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基层治理
Ⅰ 如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方法如下:
1.在基层党组织中发挥思想教育作用版
坚持“两学一做权”的学习教育方式,在基层党支部建设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的位置抓好党员的学习教育。
2.在基层党组织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坚持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在基层党组织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基础服务。
3.在基层党组织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对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给予重视和落实,以便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1)民族基层治理扩展阅读
战斗堡垒的相关要求
1.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
2.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3.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将这一功能和落实发挥到位,就必须全面提升组织力。
Ⅱ 为什么元朝只会打天下而不会治天下呢
元朝不会治天下,是指作为游牧民族蒙古人以治理草原的思维来治理一个偌大的中国,虽然学习了好文化,但却没有完全拥抱汉文化。治大国如烹小鲜,而蒙古人对于基层民众的治理方式简直是烤全羊。
四、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失去战斗力的游牧民族就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能力。
元朝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代,吃不饱肚子的农民造反是常态。脱脱很早就发现了直接威胁中央统治的由水患引发的灾民武装,对我到处流窜,相互集结,就会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大的势力。而这些是你一旦集结在一起,被一些有文化的文人进行一次政治包装,就会对蒙古人的统治形成极大威胁。所以脱脱曾经想尽一切办法治理黄河水患,但始终没有能控制住这个局面。
作为特权民族,蒙古人在中原享尽了清福,和当年成吉思汗的大军相比,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战斗力。文治和武治均不行的情况下,元朝不到100年的江山就被朱元璋赶回了草原。
Ⅲ 我国治国理政体系的根本基石和核心内容。
宪法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基石。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发展成果,成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法律上的最高体现。总书记指出: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国宪法总纲第一条开宗明义地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宪法和国家制度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发挥核心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平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是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宪法制度的“四梁八柱”。在我国,宪法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基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既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和治国理政的总遵循,也是加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总依据和总规范。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宪法确立和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对我国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
应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宪法意义,科学阐释宪法作为国家制度体系总依据的时代内涵,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强有力的宪法保障;应当把学习宣传宪法与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崇、学习、遵守、维护宪法和国家制度的宣传教育;
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宪法观念和制度意识,增强宪法自信;应当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宪法实施和制度执行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和法治保障;应当加强宪法理论研究,为建设更加成熟定型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提供法理支撑和宪法引领。
(3)民族基层治理扩展阅读:
现行宪法全文共4章、143条,阐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彰显了民主集中制的理念,明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规定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主的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结构,明示了中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并明列其基本国策。
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抄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4)民族基层治理扩展阅读: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基于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是这个特殊阶段的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需要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进行引领。
二是基于人民价值观塑造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人民具有更贴合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准则,也需要对存在的不正之风如拜金主义、奢华享受等进行纠偏。
三是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建设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贪腐等问题,让构建和谐社会矛盾重重,需要核心价值观全面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意义:
1、深化了对社会主义价值及其本质的认识。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及价值属性的深刻解答。
2、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之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的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
3、有助于凝魂聚气、凝聚共识促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正值中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关键时刻,有便于团结人民,锐意改革,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和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相辅相成地并用,是现代国家真正强大的两根支柱。我们要充分相信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
(5)民族基层治理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和辩证关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是国家在现阶段意志的体现。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公民必须恪守的价值准则,只有达到这些价值观的要求,才能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匹配。
Ⅵ 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主妻任务是什么
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
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
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远景目标到2035年要实现——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Ⅶ 街道办事处属于什么性质的单位
地方行政机关,行政级别相当于乡级行政区。但不属于乡级行政区,对应于农村和牧区的乡、民族乡、镇、苏木、民族苏木的人民政府以及县辖区的区公所。
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有行政编制和临时人员两种。
《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
第二条 十万人口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应当设立街道办事处;十万人口以下五万人口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如果工作确实需要,也可以设立街道办事处;五万人口以下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一般地不设立街道办事处。
街道办事处的设立,须经上一级人民委员会批准。
第三条 街道办事处的管辖区域,一般地应当同公安派出所的管辖区域相同。
第四条 街道办事处的任务如下:
(一)办理市、市辖区的人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
(二)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
(三)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
(7)民族基层治理扩展阅读
街道办事处作为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历史性积极作用。随着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街道办事处的作用更显重要。应该看到,街道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都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体制不顺,职责不清,责权利不一致。区、街事权未合理划分、界定,区(市)级部门延伸到街道的机构和人员应下放的还未下放,街道办事处事多、人少、责任大、权力小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综合管理职能和社区服务功能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和制约。
二是内设机构不符合精简、效能的原则,有的多达10个以上,且设置不科学合理、不规范,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影响了街道职能的发挥。
三是行政编制偏少(有的仅10名左右),造成人员超编严重,超编率达20%以上;有的为解决工作急需,不得不使用事业编制,形成政事不分,混岗普遍。
四是临时人员多,靠收取各种费用维持,增加了企业和社会负担。
为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作用,确保辖区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高速持续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Ⅷ 道家和道教的区别
1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学术派别之一,而道教是直到东汉才形成的一种民间宗教。春秋战国时期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而老子和庄子从未自称是道家,直到汉代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才第一次提出道家的概念。
这个问题对于一知半解的外行人来说很好回答,甚至可以脱口而出, "道家是哲学思想,道教是宗教,完全是两码事''。反倒是深入研究的内行人士确不容易说的清楚,首先在此声明一下,道学不同于哲学,而是高于哲学的形而上学。另外,道教不仅仅是宗教,更是道学的实际应用者和推广者团体。
道家与道教是同根的,由于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所以起源上能够一直追溯到龙汉开图以来,始于三元。道家转变为道教,是人类集体偏离大道前后,不同时期"道"的一种演化,从这个大背景来看,道家就是道教这种说法也是合理的。如果真要严格区分道家与道教的不同,那只能说,道家对应的主要是无为而治的时期,道教对应的则是大道废,有仁义的有为而治的时期。道家合的是天道,而道教注重宗教信仰合的是人道,所以两者思想上存在些差异,也是在所难勉的,但从本质上来讲,人类虽然偏离大道,思想上产生了改变,但人终究是人本身,不会变成动物。所以说,道家和道教,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道家为体,道教为用,犹如骨肉相连,不容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