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负的外部性
⑴ 对于雾霾污染和噪声问题 结合微观外部性理论谈谈政府该如何治理这些问题
一句话问出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回答清楚的:
燃煤、生物质燃料燃烧时,产生颗粒物,简称雾霾颗粒,其中pm10,pm2.5为可吸入颗粒,后者直接入肺泡。
霾指的是颗粒物,固体;雾指的是液滴,液体,两种在大气中都能起到阻挡光线作用,造成混沌的空气,在冬季北方干燥地区,多数情况下雾霾其实专指霾。研究清楚霾有重要意义,有了它形成的机理就可以有针对性的从根本上来防止霾产生。
现在一般认为霾的一个基本来源是不完全燃烧产生的。这个来源和中国国情有直接关系,在
我国有5.9亿居民在室内直接使用固体燃料做饭;4.7亿居民在室内直接使用固体燃料取暖。集中供暖也有为数极大的小锅炉,发电厂也拥有巨量的燃煤锅炉。锅炉和普通民居在燃烧产生霾的原因上有一个重要区别,低温燃烧和高温燃烧可以产生不同种类的霾。
霾的原始来源之一 用火
以木材为例,燃点300度左右(200-290),起燃后分解为气体和液体,再被氧气氧化,火焰温度升高一倍,水分在干木材中占15%,在燃烧中起到的作用十分可疑:一方面水分使的稀释作用燃烧温度受到限制;在高温时,水分参与反应:H2O+C----H2+CO----C+H2O,反复发生,其中的碳单质极易被氧化,但在低温缺氧时也容易聚集,燃料中的杂质都会加速这个过程,如碳继续凝聚,可以产生多层微晶结构。在低温下收集这种凝聚颗粒,就是俗称的碳黑。空气中的气体不燃气体如氮气,起到稀释降温作用,这就是普通燃烧温度受限的原因。
纯的炭黑具有中空多孔结构,表面具有局部氧化的标记:形成内部吸附力强,表面活性高的双重特点,炭黑颗粒继续与其他杂质或者吸附或者发生化学反应,直径不断增大形成霾颗粒的核心。再由于多孔炭的吸附保护作用,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微生物类,如孢子,衣壳类病毒,重金属气体都有可能获得吸附保护。再有,颗粒物可以形成胶体结构,稳定存在于空气中,威胁人的呼吸系统。
之二 工业用火
再以热电厂锅炉为例。与普通燃烧不同的是,工业锅炉经过优化,燃烧温度可以达到千度以上,在大大提高燃煤热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空气中的氮气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产生氮氧化物,是一种污染气体。氮氧化物进而与水分、其他杂质可以产生硝酸盐,亚硝酸盐,都可以作为硝酸盐为主一类霾的核心。燃煤中固有的硫分也被氧化,产生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互相促进产生酸性氧化性气体,形成硫酸盐为主一类霾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过程和汽车发动机燃油的燃烧反应产生的结果类似,都有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导致的霾产生。与普通民居所涉及燃烧不同的是,工业锅炉和汽车发动机,都有尾气处理工艺来保证回收大部分的颗粒物,热电厂的除尘设施可以回收超过99%的颗粒物。但值得痛心的是,个别不负责任的热电厂其实并不使用除尘设施,造成颗粒物严重超排。
对人的影响
霾一旦产生,就很难清除,除非气象条件许可,否则雾霾天气会在大气中形成逆温效应。比如在北方地面因为雾霾而保持低温,大气高层则受阳光作用温度升高,形成底层大密度高层低密度的稳定结构。正常晴天时,地面吸收热量多,表层空气上升可以带动地面污染物向上扩散,这种扩散被逆温效应打断,造成连续不断的雾霾天。
雾霾天,影响人的心理、身体健康,严重降低幸福指数。在病理方面,雾霾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孕妇的生理、生殖系统,都已经有了被证实的恶劣影响。钟南山院士关于雾霾的阐述就十分清楚的表达了雾霾对人体具有显著和慢性影响的特点。从统计意义上来说,严重雾霾会增加相当大的早死现象。
在雾霾环境中,外出有效防护pm2.5的口罩, PuraVation JD/USA 对居室、教室环境来说,空气净化器可以起到过滤pm2.5的作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一层滤网。DIY自制空气净化器和商用净化器都采用同样的滤网,起到同样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预期空气净化器会有一个低价化的趋势。家用的吸尘器中也采用过滤装置,可以防止PM0.2-pm1的颗粒物泄露,原理其实是一样的通过过滤网这样的耗材来实现。
对个人来说尽可能避免暴露在雾霾中、暴露后及时洗净皮肤、冲洗鼻腔都是有用的。
最终解决雾霾问题,需要大力压减燃煤消耗,提高车辆用油的品质,尽可能利用其他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另一方面在压减的同时,对已有的设备进行严格控制颗粒物排放,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雾霾的产生。
⑵ 试用外部性理论论述排污权有偿使用的原理。
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主要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回,这种影响并答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如果给旁观者带来的是福利损失(成本),可称之为“负外部性”;反之,如果给旁观者带来的是福利增加(收益),则可称之为“正外部性”。经济生活中的外部性是广泛存在的。化工厂向江河排放污水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第三方的正常生活,有负外部性。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对外部性是无效率的,资源并不会得到有效率的配置。所以一般都会有政府进行干预,让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最典型的方法就是征税,排污权的有偿使用便属于这一类型。通过有偿使用,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促使企业重视排污治理,使排污减少,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收上来的钱用做污染的治理,或者是对受污染者的补偿,使资源得到有效地配置。
⑶ 外部性的特征有哪些如何治理外部性
外部性的特征:
1.行为性
所谓行为性,就是指外部效应是由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经济活动)引起。
2.市场性
主要是指,在一般条件下的非市场性和特定条件下的市场性。
3.外侵性
所谓外侵性,就是指外部效应是一种外侵的、强加的影响,即是没有参与决策的人或不完全参与决策的人所承受的影响。
4.影响性
即一个当事者(影响者)必须对另一个人(被影响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但要有一个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必须具备一定的(正的或负的)福利意义。
5.不可赔付性
这里指的是不可(或难以)赔付(追索)性。这个特征是指外部效应一般无法追寻到个人,特别是受损者一方无法追索到其损害者并获得补偿,其根源在于一般条件下的非市场性及特定条件下的市场性。
6.伴随性
外部效应应该是有意或无意的伴随效应,而本原性的、预谋性的影响不属于外部效应。也就是说,外部效应是经济活动的“附属品”。
7.相互性
相互性的特征是指产生外部效应的主体与接受外部效应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解决外部性:
解决外部性的主要方法是将外部性内部化。解决公共物品外部性问题的方法有政府方法和市场方法。
政府手段一,加强政策管制,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
政府手段二,运用财政手段,促使外部效应内部化;
市场手段一:健全市场交易制度,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市场手段二:公共物品的提供引进竞争。
⑷ 以治理环境污染为例,简述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环境污染问题在经济学理论中被描述为外部性问题(Externality),并且是负的外部性。网络知道的定义: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分为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y)和负外部性(negative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外部性会使市场机制失灵,激励扭曲:正外部性会造成应受到支付的报酬未得到支付,导致供给不足,而负外部性则是社会成本大于个人成本,导致过度供给,成本加剧。对外部性进行纠正,才能恢复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经济学家针对这一问题也想出了一系列解决法。庇古比较早地研究了负外部性这个问题,并提出对厂商征税从而抑制其环境污染的做法,这种税又得名“庇古税”。当然,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行为,要反其道而行之,由政府进行补贴而非征税。此外,科斯在后来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从产权界定的角度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大概就是这样,内容详见网络,说得特别明白。
