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气治理
Ⅰ 伦敦靠什么让空气便好
>>控制燃煤污染
伦敦电厂全部迁出城区
1952年12月5日至9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大雾到10日才逐渐散去。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由于电厂是“燃煤大户”,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此外,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
为了控制空气污染,1950年至1960年,洛杉矶地区空气质量管理人员采取了大量的治理措施,包括对含碳氢化合物的石油产品管理,对垃圾填埋场排放的毒气进行管理,对电厂排放的氮氧化物进行管理,甚至对动物粪便处理厂都进行了管理。
>>治理扬尘污染
伦敦街道用“胶水”吸尘
2012年年初,伦敦交通局宣布开始耗资31万美元的“污染胶水”计划,把“污染胶水”喷洒到空气质量较差区域的15条街道上,以捕集某类污染物,防止它们四处漂浮并进入人们的肺部。这种所谓的“胶水”——更正式点说应该是粉尘抑制剂,是无毒的、可生物降解的醋酸钙镁盐溶液。这种抑制剂无法捕集像一氧化碳这样的气体,但可以捕集对呼吸系统非常有害的、来自汽车和工业生产过程的细小微粒,主要为PM10,对PM2.5的作用暂时并不明显。
Ⅱ 当年号称雾都的伦敦后来是怎么治理的
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20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雾日”(即指视域不超过1000米的天数)一年里平均多达50天左右。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的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
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Ⅲ 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特征是什么
1952 年 12 月 5 日至 9 日,伦敦上空受反气旋影响,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专的废气难以扩散属,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被有浓厚的烟雾笼罩,交通瘫痪,行人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市民不仅生活被打乱,健康也受到严重侵害。许多市民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直至 12 月 9 日,一股强劲而寒冷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的烟雾。据统计,当月因这场大烟雾而死的人多达 4,000 人。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 20 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Ⅳ 英国伦敦为什么“大气污染阴魂不散”
早在13世纪,英国首都伦敦的大气污染就被记载于册,当时伦敦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石灰生产业造成的。17世纪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伦敦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终于在1952年12月爆发了有史以来伦敦最严重的烟雾污染事件,这次事件持续了整整4天,致使4700多人死亡,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这次烟雾污染事件直接促成了1956年英国《清洁空气法》的诞生,《清洁空气法》使得民用污染源同工业污染源一样受到限制。1972年伦敦政府还规定不准使用含硫量超过1%的煤。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曾造成伦敦烟雾事件的煤烟型污染已渐渐隐退,伦敦SO2的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基本达到空气质量标准。但与此同时汽车尾气逐渐成为影响伦敦空气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伦敦道路交通比20年前增加了70%,然而同期道路面积仅增加10%,快速的交通增长不仅引起大气CO和NO浓度增加,还导致了二次污染物如NO2和O3浓度的增加,尤其在高温、阳光充足的天气里,在伦敦市中心臭氧浓度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制定的标准。
伦敦市政府对目前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予以相当的重视,将改善伦敦市空气质量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治理计划。短期内,目标之一是力争在20世纪90年代末将伦敦市的NOx排放量较1987年减少30%。同时,在伦敦建设一个战略性的大气监测、分析系统,不仅监测伦敦市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和大气浓度,而且要统计、评价伦敦市公众健康、交通效能的状况,经综合分析后供政府决策参考。而长期内,伦敦市一方面参考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谋求治理污染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出路,另一方面决定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作长期的评估,以检验措施的成效。具体措施有:
(1)监测措施:1993年2月,伦敦建立了大气质量监测网络,从而更好地对各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
(2)工业、生活污染治理:主要通过对这些污染源的持续控制,保证其减少排放污染气体。对燃煤和燃油的工厂一律采用除尘、脱硫装置;而对使用替代清洁燃料的居民采取补贴政策予以鼓励。政府通过逐步提高排放标准来加强对这些污染源的控制。
(3)交通污染治理:199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将技术与减少私人汽车、增加公共交通政策相结合,那么汽车排污量将会明显减少。因此伦敦已经计划改革公共运输系统,包括增加地铁和公共汽车,鼓励骑自行车和步行。同时对机动车采取防治措施,如限制汽油的含铅量,安装NOx的催化转化装置。
(4)资金投入:《环境法》要求工业部门、交通部门及政府部门都要为大气污染治理投资。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改善交通工具技术和燃料?并奖励使用少污染燃料的企业。
煤烟型大气污染走了,光化学烟雾来了,大气污染还是不肯离开伦敦上空。伦敦控制大气污染的努力也不曾停止。
Ⅳ 英国伦敦雾霾事件采取了什么措施
1、颁布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2、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
