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接管重组与公司治理pdf

接管重组与公司治理pdf

发布时间: 2020-12-31 15:41:20

『壹』 求论文一篇《浅谈现代公司治理》,谁能帮我搞定啊

请联系我邮箱(点我可见)。

【篇名】 现代公司治理的关键——两权分离后的两权结合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王爱民.
【刊名】 经济师 2004年04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 河北保定071000.
【关键词】 治理结构. 所有权. 控制权.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现代公司的治理实质上是设计一种制度安排,这一安排无论从人员组成、赋予的权力、各自的职能等,都是围绕所有权对控制权的约束和监督来设置和规定的。这种监督和约束的起因是由公司法人财产制度造成的两权分离;这种约束和监督的目的是使经营者的行为符合所有者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代公司的治理体现了两权分离后的两权结合。
【光盘号】 ELAW0405S1

8 【篇名】 “德法兼治”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必由之路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李华.
【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4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湖北武汉430074.
【关键词】 现代公司. 治理. 德法兼治.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现代公司治理越来越成为一个世界性关注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观念的影响下,"法治"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越来越强,相对而言,"德治"的作用却日渐被人忽略。而道德规范是对法治失灵最好的补充机制。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应当走出几个常见的认识误区,实行"德法兼治",形成德法并举、互为补充的公司治理机制。
【光盘号】 SOCI0411S1

【篇名】 公司治理危机与公司治理评价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段学平.
【刊名】 经济导刊 2004年09期 编辑部Email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北京银监局.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发生上市公司财务不实和知名大公司因公司治理制度设计不合理或运行机制不健全造成运营方面的困难,引起公司倒闭、兼并事件,暴露出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制度缺陷,进一步导致公司治理危机。如美国安然公司、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国内的蓝田公司、新疆啤酒花公司等,促使人们有必要对现代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备性进行审视。从企业运营的表现来看,公司治理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董事会的独立性问题,独立董事不独立。例如安然公司的17名董事会成员中,除了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外,其余15名董事均为独立董事。其实,他们并不真正独立
【光盘号】 ELAW0503S1

16 【篇名】 企业家创造力开发——基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顾颖.
【刊名】 山西统计 2003年10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太原030024.
【关键词】 企业家创造力开发.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创新动力. 创新空间. 创新能力.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创新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因此,对企业家创造力开发机制及其经济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将选择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企业进行初步研究,从中寻求企业家创造力开发的一般性约束条件。
【光盘号】 SOCI0312

【篇名】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新分析——兼评国内外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冯根福. 赵健.
【刊名】 中国工业经济 2002年11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西安710061 .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 本质. 分析方法. 对策.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本文对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与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对国内外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结果产生分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在上述基础上 ,运用系统等方法诊断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症结 ,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思路。
【光盘号】 ELAW0301

