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中国沙尘暴的治理

中国沙尘暴的治理

发布时间: 2020-12-27 12:27:20

① 如何治理沙尘暴

中国科学院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盟连续5年的试验证明,减少人为压力,解放自然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后国家的治理经费使用应当向小城镇集中,建立自然保护区,实现自然力恢复,国家补助牧民,让牧民变成生态的保护者。这样,减轻我国沙尘暴危害就大有希望了。
1. 退耕还林还草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改善生态环境效果确实显著
近二十年来,我们先后到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等西北省份进行研究工作和考察。看到了在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禁牧,草原植被得到了一定的自然恢复,草地退化和土壤沙化得到了一定的抑制;退耕还林还草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确实有显著效果。目前国家也确定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再延长一个周期,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偿,这是一个富有远见的英明决定。但如何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作为一个百年大计,如何将退耕还林还草措施根据不同地区水资源和地形情况进行科学发展和因地制宜地落实,还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2.西北生态环境改善特别是沙尘暴减少的关键在于治理流动沙漠
由于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占我国国土面积近1/3是沙漠和戈壁,这些地区的沙尘和沙尘暴天气,应该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何保持和进一步提高退耕(牧)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和进一步减少沙尘和沙尘暴的发生和危害。我们认为,在退耕(牧)还林还草之后,应该加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流动沙漠的治理,这才是改善西北和华北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的关键。
以前,我们看到许多关于沙尘暴和沙漠治理及西北生态环境改善的文章,基本都是根据各地情况论述的,没有一个宏观全局情况介绍和总体思路的探讨。我们通过多年来的实地考察,结合我国降水分布图,沙漠和沙尘暴分布图等资料对比分析,总结出我国西北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地区和关键问题,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治理措施。
我国沙漠95.37%集中分布在乌鞘岭和贺兰山以西的新疆、内蒙、青海和甘肃四省区。其中主要以流动沙漠和半流动类型为主,占沙漠面积的60%左右。沙漠、沙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以内蒙最高达43.287%,其次新疆为31.727%,青海、宁夏和甘肃都在15%左右(图1)。这四个省份成为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随着降雨从新疆西部50mm到内蒙古东部地区500mm的逐渐增加, 流动沙地所占比例由西部新疆的60.45%向东部内蒙古的25.93%逐步减少(图1, 2)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我国最大的两个流动沙漠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我国沙尘暴境内源区主要有4个: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吉尔班通古特沙漠;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中西部(图3,4,5)。
因此,从以上这些资料对比中不难看出,治理沙尘暴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主要地区应该是在新疆和内蒙古的流动沙漠地区,特别是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强沙尘暴多发地区(图5),因此内蒙古流动沙漠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对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目前最为重要。
图1. 中国流动沙漠(红色部分)分布图
图2 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和图1对照,50mm降水量的地区大部分是流动沙漠)
图3 中国沙漠分布图
图4 中国卫星照片图

② 沙尘暴的防治

世界上的沙尘暴主要频发于南北纬15度至30度之间的沙漠地区,形成沙尘暴需有强季风和沙尘暴源头地区处于干旱这两大条件。影响中国的沙尘暴主要起源于蒙古高原(即中国的内蒙古和蒙古国的南部地区)和哈萨克斯坦地区,每年在冬春季节爆发,影响中国北部、东部地区和整个东北亚地区。因此,沙尘暴已经成为一个跨国的自然灾害。统计资料显示,自50年以来,中国的沙尘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进入90年代,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南部地区一直处于干旱期,致使沙尘暴频发,共有23次。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沙尘暴的监测和治理。目前已在全国建立40多个监测点。为了减轻沙尘暴对京津地区的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四大对策:一是在京津地区启动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建设;二是在浑善达克沙地中西部进行生态屏障建设,主要建立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中心的生态保护带,严禁过度放牧,保护草地资源。三是以引黄灌区为中心的鄂尔多斯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主要以保护水资源和绿洲为中心,控制土地沙化,适度扩大人工林。四是加强与蒙古国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的合作,建立两国长期合作计划框架。目前,中国还在与联合国和韩国、日本加强合作,研究治理沙尘暴的有效途径。

