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艮山东路整治

艮山东路整治

发布时间: 2020-12-26 22:28:12

① 浙江人文建设有限公司的公司简介

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论证。同时也是杭州市苗木商会会长单位。十余年来,公司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悠久的绿化造园艺术优良传统和风格,以精湛的工艺和技术实力,为美化西湖、绿化祖国,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在国内多个城市留下了许多园林精品。
公司现有职工200余人,拥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余人。石刻、造园、假山、绿化等专业技师及熟练技工90余名。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和养护队伍。同时,聘请了著名的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原理事长施奠东先生作为我公司的高级顾问。公司还在杭州、萧山、桐庐等地建有花卉和种苗生产基地,400余个品种的花卉为创造优质低价的园林绿化工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公司成立以来,积极参与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先后在全国各地承接了近百项功能类型不同、各具风格的园林设计和施工项目,在苗木造型、色块配置、科学施工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参与了杭州市西湖西进综合整治工程及杭州市西溪湿地、五纵六横、三口五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工作,特别是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一期工程和六星级的杭州金沙港绿城四季酒店双双被评为省双标化工地、获2009年度杭州市优秀绿化工程金奖、2010年度浙江省“优秀园林工程”金奖、2011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绿化工程奖”金奖及大金奖,杭州金沙港绿城四季酒店还荣获2011年度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奖(优质工程);萧山市心南路绿化工程、杭州市古墩路绿化工程、杭州市艮山东路绿化工程分别荣获杭州市优秀绿化道路工程一等奖、浙江省优秀园林工程金奖和银奖;武汉中大长江紫都景观工程荣获全球国际花园社区提名奖和中国国际花园社区(综合性大奖);舟山喜来登绿城大酒店荣获“鲁班奖”;舟山绿城玫瑰园景观工程荣获IFLA第八届亚太区风景园林奖管理类优秀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绿化工程金奖、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金奖。公司以其精湛的园林施工技术和设计创作,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真善、精美、众和是公司一贯秉持的精神和方向。我们真诚期待着与国内外各界朋友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同推动我们生存环境的美化事业,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② 杭州在历史上各时期的所有叫法都有哪些

杭州古称钱唐。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元、明、清时期,仍称杭州。已由全国的政治中心降为一省的省会。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灭宋后,于临安设“杭州路”。明朝建立后,置浙江布政使司,辖境略与今浙江省同。杭州则改为府。清代改布政使司为行省。在明、清两朝的五百多年中,一直以杭州府为浙江省的省城。

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杭州历史概况

一、灵隐山下的古钱唐县

1.历史早期的杭州还是海潮出没的沙洲

远古时期,今杭州西湖以东地区,是一片潮汐出没、土地斥卤的茫茫海滩,在西湖西北广阔的冲积平原上,则是原始居民栖息繁衍的地方。1935年,在杭州城西北二十多公里的良渚,发现有约当公元前三千三百年到前二千二百五十年的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考古学家从中发掘出斧、■、刀、戈、镰、铲、镞等石器工具,以及壶、豆、盘、簋等造形规整、质地匀净光泽的黑色陶器,考古学上称它为“良渚文化”。以后,在良渚以西半山附近的水田畈遗址中,发现了碳化的稻谷凝块,在比良渚更接近市区的老和山麓,解放前后又发现堆积有红烧土、灰烬、兽骨烬和陶器残片的五座灶基,以及大量石器、玉器①。以上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在距今五千年前后,杭州的原始居民在老和山麓及其迤西一带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情况。

先秦时期,今杭州市区仍是海潮出没的沙洲,当时属于吴、越的领地。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灭越后,又成了楚国的属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在吴、越旧地设置了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汉会稽郡统辖二十六县,其中之一的钱唐县是杭州历史上最早的建置。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南巡会稽时,“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浙江即钱塘江,由于当时西湖仍与江、海相通,和烟波浩淼的钱塘江连成一片,波涛汹涌,只好再溯江西行一百二十里到今富阳境内江面较狭处过渡去绍兴。相传在今宝石山下,还有“秦始皇缆船石”的遗迹,元人陶宗仪记载此事云:“父老相传云,此石乃秦始皇系缆石。盖是时皆浙江耳,初无西湖之名,始皇将登会稽,为风浪所阻,故泊舟此处”。又据传说,今将台山为当年秦始皇因渡江而登山了望的地方,故名“秦望山”。以上说明秦时钱唐县附近的浙江水面颇为辽阔。

关于钱唐县的地理位置,最早见于记载的为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53年)曾任钱唐县令的刘道真所著《钱唐记》:“昔一境逼近江流,县在灵隐山下,至今基址犹在”。其后,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亦云:“浙江又东迳灵隐山。……山下有钱唐故县,浙江迳其南”。他们所说的位于灵隐山下的钱唐废址或钱唐故县,当指六百多年前秦代初建县的遗址。今西湖群山中并无名灵隐山者,但北高峰东南的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在刘道真撰写的《钱唐记》之前,根据以山名寺的惯例,可以推断其时灵隐山可能即今灵隐寺所在。又秦时武林湾(西湖的前身)深入今西湖以西,近北高峰东麓,这与县治“在灵隐山下”,县境“逼近江流”也是符合的。

西汉时,钱唐县一度成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所。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年),更上升为会稽郡治。王莽时(9—23年),更名泉亭县。东汉光武时,又恢复钱唐故名。据《汉书·地理志》,会稽郡钱唐县下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武林山指西湖群山,其时发源于西湖群山的诸水(武林水),入海而不入湖,可见西汉时期武林湾仍与海相通,杭州地区尚未成陆。

二、隋、唐时的杭州

1.隋代的杭州城与余杭郡

隋初废郡存州县,开皇九年(589年)平陈,钱唐郡改州时,移置余杭县,因名杭州,杭州之名始见于此④,钱唐县成为杭州的属县。次年(590年),又移居钱唐城。十一年(591年),隋文帝派杨素平定杭州杨宝英的叛乱后,“移州于柳浦西,依山筑城”⑤,即由凤凰山东麓逶迤而北。其范围大约东至盐桥河以西(今中山中路),西濒西湖东岸(今湖滨路、南山路),北及钱唐门(今六公园附近)。城垣南北狭长,“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⑥,当时鉴于吴山逼临江

浒,而隔其山于城外①,因而东墙在吴山地段呈向内凹进的弧形。

杨素筑州城于柳浦后,钱唐从此成为地当交通要冲的大县,并上升为州的治所,这也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州城。

隋炀帝即位后,复改州为郡。大业三年(607年),改杭州为余杭郡,钱唐又成了余杭郡的属县。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网,杭州成为江南运河的终点,东南交通的枢纽,其地位起了显著的变化。所谓“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②,为日后杭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唐代杭州六井的开凿与西湖的整治