『贰』 李秉祥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1.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stock market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Current Research in Global Business Volume 5 Number 8, Fall 2003
2.Restructuring of Chinese Banking Instry, World Economy & China, NO.3, 2001
3.The basic orientation and goals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y transition,SOCIAL SCIENCES IN CHINA,No.3,1998
4.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 Research Memoranm WO&E nr 9316, De Nederlandsche Bank, March 1993
5.China: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role of foreign investments, Research Memoranm WO&E nr 9316, De Nederlandsche Bank, June 1993
6.Financiele en monetaire hervormingen in China, BANK-EN EFFECTENB- EDRIJF, Nederlands Instituut voor het Bank-en Effectenbedrijf,
OKTOBER 1993
7.China’s economische ontwikkeling en de rol van buitenlandse inve- steringen, Maandschrift ECONOMIE, Tijdschrift voor algemeen-en sociaal-economische vraagstukken, April 1994
8.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及目标,《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9.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
10.基于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利率风险管理,《21世纪投资与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
11.国有股减持的理想模式与现实选择,《投资研究》2003年第2期
12.论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投资研究》,中国投资学会,1994年第12期,转载于复印报刊《金融与保险》,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年第3期
13.《论投资的部门分配结构》,《财政研究》,1986年第4期
14.《确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理论模型》,《投资研究》,1989年第2期
15.《实现经济发展与管理模式的转换》,《中国基本建设》,1986年第6期
16.《略论企业投资的类型及其决策方法》,《技术经济》,1985年第2期
17.当代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大趋势,《财经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1995年第5期
18.产权交易过程中的金融运作研究,《城市金融论坛》,1998年第3期
19.开发具有大连特色的现代农业,《农业发展与金融》1998年第4期
20.关于大连市商业类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思考,《大连财贸》,1999年第7期
21.实施大型化战略,推进多元化经营,《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1期
22.推进市场多元化,加大对欧盟招商引资的力度,《谘询文摘》,1999年第5期
23.转轨时期我国控制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第11期
24.货币政策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求是学刊》,1996年第4期,转载于复印报刊《金融与保险》,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6年第8期
25.发展中间服务业务,摆脱资产呆滞困境,《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
26.《转换两种模式,控制投资膨胀》,《财经问题研究》,1987年第2期
27.《我国新兴产业投资的必要性及其重点》,《财经问题研究》,1985年第6期
28.《对我国分配结构与宏观供求平衡关系的实证》,《体制改革探索》,1987年第1期
29.《试论适度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及控制方法》,《投资信用研究》,1983年第7期
30.《论建设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投资与信用研究》,1992年第6期
31.《采取新的经营策略 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投资与建设》,1992年第2期
32.《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调整投资结构的关键》,《吉林投资研究》,1987年第1期
33.《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化趋势》,《投资研究资料》,1985年第15期
34.《试论提高利用外资的经济效益》,《投资研究资料》,1986年第13期
35.《试论新技术的投资效果》,《辽宁省第一届投资理论讨论会论文集》,1986年
36.《东北地区三行三校投资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辽宁投资》,辽宁省投 资学会,1994年6期
37.东北财经大学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报告,《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教改专刊)
38.关于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层次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9.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的五个转变,《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2002年
40.《试论适度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标志》,《研究生论文集》,1985年第1期
著作与教材:
41.《现代金融机构管理》,(译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主译)
42.《接管、重组与公司治理》,(译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主译)
43.《房地产金融与投资》,(译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主译)
44.《投资分析与投资组合管理》,(译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主译)
45.《投融资体制改革》,(专著),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
46.《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专著),第12章
47.《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专著)
48.《证券市场管理》,东北工学院出版社,东北工学院,1993版 (专著), 第3章、第6章、第8章,
49.《投资组合与投资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教材)
50.《投资财务信用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1994年版, (全国统编教材),第12章
51.《证券投资大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政府,1993版,(辞 典)副主编
52.《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年
53.《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
54.《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客观要求》,《市场与投资》,东北财经大 学出版社,1994年版
55.从DELL公司谈成长性规律,《大连日报》,1998年9月26日
56.发掘价格被市场低估的股票》,《大连日报》,1998年9月19日
57.为自己的投资找准定位,《大连日报》,1998年9月12日
58.您钟情巴菲特还是索罗斯,《大连日报》,1998年9月5日
59.投资基金将看好,《大连日报》,1997年5月8日
60.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大连日报》,1997年4月3日
61.产权交易中的金融运作,《大连日报》,1996年12月26日
62.我市扩大对欧洲招商引资的思考,《大连日报》,1998年8月6日
63.《用战略和全局观点看西部开发》,《发展战略报》,1985年7月19日
64.《如何提高利用外资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报》,1986年7月3日
65.《以资源开发为突破口振兴西部经济》,《发展战略报》,1987年7月9日

『叁』 公司治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企业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蓉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1-8 18:30:19
企业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公司治理结构立足于经理人员和企业家

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制,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即要在产权关系清晰和责权利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公司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和对经营者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我们知道,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双层的"嵌套"关系结构:第一层是股东通过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构成了出资者对公司的一级控制权的配置与行使;第二层是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了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二级控制权的配置与行使。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在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确保"所有者在位", 控制"内部人控制"。但是,"控制"并不是目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最终目的,是在所有者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的情况下,追求所有者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无论是从所有者和经营者二者关系来看,还是从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三者关系来看,公司治理结构都是立足于 "经理人员" 的,而企业家只不过是"经理人员"的一部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归根结底要着眼于对经理人员和企业家进行适当的激励和约束,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所有者资本收益最大化;就国有企业而言,就是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 经理人员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双面"作用

