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孝治理天下

孝治理天下

发布时间: 2020-12-30 06:14:13

A. 我们班级要搞辩论赛。辩题为:“以孝治理天下 在当今是否适用”我是反方 要说不适用。

晋朝的“以孝治天下”

魏晋相承,以孝治天下。此事没有引起后世史家关注,许多史书上提都不提,远不如清谈玄言那样引来议论纷纷。看来既非特点,又无成效,与天下治乱几乎无关。这是倡导者始料不及的。
鲁迅指出:“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这是一针见血之论。“以孝治天下”这一思想政策的基础便是虚伪的,其无助于治国,固宜。
但决不是在当时毫无影响。我们有一条传统的老规矩:大家明知是演戏,当不得真的,却必须一本正经地演下去。翻开两晋史籍,可知当时这出戏谈得煞有介事,造成了一定的气候。
首先是孝子似乎甚多。《晋书•孝友传》载孝子14人,不算多;而列传所载,称“性至孝”“居丧以孝闻”者,笔者略计有55人,超过《孝友传》三倍。后世列入“二十四孝”的王祥,是晋武帝的元老重臣。脍炙人口的李密《陈情表》,更以其纯孝至情感动了后代无数读书人。以“酌贪泉而觉爽”著名的吴隐之,也是位大孝子。他在后丧期间只吃点咸菜下饭,咸菜的味道吃起来特美(那是当然的);他就连咸菜也扔掉了。殷仲堪瞎了一只眼,是他大孝的光荣标志,《晋书》本传:“父病积年,仲堪衣不解带,躬学医术,究其精妙,执药挥泪,遂眇一目。”文学家庾阐守孝更艰苦:他母亲和哥哥在项城,石勒破城时都遇难而死,“阐不栉沐,不婚宦,绝酒肉,垂二十年。”这么多年不梳头不洗发,真够受的。
孝既是朝廷倡导的道德规范,不孝当然成了严重的罪行。《世说•赏誉》注引陈留董仲道日;“每见国家赦书,谋反大逆皆赦,孙杀王父母、子杀父母,不赦,以为王法所不容也。”可见晋时不孝之罪甚于谋反,可谓重矣。
因此,要整倒一个人,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扣他一顶“不孝”的大帽子。魏时孔融、嵇康被杀,表面的罪状都是“不孝”。晋明帝司马绍为太子时,王敦看此人颇有才能,继位后会碍自己的手脚,“欲诬以不孝而废焉”。后来谎言被温峤当众戳穿,此事未行。
要搞臭敌人,必揭发其不孝之罪。陶侃平杜弢,与杜的部将王贡对阵,陶向他喊话:“杜弢为益州吏,盗用库钱,父死不奔丧。卿本佳人,何为随之也?”吵起架来互相揭短,也少不了揭发不孝。河南尹庾纯与司空贾充在宴会上争吵起来,贾骂庾:“父老不归供养,将何言也?”庾反骂:“贾充天下凶凶,由尔一人!”“父老不归供养”属于不孝,因为按周礼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此即“三王养老之制”。
孝的道德约束力量达到了如此强度,连以破坏礼法、放诞不羁著称的名士胡母辅之、谢鲲等人,可以散发裸裎,可以调戏妇女,但没有一个负“不孝”之累。
综上可见,“以孝治天下”确实造成了一定的气候。
为贯彻“以孝治天下”的方针,两晋统治者有不少动作。
太始四年六月丙申,武帝有诏:“士庶有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皇帝还亲自讲《孝经》,《穆帝纪》:“永和十二年二月辛丑,帝讲《孝经》。升平元年三月,帝讲《孝经》。”《孝武帝纪》:“宁康三年九月,帝讲《孝经》。”《车胤传》:“孝武帝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尚书陆纳侍讲,侍中卞眈执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执经,胤与丹杨尹王混摘句,时论荣之。”可见这个活动相当隆重。