唐太宋贞观初(627年),杭州属江南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为江南东道。肃宗时(756—762年),在杭州设置了江东防御使。唐末昭宗时(888—904年),又升杭州为大都督府。

唐时的杭州,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而开始繁荣。唐政府对杭州地区的水利建设极为重视。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在海盐重筑海塘六十二公里,以抗御海潮对杭城的冲击。代宗年间(762—779年),杭州刺史李泌为解决杭州因成陆未久,地近江海“水泉咸苦”,不宜饮用的困难,在城内开凿六井:相国井(今解放路井亭桥西,因李泌后升任宰相,后人称它为相国井)、西井(今延安路南口)、金牛井(在西井西北)、方井(俗称四眼井,在金牛井西北)、白龟井(在今龙翔桥之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在今小车桥附近)③。这六处水井,都不是穿地而成,而是用“开阴窦”的方法,即在涌金门至钱唐门之间,沿湖分置水闸,掘地为沟,用竹管引湖水入井。所谓“井”,也就是容积较大的地下蓄水池。因为井水引自西湖,西湖的水源出自山泉,水质很好,从而保证了城市居民的饮水需要,从此,“民足于水,井邑日富”①。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对李泌所修六井作了疏浚,并在钱塘门外石函桥附近(今少年宫一带),修筑了一条湖堤,以增加西湖蓄水,进一步保证了六井的水源。

六井的修建和西湖的整治,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杭州经济日渐繁荣,人口也迅速增加。据《乾道临安志》记载:“自陈置钱唐郡,隋废郡为杭州,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唐贞观中,户三万五百七十一,口一十五万三千七百二十九;开元中,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在一百多年间,户口增加了近五倍。当时城北武林门一带,由于大运河的通航,成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城东南的江干一带,成为海外贸易的码头,江中海舶云集,市区内商铺众多,所谓“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①,俨然成为东南一大都市。到宪宗时期(806—820年),杭州已是“户十万,税钱五十万缗②,占全国财政收入一千二百万缗的二十四分之一。
三、吴越古都——西府城

五代十国时期,杭州成为钱镠建立的吴越国的都城,加名“西府”,亦称“西都”。自东汉末分置吴郡以后,钱塘江两岸分属两个政区,西北岸属吴郡,东南岸属会稽郡;唐时始合并为江南道,其治所仍在苏州,杭州始终地偏边隅,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自吴越在此建都后,一跃而成为地占两浙十三州、一军的东南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使杭州历史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1.新夹城、罗城及子城的兴筑

早在唐末,钱镠就对杭州旧城进行过两次扩建。第一次是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筑新夹城,环包氏山,洎秦望山而回,凡五十余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焉”③。因是依附旧城而修筑,故名“新夹城”。夹城设城门六:朝天门(今吴山东麓中河西岸),炭桥新门(今中河丰乐桥西,旧炭桥之东)、盐桥门(今中河盐桥西)、北关门(今武林门外夹城巷)、涵水西关门(今净慈寺旧雷峰塔下)和龙山门(今六和塔西)④。由此推断,其城当起自吴山东麓,循今中河西岸向北,至天水桥附近折向西北至夹城巷,再折向西南经宝石山东麓,沿西湖东岸及南岸,南过虎跑山,止于六和塔。

第二次是唐昭宋景福二年(893年)、钱镠“率十三都兵洎役徒二十万余众,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洎钱湖、霍山、范浦,凡七十里”①。钱湖即西湖;霍山在今少年宫后;范浦在今艮山门内莫衙营西口。新筑罗城开有四门:竹车门(今望江门内望仙桥东南)、南土门(今荐桥门外清泰路建国路口)、北土门(旧菜市门外)和保德门(即范浦所在)。由此推断,罗城只是在夹城基础上的改建,即南起凤凰山东接夹城,东北循今东河外建国路至今艮山门,折而西行,沿今环城北路至武林门,复折而南循今环城西路抵少年宫,仍与夹城相接。两城合计十门,所谓“凡七十里”,亦指两城之总长而言。两城连接后,外形似腰鼓,因称“腰鼓城”②。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钱镠建立吴越国。其时杭州陆地面积又有所扩展,吴山东南“沙涨一十五里”③。为防止江潮冲击,钱镠于开平四年(910年)建立了一条从艮山门到六和塔长达百里的“钱氏捍海石塘”。石塘附近,“悉起台榭,广郡郭周三十里”④。即展筑东南城垣,新建通江、候潮二门⑤。候潮门即今址,通江门在候潮门与望江门之间⑥。

钱镠立国之初,又以凤凰山下隋、唐州城为基础,建造“子城”,作为皇宫所在地。设南、北两门,南边是通越门(在今南星桥西北凤凰山东麓),北边是双门(即今凤山门)。宫门“皆金铺铁叶”,富丽堂皇⑦。至此,吴越都城内有子城,外有夹城和罗城,城分三重,规模备极宏伟。

2.西湖风景区的修整

钱镠对杭州西湖的治理也不遗余力。他为了疏浚西湖,特建立了一千人的称为“撩浅军”的专职浚湖队;在从事疏竣工作的同时,又采用与六井同样的方法,在城内新挖“涌金池”三处,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用水的需要。

吴越时期,还着意对西湖风景区的修整。当时佛教盛行,在南方十国中,“寺塔之建,吴越武肃(钱镠)倍于九国”①,这些佛寺都分布于杭州内外及湖山之间,除对东晋的灵隐寺作了大规模的扩建外,新建寺庙达三百六十余所,今昭庆寺和净慈寺两大名刹,以及西关外的雷峰塔,月轮山的六和塔,闸江的白塔和宝石山的保俶塔等四大名塔,都始建于吴越。保存至今的有灵隐寺的石塔、经幢,梵天寺的经幢,闸口的白塔和慈云岭、烟霞洞石窟的雕像等,都是吴越的遗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工商业的繁荣

钱镠在修建捍海石塘的同时,还完成了两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其一是在茅山河入钱塘江口修建龙山、浙江二闸,以阻遏咸潮的倒灌,使连接茅山河与大运河相通的盐桥河,免除了潮汐的干扰,既保障了大运河的顺利通航,又避免了咸潮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其二是凿平了钱塘江中叫做罗刹石的石滩,使船舶能够安全航行,促进了海运的发展。当时吴越与日本、高丽、大食等国都有通商往来,江上“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②。吴越统治者特设“博易务”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在手工业方面,杭州的丝织业、瓷器业、雕版印刷业也很发达。欧阳修称颂吴越首都杭州的盛况说:“今其民幸富足安乐。又其习俗工巧,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海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香霭之间,可谓盛矣”③。全城十万余家,倘以每家五口计,人口也在五十万以上。