谈到经理人员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人们在认识上往往隐含着两种错误观念。

一是在以往的改革实践中,似乎只看到了经理人员的"积极"作用;无论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还是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其基本思路都是"扩权让利",片面强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经营者的自主权,任何人都不得"干预"。其不良后果是造成了严重的"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出现了许多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恶劣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人片面强调经理人员的"消极"作用和加以"控制"的必要性,似乎经理人员皆为居心叵测、阴险狡诈之徒,一个个俱已捞得盆满钵满、脑满肠肥;有关各方纷纷以确保"所有者在位"和控制"内部人控制"为名,把手伸向企业,结果不但使企业感到掣肘过多,行动不便;而且造成更多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和贪污腐败现象。这就使中国的企业改革又一次陷入时"放"时"收"的怪圈。

可见,正确认识经理人员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双面"作用,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等问题的症结所在,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经理人员的"积极"作用,因而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里,有必要界定一下"经理人员"的概念所指。我们所理解的"经理人员",原则上是指以总经理为首的公司高层经理人员,亦即现代公司三大法人机关--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执行机构中的"执行机构"或"经营班子"的组成人员。然而在现实中,有些企业的执行机构的最高负责人(首席执行官员--Chief Executive Officer,简称CEO)是董事长,而不是总经理;这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人员情况所做的灵活安排,自有其合理性;即便在美国这样市场经济和法制十分发达的国家,这种安排也十分常见。特别是在中国,国有企业?quot;董事长"并不是实际上的"老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高级"国家公务员"、高级"打工头"而已,与名义上的"总经理"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经理人员",应当包括实际上充当着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员、较多地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充当着部分总经理角色的董事长们。至于董事会中那些较多地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一般都在企业中担任着高级经理职务的董事们(执行董事),理所当然也部分地属于经理人员范畴。

与股东、董事、监事们身居公司的"后台"不同,经理人员是公司"前台"上的"主要演员"。董事会制定战略决策后,"企业经营"这出戏怎么演,几乎就全凭经理人员们施展能耐了。经理人员并非机械地、而是创造性地贯彻执行着董事会的决议。经理人员也并不仅仅是演员;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兼具编剧、导演和主要演员三种角色于一身,自编、自导、自演。经理人员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活动于企业前台、最富活力和创造力、贡献实绩的一群。 经理人员的经营活动并不仅仅是"贯彻"、"执行",而是不断地向董事会积极"反馈",影响着董事会的战略决策。中外许多企业的能干的经理人员们,实际?quot;左右" 甚至"主导" 着董事会的意志。特别是那些不在公司担任具体经理职务的董事人员(非执行董事),长期"远离"企业的经营实际,"远离"企业的中下层人员,"远离"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往往显得颟顸无能、反应迟钝、暮气沉沉,与精明强干、反应敏捷、生气勃勃的经理人员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有可能被经理人员牵着鼻子走。

所谓"内部人控制"现象,并不仅限于中国、俄罗斯这样一些转型经济国家,而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现代企业界的现象。这种现象,象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那些正派而能干的经理人员主宰下的企业,能够摆脱那些昏聩无知、颟顸无能的股东、董事们的过多掣肘,得以挥洒自如、有声有色地演出企业经营的活剧,股东、董事们的利益也能得到保证,比他谴Υ∑迨志

