,武帝元上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复为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改称内牟,隋开皇十八年改内牟为圃田;唐武德三年(620年)置牟州,武德四年废牟州仍为县。其后行政区隶属虽多有变化,县名至今未变,治所多在今县城一带。建国后,中牟曾属陈留专区、郑州专区、开封专区,1983年7月划归郑州市市辖县。境域南北最大长度(坐标顶点距离)55公里,东西最大宽度39公里,全县总面积1416.6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人,辖13镇、3乡、2个街道办事处,419个行政村。中牟县是省对外开放县和特别扩权县,地理经济区位优越,随着郑汴产业带的发展,中牟成撬动郑汴双城的支点,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机遇期”。
陈贵生 局长、党组副书记
熊晔亮 党组书记
孙铁保 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永胜 党组成员、副局长
周刚 党组成员
张秋艳 党组成员、副局长
谢鸽敏 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国胜 党组成员、副局长
田瑞杰 党组成员、副局长
金梧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陈贵生简介:中牟县黄店镇人,男,汉族,1958年7月出生,大专学历,1977年7月参加工作,198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牟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党组副书记。1977年7月至1983年11月在黄店公社任通信员;1983年11月至1987年9月任黄店乡副乡长;1987年9月至1988年4月任黄店乡代乡长;1988年4月至1989年3任黄店乡副书记、乡长;1989年3月至1995年3月八岗乡乡长、党委书记;1995年3月至1998年3月任县交通局局长、党委书记;1998年3月至2002年2月任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2002年2月任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党组副书记。
【机构设置】局机关内设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规划科、用地科、土地利用科、地政地籍科、耕保科、矿管科、政策法规科、信访办、纪检监察室、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信息中心、行政服务科15个职能科室,设测绘队、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土地收购储备中心3个事业单位,辖韩寺镇、官渡镇、狼城岗镇、雁鸣湖镇、大孟镇、万滩镇、刘集镇、白沙镇、郑庵镇、九龙镇、张庄镇、八岗镇、刁家乡、黄店镇、三官庙乡、姚家乡、青年路办事处和东风路办事处18个国土资源所及土地评估公司和鑫源土地开发公司2个公司。
【土地资源】截至2010年底,中牟县土地总面积1405.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69.67平方公里、园地24.79平方公里、林地179.24平方公里、草地16.62平方公里、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77.05平方公里、交通运输用地57.35平方公里、水利设施用地168.22平方公里、其他土地12.65平方公里。
【耕地保护】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河南省关于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有关规定,把好预审关口,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凡能够不占耕地的项目,一律不得占用耕地;对确需占用耕地的项目,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从严控制用地面积。二是扎实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均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并在标志牌上明确保护面积,保护责任人和管理要求等内容。三是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投入,对确定的复垦地块,严格按照验收标准,依据规划设计,狠抓复垦质量关,确保土地复垦得好、验收得掉。2010年,中牟县自行补充耕地1112.2836公顷,易地补充耕地677.9483公顷;2010年底经验收合格补充耕地项目总面积2120.7027公顷,新增耕地2078.3378公顷,实现了境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全县耕地面积稳定在76785.79公顷,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60664公顷,保护率大于87.3%。
【土地规划管理】中牟县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2009年10月22日经省政府批准,批准文号(豫政文[2009]218号);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2010年4月底经郑州市政府批准。主要规划指标:全县耕地保有量指标为71670.06公顷,基本农田保护指标61367公顷(包经济开发区和港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为20968.91公顷。2010年度接收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预审申请8宗,出具预审初步审查意见8宗,其中上报市局3宗,上报省厅5宗,保证了用地预审率达100%。
