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投资堵点
Ⅰ 兰成渝管道康县K滑坡治理工程
8.2.1概况
兰成渝输油管线K481+400段滑坡位于甘肃省康县三河坝乡罗家坪村,地理坐标:东经105°43′45″、北纬33°07′27″。自2005年8月以来,该区段路基先后出现了多条长度及宽度不等的拉张裂缝,并伴有小规模的崩滑现象,造成路基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地段已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与之相邻的输油管线也受到严重威胁。灾情发生后,兰成渝输油分公司组织专家对现场进行了初步踏勘和调查,经踏勘证实,该滑坡属小型堆积层滑坡,堆积体主要由残坡积物和人工堆积物组成,目前滑体后壁裂缝仍在急剧变形,灾情十分严峻。
K481段滑坡是一个由松散岩类物质组成的堆积层滑坡,滑坡分布高程在1131~1198m之间,相对高差67m。滑坡厚度变化较大,滑体土石方量约1.3万m3,总体滑动方向215°。下伏基岩岩性为变质砂岩,滑坡类型为混合式(流动式滑坡和滑坍)滑坡。见照片8-2。
照片8-1 工程竣工照片
照片8-2 K481段滑坡
8.2.1.1滑坡平面特征
K481+400段滑坡平面总体形态呈“楔子”形,滑体后缘厚,前缘薄,两侧边界呈近直线形。纵向长约70m、后缘横向宽50~55m、前缘横向宽约20m、北侧以K481+380段为界,南侧以K481+450m公路挡土墙为界。前缘剪出口基岩裸露,为一2~3m高的陡坎。后缘为公路路基拉张裂缝,相对高差约67m,滑体地形坡度角后缘35°~40°,前缘25°~30°,表面起伏不平。
8.2.1.2滑坡剖面特征
根据工程地质剖面可知滑床总体呈“躺椅”状,后缘陡倾,倾角约30°~35°,中前部平缓,倾角20°~25°。滑坡体后缘宽、厚,滑床后缘埋深2.2~8.3m,平均埋深5.5m;往前部逐渐变薄,埋深0.2~3.6m,平均埋深约2m。滑体的各段序比较明显,位于滑体上部推移段由于滑体的变形位移,致使滑体与滑坡后壁脱离,变形以松动拉裂为主,滑体表面变形较大,发育有多条拉张裂缝;滑体中段滑动面(带)倾角较缓(20°~25°)。滑体前部为抗滑段,长度20~25m,滑体厚度较薄,滑面倾角角度较缓(15°~20°),根据工程揭露,滑坡体贯通性结构面只有滑动面一条,滑床岩性为淡黄色、灰白色中细粒变长石石英砂岩。岩层走向35°~45°,倾角60°~70°。
8.2.1.3滑坡体物质特征
K481+400段滑坡体物质成分较为复杂,残坡积成因,褐黄色,中密-密实,碎石与粉质粘土无序混杂,含块石,最大可见直径1.5m的块石,无层理,干湿不均匀,碎石多被粉质粘土包裹,湿度整体表现为自斜坡坡面至基岩面由湿-饱和,底部粉质粘土团块呈可塑-软塑状。碎石和块石呈棱角状,母岩成分以变质砂岩为主。在滑坡地表裸露较大孤立块石,形态各异,有向下滚动趋势。
滑体堆积层厚随下伏基岩起伏变化较大,最大厚度8.3m(位于滑坡后缘),最薄处仅0.20m。
8.2.1.4滑带土特征
钻探资料及探槽(TC1)揭露,混合土与基岩接触面土层含水量较高,厚10~20cm,呈饱和状态,混合土中的块石有挤压现象,块石由于错动挤压,产生倾斜,方向与滑动方向基本一致,判断为滑带土。下伏基岩面上见擦痕。擦痕方向227°~215°,与滑动方向一致。
8.2.1.5坡体内地下水特征
拟治理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滑体内赋存有少量上层滞水。滑坡地表斜坡坡度大,为地表水向低处径流汇入冲沟创造了条件,地下水的贮存条件差。根据现场浅井和探槽编录资料,浅井和探槽内初见水位为零,静止24小时后,各揭露工程内有0.1~0.15m厚的积水,说明局部地段存在上层滞水,但水量微弱。已塌滑地段后壁见一渗流点,该点位置见工程地质图(q1点),工程地质测量时恰逢当地连续降雨(连续降雨96小时),观察到滑体剪出口处(滑体前陡坎下)地下水以面流形式往外渗出。说明由于滑体碎块石的架空现象,在长时间暴雨反复作用下局部已形成了连续通道,这种现象不利于滑坡稳定。
8.2.1.6滑坡变形特征
K481+400段滑坡发生的时间为2005年8~9月间,经历了蠕动变形、微动-崩滑、滑动3个阶段。因坡体滑移量较大,常发生崩塌、滑溜现象。前缘剪出口处土体变形不明显,但发育有少量横张裂缝,致使坡体上的土体十分松散,并有孤石外露,每次降雨后,坡体均发生滑移现象,路基不断被破坏,威胁行车及管线安全。据本次勘察时地面测绘结果,滑坡近期的变形特征主要表现在,滑体后缘已建好的路基出现较大的拉张裂缝(照片8-3),拉张裂缝走向120°,根据裂缝的形状和宽度分为两段:北段位于K481+345~K481+385间,长40m,一般宽2~10cm,最大宽度10cm,垂直错距2~5cm,裂缝基本沿路基外边缘呈直线发育,仅在两端微呈弧形;南端位于K481+385~K481+405间,呈近直线,长20m,宽0.5~1.0cm,垂直错距很小,裂缝发育于路基外2~3m的路肩上。
已发生滑坍两处(照片8-3),位于勘察区南端,南侧滑坍体宽13m,长约25m,后缘塌至路基边缘,由于结构松动基岩强风化变质砂岩的坍塌形成高2.5~3m的陡坎,前缘至坡面基岩出露处。北侧滑坍规模较小,后缘宽约2~4m,形成1~1.5m高的陡坎,滑坍体长10m左右。
照片8-3 K481段滑坡后缘裂缝及坍塌
8.2.2滑坡危害性分析