『肆』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什么是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呢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公司治理机制的功主要有四种治理机制:一是激励机制,即如何激励董事与经理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减少道德风险的一种机制。二是监督与制衡机制,即如何对经理及董事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的内部权力机构的一种机制。三是外部接管机制,即当管理者经营不善,造成公司股价下跌,而被其他公司(或利益相关方)收购,导致公司控制权易手的一种治理机制。四是代理权竞争机制,是指不同的公司股东组成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争夺股东的委托表决权以获得董事会的控制权,进而达到替换公司经营者的一种机制。
(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维持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一种动力。激励机制实质上是委托人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以诱使代理人自觉地采取适当的行为,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激励机制包括:报酬激励机制、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激励机制、声誉激励机制。报酬激励机制是给予经营者的最基本的激励机制,它包括固定薪金、奖金、股票期权等。剩余索取权激励机制是给予经营者分享企业剩余收益的激励机制。对剩余控制权的分享也是激励经营者的有效机制。剩余控制权除了表现为剩余决策权外,还表现为经营者具有的职位特权,如享有豪华的办公室、高档轿车等。声誉激励是指为经营者提供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获得社会赞誉、同行好评的机会。目前,公司高层经营者个人的薪金都已相当丰厚,货币报酬激励的、边际效用已经降低,他们更在意声誉激励效用。
(2)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公司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经营决策行为、结果进行有效审核与控制的制度设计。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其中内部监督机制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监督机制;外部监督机制指媒体、中介机构等的监督机制。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基于公司内部权力机关的分立与制衡原理而设计的。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股东(股东大会)、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纵向监督,另一方面是监事会、独立董事对董事会、经理人员的横向监督。股东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主要是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方式实现的。“用手投票”方式可以通过集中行使投票权,替换不称职的董事会成员,并更换经理人员。 “用脚投票”方式则是当公司经营不善。股价下跌时股东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及时抛售股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主要通过制定公司的长期发展计划,审议公司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行使对经理的聘用与解雇权力。从委托一代理关系来看,董事只是股东的受托人。但在董事会内部,有些董事本身是股东,有些则不是股东,后者可能存在监督动力不足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董事既是董事会成员,又是经理班子成员,可能存在与经理合谋损害股东利益问题。因此,为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维护股东的利益,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董事会中设立独立董事。监事会是公司内部的专职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以董事会和总经理为监督对象,一旦发现违反公司章程或其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可随时要求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纠正。
(3)外部接管机制。
如果公司经理人员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造成公司经营业绩不佳,股价下跌,就有可能被其他公司(或利益相关方)收购,导致控制权易手,这就是外部接管机制。外部接管机制对管理层有着巨大的潜在约束力。外部接管机制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激烈竞争,任何公司若经营不好都有被收购的危险,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下岗”的职业风险。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公司经理人员会较好地维护广大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外部接管机制的启动运作,可以通过替换不称职的经理人员,并对被收购的公司进行重组,从而使公司业绩得到改善。外部接管机制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经理人员的行为目标,使之不与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发生明显偏离。这种治理机制被认为是保护广大股东利益、约束管理层行为的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但这种机制的实际运用需要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的支持。
(4)代理权竞争机制。
在现代的公司中实际上存在着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代理权争夺发生在第一重委托——代理关系之间,股东大会将决定是谁取得第一重代理资格,即代理权。获得了代理权就意味着控制了董事会,从而就掌握了对公司经营者的聘用权。由于小股东的实力有限,代理权争夺一般在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股东之间进行。在代理权争夺过程中,参与争夺的各方为了征集到足够的委托投票权,他们都必须提出有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政策,这样,广大中小股东的监督约束权力可以通过代理权竞争机制深入到上市公司内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管理者采取有利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政策和投资计划。