⑸ 什么是外部性 谈谈如何治理环境污染
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 城市化进程加快。1978 年到2004 年, 城市数量由193 个增加到661 个, 建制镇由2173 个增加到20312 个, 市镇总人口由1.7 亿人增加到5.4 亿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41.8%。如此迅速的城市化, 必将对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更大的冲击。巨大的人口压力、日益紧缺的资源和环境质量的恶化, 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城市化模式在全球范围的迅速发展, 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在显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不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
一是城市水污染仍十分突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长,1998 年首次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2001年, 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0.7 亿吨,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27.7 亿吨, 其中生活污水COD 排放量比上年增长8%, 而同期工业废水COD 排放量则减少13.8%。目前, 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34.3%。城市河道成了纳污沟。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使城市水环境恶化, 七大流域城市河段都形成明显污染带,还有一些城市的饮用水源也受到污染。
二是以北方城市颗粒物和南方城市酸雨为特征的城市大气污染依然比较严重。全国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只有60.2%, 相当多的城市仍以煤炭为主要民用燃料, 大量燃煤造成煤烟型污染, 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占21%。许多城市受到酸雨侵害, 城市裸露地面多、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渣土垃圾粗放收运使得城市空气中颗粒物常年居高不下。在全国重点监测的338 个城市中,63.5%的城市达不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三是生活垃圾未得到妥善处置, 严重影响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约1.18 亿吨, 仅有60%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处置, 每年有7900 万吨生活垃圾简易填埋或露天堆放在城市郊区、江河沿岸, 破坏城市( 特别是城乡结合部) 的自然景观。另外, 各城市第三产业、居民生活产生的各类废物都是混合收集的,医疗垃圾等特殊废物多没有专门的集中处理设施, 普通生活垃圾的处理或堆放, 成为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隐患。
四是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越来越突出。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 2004 年汽车保有量达到2742 万辆。近几年, 虽然采取了淘汰含铅汽油、限制汽油中其他有害物质含量、新车采用电喷加三元催化、出台新的排放标准等措施, 单车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减少。但由于机动车数量上涨很快, 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增加。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郑州、沈阳等城市氮氧化物污染较重, 交通干线两侧一氧化碳严重超标, 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类型已经由煤烟型转变为复合型。此外,道路增长与车辆增长不匹配, 现代化交通管理手段不足, 机动车行驶常处怠速状况,也是造成机动车污染加剧的重要原因。
五是噪声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境问题。交通、社会生活、建筑施工是主要的噪声污染源, 目前, 交通对城市噪声污染占70- 80%。在开展交通噪声监测的214 个城市中, 31.3%的城市处于中度或较重污染水平。在开展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176 个城市中, 55.6%的城市处于中度或较重污染水平。一些城市在建设高架路桥改善交通状况时, 却往往未能很好解决高架路两侧的降噪隔声问题, 交通干线两侧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除此之外, 城市绿化、城市人口等方面因素也是城市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 城市生态失衡问题不断严重, “城市热岛”、“城市荒漠”等问题突出。同时, 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 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这些城市环境问题不解决, 将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解决城市污染的主要建议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出发, 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 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生态平衡, 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 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以协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合理规划, 完善城市功能。遵循生态规律, 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 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逐步解决城市功能区混杂问题,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治理城市水污染。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质的计划, 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20 万人口以上城市要建立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 环保重点城市要实施生活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报告制度。采用截污、治污、清淤、保证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体交换、维护城市湿地等措施, 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达标。综合运用价格、行政、科技和工程措施, 推行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 创建节水型城市。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严禁超采地下水。