【建设用地管理】2010年,组织报批用地材料20个批次,面积1408.592公顷(其中乡镇批次13个,城市批次3个,补办手续2个,集体农转用1个,单独选址3个),批回15个批次,面积1245.3494公顷,已完成征收面积666.9588公顷(已按规定标准足额进行补偿),正在实施征收面积60.4542公顷;积极探索新的用地方式,重点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分别采取划拨、协议出让或以“招拍挂”方式供地,如宇通重工、经济适用房用地、绿博园等,保证了重点项目按期开工、顺利施工、如期完工。全面实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按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关于公布实施河南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的通知》(豫政[2009]87号)执行,及时足额将补偿安置费用支付给被征地农民,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转变思想、拓展空间、积极主动服务和严格规范管理相结合,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解“两难”命题,走“双保双赢”之路。2010年,先后保障国家、省、市、县重点项目用地:河南省委党校新区建设用地,总面积58.7340公顷;郑徐铁路客运专线(中牟段)建设项目,总面积60.4032公顷;毛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项目,总面积7.0865公顷;郑汴物流通道(京港澳高速—中牟开封交界)新建工程项目监控通信中心和养护工区建设项目,总面积2.0494公顷;锦州至郑州成品油输油管道工程(河南段)建设项目,总面积0.3676公顷;郑州商鼎220千伏输变电建设项目,总面积1.1395公顷;航空港区110千伏康贵输变电建设项目,总面积0.5465公顷;中牟县妇幼保健院2.9171公顷;中牟县第三小学3.2579公顷;中牟县经济适用房3.0939公顷已于2009年第一批城市建设用地报批了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中牟人民医院14.2197公顷已于2009年第二批乡镇建设用地报批了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白沙镇供水厂3.1602公顷以单选址报批了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华丰钢铁92.8205公顷已于2010年第四、五、二十批次乡镇建设用地报批了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绿博园17.27公顷已于2010年第十九批乡镇建设用地报批了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上述项目的落地有力促进本县经济发展,为本县由农业强县迈向工业强县打下坚实基础。
【土地利用管理】一是开展批而未供低效闲置土地和重点项目用地清查工作,逐宗查清批而未供、低效闲置土地的成因,界定违法、违规用地类型后向县政府写出专题报告,明确处置方式、整治期限和责任单位及责任人。二是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应,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自主性中小型商品房建设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三是认真落实保障性住房支持政策,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一律以划拨方式供地,将地块位置、面积用途、规划指标等信息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四是注重供后监管,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用地开发利用的动态监测。
2010年,全县应处置批而未用责任目标土地195.09公顷,其中,应完成征地面积195.09公顷,已完成征地面积59.53公顷;应完成供地面积59.53公顷,已完成供地面积42.15公顷,完成率为70.80%;已实施土地征收面积474.7577公顷,已完成供地面积149.1092公顷,供地率为31.41%;上报市局保障性住房计划供应面积3.33公顷。
【土地整理】完成了中牟县2009年度黄河滩区9个批次土地整理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该批项目总规模1274.54公顷,总投资额为5151.24万元,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1252.22公顷;完成了中牟县刘集朱溏池土地开发项目的工程施工任务并通过上级部门验收,该项目总投资76.39万元,总规模为8.76公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8.54公顷;完成了中牟县刁家乡等两乡(镇)土地整理项目的工程施工任务,该项目总投资1002.25万元,总规模为225.63公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78.87公顷;完成了中牟县2009年度刁家乡土地整理项目的工程施工任务,并通过上级部门验收,该项目总投资473.87万元,总规模为107.79公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20.51公顷;完成了郑州市投资中牟县韩寺镇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土地整理项目(一期)的招投标工作,并已开工建设,该项目总规模979.08公顷,总投资4043.58万元,新增耕地93.27公顷。
【地籍管理】全年办理国有土地登记发证158宗,面积5852.24亩;办理集体使用权证共228宗,面积69.42亩(其中农村宅基地130宗,面积34.76亩;集体建设用地98宗,面积34.66亩;办理抵押登记182宗,面积7697.94亩。