中国沙漠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8%,同时人口众多,人口对生态压力巨大,加上沙漠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治沙的难度很大,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国目前正致力于建立退耕还林的机制。
由于今年冬季北方降水较多,地面形成冻土,开春后沙源地植被恢复较快,同时影响中国的东北季风不强,不存在发生大规模沙尘暴的条件。因此,与往年相比,今年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可能会来得较晚、数量和强度有所下降。

③ 关于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④ 治理"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国外治理沙尘暴的方法

美国五招降服“黑风暴”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小麦价格昂贵,开始大力移民南部大平原进行农垦旱作。农场主大肆开垦这片广袤的处女地,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开垦地的肥力耗尽后,他们马上撂荒,转而开垦新的生疏地。结果,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连年干旱而发生的风蚀作用,垦区沙漠化过程异常迅速,使南部大平原成为沙尘暴频发的“沙窝”,2000万公顷的草原土壤被刮走了1米厚的沙土层。
1934年5月的沙尘暴是美国历史上最强劲的沙尘暴。那年5月12日,美国堪萨斯、阿克拉何马、科罗拉多三州起源的黑风暴,尘霾蔽天不见天日,形成了一道高3000米、长1440000米、宽400000米的沙尘带,影响范围遍及美国本土三分之二的区域。3亿多吨土壤被吹进了大西洋数百公里外,16万农民倾家荡产被迫离开了大平原。
据美国土壤保持局的统计资料,1935年到1975年的40年间,美国大平原地区每年被沙尘暴破坏的面积达到了40万公顷,最多达到60万公顷,南部棉田因风沙问题每年的重播面积为80%,载畜量由刚开始的2000万头降到了后来的1100多万头。
为了控制大平原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美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从多年的惨痛摸索中,美国形成了一套全方位作业的防沙经验,并成功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总的说来,美国治理沙尘暴主要有“五招”:

招数一:“天地结合”。将天气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每次强风到来之前,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准确预测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其经过的地区对裸露的耕地进行喷灌,使之湿润结实,切断风沙源。
招数二:固沙有方。把植物纤维、旧报纸纸浆与粘性物质搅拌在一起,与绿色染料混合喷洒在沙尘表面,既固定了沙尘,又可美化环境。另外可将粘性的沙尘固化剂喷在沙漠上,其渗透可达1厘米,且表层不怕压,不起灰,可以走人、行车,非常结实,喷洒一次可锁沙尘一到两年,且成本比植树种草要低得多。
招数三:严惩不贷。沙漠土地拥有者和屋主在其周围人为制造沙尘或不采取措施控制沙尘,每天罚款500美元。如拒不执行,每天增罚2000美元。对在沙漠中施工的承包单位负责人和员工在开工前至少上4个小时的环境课,要求他们一边施工一边用水消尘。如果达不到要求,将勒令其停工或给予罚款。
招数四:提高农耕技术。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并使用特殊的农机具浅耕土地,有效防治了沙尘暴。
招数五:休牧返林。政府鼓励农户退耕休牧、返草返林。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返林面积达150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数的10%,全美土壤侵蚀面积约减少了40%。

