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河治理
1. 有西川河工业园吗
有西川工业园。
西川工业园区 位于庆城县西北川区,按照建成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园的发展定位,规划贺旗-董家滩油煤气综合配套装备制造、马岭商贸物流服务和阜城-韩湾轻工建材3大产业聚集区,核心区面积4.41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13.98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内有各类企业近百户,年产值20亿元,从业人员2000多人,是全市重点工业园区之一。
园区产业培育情况
今年以来,园区发展势头强劲。截止目前,共实施重点项目16个,总投资15.69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25198万元。其中:甘肃衍河油田开发公司投资1.2亿元新建的石油抽油管道防腐项目、北京恒信达建材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新建普通硅酸盐水泥发泡保温板生产项目6月份正式投产运营;甘肃虹洋管业公司投资1.8亿元续建的2万吨塑钢管材生产项目,正在安装厂房钢架结构;甘肃坤隆石油机械投资2.3亿元抽油杆、抽油泵等系列配套产品生产线项目,已完成方案设计和设备定购;西川药业、鸿益商贸、恒盛工程等续建项目进展顺利。
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基于周边集中区的产业定位以能源为主导产业,因此,集中区着重发展自身能源产业的同时,注重发展与能源相关的配套产业的引进。形成近期以能源为主导来带动集中区发展,配套产业逐步开展提供辅助支持。远期在大力发展配套产业的过程中,逐渐将其做大做强
2. 西宁西川河水综合治理
解释一下吧
三河 长江黄河 汉水
西川 秦岭以西
高罡 南京将淮地区
门朝 京津地区
意思是 大辫子抢不走 也带不走 中原万里江山
明朝威严尚在 比当源远流长
3. 西川河工业园区在哪个省
甘肃。西川工业园位于甘肃亚盛集团生地湾农场西北侧。(西川工业园区位于庆城县西北川区)
4. 灞河的开发治理
辋灞渠
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渠道。从蓝田蓝关镇南寨村引灞河水。1857年11月动工修建,1958年5月竣工。1963~1964年整修、扩大断面,1966年11月~1967年5月建成渠首200米长驼峰坝,灌溉面积2.0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65万亩,灌溉面积中抽水灌溉3400亩,水田1700亩,渠井双灌1.3万亩。主要工程:干渠1条,18.6公里长,衬砌5公里;斗渠40条,36公里长;建筑物120座,其中渡槽7座,隧洞2处,抽水站6座,灌区打井106眼。工程总投资56.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8.9万元。灌溉蓝关、三里镇、洩湖、华胥、冯家村、孟村等6个乡镇的21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的耕地。上游流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渠首建筑物为4级建筑物,渠首年引水量3000万立方米以上,年灌溉面积1.7~3.5万亩(次),渠道利用系数0.56,平均灌溉效率1100亩每昼夜,亩均毛用水量480立方米,灌区粮食平均亩产从80年代始过500公斤,1990年达675公斤。1959年开征水费,1984年调整水费,年征收水费1.2~2.4万元。年管理经费支出0.9~1.7万元,经费基本自给。
1959年成立辋灞渠灌溉管理委员会,1964年11月成立灌溉管理站,并建有灌溉管理,计划用水、灌溉试验、财务包干等制度。灌区田间工程较全,冬、春、夏灌溉顺利。曾受到地、市、县水电部门和西安市人民政府表彰奖励。
跃进渠
位于蓝田县横岭的厚镇乡清峪河右,由槐树沟口无坝引水。1958年8月动工修建,以玉山、厚镇乡农民为主施工,灞源、金山、三官庙、华胥、洩湖、三里镇、普化、城关等8个乡农民支援。日上民工3000~4000人,1961年1月干渠竣工,1961年3月试水,因木质倒虹缝隙漏水过多,压力不足,试水失败。同年7月开通官道支渠,当年灌秋田1800亩,1962年夏灌玉米2500多亩。干渠长12.5公里,建筑物34座,其中官道木质倒虹800米长。南峪干渠、北峪干渠引水量均为1立方米每秒,下游干渠引水量2立方米每秒。
1961年,设跃进渠管理处,内有干部1人,乡村管理工人20人,1962年工人因生活困难回家,至1972年,10年期间渠道工程无人管理,损毁者多。
1972年冬季,第二次修建跃进渠,修复加固渠道建筑物12座,改建官道木质倒虹为钢筋混凝土管,1973年5月1日试水成功,并由2名干部、20名农民工人管理渠道。1984年秋,阴雨连绵,环山渠道滑塌,大部破坏,不能通水灌溉。
蓝桥渠
位于蓝田县南大寨乡。民国24年(1935)县长郝兆先组织修建。1956年重建,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从冯林寨村东引蓝桥河水西流,灌冯林寨、蒋寨、洛寨、新寨、张寨、胡家巷、圪塔、、大寨9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5630亩耕地。重建工程1958年竣工,投工3.3万个工日,动用土石1.86万立方米,修建建筑物13座。1964年,因渠道工程不配套,灌溉面积降至800亩。同年冬季,灌区农民施工160天,修建长33米,高1.35米底栏栅坝1座,暗洞80米,4孔节制闸1座,桨砌渠道300米,投工9075个工日,渠灌面积恢复到5600亩。1987年以后,渠道未设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工程老化、淤积、损坏严重。