四、南宋都城——临安府

北宋统一后,杭州为两浙路治所,已成为“东南第一州”。宋时对西湖曾进行过多次疏浚,特别是哲宗元佑年间(1085—1093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所作的一次大规模疏浚工程。这次工程,在清除占湖面二分之一的私围葑田时,将疏浚出来的大量葑泥堆积成一条从南到北、横贯湖面长达五里的长堤,又于其上建石桥六座以流通湖水,这就是有名的“苏堤”。在疏浚西湖的同时,苏轼一面建筑闸堰于运河与西湖之间,使运河专受湖水,隔绝江潮,保证漕运的畅通;一面擘划用瓦管代替竹管引湖水入城区的六井,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给水条件。

宋室南渡后,建都于杭州,改称临安府。杭州从此成为南宋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开始,南宋政府在吴越国都的基础上扩建宫城及其东南的外城。

1.城垣宫阙的扩建

(1)宫城 又称“大内”或“皇城”,位于凤凰山麓,北起凤山门,南到钱塘江边,东止候潮门,西至万松岭,城周约九华里,乃就吴越“子城”改建。宫城四面各有一门,南门改吴越通越门为丽正门,北门改吴越双门为和宁门,另增辟东华、西华二门。丽正门是宫殿的大门,有三重门,每重“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巍峨壮丽,光耀溢目”①。门上还筑有御楼,门外两旁排红杈子,戒备森严。北面的和宁门也有三门,其壮丽略同。

宫城内有“大殿三十座,室三十三,阁十三,斋四,楼七,台六,亭十九”②。与丽正门相对的是庄严宏伟、富丽堂皇的文德殿,俗称金銮殿,是禁城内最高大的一座建筑物,用汉白玉砌成的殿基即高达二丈多。殿高约十丈,正中在高约六至七尺的平台上,设有金漆雕龙宝座,两旁为蟠龙金柱,座顶正中的天花板上刻有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整个装饰显示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是皇帝“外朝”举行重大典礼的所在。

文德殿后面是垂拱殿。殿有五间十二架,长六丈,宽八丈四尺,是皇帝“内朝”日常接见群臣商讨国家大事的地方。垂拱殿后面是皇帝、后妃、太子生活起居的内廷,有皇帝就寝、用膳的福宁殿、勤政殿等宫殿。宫城内除了这些华丽的宫殿外,还有专供皇室享用的御花园——后苑。苑内有模仿西湖景致精心建筑的人造小西湖,假山飞泉,亭台楼阁,美不胜收。

(2)外城 又名“罗城”。基本上是吴越西府城的规模,只是在东南部略有扩展,西北部稍有紧缩,成了内跨吴山,北到武林门,东南靠钱塘江,西濒西湖的气势宏伟的大城。城墙高三丈,宽丈余。共有城门十三座:东七门,北起为艮山门(今艮山门西南东河西岸)、东青门(一名菜市门,今东青巷南口)、崇新门(一名荐桥门,今城头巷北口)、新开门(一名草桥门,今望江门内竹椅子巷北口)、保安门(为吴越通江门)、候潮门(即今址)和便门(今候潮门南);西四门,南起为钱湖门(今清波门南云居山上)、清波门(即今址)、丰豫门(今涌金门)和钱塘门(今教场路西口);南有嘉会门(今南星桥北);北有余杭门(今武林门)。此外,还有北水门、南水门、保安水门、天宗水门和余杭水门等五座水门①。

十三门中的艮山门、东青门、便门建有瓮城,其余各门均修有城楼,尤以嘉会门城楼“绚丽为诸门冠”,每年皇帝“南郊”(冬至日祭天)时的御车即由此门进出。城外绕有宽达十丈的护城河,亦称城濠(即今东河)。河岸种植杨柳,禁人往来。

2.临安城的空前繁荣

临安城有一条纵贯南北由石板铺成的御街,亦称天街。它北起中正桥(俗称斜桥),南到正阳门(即凤山门),长一万三千五百余尺。街中心是专供皇帝用的御道,两旁是用砖石砌成的河道。河里种植荷花,岸边植桃、李、梨、杏,春夏之间,如绣如画。河道外边是供市民行走的走廊。街道如此布局,也显示了封建帝王的唯我独尊。

罗城内外有八十余坊,但坊墙早已拆毁,坊制名存实亡,政府另在坊之上分成十三厢以加强对市民的控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临安城内造船、陶瓷、纺织、印刷、造纸等手工业,都建立了大规模的作坊。专业性的集市和商行遍布于城内外,“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①,天街两边也店铺林立,“无一家不买卖者”②,由于坊制、市制的破坏与夜禁的松弛,城内还出现了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③。城北运河中,来自江、淮的河舟,樯橹相接,昼夜不舍;城南江干一带来往于台州、温州、福州、泉州以及远航日本、朝鲜和南洋各国的海舶云集,桅樯林立,临安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

南宋初期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年),临安人口为“户二十六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口五十五万二千五百零七”④,到南宋末年咸淳年间(1265—1274年),已增至“户三十九万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一百二十四万七百六十”⑤,这是临安府九县的户口总数。杭州城“为行都二百余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⑥。城市的服务行业茶坊、酒肆、食店等遍布于大街小巷。供市民娱乐的场所“瓦市”,在城内外达二十处之多,在今众安桥南的规模最大的北瓦,有十三座“勾栏”,分别演出各种杂剧、杂技、相扑、傀儡戏、说书、讲史等,昼夜不辍。

南宋的临安还是全国文化中心。雕版印刷业为全国之冠,杭刻书籍成为我国宋版书的精华。南宋最高学府——太学设在纪家桥附近,规模最为宏阔。它与武学,宗学合称为“三学”。此外还有算学、书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及临安府学和钱塘、仁和二县的县学。在这些学校之下,还有为数众多的“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①。可见其教育事业的普及。

西湖经过唐宋以来的疏浚和整治,到了南宋时,其繁华已达于极点。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等所谓“西湖十景”,即在此时形成。南宋统治者为了满足其穷奢极侈的享受,先后建造了聚景、真珠、南屏、集芳、延祥、玉壶等御花园,遍布于西湖之上及其周围,正是“自六蜚(皇帝车驾)驻跸,日益繁艳湖上;屋宇连接,不减城中。有为诗曰:‘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其盛可想矣”②。

五、元、明、清时期的杭州

元、明、清时期,杭州由全国的政治中心降为一省的省会,同南宋相比,已大为逊色;但杭州的经济继续有所发展,仍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

1.元代的“杭州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灭宋后,于临安设“杭州路”,为江浙行省的省会治所,管辖三十路、一府、二州,包括今浙江、福建二省和上海市全境,江苏、安徽二省长江以南,及江西东北隅地。