中亚地区播绿治沙

前苏联的北哈萨克斯坦草原占了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与我国东北大草原和美国中西部大平原并称为北半球三大肥沃草原之一。该草原年均降水量255到317毫米,并集中在5到9月份,而年蒸发量却在650到750毫米之间,几乎没有无风天。
1954年以前,北哈萨克斯坦草原人口还很少,耕地也不多,少有沙尘暴发生。1954年以后,前苏联提出要在这里建立“东方商品粮基地”,开始大量向这里移民开荒。1954年到1961年间,从乌拉尔河流域到西伯利亚西部一带共开垦草原4150万公顷,1963年又开垦了617万公顷。
1959年,北哈萨克斯坦草原的人口就剧增到了275.3万人,随后更是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增加,他们大量伐木垦草作为燃料,进行深翻耕。对大自然的掠夺,终于使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变成了世界四大沙尘策源地之一。刚开始,这里被卷起来的是黑色的沃土,被长时间风蚀盐碱化后,则形成了独特的白色沙尘暴。
为了治理沙尘源区,前苏联政府开始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草以及调整农业结构的方式治理沙尘暴,他们沿着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营造规模巨大的防护林带。到1985年,已营造防护林约550万公顷。同时,前苏联政府还采取飞机播绿、调整农业结构等方式进行沙尘暴的治理。
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后,现在北哈萨克斯坦草原虽然还有沙尘暴,但与大开荒时相比,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和规模都较以前大幅降低。

澳大利亚围绕牧场治沙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农业主要是畜牧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土地荒漠化主要体现在草场的退化上,广大的平原地区也是澳大利亚的沙尘策源地,因此,澳大利亚对沙尘暴的治理主要围绕牧场来进行。
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沙尘暴专家杨根生介绍,澳大利亚对牧区治沙主要有如下“三板斧”:

一、严格实行轮牧。杨根生告诉记者,在澳大利亚,农场一般被水泥柱和铁丝网分成了一个一个的方块,不同的方块就是不同的放牧区,澳大利亚人通常不会在同一个牧区里连续放牧,而是轮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区,以便牧草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二、大力推广圈养。杨根生说,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还大力推行圈养,在生态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过割草圈养牲畜,就保留了草根和草茬,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三、科学搭配畜群数量和种类。杨根生告诉记者,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不是由农场主自行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次年的载畜量。而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此外,澳大利亚政府的法制很健全,执法也非常严格,对违反法规的人一向是严惩不贷,从而保证了上述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中东黄金铺就绿色

包括西亚和北非在内的中东地区,也是世界四大沙尘暴活跃区之一。由于人口增加,本来就是以不毛之地居多的中东地区,开始大量开垦牧场。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以及大面积垦荒,导致那里天然植被的破坏,荒漠化加速,沙尘暴经常发生。
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东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一、制定禁止开垦牧场的法律法规,建立牧场保护区。目前,仅在叙利亚和约旦,这种牧场保护区就超过60个,但是这些计划大多没有显著效果,牧场还在继续恶化,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破坏,而且畜牧量也大大超出这一地区的土地承受能力。

二、斥巨资绿化城市,这主要聚集在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据了解,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最近几年花了数十亿美元在城市内外建造花园和绿地,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用于绿化项目的费用居世界之最。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人均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像多哈、迪拜等城市,绿化都非常好,而绿化和护理费用也是不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湾国家每一块绿色就是一块黄金。

三、进行植树造林。阿尔及利亚的"绿色坝计划"就是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建设工程。上世纪70年代初,这项规模浩大的绿色坝工程开始动工兴建。这条绿化带的主要工程在阿尔及利亚境内东北部,同时也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五国的跨国工程。截至1986年,绿色坝工程已种植了70多亿株松树,总面积达35万公顷,整个工程将延续到21世纪。

四、节水保护生态,这主要是在以色列。与海湾国家不同,以色列不盛产石油,但这个沙漠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尖端的农业技术,大力推行滴灌等节水技术,进

⑤ 沙尘暴的治理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沙尘暴的治理和预防措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减少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自然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