普惠渠
位于蓝田县东马楼、普化乡,从窑沟河口灞河北岸引灞河水,由铁瓦沟退入灞河。1957年12月动工修建,1958年6月建成。渠长7.9公里,引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5500亩。工程投工5.2万个工日,动用土石1.78万立方米,1984年7月18日第二次整修,8月27日竣工。碜成石拱渡槽、清凉寺排洪桥及进水闸各1座,投资4000元,投工4636个工日,补助粮食305公斤。渠灌秋树庙、石头滩、景靳村、石韦和清凉寺5个行政村耕地,乡管工程,管理站设于石头滩村,兼管人员5人。
灞惠渠
灞惠渠原名“西长临”合作渠。渠首位于灞河右岸灞桥镇西渠村,无坝引水,设进水闸1座,设计引水流量4万立方米/秒。灌区包括县(区)7乡,耕地面积4.97万亩。其中:灞桥区1乡0.99万亩;长安县3乡2.91万亩(1958年10月划归灞桥区);临潼县3乡1.07万亩。渠系工程有:干渠1条长2.57公里,渠底宽2米,渠深1.80米,边坡比1:1,比降1/2500。支渠2条长16.7公里,渠底宽1米,渠深1.56米,边坡比1:1,比降1/2000,输水流量各2立方米/秒,各类配套建筑物57座。工程设计考虑到灞河流量不足,确定运用方案以冬、春灌为主,争取引洪灌溉秋田,设施面积4.47万亩。
1957年9月16日,陕西省水利局召开座谈会,决定成立“西长临合作渠工程委员会”。主任由灞桥区副区长担任、副主任由长安县、临潼县副县长担任,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施工。建设资金采取民办国助方式解决,凡灌区乡村按受益面积每亩负担2.29元。总投资14.90万元,其中国家9.70万元,乡村自筹5.20万元。
灌区由3县(区)抽调专人组成管理机构,负责灌溉管理和工程维护。1959年,实灌面积3.30万亩,引水量约300万立方米。1965年后,由于灞河采沙和城市水源地影响,河床下切,地下水位下降,渠首不能正常引水,灌溉面积逐年下降,临潼县3乡停灌,渠道失修报废。1973年3月,郊区革委会决定,由灞桥人民公社组成“灞惠渠管理站”。1980年,仅存干支渠5公里,灌溉灞桥镇耕地0.05万亩。1984年,因河床下切1.5米,无法引水而废弃。
团结渠
团结渠位于灞河右岸灞桥区洪庆镇。1957年8月,由原豁口乡组织2800名民工修建,投资0.16万元,同年12月建成并引水冬灌。渠首位于灞河右岸的惠东村,设计引水量1.5立方米/秒。有干渠1条长3公里,支渠8条长5公里,灌溉惠东、惠西、田王3村的河岸耕地0.50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0.33万亩,渠井双灌0.17万亩。经过长期运行,渠道淤积失修,1978年,实灌面积下降到0.16万亩。1989年,河床取沙下切,将渠首移至上游燎原村,无坝引水,设进水闸1座,并对灌区重新进行规划,干支渠长11.2公里,设施面积1.80万亩。1991年,对渠首1公里干渠进行浆砌石防渗。1993年,有效灌溉面积0.30万亩,年引水量约100万立方米。
立新渠
立新渠位于灞河左岸灞桥区霸陵乡。1972年12月开工,1973年5月竣工。渠首位于马渡王村,设计水流量1.5立方米/秒。灌区包括霸陵乡13村36个村民小组。渠系工程有干渠1条长11.5公里,已衬砌8.5公里,支渠5条长13.5公里,分渠51条长25.5公里。设施面积0.6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5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0.30万亩。
污水过灞工程
污水过灞工程位于灞河右岸灞桥区新筑乡。国有工程。引用西安市城市污水(沣惠渠),设计灌溉面积11万亩,其中自流6万亩,提灌5万亩。1975年3月,由郊区革委会组织施工,1978年5月,基本完成自流灌区渠系工程。渠首位于灞河左岸未央区潭家乡下水腰村,沣惠渠胜利一支渠末端,通过渡槽引入右岸。设计流量3立方米/秒。灌区包括灞桥、新筑、水流、新合4乡(镇)、24村、254个村民小组,有6.34万人,耕地11.39万亩。建成干渠3条长26.41公里,衬砌12.5公里;支渠8条长32.4公里,各类建筑物106座。主要有灞河渡槽1座,长500米,宽3.5米,为箱形双悬臂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槽上设便桥,荷载3吨;双曲拱斜拱渡桥2座,净跨度6米,桥面荷载3吨,渡槽侧墙采用无筋肋板结构,支承部分采用空腹双曲拱结构;新合输水隧洞,长360米,高2米,宽1.2米,采用装配式施工方法,侧墙用水泥块砌筑。国家投资137万元。污水过灞自流灌区,主要利用城市污水资源,进行冬春施肥灌溉,设施面积6.6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7万亩。1977~1982年,最大灌溉面积1.68万亩,最大引水量352万立方米(1980年)。1983年后,因供水不足和引起地下水污染等原因而停灌。1985年,灞桥区人民政府决定废弃,管理机构撤并,渠道工程报废。 灞河治理
灞河流经蓝田县13个乡(镇),66个行政村,273个村民小组。河床比降大,洪水期水流湍急,河床左右摆动,河道弯曲甚多。60年代,上游断面150~200米,下游250~400米,少数河段达700米。