元军进入杭州时,一代名城,遭到空前的洗劫。元朝统治者为加强控制,强令各地拆毁城墙,杭州城墙亦在此时被毁。他们还鉴于南宋统治者佚乐湖山导致亡国的前车之鉴,对西湖废而不治湖区陆续被地主豪强支割围垦。“葑草侵塞,湖面如野陂然”①;城内诸河也因年久失修与江湖隔绝,以致西湖湮塞,城市萧条。改为寺院的故宫,以后也遭火灾,成为废墟。繁华盖世的杭州城,至此大为衰落。

但是,由于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处于运河终点的杭州,其商业又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前代留下的城市布局和优美的湖山胜景,仍不失其原有的光辉。当十三世纪末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这里时,仍盛赞杭州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在其《行记》中,记载:“此城有十二种职业,各业有一万二千户,每户至少有十人,中有若干户多至二十人、四十人不等”。并云:“此城有大街一百六十条,每街有房屋一万”;“城市中有大市十所,沿街小市无数”②,工商业极为繁荣。

元末张士诚起义,据有杭州,于至元十九年(1359年)筑城,因城东商业区发展,居民日趋稠密,乃自艮山门至崇新门,向东拓展三里,络原城河(今东河)于城内,使东垣伸展至今环城东路及江城路;又废弃原皇城,自候潮门以西缩入二里,截凤凰山于外,使南垣后退至今凤山门。其城门仍为十三:东五门,保留艮山、候潮二门,去保安门及便门,改东青门为庆春门,崇新门为清泰门,新开门为永昌门;南改嘉会门为和宁门;西四门仍保留不变;北增天宗门、北新门于余杭、艮山二门之间。

2.明、清的“杭州府”

明朝建立后,废除元代的“江浙行中书省”,改置浙江布政使司,辖境略与今浙江省同。杭州则改为府。清代改布政使司为行省。在明、清两朝的五百多年中,一直以杭州府为浙江省的省城。

明代杭州府城墙,在元末张士诚重建城墙的基础上,续有修缮,城门由原来的十三座改为十座,南改和宁门为凤山;西改丰豫门为涌金,废钱湖门;北改余杭门为武林,废天宗、北新二门。清康熙五年(1666年),又改永昌门为望江门。此十城门的名称,沿袭至今未变。

明初社会相对稳定,明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杭州的城市经济得到了发展。明政府在杭州今红门局附近,设立官营机房与织造局。城北近西湖的张纱衙一带①,是私营纺织业作坊的集中地,所产纺织品种类繁多,远销国内外。明中叶前后,杭州已成为国内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之一,丝织业中的工场手工业,也首先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清代前期,杭州丝织业继续有所发展。“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②。

明代中叶以后,杭州的商业也很发达,到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原先“草深尺余”的市井委巷,以及“狐兔为群”的近郊僻地,也已“民居栉比,鸡犬相闻,极为繁庶”了③,城内大街小巷,商店林立,杭州又逐渐恢复了旧日的繁华景象。

明、清两代对西湖都采取过整治措施,特别是明正德三年(1508年)杭州知府杨孟瑛,费银二万余两,投入民工数千人,用了近半年的时间,疏浚湖中田荡三千四百多亩,将苏堤增高至二丈,加宽至五丈三尺,使西湖湖面基本上恢复了唐、宋时周围三十里的旧观④。清康熙和乾隆皇帝多次来杭州巡游,在风景区树碑题字,地方官府也就更加注意葺治。其中最大的一次工程是雍正二年(1724年)浙江巡抚李卫及浙江盐驿道副使王钧,费银三万七千余两,历时近两年,对里湖及外湖三千一百多亩淤浅、葑滩的疏浚,使西湖能继续保持其原有的风光。

清顺治七年(1650年),在杭州西城紧连西湖地区,建立八旗兵的营房“旗营”60000303_0559_0①,其范围东起今中山中路,北靠法院路,南至开元路,西傍湖滨公园。在这片土地的北、东、南三面筑起一道高一丈九尺,厚六尺,全长八、九里的大围墙,自西北起环墙开了承乾、拱

辰、平海、迎紫、延龄五门,后拓展营地时又圈入钱塘门,成为六门。辛亥革命后,旗营及其围墙被拆毁,原址已变成杭州的商业区,至今这一带仍被杭州人称为“旗下”。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向日本开放杭州为商埠。次年九月,日本帝国主义在杭州拱宸桥一带设立租界,同年十一月,英、美等国也相继设立租界。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和西湖的治理,面貌已焕然一新,根据杭州市和西湖的全面规划,它将被逐步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旅游城市。

秦始皇过钱唐

【秦始皇过钱唐】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设会稽郡,置钱唐、余杭、富春、海盐(今海宁)4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