【测绘工作】加大《测绘法》宣传力度,制作宣传展板6块,悬挂横幅8条,散发宣传材料1000余份,宣传效果明显。全年测绘各类土地面积2532公顷,参与报批各类建设用地测绘任务共计74个批次,面积1952公顷,编制勘测定界报告449宗。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部分:全面完成中牟县农村外业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2010年11月17日省厅预检小组对中牟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进行了预检;城镇部分:全面完成县城25平方公里和建制镇19.4平方公里的土地调查工作。省厅、市局预检小组分别对中牟县农村、城区地籍更新调查成果和建制镇地籍更新调查成果进行预检,其成果符合技术规程要求。12月8日本局向市局调查办递交了关于城镇数据库复检的请示。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细化调查】根据村庄地籍调查要求,制定《中牟县集体土地颁证工作经费预算》(牟国土资文[2010]514号),全部完成村庄地籍调查的有91个,其余涉及中牟县其他行政村部分村庄,共登记发证138958宗。
【执法监察】认真开展土地动态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土地违法行为。2010年本级发现国土资源违规违法案件121起,全部立案、结案,立案结案率均为100%。上级交办国土资源违法违规案件10起,全部结案,结案率100%。第十次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中,涉及中牟县卫片图斑174个,分为236个地块,总面积4050.65亩,其中合法用地地块数34个,面积2316.44亩,耕地面积为1980.73亩;违法用地地块数为98个,面积为1000.9亩,耕地面积为762.77亩(违法类型中未报即用占用耕地147.66亩,边报边用占用耕地141.16亩,未供即用占用耕地536.59亩),实地伪变地块数104个,违法占用耕地面积762.77亩。经过调查取证,共排除138块,确认98个违法地块,立案率为100%,并及时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拆除面积为62149.8平方米,没收建筑物面积62336平方米,罚款总额2262537元,并对两人(科级以下)给予了党政处分,结案率为100%。
【信访工作】严格落实矛盾排查、领导干部接访、首办负责、领导干部下访、领导包案和责任倒查等制度,抓好“三个结合”,即思想疏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处理问题与法制宣传相结合,领导带头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全年受理上级转办交办案件29宗,其中国家级转办案件2宗,省级转办4宗,市级批转6宗,县信访局交办17宗,全部结案,结案率100%。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0起200多人次。另外,自行受理案件21宗,基本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集中整治违法违规用地专项行动】2010年8月25日中牟县召开“集中整治违法违规用地专项行动”会议,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行动对全县违法违规用地进行了拉网式全面清查。2010年,全县共排查出新增违法违规用地183宗,涉及违法用地面积2656.97亩,其中耕地面积1281.21亩。通过此次“专项行动”,彻底查清了违法违规用地底数,建立了违法违规台账,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明显。对排查出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都进行了立案查处,立案率和结案率均达到了100%。
【信息化建设】按照《2010年中牟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的统一部署,主要完成了三项信息化建设项目:一是通过网通公司接入光纤,引入了政府内网,实现了政府财政税收、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和建设用地审批备案系统由外网向内网转网工作,确保了省、市、县国土资源主干网的安全畅通;二是投资2万元升级改造了中牟县国土资源局门户网站;三是启动中牟县“国土资源管理综合监管平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任务是以中牟国土资源各类调查数据成果为基础,汇集其他各类土地、矿产、基础地质和地质环境等信息,形成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利用电子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和系统集成开发技术,开发构建不同功能的国土资源管理应用模块,形成一套具有“编、汇、审、批、供、用、补、查”等功能的国土资源管理图数化综合监管平台。
【政务公开工作】2010年,中牟县国土资源局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局党组充分认识到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性,编制了《中牟县国土资源局信息公开目录》和《中牟县国土资源局信息公开指南》,下发了《关于加强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工作的通知》,成立了以主管领导任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将任务分解落实到科室和个人。2010年,全县在网上主动公开覆盖国土资源管理领域45大项,共612条国土资源相关信息。