『伍』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拜托各位大神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加强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的一项要求。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架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督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是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管理要件: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概念是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正式定义的,它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部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在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分成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塑造企业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并决定其他控制要素作用的发挥;风险评估是为了研究并管理企业风险;控制活动即具体控制方法;信息与沟通达到控制的目的;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 二、权力安排:公司治理结构 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的架构应该是: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它告诉我们,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的关系合约,它告诉我们,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的关系合约,它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治理他们的比较优势。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控制与激励机制,其根本点在于明确或划分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权力制衡、控制与激励并存的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建立一套多层委托代理、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制度,这套制度因公司委托代理而产生,同时为解决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服务。治理的作用不涉及公司业务经营问题,其主要功能是权力的配置,即所有权的约束。 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1、目标一致性 建立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1、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2、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3、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4、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5、确保国家有关法律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在于:1、确保公司恰当地经营;2、确保公司不会有财务违规现象,使董事会能提供一个“真实而公平”的公司财务业绩;3、确保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及综合实力的提高。可见,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存在最终目标的一致性。 2、两者产生的基础都是委托代理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契约;内部控制作为系统的制约机制,实施所有者对经营者及经营者对经营过程的控制,其根源是所有者与经营者间、上下级间的代理行为。“代理”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 3、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和前提 建立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首是“控制环境”,它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石,支撑和决定着其他要素。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公司必然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内部控制失败。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就可以行之有效。 4、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四、如何发挥内部控制功能 1、控制环境——组织、人员 组织 内部控制机制发挥作用的硬件要素是企业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在组织机构的首要组成部分—法人治理结构中,重点应完善董事会组织的建设,在公司制法定组织框架—股东大会(权力机构)、董事会(决策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总经理(日常管理机构)这一基本架构下,设立职能机构以满足内部控制机制动作的需要。企业应根据其经营管理特点、规模、最高当局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战略、外部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在职责分解的同时,搞好整合,使整个企业的组织体系在相互制衡的前提下协调高效的运行。 人员 企业的全体员工是本企业内部控制思想的塑造者,其诚实状况、敬业精神、业务知识与工作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素质的优劣,是内部控制科学有效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 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它负责为企业经理制定博弈规则,董事会成员具有才能和智慧,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管理,才能履行其监控、引导和监督的责任。 经理的素质、品行关乎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内部控制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部控制职能的主要是财会人员。财会人员要能真正担当起内部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识,提高相应的组织、协调能力刻不容缓。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地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超越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信息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控制就不可能完全到位。 2、信息与沟通 准确、及时并最大限度地充公获取和运用来自企业内外部的相关信息,是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最高管理层应充分重视相关信息,是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最高管理层应充分重视相关信息对企业的价值,在整个企业形成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纵向与横向传递相关信息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再者,各中间管理层及其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接触到一些与企业的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相关的信息,他们最先认识到问题与机遇的存在。要使这些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有关管理当局,除了应当建立一个开放和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以外,有关管理当局还必须具有倾听这些信息的强烈愿望,使员工和各中间管理层相信,最高管理当局愿意了解他们所反映的情况并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进而愿意将有关信息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这样做,有利于管理当局甚至员工个人,根据得到的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尤其是发现内部控制潜在的或显现的薄弱节乃至企业存在的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或纠正措施。 3、控制活动—授权控制、预算管理、财务管理 授权控制 在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企业最高管理层必须通过合理授权的方式,使各中间管理层和员工以所授权力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管理层在授权时,合理把握授权的“度”至关紧要。 建立授权控制时要注意授权的范围,是否所有经营活动都已纳入;授权的层次与责任,即是否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设立,是否权责不清,防止权力重叠,责任真空。做到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 预算管理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企业制度下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制度保障。全面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规划的某种授权。科学地编制和执行预算,控制有关经营行动,以合理配置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是一项集体性工作,需要全体员工的相关合作。 财务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财会政策,使企业各责任中心在这些政策的指导或限制下开展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费用开支。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将财务政策细化,制定出操作性强的一系列财务、会计制度,予以严格执行,促使各管理层的财务行为合法化。借助会计的控制功能,促使管理层和各责任中心确保受管理财产的安全;借助会计的反映功能,使董事会和管理层及时了解企业整体及各个责任中心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据以评价和调控其经营活动。通过及时、系统、科学地收集、处理、输出与企业经济活动有关的统计数据,尤其是提供科学的监测、预警、中止信号,为有关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4.风险评价和监督——内部审计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除审核企业会计账目外,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提出建议和报告。在内部控制架构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在于监督企业经营业务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提供完善内部控制和纠正错弊的建议。现代内部审计活动实际上是管理的延伸,内部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企业管理当局想做而未能做的事情。他们的使命已不再局限于检查发现可能存在的财会差错,而是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活动,针对内部控制的缺陷、管理的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促进管理当局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在当今这个以风险投资和知识资本为主导的社会里,企业遇到的风险可分为: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是不可分散的;经营风险如市场销售、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外部环境变化等;财务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及时发现这些风险并采取科学的措施予以管理,做到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内部审计人员活动于本企业,不仅熟悉企业的财务运作、会计核算,而且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因而容易发现问题,并有能力参与评估企业存在的风险。为此,内审计人员应树立风险意识,防范可分散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设立风险控制点,可将风险控制点设定在以下位置:①资金点。包括企业的筹资、投资活动,资金调度、使用、分配活动等;②成本费用支出点;③权力使用点。根据企业的经济业务,参与预报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客户信誉状况)、合同风险(合同纠纷)及不可预见风险等。