③ 浙江人文建设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

概况 印象·人文
浙江人文园林有限公司(原名浙江人文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东方园林成套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是一家集园林绿化设计施工,花卉苗木产销,园林绿化养护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园林壹级资质企业。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论证。
十余年来,公司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悠久的绿化造园艺术优良传统和风格,以精湛的工艺和技术实力,为美化西湖、绿化祖国,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在国内多个城市留下了许多园林精品。公司现有职工200余人,拥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余人。石刻、造园、假山、绿化等专业技师及熟练技工90余名。
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有一批经营管理、园艺、花卉、古建、市政等多方面的高中级专业人才,组成专业设计、施工、养护和监理队伍。同时,聘请著名的园林师作为公司的技术顾问,公司还在杭州、萧山、桐庐等地建有花卉和种苗生产基地, 300余个品种的花卉为创造优质低价的园林绿化工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近几年来,公司积极参与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先后在上海、南昌、武汉、绍兴、舟山、湖州、海宁、余杭、桐庐等地承接了近百项功能类型不同、各具风格的园林设计和施工项目,获得荣誉无数。
诚信、优质、高效是公司一贯秉持的经营理念。我们真诚期待着与国内外各界朋友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同推动我们生存环境的美化事业,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实力 高度·制胜
严谨与创新并重,想象力与现实结合,是公司能够在园林建设中出奇制胜的法宝。为保障公司与行业的同步发展,公司加入杭州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并成为常务理事单位之一,在行业发展领域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站在行业的高度,凭借卓越的想象力,加之严谨的风格,将人工雕琢与自然融为一体,实力是点滴的聚合。
组织 框架·聚合
公司下属园林景观设计部、市场营销部、园林工程部、工程养护部、植物租赁部、园艺场等部门。精密的架构,科学、严谨的发展模式,将公司全上下凝聚成一股奋发前进的力量,激励我们勇往直前,引领公司在园林绿化行业走得更远。
资质 引导·认证
历经十数年发展,正确的方向引导着公司走得平稳,公司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论证。现已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的园林壹级资质企业,并将目标投向更高级别。
荣誉 成绩·肯定
公司参与了杭州市西湖西进综合整治工程及杭州市西溪湿地、五纵六横、三口五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工作,多项一期工程均获得建设单位和杭州市政府的一致好评。特别萧山市心南路绿化工程、杭州市古墩路绿化工程、杭州市艮山东路绿化工程分别荣获杭州市优秀绿化道路工程一等奖、浙江省优秀园林工程金奖和银奖;舟山绿城玫瑰园景观工程获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2008年度金奖,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一系列的荣誉,是我们向社会大众所交的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为着这份肯定,我们将走得更稳更远。
文化 深度·和维
一位现代哲人曾经说过的:企业拥有了文化,就如同人有了思想,前进的脚步才能勇往直前。古人推“和”为终极理想,和谐、和睦、和气,所谓“和”,是所有思想与现实的理想状态。视“和”文化为企业的灵魂所在,渗透进公司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人文独特的文化思考。
企业哲学:和谐、和睦、和气
企业宗旨:追求卓越品质、顾客信赖至上
经营理念:诚信、优质、高效
服务理念:用我们的诚心,让顾客放心
核心价值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质量求生存
服务 专业·挚诚
诚以待人,信对天下,长久以来,人文凭借着专业的态度,始终不变的挚诚,对客户负责。以至全至善的服务,赢得客户的青睐和厚爱。专业体现价值,挚诚摆正心态,以品质正名,以服务拓展,是人文对客户的承诺。
团队 和气·共享
开放前瞻的广阔胸怀,以“和”为贵的企业氛围,预示着人文有一个自由宽松,但又准则明确的团队。 “合作、沟通、共享”,是公司一贯坚持的团队建设方针,想象力与执行力的双面
工程 成长·见证
人文总在努力提升自己,每一个工程,都力求比上一个更有提高。不进则退,人文深知简单的道理,不断寻求突破,不软注入新的想象。每一个工程都在见证,人文层次的提升。
营销 外延·扩张
一个优秀的企业,总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在发展中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领域不断延伸。人文不能自诩,但对壮大的战略从未变更。从浙江到上海,再到武汉等地,我们的工程遍布上海、南昌、武汉、绍兴、舟山、湖州、海宁、余杭、桐庐等地。发展没有界限,我们始终在前进。
展望 精致·融合
富贵园林,清虚清馆,古人曾将园林的文化发挥到登峰造极,但园林终究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所有物。而今,园林是城市的客厅,作为城市的共享资源,对园林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返璞归真”、“道发自然”,园林的美在于人工与天然的和谐交融,让精致化与自然化的融合达到恰如其分,是人文要做并正在做的事情。传统园林的优秀更激烈后人进一步的发展,传承古典园林的精髓,将之提炼,融入现代筑造工艺,将园林璀璨的传统文化以创新的姿态再次大放异彩,这是人文始终追求的理想。

④ 杭州15年截污纳管工程采用什么管材

“治水”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包括截污纳管、清淤疏浚、引水配水、生态修复等多项内容。改善水质最根本、重要的措施,就是截污纳管。

今年,杭州计划进行184个截污纳管项目,督促137家企事业单位污水纳管,日新增截污量3万余吨。这些项目都会在近期动工,城区内不少黑臭河道的水质,将大大改善。

七堡、三墩、转塘

都是改造重点

截污纳管,就是把雨污水进行分流。雨水经过雨水管道,就近排入附近的河道;污水通过污水收集管输送、泵站提升,纳入杭州市污水干管系统,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之后,才能统一排入钱塘江。

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说,以往杭州的截污纳管项目,是一个点、一个点改造;从今年开始,要按照区域进行大面积系统改造。

首先,在尚未整体改造、近几年不会拆迁、内部管网不全的江干区七堡地区、三墩集镇等区域,解决污水排河问题。

其次,根据城市统筹的要求,截污纳管向城郊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延伸,今年安排了西湖区转塘地区南村、良户村等地区的改造。

第三,对污水管网一时无法配置到位的丁杭港、三家村等区域,推行生化处理试点。

七堡300多个排污口

今年全部要改造好

江干区七堡区块,是今年截污纳管的重点。

根据规划方案,这次整治的范围,西至五号港,北至艮山东路,东到和睦港,南至沿江大道。具体整治的河道,有五号港、六号港、新开河、和睦港,都是劣五类水质。

这片区域,常住人口有3万人,还分布着大量的流动人口,初步统计,共涉及15万人。

昨天下午4点15分,室外温度37.7℃,来到七堡社区,沿河农居房的污水管道,全部裸露在外面,污水直接排入五号港。烈日之下,河水泛黑,发出阵阵恶臭。“这几天一直高温,河水又臭又脏,蚊蝇漫天飞。”路边的居民说。