朝廷议礼,特别是丧礼,更为频繁,《晋书礼志》有集中的记载,散见于诸传者亦多。因丧礼与孝道直接相关,故十分重视。“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张)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张辅传)有的问题处理过严,到了苛刻、迂腐的地步。司马睿为丞相时,“庐江太守梁龛明日当除妇服,今日请客奏伎。丞相长史周频等三十余人同会。”这个宴会迟一天举办就没事了,现在提早一天,论起来还在妇服期内,就违反了礼制。以“刻碎”著称的丞相司直刘隗,居然提出弹劾;丞相作出处理:梁龛免官、削爵;参加“非礼”宴会的周颉等三十余人都夺俸一月(《刘隗传》)。
相当有力的一项措施是中正把关,即所谓“乡邑清议”。士人入仕必先经中正评品,如果有不孝的污点,中正这一关就通不过。《世说•任诞》注:“(阮)简亦以旷达自居。父丧,行遇大雪寒冻,遂诣浚仪令。令为他宾设黍臛,简食之,以致清议,废顿几三十年。”如此特殊的情况下吃了一点肉羹,因在父丧期内,就被中正卡住,近三十年不得叙用。《三国志》作者陈寿,“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沈滞者累年。”阎缵是位忠直之士,少时父亲去世,继母诬陷他盗窃了父亲遗留的金宝,告到官府,遂“被清议十余年”。此类事例还有王式、周勰等。中正把关,可以说是晋朝贯彻以孝治天下的组织措施。
然而司马氏办事仍难免棘手,因为碰上了孝与忠的矛盾。
魏晋君王背叛了各自的主子,做了主子之后却很需要臣民对自己的忠诚。羞于言忠而倡孝,其本意在求孝与忠的一致:“求忠臣必于孝子”,“资于事父以事君”。武帝时刘斌论曰:“为臣者必以义断其恩,为子也必以情割其义。在朝则从君之命,在家则随父之制,然后君父两济,忠孝各序”(《晋书•庾纯传》)。
谈起来可以一致,行起来却难以两全。周处慨叹;“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
温峤就是让皇帝难以处理的典型一例。二京沦陷,司马睿镇江左。刘琨在河朔拥戴司马睿称帝,派温峤奉表劝进,出使江南。这对元帝是大忠。而温峤的老母拽住儿子不让走,温峤只好挣断衣袖毅然离去。这就违忤了母命,不孝。中正坚决把关,“迄于崇贵,乡品犹不过也。”而温峤效忠朝廷,屡建大功,不升官又不行,怎么办呢?皇帝只好“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每爵,皆发诏”(《世说•尤悔篇》)。
温峤是忠而不孝;有个沈劲,则是孝而不忠。沈劲之父沈充是王敦党羽,是叛臣。沈充是被吴儒抓住杀掉的,吴儒应是忠臣。沈劲却要做孝子,为父报仇,“竟灭吴氏”。沈劲为叛臣而杀忠臣,理应是叛臣,却因为符合孝道,竟得到肯定。
既然以孝为重,不忠无损大节,于是我们惊讶地看到:《孝友传》中的刘殷、王延,都背晋事敌,做了刘聪的高官,仍名列青史。望族名门之士清河崔悦、颖川苟绰、河东裴宪、北地傅畅、范阳卢谌,“俱显于石氏”,做了后赵的官。刘暾是西晋名臣刘毅之子,官司隶校尉,“正直有父风”;而当刘渊部将王弥攻陷洛阳,他立即为王弥效劳。更荒唐的是王育、韦忠、刘敏元都背晋投敌,却因忠于顶头上司或救助乡亲的义气,而仍在《忠义传》中立传。“板荡识忠臣”,晋朝“板荡”可谓极矣,而背思忘义之徒不可胜数。司马氏轻忠而重孝,难免自食苦果。