【两整治一改革】坚持“教育、制度、科技”三管齐下,采取“一网、一篇、一刻钟”的措施,抓好具有国土资源系统特色的反腐倡廉工作。“一网”就是依靠信息科技手段,开通区域网,实现网上宣传、网上审批和信息公开;“一篇”就是要求全县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每月坚持撰写一篇有关“两整治一改革”或反腐倡廉工作心得体会,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基础;“一刻钟”就是要求全县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做到警钟长鸣,在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挤出一刻钟的时间像放电影一样来仔细回忆一下一天的工作,认真查摆一下存在不存在廉政风险点疏漏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坚持组织每月2次集中学习和2次分散学习,每月一篇心得体会,并且实行月底统一检查学习笔记,还组织了以“廉洁从政、执政为民”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国土资源所建设】2010年4月,中牟县撤销城关镇设立青年路和东风路两个街道办事处,县国土资源局撤销了城关国土资源所,随后增设了青年路国土资源所和东风路国土资源所,现全县按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共设置了18个国土资源所。县局为各所统一配备了车辆,各所办公桌、档案柜、测量工具等办公设备齐全。根据对全县18个国土资源所的检查评比,有16个所达到了标准化乡所的要求,达标率为88%。
(段军领)
㈥ 西安市雁鸣湖湿地生态公园面积多大
西安市雁鸣湖湿地生态公园总面积为660亩。
西安市雁鸣湖湿地生态公回园答雁鸣湖湿地生态公园于2016年6月建成,位于浐河西路与东月路交汇处。公园北起东月路,南至南三环以南100米,东起浐河,西至白龙池路,总面积660亩,其中水域面积345亩,绿化面积220亩。
(6)雁鸣湖整治扩展阅读:
雁鸣湖湿地生态公园2个项目:
1、“八水润西安”工程重点项目
浐灞雁鸣湖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浐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和雁鸣湖提升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浐河城市段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是西安市“八水润西安”工程的重点项目,将被打造成集滨河大道、城市景观、水面湿地与绿化景观为一体的生态景观廊道,成为古城西安重要的“生态带、景观带、休闲带、文化带、产业带”。
2、生态城市的区域样本
雁鸣湖休闲公园因地制宜,在公园的规划方面,注重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园内强调设计,千米有氧步行道要做到围湖而建,亲水台阶尽量延伸到水上的休息区,体现为周边市民和西安市民服务休闲的综合功能,2016年6月盛大开园后,古城西安的“肺叶”更加完备。
㈦ 郑州新区的管理体制
机关事业单位招人新区说了算:在干部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调配和任用上,省政府和郑州市对新区也是特别“照顾”。新区内副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除省管干部),由郑州市市委组织部牵头会同新区工委推荐考察,提出任免意见。
普通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调配、招录、任免、奖惩、考核、工资审批等,则由新区组织人事部门说了算,报郑州市人事部门备案即可。 郑州至汴焦新许城际轨道:新区将以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对接”为目标,打造连通全国、沟通世界的外部交通网络。铁路方面,将加紧建设郑西、石武和郑徐客运专线,积极推进郑渝铁路前期工作。城际轨道方面,优先建设郑州至开封、郑州至新乡、郑州至焦作、郑州至许昌等城市的交通。航空方面,加强航空港建设,着力推进第二跑道和航站楼的规划工作。
此外,还要抓好郑民高速、安信公路、四港联动大道、南三环东延、航海东路东延、郑汴物流通道和郑新路拓宽等工程建设。 至2015年,郑州新区人均GDP达到8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47:50,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2:1;
至2020年,郑州新区人均GDP超过1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8:60,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1.7:1。 通过“组团型全域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郑州新区作为高水平城镇化地区的迅速发展。对应城乡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针对城区组团和外围小城镇采取不同的城镇化策略。
1、远期:极化发展城区组团,城市反哺乡村
2、远景:城乡融合。详情请看郑州市规划局文件。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战略:人口规模。规划到2015年,郑州新区人口达到270万人,其中城区达到200万人,小城镇镇区达到30万人,农村人口减少至40万人;
规划远期2020年,郑州新区人口达到400万人,其中城区达到323万人,小城镇镇区达到45万人,农村人口减少至32万人。
城镇化水平。规划到2015年,郑州新区城镇化率达到85%左右;规划远期2020年,郑州新区城镇化率达到92%左右。 规划城区为城区八个组团,人口规模为323万人;规划新市镇为雁鸣湖、黄店两远郊新市镇及白沙、花园口、柳林、姚家四个近郊新市镇,人口规模合计27万人;规划祭城、韩寺等10个镇为一般镇,人口规模合计18万人。
城区人口规模为490万人;规划城区外围组团为雁鸣湖、黄店,人口规模分别为20万人、15万人;规划小城镇为花园口、柳林等10个镇,人口规模合计45万人。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城镇职能分为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配套工业、农业物流、商贸服务、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八个类型。 1、生态优先。引导农村居民点向生态环境相对良好的地区集聚,减轻农村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交通引导。引导农村居民点向交通线沿线集聚,增强农村居民点与各等级发展极点联系的便捷程度。