这样直接排入河道的排污口,这片区域有300余个,今年要一个一个改造好。

内部不沿河区域,在主干道全部埋设污水管,彻底雨污分流,纳入杭州市污水干管系统。

沿河区域,暂时还不能雨污分流的,以“截流式”截污的形式,沿河铺设截污管道,把污水接入管道,并设置自控截流设备,防止雨天过多雨水进入污水管道。

⑤ 西湖区的历史故事 西湖区地理故事 西湖区人文故事

杭州作为六大古都之一有它的历史沉迹,作为首都来看,从九世纪末到十世纪初,杭州曾经是一个地方政权吴越国的首都。南宋时期,杭州升为一个朝代的首都,持续时间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杭州排入了我国古都的行列。
精彩视频短片点击观看
从中国历史来看,凡是作为首都,地理位置、地况、地貌以及气候都有着独特的地方。杭州也不例外。杭州隶属于今天的浙江省。
1936年,考古学家就在这里附近发掘出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这些物品大约是公元前三三00年——二二五0年的,这就是著名的良渚文化。
五十年代初,在良渚周围,又发现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如老和山遗址、水田畈遗址。所有这些遗址为我们较为清楚地描绘出了距今五千年前后杭州的原始居民在这一带居住和活动的情况。春秋战国时代,浙江省今天的省境大部分属于越国,北部则为吴国的范围。越国的首都在今天的绍兴,吴国的首都在今天的苏州。史料中没有见到杭州一带的地名。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郡县制,在今苏南、浙西、浙东、闽北等范围内设置了会稽郡,郡以下分二十六县,二十六县中有一个钱唐县,这是杭州最早见于历史的记载。但钱唐县治建在什么地方至今还不能确定。
钱唐县治在后汉时代就有可能从西湖群山逐渐向平原地区迁移。秦钱唐县是会稽郡下的一个属县。当时的郡治设在苏州。后汉永建四年(129年)实行了吴会分治,原会稽郡分成吴郡和会稽郡两郡。钱唐县隶属于吴郡。郡治仍设在苏州。
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9年平定了南朝的陈,随即把钱唐县改为杭州,这是杭州一名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杭州的州治设在余杭县。开皇十一年(591年)迁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就是现在的江干一带。
隋代的杭州已经到达了今杭州市区的一部分。现代的杭州城市,开始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隋炀帝即位以后,为了营建东京(今洛阳市),开始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网。为了掠夺江南的财富,又在长江以南开凿和加宽江南运河,从京口(今镇江)绕太湖以东直达杭州。从此,杭州与首都洛阳之间有了直达的水路运输。
自从隋代把州治移到江干一带以后,特别是由于江南运河的开凿,杭州顿时成为一个交通枢纽。
唐朝建国以后,传说由于钱唐的“唐”字与国号相同,从此改为钱塘。
西湖是钱塘县的一个湖泊,所以原称钱塘湖,或称上湖。西湖一名起源太晚。因为从钱塘县直到六朝,湖在县境以东,当然不会称西湖。
隋唐时代,湖在县境偏北。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建都时,城市移到湖的东边。西湖的名称就逐渐为人们所使用。等到北宋苏轼计划大规模疏浚此湖而上表朝廷时,他的奏折就称为《乞开杭州西湖状》,西湖一名至此已使用到官方文件中。
钱塘县在唐朝初年,户口就已经超过十万,江干一带土地狭窄,于是市区向今西湖以东的平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杭州刺史的李泌为解决水源问题,修建了著名的“六井”。所谓“六井”,其实是六处贮水池。它们用瓦管和竹筒分别从钱塘门、涌金门等处引入西湖湖水而修建。
据记载,“六井”是:相国井,西井,金牛井,方井,白龟井,小方井。
“六井”的修建,大大改善了杭州市区的居住条件。
五代十国时期,景福二年(893年),王代十国中的吴越王——钱镠建都杭州。钱镠因灌溉和城市需要而整治了西湖,也因为交通运输的需要整治了钱塘江,从而促进了吴越国和沿海各地的来往,日本、朝鲜等外国也通过钱塘钱和吴越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杭州开始在国际上显露头角。
杭州有了大的发展,吴越国一共经历了五代七十余年,杭州一带比较安宁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城市也获得较快发展。
到了宋代,杭州从一个小国的国都退居到一个州的州治,但从城市规模上讲,它仍然不失为东南的一大都会。
北宋时,杭州的多任地方官都曾为杭州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如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的知州王济,宋仁宗时代的知州郑戬、沈遘以及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世又称他苏东坡。他曾两次到杭州任职。为杭州和西湖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他疏浚了西湖,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后人把这条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至今仍然是引人入胜的西湖佳处。
苏轼在杭州和西湖不仅留下了许多功绩,也留下了吟诵西湖的著名诗篇。
《饮湖上初睛雨后》就是其中一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北宋末年,中原失陷,宋高宗赵构仓皇南奔,于建炎三年(1129年)到了杭州,设置行宫,把杭州改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把临安府作为宋首都,首都设置在杭州的时间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
杭州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都发展迅速,杭州成为一个国际都市。
南宋一代中,杭州的教育事业也很发达。当时朝廷在杭州办的学校有太学、武学和宋学三种,合称三学。其中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南宋德佑元年(1276年),元军进入杭州,繁荣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杭州遭到很大的破坏。但宏伟的城市布局和优美的湖山胜景仍然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慨。
十三世纪末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杭州,仍然情不自禁地赞叹杭州为“世界最名贵的富丽之城”。
在整个明、清两朝的五百多年中,杭州一直都是浙江省的省城。清代初叶,康熙和乾隆也都仰慕西湖和杭州的繁华,曾多次南下杭州。
鸦片战争以后,杭州也和全国一样,出现了长期的停滞和落。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杭州被日本侵略者占领长达八年之久,遭到很大的破坏
1949年杭州解放。
西湖群山中记载最早的人工建筑是东晋咸和元年(326年)的灵隐寺。
灵隐寺是从当年从印度云游来此的高僧慧理修建的,它成为西湖群山中的第一座古刹。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处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始建于东晋(公元326年),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后来济公在此出家,由于他游戏人间的故事家喻户晓,灵隐寺因此名闻遐迩。五代吴越国时,灵隐寺曾两次扩建,大兴土木,建成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达1300余间,僧众达3000人。
吴越国时又添了许多寺庙和古刹。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来是五代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是钱弘淑舍园所造,同时还建造了塔院,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六和塔塔身共九层,高五十多丈,巍峨突起,依陆俯看钱塘。塔的顶层装有明灯,为夜晚航行的船只指路。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毁于兵火,现在保存的砖筑塔身,是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的,到乾道元年(1165年)才全部竣工,历时十年。六和塔中的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妍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
苏东坡又为西湖增添了六桥分列、桃柳呈妍的苏堤。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来是五代吴越国王的南随着西湖风景区的精心布局和游客的增加,杭州的旅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闸口白塔岭下刊印出杭州历史上的第一种旅游地图,称为地经,出售给游客。各种介绍杭州和西湖风景的专著也陆续出版,其中介绍最为详细的是四水潜夫著的《武林旧事》此书对西湖名胜采取了分区记载的方法,和现在的西湖导游书已很近似。当时整个西湖风景区分为南山路、西湖三堤路、孤山路、北山路、葛岭路、西溪路等六路,另外再加上离湖最远的三天竺。这和今日西湖风景区的地区划分也基本近似。
南宋的著名诗人范成大于绍鼎二年(1191年)撰写了一部称为《吴郡志》(吴郡的辖境大致相当于明、清的苏州府)的著名地方志,他在此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赞语。这句话以后被人们改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至今仍然广泛流传。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而今杭州的丝绸更有着巨大吸引力,“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特别是坐落于下城区西健康路上的杭州中国丝绸城,为全国最大的丝绸专业。且丝绸质地轻软,色彩绮丽,在汉代,已通过举世闻名“丝绸之路”远销国外。现代已发展到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等十几类品种。层次丰富的粉墙黛瓦、古朴淡雅的民居、清新素雅的街道、古香古色的城市家具与各类时尚丝绸精品完美融为一体,既具有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底蕴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又显出江南婉约之风、丝绸柔性之美和绚丽多彩的都市商业氛围。
早在5000年前,杭州地区已有丝绸存在,出土于良渚文化遗址中的一块灰褐颜色、薄如蝉翼的丝织品,足以证明杭州是中国最古老的丝绸出产地之一。
时尚变化无常,时而绿肥红瘦,时而唐衫胡服,那些富丽奢华、光怪陆离的款式总是像烟云一般,一阵风后就飘逝了。但无论时尚怎么变迁,却总有一种面料如诗似梦地萦绕在霓裳裙摆当中,以其婉约、灵动的质地制造着灿烂和神秘,那就是丝绸。在众多的丝绸产地,有一处闻名天下,被称为"丝绸之府",那就是杭州。
杭州作为"丝绸之府"那是有来头的,由来之一在于她的历史悠久。杭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杭州丝绸闻名中外,差不多可以说,丝绸织成了杭州乃至浙江省的一部分历史。杭州丝绸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那时,杭州的先民就已能种桑、养蚕、织帛和制造原始的缫丝工具。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以"奖励农桑"为富国政策。唐代时,杭州盛产的绫类已有"天下为冠"的盛誉,成为宫廷贡品。南宋时,杭州市内呈现"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和"都民女士,罗绮如云"的盛况,由此而称"丝绸之府"。1000多年前,杭州产丝绸就远销东南亚和阿拉伯诸国,从陆上和海上铺设了"丝绸之路"。
杭州作为"丝绸之府"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民众根基的。杭州的丝绸织锦是精致、和谐之美的集大成之象征,拥有"东方艺术之花"的美誉,它们不只是单纯的生活消费品,它们承载了杭州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悟。马可o波罗在元初游历杭州时说:"杭州生产大量的丝绸,当地居民中大多数的人,总是浑身绫绢,遍体锦绣。"那时,杭州城里的商贾一半以上是从事丝绸贸易,装载绸缎的船只川流不息,远及欧美。
何为"府",集大成者也,杭州丝绸丰富的品种和响当当的品牌得以让"丝绸之府"的称号延续至今并越叫越响。经过多年的发展,杭州丝绸已形成了从蚕茧供应、缫丝、丝织、印染、丝绸服装到丝织机械等配套的生产能力,常年生产绸、缎、绵、纺、绫、纱、绒、绢等14大类,2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丝绸的品牌也很多,都锦生、万事利、凯喜雅、喜得宝等等,那可都是响彻世界的丝绸名品。
与杭州丝绸交相辉映、分割不开的还有同样作为工艺饰品的杭扇和杭伞。杭扇装饰优美,制作技艺精湛,千百年来,已淬炼成展示杭州精美文化的工艺瑰宝。伞,一件普通的雨具,但在杭州,它则寄予和演绎了万千情思,西湖绸伞轻舞倩影,摇曳出了多少杭州的人文风情
如今,在杭州可以看到规模宏大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城,丝绸似梦一般神秘,如诗一般美妙,却又活生生地活在你的身边,活在杭城的大街小巷里。