结合该区段坡面形态、地层岩性组合特征条件分析,此段斜坡从坡体形态和地层组合上本身就存在不稳定性,为易滑地层。据调查,由于地质构造和地形条件的影响,为各类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对区内村庄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对公路设施破坏非常严重,特别是雨季来临,常常毁坏路面和路基、堵塞桥涵等,造成交通长时间的中断。现状条件下,K481+400段滑坡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8.2.2.1威胁输油管线
K481+400段滑坡位于火烧沟东岸,滑坡总宽约60~65m,总长69m,坡线平均仰角34°,主滑方向215°。滑坡体后缘为兰成渝输油管线,输油管线掩埋于滑坡体后缘简易公路内侧,截排水渠下方约2.0~4.5m处。2005年8月进入雨季以来,坡体后缘路基部分先后出现了多条长度及宽度不等的拉张裂缝,并伴有小规模的崩滑现象,造成路基的破坏,如坡体继续滑动,滑坡后缘向东扩展,输油管线极有可能被土体拉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政治影响。
8.2.2.2威胁公路行车安全
K481+400段滑坡后缘为三河坝—康县乡镇简易公路通过段,该公路不仅是管道的伴行路而且也是三河坝、秧田坝两个乡(镇)惟一通往外界的公路,对区内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大的意义。由于K481+400段滑坡后缘路基已出现多条拉张裂缝,不断发生小规模崩滑,其状态极不稳定,每次车辆通过,均会引发坡体孤石发生滚动,在雨季随时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滑动位移,损毁路基,造成公路中断,直接威胁行车安全。
8.2.2.3滑坡对村民耕地的危害
该地区山高坡陡,耕地较少,K481+400段滑坡的滑体上部已被附近村民开垦为耕地,随着滑坡的复活,路基垮塌,上部基岩失去支撑,产生大规模的崩塌,将直接危及管线和坡顶耕地的安全。同时由于滑坡复活,地下水条件发生变化,造成耕地保墒能力下降,将造成大面积农田减产,局部撂荒,给当地村民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8.2.2.4滑坡的次生灾害
滑坡灾害致使滑坡体岩土体破碎,造成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急剧恶化,诱发崩塌、坍塌和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泥石流,危机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时淤积河道。另外由于滑坡体外沟谷两侧普遍发生沟岸坍塌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将形成一个巨大的滑坡灾害链。
8.2.3滑坡治理方案
8.2.3.1治理设计原则
(1)总体遵行安全可行、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环保美观的设计原则。
(2)确保边坡的稳定,保证输油管线安全。
(3)在保证边坡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治理投资。
(4)动态设计,动态施工。
(5)由于局部实测断面偏少,设计文件工程布置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8.2.3.2总体治理方案
鉴于该滑坡处于活动时期,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用高强度的抗滑桩,阻挡滑体的下滑,采用桩板支挡结构已增加支挡强度和拦挡桩间土的下滑,同时辅以削坡减重和截排水沟防止地下水入渗,既能保证管道路的正常通行又能保证输油管道的安全。见照片8-4。
共设计抗滑桩15条,桩板墙134m2,削坡1400m3,排水沟107m。见图8-1。
(1)桩板墙:
线路边坡设计采用桩板墙支护,全长70m(K481+340~K481+410)。
a.共设置桩15根,断面尺寸采用1.5m×2.0m的矩形桩,桩间距5.0m,最大桩长19m,最小桩长6.5m,锚固段最大长度7m,悬臂段最大长度12m。材料采用C30混凝土。
b.挡土板共165片,截面尺寸0.3m×0.6m,长4.5m,材料采用C20混凝土预制块。挡土板上设方形排水孔,尺寸60mm×60mm。
(2)截排水工程:
a.对管道上方已有排水沟断面进行扩大(DEF段),设B型排水沟,全长107m,断面0.6×0.6m,采用C20混凝土现浇,厚度15cm。
b.ABE、ACF、GHI、HJ段设A型截排水沟,长134m。截水沟用M7.5浆砌片石砌筑,厚度不小于25cm。石料应满足强度要求,片石的极限抗压强度不应小于MU30,严禁用风化石砌筑,砂浆应饱满、密实。
(3)削坡:
对线路左侧已有挡土墙上方坡体进行削坡,坡率1:1.5,削坡后再修建菱形浆砌片石格构与截排水沟,材料采用M7.5浆砌片石。该处削坡土方量1400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