3、凸显优势。原则上不再保留规模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潜力不佳的农村居民点。
4、分区引导。根据农村居民点所处功能片区进行建设引导。
迁村并点方案。按照农村居民点现状及总体规划,确定撤销、整治、迁建、合并等规划对策,具体如下:
1、规划远期城区范围内村庄。撤销,农村居民就地城市化。
2、城郊生态绿带内村庄。降低村庄密度,引导人口向城区集聚。对保留少量一般村进行整治,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
3、沿黄生态旅游发展带及高效生态农业区内村庄。合并与整治。通过搬迁、合并等方式实现迁村并点,引导人口向中心村及小城镇集中,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性。提高中心村服务水平,对保留的一般村进行整治,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
村庄体系规划。规划形成“中心村——一般村”两级村庄体系。中心村为一定农村地域内的中心,人口规模大于一般村,服务设施配置标准高于一般村。规划中心村与一般村按1:2配置。规划设置中心村58个,平均人口规模3000人;规划保留一般村142个,平均人口规模1000人。
㈧ 关于长春雁鸣湖-新月水库污染治理问题
是啊,味道特别难闻,真心希望政府好好治理治理这的污染问题,不过据说大成饲料搬走正计划搬迁,之后可能好很多,希望政府重视这个问题。
㈨ 请问梅州历史发展重要阶段的建置沿革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突出的风景名胜等(紧急~!)
梅州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建置,始于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945)即后晋开运二年,升程乡为敬州,领程乡县。宋开宝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熙宁六年(1073)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潮州。元丰五年(1082)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绍兴六年(1136)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属湖州。绍兴十四年又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复隆为梅州,领程乡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元贞元年(1295),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复置程乡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嘉庆十二年(1807)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宣统三年(1911),嘉应州复名梅州。民国3年(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于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1950年1月26日,国务院发文成立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1952年底撤销兴梅专区,兴梅7县改隶粤东行政区。1956年2月,粤东行政区分为惠阳、汕头两专区,兴梅7县属汕头专区。 1965年7月设立梅县专区,原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后,梅肥地区辖7县1市。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后,梅县地区由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正式挂牌),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即辖6县1区,并代管兴宁市。
景点有:梅城的千佛塔、人境庐、东山教育基地、中国客家博物馆,梅县的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国家5A级景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国家4A级景区)、阴那山省级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叶剑英纪念园(国家4A级景区)、客天下旅游产业园、联芳楼、洞天湖旅游度假区,平远县的五指石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3A级景区),世界第一天然卧佛——南台山天然卧佛(石正镇),明、清时期粤赣闽著名“盐道”要冲,广东平远龙文——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粤东最佳矿物质浴疗保健温泉热柘温泉;丰顺县的丰顺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龙鲸河漂流、龙归寨瀑布,蕉岭县的长潭旅游度假区(4A),五华县的汤湖热矿泥山庄(国家3A级景区),兴宁市的合水旅游区、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石马镇民国开国元老何子渊故居——光裕庐,大埔县的客家土围楼-花萼楼,大埔三河镇旅游景区等。其中,大埔三河镇在2008年9月被确认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㈩ 西安市燕明湖在哪里
雁鸣湖休闲公园位于浐河西路与东月路交汇处,该公园是西安市“八水润西安”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浐河沿河景观提升整治及生态治理的重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