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理念
㈠ 在社会治理理念上,要突出强调基层社区的作用是否正确
那肯定正确,一切问题源于基层,这根本上没问题了,那当然治理这社会就有迹可循,这是一个国家的组织经营法则。
㈡ 领导干部应关注大数据治理的哪些理念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领导干部大数据思维方式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从“经验主义”向“数据主义”决策转变,真正认识到数据的价值。先抛开大数据的概念不提,我们国家的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各政府部门也积累了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数据,但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在决策的过程中往往还是“经验主义”主导,甚至不少领导不知道本部门有哪些数据,数据放在哪里。因此,领导干部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本部门的数据状况,这些数据目前有哪些主要的应用场景,已经为本部门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发挥了哪些作用,是否曾经共享给其他兄弟部门以发挥更大的价值等基本问题。另外,还需对数据的价值和作用有基础理解,有意识地提升数据支持决策的能力。
以利他分享的大数据思维思考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前很多政府部门的数据实际上是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数据由于没有与其他部门进行共享,也没有实现开放,使得数据的价值发掘非常有限。而且,很多政府部门的领导把自己部门的数据看作是部门利益的基础,认为数据的共享开放输出就意味着利益的输出,这种现象在数据能力强的部门体现得尤为明显。领导干部需要认识到,部门的数据如果不流动起来,不与其他的外部数据进行融合,就会成为死数据,而真正发挥价值的是活数据。数据的外部性说明数据的价值不是只存在于内部,站在更高的层次和角度考虑政府数据共享才能使得数据的价值最大。
不少领导干部以政府数据的安全为由,或多一事儿不如少一事儿的心理,对政府数据开放持拒绝或者消极态度。纵观国外政府数据开放的历程,基本是从信息公开起步,在数据开放方面本着“开放为默认,不开放为特例”的原则,才使得数据开放成为建设智慧城市或智慧政府的重要基础。需要认识到政府的数据开放其实是在利用社会力量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因此,把与民生相关的、经过脱敏的政府数据开放给民众以及企业,会促进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创业发展,也才能让数据通过流动和融合,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在服务型政府创建过程中,大数据对于政府提升管理效率、科学决策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都能够起到关键作用。服务型政府的愿景是政府能够为百姓提供互动、主动、有效的个性化公共服务,而大数据正是提供智慧服务的基石,尤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的作用最为显著。领导干部需要从这些目标中总结大数据所起到的价值和作用,有的放矢地开展大数据相关项目规划和实施。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治理需求,领导干部的思维模式需实现自上而下为主向自下而上为主的转变,数据化决策、管理、服务和创新的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对大数据的认识不能仅局限在概念和产业吸引投资上,而是需要在推动政府治理创新上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唯此才能真正促进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㈢ 治理理念的提出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转变政府治理理念,重新认识政府的职责。全球化环境下的开放性要求政府理念由内“统治”向“容治理”转变,建立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树立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结果导向和市场导向,采纳和推动民主行政理念以替代传统的权威主义的行政理念,并且重新认识政府的职责。
㈣ 如何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领域的数据量都在爆发式增长,尤其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it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之后,数据的增长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大数据如浪潮般席卷而来,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不仅仅只是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与治理理念的全方位变革,尤其在政府治理领域,大数据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潜力和创新空间。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应充分重视大数据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价值,牢牢抓住大数据为政府治理提供的创新机遇,切实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治理能力。
一、大数据为政府治理理念转型带来新机遇
治理理念的转型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前提,理念的转型需要新文化、新思维的融入,大数据所蕴含的数据文化与数据思维恰好可以为治理理念转型提供突破口,基于大数据探索政府治理的多元、多层、多角度特征,最终实现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管制理念向以协同共治、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型。在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依据不再是个人经验和长官意志,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在过去深入群众、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系统采集的客观数据和实证分析的科学结果将成为最为重要的政府决策依据。“尊重事实、推崇理性、强调精确”的特征和“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理念将成为政府治理理念转型的核心要义。
二、大数据为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带来新机遇
大数据通过把数学算法运用于海量数据,从数据中寻找相关关系,通过这种相关性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大数据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此外,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和平台,通过外包、众包等灵活的组织方式,可以推动政府治理的组织架构从科层、分割、封闭向开放、协同、合作转型,因此把大数据的方法和手段引入到政府治理领域,是实现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基于上述方法论,大数据为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带来的新机遇主要包括: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从单兵作战型管理到协作共享型治理、从被动响应型管理到主动预见型治理、从电子政务管理到政府2.0治理、从风险隐蔽型管理到风险防范型治理,最终实现全面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创新。
三、大数据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带来新机遇