又何况司马氏倡孝道又是那么虚伪!看看皇室的所作所为,他们做出了孝的榜样吗?否!他们做了不孝的坏榜样。八王之乱中互相残杀,是兄弟相杀,叔侄相杀,祖孙相杀。按前引董仲道之言,他们犯的是万恶不赦的罪行。怀帝司马炽被俘后,刘聪当面问他;“卿家骨肉相残,何其甚也?”司马炽只好回答:“为陛下自相驱除”。对于以孝治天下的司马氏,这真是锥心的讽刺。
倡孝的虚伪性还表现在欺软怕硬,自相矛盾。上引阮简父丧中食肉,废顿近三十年。阮简是阮籍的侄孙。当年阮籍居母丧时在司马昭座上公开饮酒食肉,司隶校尉何曾对司马昭说:“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司马昭却说:“此子赢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晋书•何曾传》)阮简没了保护伞,只得挨整了。
居丧是不能作乐的。明帝刚死,国丧未期,尚书梅陶私奏女伎,遭到御史中丞钟雅的弹劾。而到谢安执政,“期丧不废乐。王坦之书喻之,不从。衣冠效之,遂以成俗。”为什么无人弹劾?因为谢安已登台辅,位尊权大,没人敢碰了。
上文说过《晋书》列传中有孝子55人,其中恐亦有假。《晋书•孝友传》序云:“晋氏始自中朝,逮于江左,虽百六之灾遄及,而君子之道未消,孝悌名流,犹为继踵。”这话显示,修撰《晋书》的初唐史家,觉得晋代孝悌名流不够多。相比之下,《南齐书•孝义传》16人,《梁书•孝行传》16人,晋朝百年,14人确实少了点儿。当然,体例有关,不能说《孝友传》外无孝子;但传外诸传中55人以孝闻,必有谀词。特别是地位显赫而又仅仅“居丧以孝闻”的诸公。如高密王司马泰、新野王司马歆、贾充、陆晔等,实际上恐难称孝子,顶多说得过去而已。朝廷重孝,写上这么一笔,显得好看。沈约《宋书•孝义传》赞云:“汉世士务治身,故忠孝成俗,至采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刻身厉行,事薄膏腴。”这是隔代史家较客观的评论,可见晋代孝子不多,才是实情。
那么,“中正把关”又当如何评断呢?
说中正不把关,不符合事实;只是怎样把关,颇有奥妙。透露这奥妙的典型事例,是曹魏末年司马昭挂着相国头衔做皇帝时,他的世子司马炎需要办一下乡邑评品的手续。此事使司州大中正很伤脑筋。给司马炎评几品,无须讨论;烦心的是如果全州只评司马炎一个上上品,未免太暴露}而要找个可以跟他并肩同等的人,又有谁敢当得起?结果全州十二郡的中正共同计议,推举郑默出来“陪品”。司马昭还特地致书郑默之父郑袤,说:“小儿得厕贤子之流,愧有窃贤之累!”(《郑默传》)这话说得真有技巧,应收入权术教科书。
此后二十多年,武帝太康初,刘毅上书揭露九品中正之弊,有云:“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公无考校之负,私无告讦之忌。用心百态,求者万端。廉让之风灭,苟且之俗成。”“况今九品,所疏削其长,所亲则饰其短,徒结白论,以为虚誉。”可见其时的中正,已经既不“中”,也不“正”了。上述阮简之例,可见一斑。
千载之后,赵翼在《甘二史札记》中论九品中正,有“法立弊生”之语。原来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管多高的标准,多严的要求,只要权势一介入,无不通过。而到了这种地步,这个制度的生命力也就完了。
演戏终归是演戏。晋朝以孝治天下这出戏,当时纵有一定影响,却终未能治天下。人民的命运,历史的命运,从来不是演戏可以左右的。