3、80年代后,交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4、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5、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英国民众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每日空气质量的发布情况。
现在中国的雾霾要比伦敦严重,新的环境保护法还有什么法规需要修改重新颁布了,能源标准调控也需要控制,有的地方我看到在使用湖南九九矿安雾炮车治理雾霾,不过也只是污染之后治理的措施,正真的还是要源头治理。
Ⅵ 雾都伦敦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对中国有何可借鉴之处
我们不可以沿着伦敦的老路,由于环境修复比破坏更简单,所以我们要修复的话要花数倍于破坏的精力,所以现在中国一般都是边治理边调整,其实就是把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环境能够承受的地步
Ⅶ 雾都伦敦是怎样治理空气污染的
雾都伦敦一般指伦敦(英国首都)
伦敦(London),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专(简称英国)首都,欧洲最属大的城市。与美国纽约并列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16世纪后,随着大英帝国的快速崛起,伦敦的规模也高速扩大。
伦敦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有数量众多的名胜景点与博物馆。伦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来自世界各地,一座种族、宗教与文化的大熔炉城市。使用的语言超过300多种。
Ⅷ 伦敦历史上有过污染严重的时期吗
当然。
英国伦敦曾是有名的“雾都”,19世纪末期,伦敦每年的雾日长达90天左右。由于伦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空气湿度大,容易产生雾气。而19世纪中后期正好是英国工业大发展的年代,工业污染加上居民烧煤,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使得伦敦常常烟雾弥漫,白天行车也要开灯。
20世纪以后,伦敦人发誓摘掉“雾都”的帽子,为此展开了一系列治理空气污染的行动,现在伦敦已经很少有那样的大雾天气,“雾都”称号已经名不符实。伦敦所采取的清洁空气的措施,中国可以借鉴,有些已经在实施。
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煤烟污染的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到郊区。1968年又颁布了一项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数量持续增加的汽车取代煤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起初人们主要关注汽油的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铅汽油逐渐受到重视。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汽车排放的其他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也成为密切关注的对象。这些物质在阳光中的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称为“光化学烟雾”。
从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英国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要求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8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目前伦敦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含量仍高于英国国家空气质量目标限定的最高含量,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交通工具。伦敦市政府将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目标是到2010年把市中心的交通流量减少10%到15%。伦敦还将鼓励居民购买排气量小的汽车,推广高效率、清洁的发动机技术以及使用天然气、电力或燃料电池的低污染汽车。
Ⅸ 国外治理空气污染出哪些重拳:伦敦限制私家车进市区
新年里延续最长时间的一场雾霾终于飘散。对于雾霾的成因,相关部门给出各自的解内读。了解成因之后容,面对重污染天气,关键在于行动。
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蔡奇周末与媒体和市民代表座谈时表示,今年北京将出台一系列铁腕治霾举措。北京将强化督察问责,组建环保警察队伍,对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活动予以严厉打击,形成震慑。
北京将参考借鉴环保部督查模式,对16个区开展市级环保督察,强化环保责任,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力问题。对于露天烧烤、焚烧垃圾、烧秸秆和道路扬尘等问题,有关部门坦诚表面看是施工单位不遵守法规,实际是监督监管不够严格,倒逼力度不足。
针对机动车排放污染,北京将全面供应“京六”汽柴油,2月15日起实施国Ⅰ、国Ⅱ轻型汽油车五环路内限行,全年淘汰30万辆老旧机动车,新增重型柴油车全部“戴口罩”——安装颗粒捕集器,严厉查处超标排放的重型柴油车、整治渣土车等。
Ⅹ 伦敦雾霾政府如何冶理人民如何应对
“伦敦雾霾事件”发生在1952年12月。12月5日到12月9日,含有多种有毒气体和固体颗粒的厚重雾霾笼罩伦敦长达5天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史称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这成为了英国人大规模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开端。伦敦雾霾治理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采取立法手段来约束工业及居民行为。伦敦烟雾事件使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同时,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在冬季则采取集中供暖,用系统化的方式减少取暖时的燃料使用总量。1968年,上一个《清洁空气法案》到期,新的《清洁空气法案》出台,新法案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英国政府颁布实施了《控制公害法》。该法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对空气、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的保护以及对噪音的控制条款。政府颁布的关于控制大气污染的法令还有《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汽车使用条例》和《能源法》等。上述各种法令、通告的颁布,对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和保护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法治理污染已成为英国政府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政府发布的各种相应的法律、通告,为成功控制大气污染奠定了基础。