3、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 改善能源结构, 大中城市要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在人口稠密的市区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促进西气东输沿线城市积极利用天然气。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建设。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区内新建燃煤电厂和其它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 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区要综合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物的相互影响。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硬化, 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 有效控制城市扬尘。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制度。
4、治理城市垃圾污染。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 在优先进行垃圾、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 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体系。2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医疗废物必须全部实现安全处置,鼓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5、治理城市噪声污染。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火车市区鸣笛, 对造成敏感建筑物声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 采取降噪措施, 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6、做好重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综合考虑城市规模、性质、区域分布和环境状况等因素, 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扩大到113 个, 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继续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提升模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完善公众、社区和媒体参与城市环境管理的机制, 建立城市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系统。
⑹ 负外部性的解决措施
负外部性的解决措施:
1、在多种用途和使用方式的情况下,使用双方相互妥协直至达到能够相互接受对方的最低程度。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二者的用途和使用方式能够兼容。比如在同一空间内有人放音乐有人想看书。
若二者可以妥协,放音乐的人可以把音量调低,或者放读书的人能够接受的音乐,二者就能够共存。但这种解决方案只能是在成员只有少量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若成员很多,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将会很大。
2、置换主体。当有多个同等条件的公共资源时,可以把相同使用方式的各方置于同一公共资源下,或者说在专用的场所内用途和使用方式只有一种,并不能用来做他用。拿排污和养鱼的例子来说。可以规定某个专用的池塘用来养鱼,另一个专门用来排污。这不完全等于产权的私有化。
3、规定一定条件下规定用途和使用方式。即把该公共资源的用途和使用方式做出规定,某种条件下只能有一种用途。比如在道路拥挤地段汽车按牌号的单双分时段行驶。
但该方法的缺点是所有的用途都会带来负外部性,倘若有一种不能带来负外部性,就会给另一种带来不公平。放音乐和看书就是如此。看书不碍放音乐的人事,但放音乐会对看书的人产生影响。
(6)如何治理负的外部性扩展阅读:
负外部性的特点:
1、庇古理论的前提是存在所谓的“社会福利函数”,政府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者,并能自觉按公共利益对产生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然而,事实上,公共决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庇古税运用的前提是政府必须知道引起外部性和受它影响的所有个人的边际成本或收益,拥有与决定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相关的所有信息,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定出最优的税率和补贴。但是,现实中政府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拥有足够的信息,因此从理论上讲,庇古税是完美的,但实际的执行效果与预期存在相当大的偏差。
3、政府干预本身也是要花费成本的。如果政府干预的成本支出大于外部性所造成的损失,从经济效率角度看消除外部性就不值得了。
4、庇古税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寻租活动,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资源配置的扭曲。
⑺ 外部性治理理论中,公共物品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
外部性也称作外部效应,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社会上其他成员造成影响而又不承担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成本或利益。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也称作外部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负的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使其他社会成员受损,但他自己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 外部性在现实经济中广泛存在。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影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由于外部性使得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参与者和公共部门都以各种方式对外部性进行治理,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或接近社会要求的最优水平。
政府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税收和补贴等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对于具有负的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可以征税,税额的大小应该等于该行为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对于具有正的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可以给予补贴。
供参考。
⑻ 如何用外部性理论解释环境治理问题
经济活动的外部化(外部的不经济性)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时不注意到对环境内造成的容影响,造成的环境成本不计算入产品和交易的成本中去。这是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发展与环境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现在普遍认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是环境成本外部化的原因,所以解决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环境成本内部化。
比如说,肉联厂或造纸厂将污水排入河流中,无意识地提高了下游酿酒厂的生产成本或居民的生活成本。与正常的市场交易相比,如果某一河流是私有的,那么它可以通过禁止向其中排污或索取补偿的方式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而在不存在明确的产权或产权所有人不到位的情况下,就不存在流水质量的市场,因而也就没有协调个人行为的价格机制。因此,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常常会导致一种非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外部性的存在是对政府干预的一种传统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