『陆』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于:定义不同、进行模式不同、原则不同。

1、定义不同:公司治理居于企业所有权层次,研究如何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并针对职业经理人履行职务行为行使监管职能的科学;企业管理为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2、进行模式不同:公司治理全体股东认同一个价值趋向,以现金或其他出资方式为衡量股份权益形成契约而成立有限公司,企业的安全性和成长性均取决于该公司内设机构积极的履行职能;企业管理尽可能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实现多、快、好、省的目标,取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率。

3、原则不同:公司治理的原则包含着要素:诚实、信任、正直、开放、表现导向、责任感及可靠性、互相尊重及对组织有承诺;公司管理为搭起战略和执行之间的桥梁:以超强的执行力保证战略目标得以快速实现。

『柒』 求审计与公司治理 的相关书籍介绍。要写这方面文章。。。

基于公司治理视抄角的内部审计袭外部化研究.pdf ,公司治理中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pdf ,公司治理与现代会计和审计.pdf , 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pdf ,索耶内部审计学1990.pdf,《公司治理》.pdf,社会审计的困境与出路.pdf,公司治理原则.pdf

『捌』 急求公司金融理论中文版的下册 PDF 愿意分享人大经济论坛的VIP账号

实话说,我是急切求人大经济论坛的VIP,也只能帮你找到这么一点内容。

西方经典公司金融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目前,西方经典的公司金融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融资行为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包括:资本成本分析、融资偏好分析、资本结构的决定、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等方面。在资本成本分析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经典公司金融理论中的资本资产定价法、Modigliani and Miller的平均成本定价法等来计算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在融资顺序和资本结构的研究中,多以实证研究为主,而且大多依据西方经典的公司金融模型来探讨可能的经济影响变量,进而确立要进行计量检验的模型,在有关实证结果的分析中,重点也是判断我国上市公司的金融决策行为是否符合经典公司金融理论的结论。主要的研究结论有: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呈下降态势。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关于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方面,除了资本成本、行业因素以外,还包括企业规模、盈利水平、企业成长性等方面的因素。但是在上述研究中往往忽视了企业经济性质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制度约束,没有控制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很有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公司投资政策研究
主要包括企业并购的绩效和动机研究,公司投资的“融资约束”现象的研究,而对实际的研发投资、库存投资等实物投资范畴研究得较少。在并购绩效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种方法:一类是基于并购行为的市场反应;另一类是比较并购前后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但是实证研究结果对并购双方的总体并购绩效是否得到改善并无统一的结论。有关并购动机的研究结论认为:西方经典公司金融理论中的协同效应、多元化效应并不能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在投资的“融资约束” 研究方面,主要应用了Fazzari 和Habbard的“融资约束模型”来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进行检验,初步的结论是大公司的投资对现金流量的敏感性要高于小公司。
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现状;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股利是否具有信号传递效应,以及什么样的信号效应。此类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察:企业特征、持久盈利和代理问题与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总的研究结论认为代理问题和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 目前海内外学者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公司金融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以往的中国上市公司的金融研究存在着不少缺陷。在理论研究上,没有结合中国转轨经济背景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且在研究上存在两个重大的缺陷:一是缺乏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全面和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对上市公司有关利益各方的决策影响力和利益配置情况分析不清,不了解背景的复杂性,而是简单照搬西方的公司金融理论;二是国外经典的公司金融理论隐含的前提是有效资本市场,而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还不具备弱式有效性,股价操纵和投资者的短视使得股票价格严重背离了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价值。由于以上原因,致使我国目前的公司金融研究要么不能解释实际情况,要么解释得非常牵强、片面。 西方公司金融理论的前提与我国研究情况的差异 西方经典公司金融理论是以欧美市场导向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为背景,其主要的理论假设和制度背景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股权结构不同
西方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股权分布极为分散,由此造成公司的主要经营决策权掌握在经理人手里,代理成本主要来自于经理层和股东之间的矛盾;在我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股权较为集中,一股独大的现象较多,公司管理层的人事任命掌握在大股东的手里,所以代理成本主要来自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而不象英美资本市场那样,代理成本主要来自于经理层和股东之间的矛盾。
债权约束制度不同
在西方,债权约束是一种硬约束,在公司面临金融困境时,债权人将会获得“相机治理”的控制权,企业是进入破产清算还是进行债务重组,债权人拥有一定的决定权,即债务契约是与破产机制相联系的。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约束是一种软约束,公司的破产机制中非经济因素较多,政府的行政干预对破产机制影响较大,而作为债权人的贷款银行往往被排斥在破产清算工作之外,对企业的财产清算没有表决权。由于有政府财政的担保(免掉坏账),所以债权银行既无能力也无动力去进行对金融困境企业的相机治理。
投资者的理性程度不同
西方经典公司金融理论中虽然考虑到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合同因素的影响,但是认为在给定的信息前提下,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市场是有效的。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投机行为和股价操纵的现象较多,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也较弱,所以投资者并不能根据有关的金融信息正确地甄别出企业质量的信号。