随着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仅凭个人感知已经很难全面了解所有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做出正确判断,政府部门想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就需要把大数据思维与技术运用到政府治理与决策中,依靠大规模数据的收集来直观呈现经济社会运行规律,通过相应的数据挖掘来辅助政府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大数据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决策的制定阶段,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决策不再是个别领导干部“拍脑袋”做出的,而是通过“用数据说话”,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数据)做出决策,这样的政府决策是在对客观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充分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做出的,这样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精准性、适用性和科学化水平;其次,在决策实施效果的跟踪反馈阶段,通过物联网和社交网络的普及,大量的客观数据能够快速汇集给决策者,通过这些数据对决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实时监控,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决策的实施效果和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四、大数据为政府服务效能提升带来新机遇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是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也是大数据背景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所在,在政府治理的范畴下,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主要包括政府部门行政审批的效率提升和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提高两个方面。在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方面,大数据可以打通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孤岛,打破各部门数据的条块分割,通过构建统一的政府行政审批云平台,让数据为老百姓“跑腿办事”,省去了“跑断腿、磨破嘴,办事跑十几个部门,盖几十个公章”的苦恼和无奈,这样既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又节约了政府开支。在提高公共服务产品质量方面,大数据通过对公共服务产品数据和服务对象数据的挖掘、分析,提升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精准化、分层化、个性化;通过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兼容,让公众参与到公共服务产品设计、提供和监督等各个环节,实现公共服务产品质量的提高。
㈤ 大学的管理理念和政府的治理理念是一种什么关系
都是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两者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差别非常大,政府的治理囊括的东西要远远多于大学的管理理念。
㈥ 大学的管理理念与政府的治理理念是一种什么关系
大学的管理理念应该顺应和符合政府的治理理念,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的职能和效应
㈦ 政府治理理念有哪些偏差
对中国目前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太注重发展而忽视社会民主、法制建设,一股脑的搞国家宏观建设,导致社会百姓被逼的终日为钱奔波而落入拜金主义巢穴,社会诚信缺失。当年那句“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提出来的时候确实是有其时代意义的,但是与时俱进的力度不够大,变革力度不够强,所以导致现在社会矛盾越来越大。
现在高层也有改革这方面的意图,放慢经济增速,着力社会民主、法制、公平建设,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也只能默默期盼能够成功,否则真不知道社会会发展成什么样。
㈧ 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有哪些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为了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一是传统治理主体单一化到多样化。传统的社会治理主体比较单一化,强调国家或政府从上至下的静态的行政管理,亟需过渡到综合运用法律、道德和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方式。要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社会诚信体制建设、信息化管理、舆论引导、心理疏导、人民调解、基层社会自治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注重从源头上治理。社会管理不等于“维稳”。“维稳”只是社会运行出现失序状态之后的应急管理。创新社会治理强调常规性的、基础性的服务和管理。这就需要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需要我们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的理念。切实转变政府的工作作风,彻底改变过去政府部门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
三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其协同作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过程。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意义重大。政府在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过程中,将一些民生服务项目打包向社会组织招标,购买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改革有关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有力地激发了社会组织活力。同时,社会组织也要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和自律诚信机制的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
四是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通过“单位”对社会成员进行服务和管理。但是当前普遍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的新载体。要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包括政府的服务体系建设、市场的服务体系和社区公益服务体系。在当前,特别要加强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公益服务体系建设,来满足社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居民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
五是积极动员公民的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理念是“善治”。“善治”强调赋予公民更多机会和权利参与政府公共政策,通过沟通、协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让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讨论,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公共政策中去。
六是健全治理的体制和机制。中国的社会转型目前进入到社会矛盾多发时期,矛盾多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建立化解矛盾的体制和机制。社会治理创新,需要我们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事先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需要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及时反映、矛盾能及时化解;同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和改革信访工作制度,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有效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