B. 怎样评价儒家思想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进入日常生活的每一角落,儒家思想体现在传统中国各种制度中,上自朝廷的典章礼仪、国家的组织和法律、朝廷礼乐,下至学校组织、社会礼俗、族规家法、人际关系、个人道德。历史上,对中国人思想行为影响最深远的是孔子。他为知识分子树立榜样,普通人透过教育与改善,可以达到完美,成为圣人。传统中国政治儒法互补,儒家有制衡皇权的作用,正如汉宣帝所指责“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从东汉初年起,儒家广泛渗透进官僚阶层,成为国家最主要的政治理论,中国成为“儒教国家”。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历代礼法、礼律并称,礼教与法律关系密切,审判决狱上,受董仲舒《春秋》断狱影响,常于法律条文以外,取决于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法律的最高原则。儒家编纂的礼书,则成为国家法律的基础。

儒家伦理深植于中国社会中,当作是自明之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礼教深入民间,与风俗习惯合流,成为日常生活的规范和准绳,在农村地区,一切人伦关系,从婚丧礼俗到岁时节庆,大体上都遵循儒家规范,而辅之以佛、道二教。明清两代,儒家亦影响了商业伦理,《商贾便览》、《工商纪要》等商业书,强调以儒家伦理作为待人接物及处事准则,入门学徒除了学习做生意的技巧,也要受性格训练,强调个人修养;在商场中做个正人君子,不单可以避过重重陷阱,也可以赢得社会尊重。不少商贾模仿儒士的作风,张謇、经元善等,都是近代贾而好儒的绅商。现代华人商人未必熟习儒家经典,却往往实践出流入民间的儒家伦理精神,企业管理以人为本,人治色彩浓厚,不太措意于制度建设,强调员工的道德操守,着重情义,与员工感情较深。民间宗教如一贯道、慈惠堂、儒宗神教等,也实践儒家伦理思想,在台湾登记为“中国儒教会”的其实是鸾堂组织。

扩展阅读:

儒家,又称儒学、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前5世纪由孔子振兴、集大成而非原创,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为圣人,以四书五经为经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王阳明、顾炎武、朝鲜李退溪、日本山崎闇斋等等大儒加以发扬,历久而犹新,对东亚政治文化与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贡献。20世纪中国内忧外患,国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识分子及一般民众的批评和唾弃,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和破坏。儒家失去可供托身的制度或组织,脱离于平民百姓的生活,仅获新儒家等少数学者仍献身和发扬。这也导致现代中国人在生活经验中实际甚少接触儒家价值,也很难有参与儒学的机会,使得相关教育没有寄身之所,其价值观也和日常生活越来越疏远。海外华人接触儒家,来自书本亦远多于来自生活经验。现代儒家趋向学术转型,学者多着重探讨儒家究竟属于什么形态的宗教或哲学,以及现代人怎样才能在儒学中安身立命。学者一般推断儒家在现代世界中势必难以重拾昔日光辉,但其伦理思想对东亚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经济发展仍将有所贡献。 主要负责推动执行教育 《汉书艺文志》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儒家初出现时声势微弱,起初仅是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学派,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自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学术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识形态,逐渐渗透到专制政治的各个层面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段说明正可代表其发展历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汉代起却得到朝廷独尊,成为官学与国教,掌握文化教育与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两晋南北朝和唐代,儒家与佛、道二家并称三教,儒学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继后经宋儒重新阐释,形成理学,发展心性之学,儒家得以重振声势,伦理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并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为东亚一大学术思想体系,在朝鲜尤其深入民心,其流布较在中国本土更为普及。

C. 儒家对孝道的解释

孝是天道的要求。基督教摩西十诫这要求的是人要孝顺父母。所以人道就必须孝顺,如果不孝顺的人无法投人。
当然,非要从理论上来论述,孝产生于仁。因仁而孝。所以以前经常说慈孝,慈孝,就是这个原因。孝也是产生福报非常大的一个德行。
五德行忠孝廉耻谦,忠来自于义,孝顺来自于仁,廉洁来自于义,谦虚来自于礼。所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谦至关重要。
孝顺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从佛家的观点来说,孝顺是向善的起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天下的老人,这个世界真的就是一个美好的人间。而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
一、精神上敬爱父母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二、物质上奉养父母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有什么好吃的,一定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三、父母身体不好时要照顾好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指父母生病后,子女要及时请医生诊治,并精心照料,伺候父母饮食起居,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四、事业有成可以满足父母的成就感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五、父母去世后要安排好后事
养老送终是为人子女的义务。《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办理好父母的后事也是尽孝的一种。

D. 大禹治水成功了,人们会怎样赞颂他

大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4)孝治理天下扩展阅读:

大禹治水神话传说: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

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

E. 形容公正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公正的诗句有:

1、《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战国政治家 吕不韦

原文: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译文:和平源于公正,公正源于道德(的培养)。

2、《杜袁州墓志铭》唐代诗人 杨炯

原文:言非法度不出于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

释文:不合乎规矩制度的话语不回说出口,不合乎公正道理的行为不会想。

3、《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战国政治家 吕不韦

原文:甘露时雨,不私一物。

译文:甘霖雨露对天下万物都是公平的,它不因偏爱而独降于某一物上。

4、《荀子·不苟》战国思想家爱家 荀子

原文:公生明,偏生暗。

译文: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5)孝治理天下扩展阅读:

形容公正的词语有: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秉公无私。

1、不偏不倚

拼音:[bù piān bù yǐ]

释义: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

例句:在处理所有问题上,都要做到不偏不倚的公道,不过是一种幻想。

2、一视同仁

拼音:[yī shì tóng rén]

释义: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例句:感冒病菌肆虐真是一视同仁,我们一家五口无一幸免于感染。

3、秉公无私

拼音:[bǐng gōng wú sī]

释义:秉公:主持公道。 指做事公道不掺杂私念。

例句:林君义正言辞的说道,他那大偷大摸的行为被他这么一讲到时变得秉公无私了。

F. 孝文帝拓跋宏被称为北魏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是怎么治理天下的

汉化改革、均田制、迁都洛阳

说起少数民族改革最好的,除了清朝入关之外,北魏的鲜卑族孝文帝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政治人物,他的政绩不可谓不高,将整个鲜卑族的文化提前了差不多几十年,也促进了整个民族的融合,也是第一个获胜的少数民族,主动去学习汉族文化的国度,让整个的鲜卑族政权牢牢稳固下来。

迁都洛阳,迁都是孝文帝做得最大胆的一件事,也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因为一旦迁都失败,意味着整个鲜卑族就毁于一旦,在一开始他提出迁都的时候,整个大臣都是持反对意见,因为迁都意味着把全部的东西都要推倒重来,这是没有魄力是做大不到,而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文化融合更加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一个民族团结的国度,最后证明他的选择是对,迁都不仅巩固了政权,也让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G. 北魏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孝文帝拓跋宏是如何治理天下的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留下了年仅23岁的拓跋宏。但是,在我们普通人刚大学毕业还懵懵懂懂的年纪,拓跋宏经过冯太后的精心培育,已经成为一个老道的政治家了。尽管亲生父亲被冯太后迫害、自己年幼时也险些被冯太后迫害,但后来冯太后在拓跋宏的孝顺恭敬之下,对他十分呵护。更重要的是,拓跋宏亲眼看到了北魏是如何在风雨飘摇中被冯太后扶起来、站稳脚跟,他知道,冯太后的决策是对的。因此,拓跋宏坚定不移地决定:贯彻冯太后的一贯方针,实行汉化。

可以说,元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魄力的改革家,他的改革给北魏带来了命运的转变。短期来看,元宏的改革大大提升的北魏的国力,也缓解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矛盾,可以说是极有成效。

H. 求问电视剧《陆贞传奇》玲珑结局是什么

《陆贞传奇》玲珑在最后,被娄太后威胁,被迫帮助她把马钱子毒放入萧贵妃的金库里,但后来自己觉着眛了良心,就去把这些事情告诉长广王高湛,长广王把这些事情告诉了皇上,玲珑就出宫了,而高湛骗了陆贞,说,玲珑出宫回家了。最后陆贞也不知道玲珑背叛了她。

相关剧情在第52集。

剧情内容:

陆贞碰到玲珑无助的走在街上,得知她刚拿了一些药回来,不禁关心起她来,而且说回头让司膳司每天给她煮一些养生药膳。陆贞走后,玲珑躲在暗处哭了起来,嘴里不停的说着对不起。得知太后生病,高湛猜想她肯定是用苦肉计故意想让皇上解除对她的软禁。

太医向皇上说起,太后好像是得了马钱子毒。皇上说是谁敢对自己的母后下毒?所以他下令搜宫。丹娘跑去玲珑那里,并说皇上命人搜宫,有人想栽脏给殿下,不过他们早有防备了。玲珑一听觉得事态怎么越闹越大,而且牵扯到殿下了,于是她便去找高湛请罪。

(8)孝治理天下扩展阅读:

影视评价:

电视荧幕上的历史剧不是清宫戏就是汉唐剧,以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乱世历史为背景的剧作不多的电视市场背景下,一部被誉为“古装版杜拉拉”的古装女性励志大戏《陆贞传奇》掀起收视热潮。