5.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⑥ 如何治理沙尘暴啊

首先,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沙源,二
是要有强冷空气即大风,三是要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沙源来自于沙漠
,退化的林草地或没有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以及城乡建筑工地的泥沙。
气旋和低压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
天气。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差别在气象上是以能见度加以区分的
: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的为扬沙或浮尘天气。出现浮尘天气时
,空中弥漫的是一些细小颗粒物,沙尘多由外地而来;扬沙天气卷起的
尘土是一些较大的颗粒物,它们基本是本地产生的。而水平能见度小于
1公里的就是沙尘暴天气,它属于灾害性天气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最为
严重。气象专家介绍,由于沙尘暴起因包括了风力、高空大气强对流和
地表状态三方面因素,而前两者属气候因素,人力不可抗拒,因此,根
除沙尘暴目前尚无可能。
沙尘暴引起的风灾、沙积、风蚀,使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沙漠化
程度加剧。气象专家提醒,人类对风沙天气最积极、最有效的行为是:
首先要加强对大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工作,特别是在前期干旱的情况更
要重视。其次,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旅游大都市来讲,在突发性灾害来临
之前,要有相当有效的应急对策,加强管理和强化预防措施。对全省而
言,最根本的还是要进行综合治理工作。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治理沙
漠,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建设。每
个公民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应多加强这方面的教
育,从而真正做好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
资源。特别是我们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应当把实行“退耕还
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为主要措施,争取早日实
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使三秦大地山绿、水清、人富。逐
渐恢复自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样,也许再过几十年,沙尘暴将淡
化为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的将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防治沙尘暴需要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国政府重视,全社会重视。在沙尘源区,加大植树造林、种草力度,退耕还林、还草、限制过度放牧;开发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的排放,才能控制或减少沙尘暴的危害。
中国科学院众多沙尘暴研究专家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中国在沙尘暴研究方面存在气象条件研究与地面生态环境研究脱节的问题,防治沙尘暴应该天地结合。中国沙尘暴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杨根生教授介绍说,经过多年的研究,中国目前已经对
沙尘暴的成因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沙尘暴的监测和预报体系也已经初步形成,这些成果为预防沙尘天气打下了基础,但真正要做到有风无沙,还需将天空的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
中国土地荒漠化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涛也认为,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是防治沙尘暴的根本出路。但与此同时,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抵御沙尘暴,减少沙尘暴带来的损失。他介绍说,美国的亚利桑那、德克萨斯等地也有很多开垦出来的土地,但美国在沙尘暴研究方面的天地结合方面非常成功,每次强风到来之前,美国的气象部门就能够提前48个小时准确地预测出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强风经过的地区,对裸露的耕地进行一次喷灌,使干燥疏松的土壤变得湿润结实,从而切断风沙源的供给,有效遏制了沙尘暴的发生。王涛认为,中国的技术力量虽然没有美国雄厚,设施也没有美国先进,但我们在沙尘暴研究方面,也应该注意气象条件研究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配合,实现防治沙尘暴的天地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新时,慈龙骏.一个影响西部大开发的重大环境问题[A].沈国航.中国环境问题院士谈[C].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2〕王涛,陈广庭,钱正安,等.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5):343-348.
〔3〕李一功.经过全面防治和综合治理,沙尘暴是可以基本消除的[N].中国绿色时报,2001-12-10.
〔4〕邱新法,曾燕,缪启龙.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经[J].地理学报,2001,56(3):316-322.
〔5〕焦树仁.章古台固沙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韩德儒,杨文斌,杨茂仁.干旱半干旱区沙地灌(乔)木种水分动态关系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⑦ 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治理措施都有哪些

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沙尘暴缘起土壤风蚀 据新华社兰州电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的努力下,一项为探讨沙尘物质的启动、传输机理而专门设立的沙尘暴风洞模拟实验近日用品顺利完成。 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项实验还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认为植物通常以3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 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一条结论: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沙尘暴的元凶:大气环流 北京春天里发生沙尘暴的短暂一幕,只不过是中国北方连绵约3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在二三百万年中每年都要经历的天气过程,所不同的是,后者的风力更强,刮风的时间更长(可以持续几天),沙尘的来源并不是50米开外的十字路口,而是上百公里以外的沙漠和戈壁。 就如同上帝在玩一个匪夷所思的游戏:他把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沙漠和戈壁表面的沙尘抓起来往东南方向抛去,任凭沙尘落下的地方渐渐堆积起一块高地。这个游戏从大约240万年以前就开始了,上帝至今乐此不疲(2002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其开始的时间推到了2200万年前)。 事实上,风就是上帝抛沙的那只手。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及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沙尘暴的治理和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 5.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6.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四道防线阻击沙尘暴 第一,在北京北部的京津周边地区建立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 第二,在内蒙古浑善达克中西部地区建起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恢复保护带; 第三,在河套和黄沙地区建起以黄灌带和毛乌素沙地为中心的鄂尔多斯生态屏障; 第四,尽快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计划框架,设置到蒙古国的保护屏

