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理鼠疫
1. 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发生鼠疫
中国鼠疫发病高峰期为1860—1949年间,其中1890年至1909年达到最高峰。1910—1919年发生的鼠疫影响中国240个县,是流行范围最大的一次。1967年以来鼠疫呈上升趋势。
2. 古代鼠疫根源是什么
1.鼠蚤叮咬
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内的传播是腺容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皮肤感染
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4.消化道感染
人吃了未彻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3. 古代医学,有没有治疗鼠疫的办法
(1)腺鼠疫:寒战高热、淋巴结肿大、面红耳赤、烦渴欲饮、甚或神识模糊,苔黄,脉弦数。
治法:解表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黄芩10克、黄连10克、板蓝根30克、连翘18克、元参15克、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薄荷10克、赤芍15克、大贝母10克、夏枯草15克、生地30克、马勃10克,生甘草6克。
(2)肺鼠疫:高热烦渴,咳嗽气急,胸痛,咯血或咯血痰,面红目赤,苔黄舌红紫,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凉血止血。
方药:生石膏(先煎)60克、大黄15克、知母10克、水牛角(先煎)1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生地3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全瓜蒌30克、半夏10克、连翘15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30克、三七粉(冲)3克。
(3)败血型鼠疫:高热神昏,斑疹紫黑,鼻衄呕血,便血尿血,舌绛,脉细数,或体温骤降,面白肢冷,脉微欲绝。
治法:清营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生石膏(先)60克、水牛角(先煎)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淡竹叶15克、连翘15克、黄连10克、元参30克、麦冬15克、白茅根30克、紫草15克、侧柏叶10克。气血暴脱者,参附龙牡汤合安宫牛黄丸,固脱、并窍并用。
4. 黑死病古代怎么治疗
中世纪时,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他们深深地相信这样的装备可以保护自己免於黑死病的感染。
1. 古代鼠疫病理学及对鼠疫的控制中世纪时,为治疗黑死病,人们用尽一切稀奇古怪的治疗方法。有的人吃下粪便和灰烬,有的人将黑色肿块切除,有的人甚至把活蟾蜍放到胸前。1348年由一位名叫博卡奇奥的佛罗伦萨人最早记录下来鼠疫的症状:最初是腹股沟或腋下的淋巴肿块,然后,胳膊上和大腿上以及身体其他部分会出现青黑色的疱疹,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源由。崇祯时人刘尚友追述北京城中的情况时说:“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亦半日死,或一家数人并死。”“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疫情发生时,“人肿颈,一二日即死,名大头瘟”,“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1823年,德国化学家契弗尔发现脂肪酸的结构和特性,肥皂即是脂肪酸的一种。19世纪末,制皂工业由手工作坊最终转化为工业化生产。黑死病盛行的后期,由于肥皂的发明,使其感染几率下降,最后直到灭绝。
2. 19世纪中医防治鼠疫概况1890年-1894年的甲午鼠疫大流行,主要是民间自救,中医为当时的主流医学,勇敢站出来应付这种未识的烈性传染病,陆续出现一系列鼠疫中医防治专著,如吴宣崇《治鼠疫法》)、陈兆祥《急救鼠疫传染良方》、罗芝园《鼠疫汇编》、黎佩兰《时症良方释疑》、郑肖岩《鼠疫约编》、余伯陶《鼠疫抉微》等数部相关的鼠疫防治专著。
吴宣崇与《治鼠疫法》,在病原学方面,他认为疫气来自地气,提出同一地区城市多死而山林可免;同一居宅泥地黑湿多死而铺砖筑灰可免;暗室避风多死而居厅居楼可免。同一家宅婢女小儿多死,是因为她们经常贴地而坐或赤足踏地;其次为妇人,因为她们经常居室地,再次为静坐寡出的男子。可见他已经看出阴暗潮湿处易于染病的特点。吴宣崇提出一些可行的防避之法和生药方、熟药方、治出斑方、治疔疮方等。今保留的熟药方药味为:大黄、朴硝、枳实、川朴、犀角、羚羊角、黄连、黄芩、车前、泽泻、连翘、牛子、桃仁、红花、紫草茸、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等。
罗汝兰(即罗芝园)的《鼠疫汇编》改用解毒活血汤加减。主方是连翘三钱,柴胡二钱,葛根二钱,生地五钱,当归钱半,赤芍三钱,桃仁八钱,红花五钱,川朴一钱,甘草二钱。罗氏还考虑以生药代替熟药之法。如犀角、羚羊角被植物药替代后,植物占中医鼠疫药的绝大部分。
余伯陶的《鼠疫抉微》中记录:“鼠疫又名核瘟,言是症之必见结核也。”清代郑肖岩着《鼠疫约编》八篇,介绍鼠疫的预防,辨证及治法,并附医案及验方。
5. 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发生鼠疫
宋末元初
12~14世纪是一个血与火交织的世纪,宋金之间、金元之间、宋元之间进行的战争贯穿始终。蒙古军队带来了鼠疫。
粗略估计,在从金泰和七年(1207年)至蒙元至元七年(1270年)或稍后的大约七八十年间,北方河南等七区人口损失2500万,南方四川、江西赣州、福建损失人口约1070万,假如广东人口损失为100万,合计上述各区人口死亡约3670万。其中应有70%左右的人口死于鼠疫,即疫死人口多达2570万,占金泰定七年全国14500万人口的17.7%。这一数据表明,金元之际的鼠疫流行对于人口的影响巨大,全国接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于是疫。