靖康二年五月初,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在宗泽等北宋旧臣的拥戴下于应天府即现在的河南商丘登基,改年号为建炎,史称南宋,赵构也成为南宋的第一个皇帝。立国之初,宋军在金军的步步进逼下节节败退,应天府眼看就要保不住了,五个月后,高宗被迫南迁。先后建行都地有扬州、建康即今南京、杭州、越州即今绍兴。最为狼狈的时侯高宗曾将南宋小朝廷装进一条船内,幸好苍天开眼,在高宗逃难海上的途中遇风暴而阻止了金军的追袭。在与定都有关的商议中,开始群臣均倾向于定都建康,而且从理由上来看也是颇站得住脚的。主张定都建康的群臣认为建康是六朝故都,东南要地,而东南久安,财力富胜,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凭险长江,有利于军事上的固守。但最后高宗还是下决心定都杭州,他的理由似乎更为充分。杭州在北宋已是万物富庶的“东南第一州”,而且杭州比建康更远离前线,相对比较安全;其次杭州离建康又不太远,同样位居江浙最富庶地区,在财物的供给上,与建康没有太大的区别。也许是为了安抚主张定都建康群臣的心,南宋是将建康作为“行都”的,所谓行都,也就是陪都。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元朝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杭州市有着2200年的悠久历史的杭州还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2008年,杭州在《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中名列第一。这是自2004起,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其颁奖词为:这是一座让南来北往的游子们,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地方。它从善如流,不拒绝一切进步的文明。
它精致宁静,温文尔雅,如同西湖水那样浑然天成。它大气开放、自强不息,如同钱塘乐奔赴
海洋之约。

(1)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现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607年),改置为余杭郡。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隋书·地理志》记述:“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这时的余杭郡有户15380,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627~649年)中,已有15万余人;到开元(713~741年)中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规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闸,以利农田灌溉。又继李泌之后重修六井。从这时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3)吴越国的国都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吴越三世五王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建就。当时的杭州就有“佛国”之称。
(4)南宋时的京城
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杭州历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
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宫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临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间(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万余人(包括所属几个县)。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口也达43万余人。
人口的增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南宋都市经济的繁荣,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当时临安手工作坊林立,生产各种日用商品,尤其是丝织业的织造技艺精良,能生产出许多精巧名贵的丝织品,在全国享有盛名。
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风景区经过修葺,更加妩媚动人,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酒肆茶楼,艺场教坊,驿站旅舍等服务性行业及夜市也很兴盛。
南宋时,杭州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设立了最高兴府──太学,还有武学、医学、算学、史学等各科学校,临安府学及钱塘、仁和两县学的学生近千人。这里书铺林立,刻印的书籍十分精良。当时的绘画艺术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画院题名的。
(5)浙江省的省会
元代在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为江浙行省治所(钱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为省治。钱塘、仁和、海宁、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等州县皆属杭州路。因遭战乱,杭州城内的不少宫殿被毁,工商业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渐被泥土淤塞。但由于在南宋时期打下了繁华基础,恢复较快。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通,杭州水运可直达大都(北京),成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大凶饔谩K砸獯罄眯屑衣砜伞げ蕹坪贾菸疤斐恰保恰笆澜缟献蠲览龌笾恰薄?
明代改杭州府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钱塘、仁和,属县未变。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杨孟瑛继唐白居易、宋苏东坡后再次疏浚西湖,拓展田荡3480余亩,将苏堤增高、加宽,修建振鹜亭(即今湖心亭),砌筑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动人景色。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杭州又呈现出四方客商云集,游人纷至沓来的繁荣局面。
(6)废府设杭州市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旗营”,俗称“满城”。城墙周围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并辟有六座城门,总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的“城中城”(民国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嘉庆五年(1800),浙江总督李卫、巡抚阮元先后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数尺。杭州人口有续增加。光绪九年(1883),杭州有62万余人。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这时杭州已有少数近代工业,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继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传动。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7)从新生走向繁荣
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国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业也困难重重,西湖的不少景点,大多残破不堪,有的已经废圮。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获得新生。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⑥ 铅污染的治理