⑧ 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5、在沙漠地区种植适宜沙漠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如沙棘等,形成地被植物层,从而改善地被环境,固定土壤,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小气候环境。

(8)中国沙尘暴的治理扩展阅读:

沙尘暴的危害

1、污染环境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

2、影响交通安全

影响交通安全(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事故)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3、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⑨ 怎样治理沙尘暴

增加植被,把沙漠变成绿地或是良田~~说起来简单~~做起来。。。。。。。

⑩ 沙尘暴治理的关键是什么

沙尘暴,中国人新世纪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

沙尘暴的危害和影响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据统计,中国2000年近20个省会城市受源起西北地区的沙尘污染,其中远至重庆、南京和杭州等地。大半个中国都在沙尘暴的威胁之下。

这是一组已被媒体反复引用的数据: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沙尘暴的发生次数急速上升,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2000年一年就发生12次,2001年发生18次,2002年发生13次,以后每年也平均10次以上,近几年略有减少,而且起始时间已由往年的三四月份提前至新年的第一个凌晨。

沙尘暴的背后是土地沙化日益严重,年均扩展速度为:20世纪50~60年代,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2100平方千米;90年代2460平方千米,目前已达到10400平方千米,相当于每年损失4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专家测算,近年来,我国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固然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但这些数字所包含的内容还远远不止这些。沙尘暴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由于土地沙化引起的物种退化,由于不合理的生态建设对生物多样化的破坏,由于牛羊圈养而对生物圈的改变以及牛羊本身的品质、皮毛的退化,从而产生的生态失衡现象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已受到一些专家的关注。

农牧民们为了生存将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一些企业也将利用治沙的契机追逐沙产业的利润,国家将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保护生态的项目中去,这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利润分配必然产生影响。

土地沙化后的生态难民的转移、人口自然流动的加速,杀掉或者圈养了牛羊之后的牧区文化的重构,以及沙尘暴带来的种种社会心理问题的诊治,都将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目前最为紧迫的还是如何治理沙尘暴。

为数众多的专家们对沙尘暴的积极反应让人们误以为这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远比技术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沙尘暴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检讨这些人为因素——人口增长、滥垦乱采、超载放牧、滥用水资源,有多少是纯技术问题呢?

政策失误、管理混乱、地方利益协调失控、运转机制失效,是导致沙尘暴的社会原因。

这些原因并未因为历史的教训而完全得到解决,甚至在新一轮的建设中暴露得更加充分。比如在各部门对生态项目和资金的争先恐后现象中,暴露了财政拨款制度方面的问题。如果层层划拨的制度不得到改革,那么再多的钱也难填“雁过拔毛”的官僚机构的黑洞。

有人称如果把建国以来各地所上报植树成活的林木统计起来,每家人的炕头都挤满了树。谁会对这些树的去向负责任呢?如何建立新的造林监管机制,恐怕涉及到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问题。

从银川到巴彦浩特途经贺兰山时,我们看见了秦长城。绕山而建的秦长城是为当年抵御匈奴的入侵而修筑的。随后我们又看见了同样绕山而建的生态建设区的围封护栏。如今土地沙化的治理也同样具有保家卫国的意义,但是敌人却变成了我们自己。

战胜自己,是这场战役的关键。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