公司控制权市场不同
在西方经典的公司金融理论中,认为投资者在市场上具有用脚投票的权利,当公司现任的管理层在经营上无效率时,原有股东或者新的收购企业会收购足够股票,以获得公司的控制权,产生了新的接管者。虽然近年来美国的法律对公司接管有了更多的法律限制,但是公司的接管市场在外部监管的功能方面还是基本有效的。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由于存在着 “一股独大”的现象,当公司的现任管理层经营无效率时,除非大股东愿意进行场外协议转让非流通股,否则外部人很难购买足够的流通股以达到接管公司的目的,即公司的控制权市场的不完善很难起到外部治理的作用。
经理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
在英美成熟的市场模式下,形成了完善的经理人市场,经理人的聘用、任免和其职业声誉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经理努力工作,避免股价的下跌、公司被接管或者企业的破产。但是在我国,当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为国有时,公司高层人事的任免权掌握在当地党政部门的手里,当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为家族时,高层经理人往往由家族成员来担任,通过经理市场来聘任的专业经理只占很少的一部分,高层经理的任免和其以往的职业声誉没有太大的关系。
税收制度不同
在西方经典公司金融理论中,税收因素是影响金融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国企业所得税最高法定税率为33%,但是上市公司整体执行33%的法定税率的比例很小,普遍享有优惠税率以及许多非税率的优惠,而且不同行业、地区和规模的上市公司的法定税率之间有明显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很难判断税收因素对企业金融行为的影响。 从以上各个方面的因素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金融决策行为与西方经典公司金融理论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这说明,在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金融行为研究中,可以借鉴西方经典金融理论的有关视角和方法,但照搬其来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金融决策行为则是不恰当的。 中方的研究建议及方法 青木昌彦曾经说过:离开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它的制度与习俗历史来选择哪种公司治理结构最适用于转轨经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设计转轨经济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时候,经济学家必须具体地确定每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或是不同的模式的结合)的运作所需的特定条件,这些条件在转轨经济中能否得到,以及实现这些条件的最有效率的途径,我们不能忽视转轨过程中的路径依存(path—dependent)或循序演化的性质。与此对应,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中,也不能离开中国经济的路径依赖性、实际现状、制度特点,否则结果将会偏离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 (一)公司金融研究中要考虑的两大因素 1.公司的治理结构。由于我国转轨经济下的国家整体性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和变迁性,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英美市场主导模式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由于股权的高度集中、贷款银行缺乏“相机治理”的权力,机构投资者的消极性等因素,核心控股股东对贷款银行和中小投资者的侵害成为主要的代理问题。由于缺乏制衡机制,这种现象还极为严重,这种理财的制度环境对企业的金融目标和金融行为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的公司金融时应该关注制度因素的影响。 2.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由于转轨经济的背景,我国股票市场成立的背景和定位是为国有企业脱困改革提供融资、解困的工具,种种转轨制度的合作博弈的结果是资本市场功能的混乱,寻租现象较多,投资性较浓,很难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这将对公司的实际金融决策产生下列影响:(1)从绩效测量角度来看,市场反应研究只能研究对流通股股东财富的影响,而不能考察非流通股股东财富的影响;(2)股市存在较为强烈的炒作风气,使得事件研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3)与西方理论不同,股价的变动不会影响到控制权的安全性,对公司经理层没有太大的压力;(4)上市公司通过金融决策来进行盈余管理或者传递信息以操纵股价。 (二)有关公司金融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国公司金融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金融行为的解释性研究和最优金融决策研究。 1.金融行为的解释性研究。在对上市公司的金融行为的解释性研究中,要根据公司的治理结构来确定特定金融行为的决策者是谁,他在现实中的目标函数是什么,有什么约束条件,由此又导出了什么样的公司金融决策。而不能像西方经典公司金融理论那样,认为公司处于一种理想的公司治理状态,金融决策者的目标函数都是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例如,在我国,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可以判断出,拥有公司控制权的是核心大股东,他在现实中的目标函数是为了获取“控制权租金”的最大化(在不同的具体金融决策范畴中,“控制租金的最大化”可以转变为不同的具体目标),约束条件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其他的利益制衡方和资本市场的现实条件,最后由此可以解释其实际的金融决策行为。 2.最优金融决策研究。在有关上市公司的最优金融决策研究中,首先需要确定金融决策的目标函数是什么,然后是不同的公司治理理念。在古典的公司治理理论中始终强调“股东中心主义”。但是随着现代公司的发展,公司目标并不是股票市值最大化或者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产生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被描述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结果,并无一个国际通行的公司治理模式。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以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方向以及公司治理中采取哪种理念尚无定论。 西方公司金融研究都是以最大化公司的价值为目标,就其本质仍然是以出资者为核心,而且由于其股东的股票为全流通股,债权人的债券也可以交易流通,所以就最大化公司的价值就等同于最大化公司股票和债券市价。但我国有着完全不同的情况:首先,公司债务大部分是银行贷款,不能交易流通,债权人追求的是公司金融的安全和本金偿还性;其次,股东中的大部分股票是非流通股,其只能进行有限的协议转让,转让价格约等于净资产,所以,这部分非流通股东若要最大化其价值,必须最大化其所拥有的净资产额;而流通股股东的股票能在市场流通转让,则最大化股票价格就成了其追求的目标。以上三部分的公司出资者的追求目标不同,就决定了在最优化公司金融决策时的目标函数有不同的选择。可以设想,在目前这种非流通股股东拥有控制权的情况下,金融决策行为体现了控股股东“控制租金的最大化”的意图。而将来随着国有股的逐渐全流通、治理结构中引入机构投资者、或者是主银行制等,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将导致不同的公司金融目标,所以在今后的公司金融研究中,无论在进行行为解释还是进行最优化设计,都不能离开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