1961年11月,县水利站规划设计,华胥公社惠家斜大队修建70米混凝土砌石河堰,堤河滩地700多亩。接着张家斜、惠家斜、张河湾、拾旗寨4个大队联合修建7公里防洪堤,堤内拾河滩地1100多亩。1963年,洩湖公社漫道、薛家河、十里铺,三里镇公社青羊庄、白羊寨,普化公社马湾,李后公社罗李村,马楼公社马楼、安沟,玉山公社玉山、尚寺、阎河等大队修建河堤。1965年,上下游修建重点防洪堤17处,群众自蜣石灰2000多吨,挖基础8.8万立方米,砌石5.7万立方米,堆砂堤31万立方米,投资31.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6.4万元,群众自筹5.2万元),投工70多万个工日,修建沉捆坝、铅丝笼坝、干砌石坝14.5公里,拾河滩地2730亩,保护耕地6700多亩。“文革”期间,治河无人问津,群众自发进行补修。1977年10月下旬,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治理灞河总指挥部,下设东川、城关、西川三个战区,组织沿河玉山、九间房、马楼、普化、李后、大寨、城关、三里镇、洩湖、安村、孟村、华胥等12个公社社员开展治理“百里灞河”大会战。先后有51个大队,244个生产队的3万多名男女社员,在41.6公里长的灞河两岸开展治河工程。到1978年春季,治河5个多月,投工382.82万个工日,投资10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4万元),移动土石593.12万立方米,修建河堤67公里,修丁坝345个,加厚土层改造低产田6536亩,新拾河滩地1856亩,修建田间道路35公里,植树41.55万株。这次治理灞河指导施工中强调“百里灞河一条线”,一些河段违背自然规律,缩窄了河道行洪断面,一些新修工程质量不高。到1983年,新修河堤一半冲毁,损失很大。
辋川河治理
1953年支流辋川河上游东、西采峪遭受洪水灾害后,沿河葛牌街、铁索桥、白家村、草坪、阴坡等村采取随弯就势,垒石砌堰,修拾河滩地。1962年冬季,草坪街投资9400元,用工1.2万个工日,修建浆砌石河堤450米,保护了街镇安全,拾河滩地150亩。1963年冬至1965年春,大寨公社薛家村、营上、大寨、榆林等大队对河口以下河道进行治理。工程分为两期进行,投工10.2万个工日,投资3.1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7万元),移动土石6.94万立方米,共修防洪堤7.5公里,修拾河滩地3100多亩,保护堤内耕地5800亩。70年代后期,西采峪甘家坪、板厂、龙王庙、狮子沟、红门寺、玉川、两河桥、董家崖和官上、阎家村动工治河修堤,拾河滩地。
5. 西川河有鱼吗
西川个有鱼的,现在河里都会有鱼存在的只是不是太多
6. 西宁西川河生态治理工程
dsfsdfnm,n,n,n,n,nm,
7. 宋代对地方治理的特点
首先削减州郡(府、州、军、监)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都收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四司.除安抚使用武人外,其他也都由文臣担任.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摄,属于临时指派的性质,“三年一替”.此外,南方各州郡的城墙和护城河,绝大部分被毁填为平地,例如西川路共29个州郡,只留下益州(成都)、梓州(三台)、眉州(眉山)、遂州(遂宁)四座城隘.这样,地方长官的权力被分散,任期短暂,武力削弱,就不能与朝廷对抗.
其次,分割宰相的权力.不但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职,而且还把在唐末五代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枢密使、三司使的权力是和宰相不相上下的.本来是“事无不统”的宰相,经过这番改革,只剩下有限的权力.这样,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操纵自如了.
其三,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去殿前都检点、副都检点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把禁军两司分为三衙,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夺取了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的兵权后,三衙的将领则起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但就是对这些人,也是严加控制,处处防范,时常加以调动.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须听命于枢密院.同时,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将,将无常师”,以防止军队兵变和武人拥兵自立.
其四,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增加录取名额,放宽录取标准,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宋太宗在位二十一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四十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这批知识分子成为封建国家的忠顺奴仆和统治人民的得力工具.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考试后,还必须通过殿试才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了.
其五,北宋统治者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戍全国各重要地区.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的禁军,对辽、西夏的贵族势力采取了被动的守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