由完美世界影视、希世纪影视等联合出品,于正工作室承制的《陆贞传奇》,是的故事发生在著名的“禽兽王朝”北齐,荒淫残暴是北齐皇帝的通用特征;而在《陆贞传奇》编剧、北影副教授张巍的笔下,北齐却是个拥有明君贤臣的强盛时代,服饰造型都十分精致很有特色。

I. 姓氏 曾的来源

曾氏源於「鄫」或「缯」,根据《辞海》中记载:「鄫,古国名,姒姓,在今山东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所灭。」曾氏源自春秋时代鄫国的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相传帝舜时,夏禹的母亲因在梦境中食薏苡而诞下了他,故此帝舜便赐予夏禹姒姓。
据古老的姓氏传书《世本》记载:「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於鄫,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夏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得贤人相助下,使夏室中兴,分封其幼儿曲烈於鄫(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后来,於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所灭,太子巫逃亡到邻近的鲁国,他叹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他本欲以故国「鄫」为姓,但感叹封邑已失,故删去邑部(邑部为「」),改姓为「曾」。这一段历史缘由在其他姓氏古籍,如《姓纂》、《姓氏考略》等,也有相同的记载。
纯粹的宗族源流
「天下一曾无二曾」,曾氏只有一个祖宗——曾巫。然而,在中华民族中,许多姓氏虽然同字,但也可能源自不同地方或直系不同的祖宗,有些更无法确实地追查祖源。但经专家及学者的考证,长久以来曾姓从未发现经其他姓氏改姓或冒姓,姓氏来源既清楚且纯正。曾氏后人对其祖籍深感认同,无论迁移到何处,也会自称为山东人士,更於祖宗牌位及祠堂宗庙上列明「山东武城」或「鲁国堂」,而且在堂联上亦清晰写上祖籍於鄫国,如「望居鲁郡,源起鄫国」。
儒家宗师为曾族添荣
曾氏自古以来具有崇高地位,成为名门大族,历史当中出现过不少杰出人士,为氏族赢到荣誉。曾氏出现一位儒家宗师——曾子,是孔子的高徒,曾氏的代表人物,故此曾氏多自称为曾子的后裔。《辞海》记载「曾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名参,字子与,孔子学生,以孝著称。」他曾著书《孝经》,被历代君主封为「宗圣」。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因此曾子思想影响不断扩大,地位亦因此提高。曾氏家族与孔、孟、颜三大家族,获得历代统治者的尊重及赞赏,被表扬为「四圣」。「四圣」之嫡系世代封袭,能享有朝廷的优惠和特权。
排行38
人口六百万
字辈是辈份的代表字,辈份标志世系次序及宗族内部等级身份高低,故此古时每个家族对字辈均十分讲究。特别是名门望族,要求更为严格,家中子孙取名,必定按照族中字辈排列,以识别其出身。自孔子被封为「至圣先师」,其后人均可获封为「衍圣公」,历朝皇帝亦偶有赐名。直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於乾隆九年下旨,赐孟、曾、颜的后人,可与孔府子孙共同沿用统一的五十个字辈,地位显赫。
曾氏家族的子嗣散播到世界各地,自曲烈封於鄫国至今,已持续4600多年,全球的曾姓人士约有650万人,在中华民族22000个姓氏中,人数占第38位。

J.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怎么断句

【断句】: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出处】: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墨子的《兼爱上》

【原文】: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译文】: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

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

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家族之间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10)孝治理天下扩展阅读

所谓“兼爱”,就是要人们都视人如己,爱人如己,相亲相爱,无所偏私。“兼”,有“兼顾”,“无差等”之意,“兼爱”就是普遍平等的爱,不分贵贱、无差别的爱。

先用打个比喻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分三个层次来阐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第一层,先用打个比喻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样。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下文。

第二层,论述了社会混乱的原因是由什么引起的?“起不相爱” 。正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产生损人利己,无恶不作,小至强盗小偷抢劫偷盗,大至诸侯大夫互相攻战。

第三层,提出补救的办法,就是要人们“兼相爱”,这样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而天下能得到治理。因此墨子主张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提倡“爱人”。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