『玖』 论述国企产权改革与公司治理改革的区别并简要分析

两权分离导致公司治理问题。公司治理问题与国企改革密切相连。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广义的公司治理,则既包括治理结构,也包括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是一种合同关系,公司治理的功能是配置权、责、利。股东与股东大会、董事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和员工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监督、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敌意接管、经理市场、经理持股、经理报酬计划、负债杠杆和股利政策、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组成了公司治理机制。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和依据。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谁拥有股权上,还表现在股权集中度上。股权结构特点决定公司治理模式。英美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主要有:股权高度分散、股权的流动性强、较为严格的外部市场控制、以独立董事为主的董事会结构。德日股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商业银行是股份公司的主要股东、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严密的股东监控机制。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变革给我们的启示:公司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一国的国情、特别是法律制度对股东权利的保护程度,对该国的公司股权结构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并对可以选择采用的公司治理模式起着制约作用。我国国有企业治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1)所有者虚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重塑国有股权主体、建立健全国有股权行使机制。(2)内部人控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所有者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市场体系和法制建设,完善外部治理机制。(3)“一股独大”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引进机构投资者;加强董事会尤其是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健全对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4)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建立良好的经营者选择机制;建立“薪酬包”概念,注重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积极探索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1978年至1992年为第一阶段,主导思路是放权让利。1992年之后为第二阶段,主导思路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企业治理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企业的方向是实行公司制,大力发展股份制,实现股权多元化,重要的企业国家控股,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坚持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方针,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

『拾』 求《公司治理理论》宁向东pdf

2005和2006两版,要的是哪个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