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视角
『壹』 从社会治理和安全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安全从小事治理维护
『贰』 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
社会治理的四个特征:强调“过程”,倡导“调和”,兼顾“多元”,注重“互动”。
『叁』 什么叫社会治理它有哪些特征
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在这里,“过程”的涵义是:社会治理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延续性——社会治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既不能靠制定一套“一刀切”的规章条例,试图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也不能靠一场“运动式”的大轰大嗡,试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这两者,恰恰是以往“社会管理”的最显著的特点。
社会治理必须倡导“调和”。社会本身是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通常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中。所以,不能试图用某种强力乃至蛮力去“支配”社会。而是要让社会本身发挥其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乃至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社会治理需要高超的“治理艺术”,在收放张弛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以往的社会管理的缺陷,恰恰是过于迷信强制力量。
社会治理必须兼顾“多元”。社会是由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构成的,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都是不一致的。因此,社会治理必须非常重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论多数少数,不论强势弱势,不论公立民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错把高高在上的施恩赐惠当成了最高境界,而且极具“社会排斥”的色彩。
社会治理必须注重“互动”。要引导全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尤其是针对长期目标的利益共识,就要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使多元主体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在沟通交流、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在行动上,也应该是互动型的,上下配合,同心同德。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是“一言堂”,急功近利,短视而只顾眼前利益
『肆』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谈谈如何垃圾分类
①党作为领导一切的最高政治力量,在垃圾分类工作中,负有领导作用,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战斗堡垒作用。
②立法机关制定和完善垃圾分类处理的法律法规,为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提供法律依据。
③政府坚持科学决策,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切实履行职能,政府加大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投入,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有效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④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政协委员深入调研,参政议政,为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建言献策。
⑤基层社区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⑥公民应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的原则,为推行、落实垃圾分类制度出谋划策。
『伍』 社会治理是什么时候提出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治理的命题,标志着我国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治理命题的形成与提出,离不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及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发现社会、关注社会、从管理社会到创新社会管理是十六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主线。
(5)社会治理的视角扩展阅读:
另外,河北省委党校韩立红同志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之道——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经验研究》书籍。这本书从总体上看,这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之道的著作。
中国一直以来就有以道御术的传统,对基本经验的研究其实是对道的研究。这里的道,包含历程、规律、趋势三重含义。历程指社会管理的发展历程,该著作以历史梳理总结为笔法,以中共党史为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考察;
规律指对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的探讨,也是对基本经验的总结;趋势指对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势的展望与预测。对历史的读、学、思、析、研,是为了明鉴未来,开创未来。
该书既有对当前实际问题、实践创新的科学总结,又有对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未来展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理论创新能力的政党,不但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超强的反思能力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陆』 社会治理的特征是什么
社会治理的特征就在于呃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然后在法律的前提下对事物进行比较治理。
『柒』 在从哪些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方面
(一)如何科学认识社会管理的内涵和边界。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对管理的内涵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对社会管理的内涵就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和界定。有人认为,社会与自然界相对,社会管理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管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广泛的领域和范围。有人认为,社会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应的,社会管理是对人类活动的社会领域的管理。有人认为,社会是指与政府、企业相对应的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等社会性组织,社会管理是指社会组织所进行的社会协调与管理。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似乎都不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需要从纷纭多样的认识和主张中作出科学的分析、研究和回答。弄清楚什么是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边界在哪里?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二)如何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原则是根本性的问题。不同的原则会产生不同的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视野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所遵循的原则,一方面应当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放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深刻认识和总结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一些共性的原则和有益做法,为我所用。更重要的是,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出发,根据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基本国情,找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深入探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任务和举措。
(三)如何全面总结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积累的新鲜经验。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在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例如,强化基层社区建设的“楼宇党建”、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枢纽型组织”、强化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提高公民社会管理参与度、在社会管理中引进专业社会工作等等。如何总结升华这些鲜活的经验,从中找到可以推广的思路和做法,进而上升到理论层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的课题研究应当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
(四)如何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如何全面认识和理解这样的格局、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把握?包括如何理顺社会管理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使这个格局的运行机制制度化,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发展;包括需要准确界定社会管理的主体权责关系、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等;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定位科学、权责统一、彼此联系、相互协调的社会管理格局。
『捌』 什么是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指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8)社会治理的视角扩展阅读
从运行意义上,“社会治理”实际是指“治理社会”。或者换言之,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化,而且蕴含着理念、方法、手段和制度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
社会治理是一种导致公共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治理模式。社会治理理论是西方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一系列的价值、政策和制度,通过这些,一个社会可以来管理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进程。
社会治理是一个国家开发经济和社会资源过程中实施管理的方式,它同时也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社会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的框架。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由于西方国家治理理论奉行社会中心主义和公民个人本位,因此,理性经济人的社会自我治理,在理论逻辑上构成了西方国家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