铅(Pb)是重金属元素(相对密度为11.344),在自然界中以方铅矿(PbS)及白铅矿(PbCO3)形式存在,分布较为广泛。经煅烧这些矿石得硫酸铅及氧化铅,再还原即得金属铅。铅在工业、农业及医药行业应用较为广泛。自古以来,铅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染料和油漆。常用的染料有作为白色染料的白铅(即碱式碳酸铅)、红色染料铅丹(Pb3O4)、黄色染料铅黄(PbO)、防锈染料铅酸钙(Ca2PbO4)等。由于染料或油漆与人的接触较多,导致铅的广泛传播。铅是蓄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废旧电池随便丢放也是铅污染的重要来源。由于铅的熔点不高,工业中用铅浴的方法把铅作为零件热处理加热或冷却用的介质,使用温度为350~850℃,此时能产生有毒的铅蒸气。
在现代生活中,引起铅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汽油防爆添加剂四乙基铅(C2H5)4Pb。该化合物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易挥发,0℃时即产生大量的蒸气。常用的防爆剂还有甲基三乙基铅CH3(C2H5)3Pb、二甲基二乙基铅(CH3)2(C2H5)2Pb、三甲基乙基铅(CH3)3(C2H5)Pb、四甲基铅(CH3)4Pb等。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机动交通工具迅速增加,从汽车尾气中释放到大气中的铅量占人类活动排放量的60%以上。自从二十年代初(1923年)出现加铅汽油以来,美国已有400~500万吨的铅被排放到大气中。汽车燃料中通常所加的防爆剂汽油中含量为200~500 mg/L(我国规定四乙基铅含量为800~2400 mg/L,若以汽车每小时行驶60 km,每公里耗油4.5 L计,每秒钟可排放铅1.0~2.5 mg。有报道认为,目前世界上有2亿辆汽车,每年从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铅约为40万吨,它们进入大气后有28万吨进入海洋,12万吨散落到地面。80年代全世界用于防爆剂的铅已达400万吨左右,因此,使得海洋中的铅含量由0.01~0.02 μg/L上升到0.07 μg/L。对海水铅垂直分布测定表明,在海水表面浓度约高出10倍,这也说明海水受含铅汔油排放污染的影响较大。浅海是海洋鱼类等海洋生物的主要生存地,此处的铅污染增多会引起海产品铅含量的升高。
据设在华盛顿的世界资料研究所发表的报告,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10个,其中9个城市都在中国。印度有一个城市名列第五。报告以空气中悬浮颗粒总含量的多少对10个城市进行排列,它们是兰州、吉林、太原、焦作、印度的拉杰果德、万县、乌鲁木齐、宜昌、汉中和安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每立方升空气中悬浮颗粒总含量最多不能超过90 μg。而根据这份调查报告,兰州市每立方升空气中悬浮颗粒总含量超过700 μg。太原市的悬浮颗粒总含量将近600 μg。这种情况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很大危害,该调查的负责人、流行病学家戴维斯说,“对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城市里的儿童来说,他们呼吸的空气相当于一天吸两包香烟。”

1984年及1994年邢台市各采样点环境灰尘中铅含量及增加率 公共场所 50.0±20.1 51.1±18.5 1.1
儿童活动场所 50.8±10.5 35.6±3.6 -29.9
交通要道 47.5±8.6 382±14 704.0
重污染源 3406±1307 2425±723 -28.8

⑦ 风水学中二朗担山是什么意思

风水学中二朗担山是什么意思,
天元龙

二十四山中的子午卯酉,乾坤艮巽八山向称为天元龙。

人元龙

二十四山中的乙辛丁癸,寅申巳亥八山向称为人元龙。

地元龙

二十四山中的辰戌丑未,甲庚丙壬八山向称为地元龙。

四正

正东、正西、正南、正北,通常是指子午卯酉四山向。

四隅

西北、西南、东南、东北,通常是指乾坤艮巽四山向。


天门:西北。

地户:东南。

人门:西南。

鬼门:东北为外鬼门、西南为内鬼门。

四墓:西北偏西的戌方、西南偏南的未方、东南偏东的辰方、东北偏北的丑方,一般讲法是四墓方适合排水、下水、去水。

四神: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神是左右前后的代名词,与实体的四兽没有任何关系,任何方位的左手边都称为青龙方,右手边都称为白虎方。术数上认为青龙主官贵,发文职,利男人;白虎主财禄,发武职,利女人。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最好青龙、白虎整齐均等,不要刻意分大小高低而妨害任何一方。不能单一信青龙吉,白虎凶等,风水的吉凶全依形局理气来定。


坐向:又称山向,屋后为坐,屋前为向。通常是依水立局,以阳定向,可以用大门定向、可以用阳台定向,总言之以纳气最强的地方定向。

坐向必须明晰,大忌错杂不纯,最忌是坐在卦与卦之间,分不出坐向方位,称之为大凶亡;其次虽然是在一卦之内,但一卦有三个山向,刚好坐在山与山之间,称之为小凶亡。


山向出卦差错断诀:

辛戌交逆独伤人,乙辰凶星不留人;

丁未并行家无粟,癸丑之中定凶神;

寅甲双行家耗散,申庚水上仔细寻;

亥壬若逢人吐血,巳丙之中定遭刑;

壬子之中绝火烟,艮寅之上主煎熬;

甲卯水上疯痰见,巽巳之中聋哑全;

丙午水上火炎灾,庚酉方上乱淫全;

乾亥定出癫狂子,坤申孤寡不须言。

立向犯出卦,大凶亡则大凶,小凶亡则小凶,主进退维谷,不能有为;夫妇失欢、兄弟不和、主从不合;主张错乱、矛盾颠倒、意见分歧、引起冲突,或犯精神疾病;才丁不能两全,败男丁,发女儿。


门向:门向与门位要分清,门向是门向着的方位,不一定就是坐向。门位是门所在的方位,定了坐向后,从宅中心看门所在的方位。

二十四山
没有方位就没有风水,风水因方位不同而不同,世上没有方位风水完全相同的地方。方位一般分为八个大方位,每个方位45度。风水上通常分为24个方位,每个方位15度,称为二十四山向。

二十四山对应的度数:

北方,坎卦,子为正北方:

壬 337.6————352.5度

子 352.6————22.5度

癸 7.6 ————22.5度

东北方,艮卦,艮为正东北方:

丑 22.6————37.5度

艮 37.6————52.5度

寅 52.6————67.5度


东方,震卦,卯为正东方:

甲 67.6————82.5度

卯 82.6————97.5度

乙 97.6————112.5度

东南方,巽卦,巽为正东南方:

辰 112.6————127.5度

巽 127.6————142.5度

巳 142.6————157.5度


南方,离卦,午为正南方:

丙 157.6————172.5度

午 172.6————187.5度

丁 187.6————202.5度

西南方,坤卦,坤为正西南方:

未 202.6————217.5度

坤 217.6————232.5度

申 232.6————247.5度


西方,兑卦,酉为正西方:

庚 247.6————262.5度

酉 262.6————277.5度

辛 277.6————292.5度

西北方,乾卦,乾为正西北方:

戌 292.6————307.5度

乾 307.6————322.5度

亥 322.6————337.5度

⑧ 承包了一个荒山绿环、复垦工程,但是需要 环境治理工程资质 我到哪里可以找到这样有资质的单位来施工。

我可以告诉你,你上网找一家叫 内蒙古中技金地环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 的单位,你的问题就解决了。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