蒙古铁骑驰骋欧亚大陆,重要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征服,而是生态的巨大扰动。草原上的平静被打破了,马蹄,车轮滚滚,大量的人口往来穿梭,大批的物质南下北上。人与草原上的各种啮齿动物有了更多的亲密接触,蚤类也找到更多的寄主。于是,带有鼠疫菌的老鼠或者跳蚤,或躲藏在马车上的谷堆里,或夹杂在战士们的皮袄里,随着蒙古战士的马队,开始了长长的征途。另外一种可能则是,广泛分布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星星点点,不计其数,铁骑所至,踏起一片烟尘,在战场,在宿营地,在避难所,人与染疫的鼠蚤有更多的接触。随着战事的进展和军队的移动,区域性的动物鼠疫流行转变为跨区域的人间疫情。于是,在华北,在岭南,在江南,在西南,在中亚,到处都有人间鼠疫的流行,到处都有死亡者的呻吟。一系列的重大疫情改变了各个区域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从鼠疫史的角度看,元帝国的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站在欧洲看中国,还是站在中国看欧洲,都是如此。
元帝国的征战结束以后,中国境内的鼠疫流行,重新成为区域性的了。下一次世界范围的鼠疫菌之传播动力,不再是草原骑兵的马队和车队,而是中国海、太平洋、印度洋上往来的货船。中国境内的长距离疫情传播,也主要依靠沿海港口的海上航船。内陆地区的传播,在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的时代,传播的范围有限。生态变迁与社会变迁互为条件,共同构造鼠与跳蚤的历史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
6. 古代也爆发过很多次鼠疫,为什么没有留下像欧洲那样的
据史料记载,汉代是中国瘟疫频发的阶段,但到了唐代,情况有所好转,学者于赓哲发现,唐朝首都长安人口多达70—100万,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可从史料看,却未有发生瘟疫的记载,整个唐朝,被记录在案的大瘟疫也只有3次。唐朝人均寿命达50岁以上,排在历代前列。
当时来华的阿拉伯商人曾说:“中国人比印度人更为健康。在中国,疾病较少,中国人看上去较为健壮,很少看到一个盲人或者独目失明的人,也很少看到一个残废人,而在印度,这一类的人则是屡见不鲜的。”
据《中国中古时期城市卫生状况考》的研究成果:传播鼠疫能力最强的黑鼠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中国家鼠以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主,前两者活动范围为100—150米,褐家鼠传播鼠疫能力差,黄胸鼠在北方较少见到,而小家鼠活动范围只有30—50米,当时长安街道一般为69—147米宽,不利于老鼠活动,这就限制了鼠疫的传播。
城市如此,农村亦如此。
中国农村一直以小农为主,即农民以户为单位各自经营,少有大庄园,彼此配合少,而西方农业源于中亚新月地区,缺乏水源,各农户需联合建设、维护沟渠,因而多大庄园,强调彼此配合。小农制用土墙分开彼此,居住相对分散,故在抵抗鼠疫方面有一定优势。与英国贵族死亡率低不同,古代中国发生瘟疫,乡村中居住的退休官员、富人的死亡率并不低,这体现出小农经济中相对平均的特点。
明清中国为何多瘟疫
然而,明清时期中国瘟疫数量却明显增加,特别是清末,1910年爆发的哈尔滨鼠疫造成6万多人死亡。
明清瘟疫增加,可能与历史记载更详细有关,但也可能与明清城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有关,唐代中国城市多采用坊墙制,长安城内部分成100多个坊,每个坊有高墙,夜间坊门关闭,居民无事不得外出。到了宋代,由于商业发展,坊墙被打破,逐渐向街市制转化。
街市制初期街道尚宽,但小商小贩“侵街”不已,以清代北京为例,前门外原本道路宽阔,但两边商贩占街经营,初期还只是游动摊位,继而盖房长期经营,道路宽度变得只有原来的一半左右。
传统城市多是军事、交通要地,宋代以后,商业城市渐多,其中人口增加较快,致使居住环境、居住条件日渐恶化。
明清时代中国人口增长迅猛,特别是美洲物种(玉米、红薯、土豆、南瓜)被引种到中国后,由于这些物种产量大,进一步刺激了人口增长,康雍乾三代百余年间,中国人口增加了近2倍。
人口增加,而城市基础设施却未见改善,据西方外交官记载,清末北京城臭气四溢,城内到处是几十年堆成的垃圾山,原来由明沟构成的下水系统也因近百年未清理而淤死,其中不少被人上盖石板,建成房屋,以补土地不足,致明沟成了暗沟,基本丧失排污功能。
好在明清时期砖房渐多,抵消了一部分鼠疫隐患。此外,清代防疫体系较严密,政府与社会分工明确,也减少了大疫造成的伤亡。
7.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鼠疫有哪些
1、东北鼠疫
东北鼠疫,又称1910年鼠疫事件,指的是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即传至北满中心哈尔滨。之后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不仅横扫东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东等地。
鼠疫出现后,清政府下令各处严防。1910年12月,指派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赴哈尔滨,开始了大规模的鼠疫防疫工作,随后抽调所能调动的北洋军医学堂、北洋医学堂和协和医学院的医护人员以及直隶、山东等地方的一些医生,陆续前往东北。
在伍连德等专家的建议下,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对疫情采取了科学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比如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以及采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