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其次:政府大力通过发展公共交通设施,及对私家车的高压控制,来减少私家车数量。上世纪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数量持续增加的汽车取代燃煤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这些物质在阳光中的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就是所谓的“光化学烟雾”。对于这一趋势,英国自1993年起要求所有出售的新车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根据英国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多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数量也是配套的手段。伦敦有着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有140多年历史的地铁是大多伦敦人出行首选,密如蛛网的线路覆盖整个伦敦。除了地下铁,还有城市火车、港区轻轨和几百条公交线路分流路面人群。发达的公众交通以及政府对非公交系统用车的高压手段,让公众更乐意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英国一直致力于控制市区内的汽车数量,在2003年更是用收取交通堵塞费的手段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到2008年2月,伦敦针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25英镑/天,折合人民币350元/天。这大笔收入都花在了公共交通上面。对拥堵费制度虽然抱怨挺多,但事实是收费地区交通拥堵程度减少了30%。伦敦正计划在今后20年里,把伦敦的私车流量减少9%。
其次: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对标准线下的集体或个人处以重罚。1973年《欧共体环境行动计划》法案,欧共体委员会建立了一项程序,要求成员国在设定的截止日期前就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不能超过的水平达成一致。英国关于空气质量的第一项指南于1980年产生,当时仅涵盖了烟尘和二氧化硫。1995年《环境法》首次要求政府制订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此时的新标准已经涵盖了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多种常见污染物。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目前英国空气质量标准和目标取自于欧盟《空气质量框架指南》及其子指南,明确了12项污染物的限值或目标值。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铅等。
再次,坚持长期监督检测PM10和PM2.5指标。伦敦从1994年开始监测PM10,伦敦市仅有郊区环境站年均浓度达标,城区环境站和路边站均不达标。(郊区环境站浓度范围为25—45μg/立方米,98年以后实现达标;城区环境站年均浓度为40—60μg/立方米;路边站年均浓度为70—80μg/立方米)。经过十余年的治理,根据英国2010年空气污染年报,2010年大伦敦城市区PM10年均值达标,是英国43个空气质量考核区唯一一个日均值超标的地区,但日均值达到宽限期要求。PM2.5的检测要晚于PM10。伦敦市1999年建立了第一个PM2.5监测站。该站1999至2000年期间,PM2.5年均浓度值在13—16 μg/立方米的范围内波动。随后陆续建立郊区、城市及路边PM2.5监测站,目前有17个监测站在运行。2010年,大伦敦城市区PM2.5年均值为16μg/立方米达标,达到欧盟和英国的标准。
第五,保持已有战绩,持续加强治理。即使伦敦的空气污染治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取得了如此大的进步,但对伦敦空气现状表示不乐观的依然大有人在。根据欧盟委员会最近几年所作的报告,伦敦城的空气污染指标既不符合欧盟指标,也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标准相去甚远。2010年,一份由伦敦市政府主导的空气质量报告显示,每年大约有4267名伦敦居民因长期暴露在伦敦糟糕的空气中导致死亡。甚至,伦敦“糟糕”的空气质量,还一度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媒体报道中的主要话题。英国肺脏基金会呼吸病学顾问基斯•普劳斯就曾表示,伦敦夏季时常出现的烟雾污染可能会引起一些运动员喉咙和胸口的疼痛,令他们的呼吸急促,选手们甚至只能借助一些药物来缓解这些不良症状。尽管已不再有半个世纪前的严重污染,但面对这些指责和质疑,伦敦市政府能做的唯有继续治理空气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治污模式已经被唾弃。
第六:与时俱进,采用新型清洁空气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新的技术开始被应用于治理空气污染,不过其主要方向仍然是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伦敦市政府现在提出的目标是:短期内,削减污染最严重的机动车的排放;提高新型、清洁机动车和技术的使用率;提高清洁燃料的使用率;长期内,提高交通“零排放”模式的使用率(氢气燃料电池和电动车)。同时,伦敦市政府正大力采用灰尘抑制剂这类的化学手段清洁空气,醋酸镁和醋酸钙在2011年被首先投放在了伦敦市内污染最严重的玛丽勒博路与上泰晤士街。实验表明,抑制剂可以减少高达14%的污染水平,鲍里斯后于2011年底宣布,该方案将进一步扩展到伦敦其他十几个监测站点。
第七:将抗霾培养为全民生活方式。改善伦敦的空气状况不仅有政府的努力,英国各大高校、环保组织与媒体也在形成合力,全民都是治理空气污染的践行者。今年1月16日,伦敦国王学院、伦敦盖伊医院与伦敦圣托马斯医院联合组建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基金会将联合主办一个有关“如何降低空气污染对个人影响”的研讨会,专门探讨的是伦敦市每一位居民如何从自身做起改善空气质量。为了让伦敦居民对城市空气质量有进一步了解,伦敦国王学院于2010年3月12日在多个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为“伦敦空气”的手机软件,每小时向用户免费推送伦敦空气质量,该软件数据基于的是设于大伦敦地区100个观察站的数据。北京时间2013年1月13日21时的伦敦空气质量为“低污染”,其中氮氧化物1级、臭氧1级、可吸入颗粒物(PM10)2级、可入肺颗粒物(PM2.5)2级、硫化物1级(数字越低表示污染越轻)。一名用户在评论中写道:“数据的上下起伏都在督促我过更环保的生活。”环保不再是对短时间重度污染的反应,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伦敦抗霾经验可以看出,抗霾不仅是一项政府工作,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当中。出行时尽量采用绿色方式,抗拒或者不支持污染大气的行为,在雾霾天学会保护自己等等。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投入到这场抗霾战役当中,相信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以后在中国轻松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