2、明末大鼠疫
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这场大鼠疫是的“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
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当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进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时,他面对的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3、1910年鼠疫事件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随后一场大瘟疫席卷整个东北。这场大瘟疫持续了6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
1910年11月9日,哈尔滨地区突发鼠疫,灾祸首发于傅家甸(今道外区)。鼠疫由沙俄西伯利亚传入满洲里,很快延及哈尔滨,危及东北全境,疫情严重,蔓延迅速,市内每天平均死亡50余人,最多一天死亡183人。这是发生在哈尔滨的第一次大鼠疫。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哈尔滨租界华俄公议事会立即召开会议研究严防疫病传染的办法。
当晚参加会议的有俄提督罗柏,中东铁路医官、巡警总办自治会议长毕尔克,华董张伯源、冯云祥等。毕尔克首先通报了鼠疫传播情况。
4、1894年香港鼠疫
1894年5至10月,在香港大流行的鼠疫导致2千人以上丧生,成为香港开埠甚至有记录至今最多人死亡的瘟疫,香港三分之一的人口逃离香港。
部份港口在1894年香港爆发鼠疫后已采取措施,以防鼠疫传入。然而这些措施最终并未能完全防止鼠疫的扩散。
事实上,西方医学在1898年以前对鼠及虱在鼠疫散布所起的作用仍未有充份的了解,最初大部份的防疫措施方法上皆有问题,因而成效不彰。1894年以后,鼠疫在香港几乎每年皆有出现,成为风土病,直至1926年方才完结。
5、1949年张家口鼠疫
1949年张家口鼠疫是指在1949年10月至11月间,爆发于中国境内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今河北省省辖市)的一次鼠疫病。
至11月8日,察哈盟和察哈尔省共因鼠疫死亡75人,其它地区没有发现因鼠疫死亡人员,同日,中央防疫委员会估计今后疫情不会继续过大蔓延,但是要消灭疫症,仍然“尚需相当时日”。至12月初,疫情被控制并最终消灭。
8. 鼠疫从古代流传到现代依旧存在,如今存在的鼠疫我们该怎么治疗
既然是一种传染病,那么还是回归根本,从传染病的三个途径入手: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第一,要控制传染源。
鼠疫的传染源自然就是感染动物,还有肺鼠疫患者。一般来说,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是最容易被感染的。
所以,在鼠疫发生的时间内,要注意避免到疫区郊游或者是活动。对于啮齿类的动物,最好也都尽量远离,不要靠近它们。至于野生食肉动物,大家一般来说是不会去靠近的,这还比较安全。
外出时包里可以备一些预防蚊虫叮咬的药物,如果曾经去过疫区或者是接触过病人,那要特别留心自己身体的变化。要注意定时测量体温,对于一些要吃的预防用药也要遵循医嘱按时吃。
9. 医生治疗古代黑死病(鼠疫)的时候需要穿什么
请检索:鸟嘴医生 Doctor Schnabel。中世纪时,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他们深深地相信这样的装备可以保护自己免於黑死病的感染。
A plague doctor (Italian: medico della peste, Dutch: pestmeester, German: Pestarzt) was a special medical physician who saw those who had the plague[1] They were specifically hired by towns that had many plague victims in times of plague epidemics. Since the city was paying their salary, they treated everyone: both the rich and the poor.[2] They were not normally professionally trained experienced physicians or surgeons, and often were second-rate doctors not able to otherwise run a successful medical business or young physicians trying to establish themselves.[1]
10. 现代鼠疫已经彻底消失了,在古代没有防护措施的时候,鼠疫有多可怕
鼠疫可以直接导致一个朝代的灭亡,明朝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明崇祯年间爆发的鼠疫,从西北蔓延到全国,造成了上千万人口的死亡,仅京师一城就丧失了20万以上的人口,大约占当时城中人口的四分之一,这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这使得明朝后期的军队根本没有能力同李自成和入关的满清军队战斗,明朝覆灭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一定程度上说,明朝不是败给了李自成和满清,而是输给了这场蔓延数年的鼠疫灾害。在古代没有鼠疫专用药,也不可能接种疫苗,人在鼠疫面前不堪一击。要知道只有十万的清军能够轻松入关,可不仅仅是吴三桂从中作梗,明朝因为天灾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可能是更加致命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