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治理措施
『壹』 中国五大淡水湖湖泊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是什么
不仅是五大淡水湖泊,最典型的水环境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以及水华问题。
至于解决措施一般需考虑各个湖泊的具体自然社会情况,大致有以下措施:
① 削减汇入湖泊的污染物(C/N/P);这里涉及到污染物的源,一般分为点源和非点源。点源为城市、居民聚集区以及工厂的定点排放,这一类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加以处理即可;对于非点源包括农村居民排放和农业耕种中的溶解化肥的地表径流等,这一类污染源需要通过合理施肥、退耕还林以及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等方法加以削减。即使源头上大量消减了污染物,但是还是部分污染物水地表径流直接流入湖泊,这一部分可以在湖泊周围建设截污设施进行削减。
② 对于大量富集在湖泊中的污染物,亦可通过工程措施加以消减。污染物进入湖泊后部分在水体中,另有部分富集在底泥中(特别是P)。对于水体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建设生态浮床加以去除,而底泥中的部分目前使用较多的工程措施则是底泥疏浚。
朋友,打字不容易,请采纳!!!!!!!!!!!!!!!!!!
『贰』 湖泊面积缩小的一般原因及解决措施
内流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是蒸发旺盛,过度取水,环境污染。外流湖泊面积缩小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和环境污染。
措施,合理用水,保护环境,退田还湖,加强管理等
『叁』 治理湖泊污染的措施从地理角度
图呢。。第一题主要从地理位置地质水文等方面分析第二题不外乎经济结构不合理啊,环境污染,产业结构,资源枯竭,技术啊等..第三。引进外资,出台政策发展其它新能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具体题目我不清楚,只能这样了
『肆』 列哪些综合治理措施使洞庭湖"变"大了
1、工程方面的措施
1.1:在湘、资、沅、澧上游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
在湘、资、沅、澧上游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拦蓄上游洪水,拦洪错峰,以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现在洞庭湖水系湘、资、沅、澧上游仅有一座以防洪为主的水库,即澧水上游的江垭水库,在发生如九六、九八年的大洪水时水库调洪削峰力不从心,为了保证洞庭湖区及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按照湖南省防指“水库在汛期要把防汛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精神,省防指研究决定应适当降低汛前库水位,将库水位在期前严格控制在汛前控制水位以下,保证留有一定的防洪库容,经调整后洞庭湖水系上游的18座大型水库总防洪库容41.76亿M3,(其中:湘江流域10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8万KM2,防洪库容7.53亿M3;资水流域2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27万KM2,防洪库容10.23亿M3;沅水流域4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3万KM2,防洪库容16.4亿M3;澧水流域2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6484KM2,防洪库容7.6亿M3)如重现九六、九八年洪水上游防洪库容明显不足,应在四水上游新建综合性利用的大型水库,增加防洪总库容,提高四水尾闾的防洪能力,确保下游防洪安全.
1.2:加固堤防,提高抗洪能力
洞庭湖现有一线防洪大堤3500KM,按照重点、一般、蓄洪垸的标准进行加固,提高大堤的抗洪能力,如果一旦堤防溃决,将会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堤防是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份,“千里金堤毁于一穴”对于一线防洪大堤的险工险段应加强治理,消除堤防隐患,进一步提高大堤的整体抗洪能力.
1.3:束水攻沙,减少湖床的泥沙淤积
每到汛期湘、资、沅、澧四水及长江四口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入湖后由于过水断面加大,流速减小,水流携沙能力降低,至使大部分泥沙淤积在洞庭湖.束水攻沙,加大流速提高水流携沙能力,对洞庭湖洪道进行整治,使中小洪水归槽,减少泥沙淤积的速度,尽量减轻泥沙淤积对防洪安全的威害.
1.4:大力整治洪道,确保行洪安全
对于洞庭湖主洪道内的阻洪高秆作物、废堤、残埂应彻底清除,以畅洪水,减少汛期行洪阻力,对具部行洪过水断面太小,不能满足安全行洪的洪道采用挖泥船疏浚与固堤相结合的方法,治理效果良好,对洪道疏浚一方面可以扩在过水断面,提高安全行洪能力,同时利用疏挖的泥土用于堤防的固堤护脚,又可以加大堤防的抗洪能力,提高防洪标准.
1.5:继续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返湖
由于历年围湖造田,导至湖区水面锐减,洞庭湖蓄洪量减少,为了防洪安全,洞庭湖将堤垸划分为蓄洪垸和重点垸,在水位过高时,蓄洪垸主动蓄洪,以减低水位,保证重点堤垸的安全.现在湖区共有万亩以上蓄洪垸24个,蓄洪容量163.28亿M3,应继续做好蓄洪垸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蓄洪垸的人民生命安全,对于蓄洪垸的运用应坚持在科学调度的前提下,满足防洪整体要求.
2、非工程措施
2.1:上游加大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
淤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大部来自四水及长江四口,在长江、四水上游加强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缓和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泥沙淤积对洞庭湖防洪的影响,减缓因泥沙淤积造成湖区蓄洪能力的急剧减少.
2.2:力争早日实现水文气象信息化
水文气象的及时传输已成为决定防汛成败的关键因素,汛期的水文气象资料为防汛指挥者提供重要参考,只有对水文气象实施实时监控,才能保证防汛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同时水文气象信息现代化也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力争早日实现水文气象现代化,为洞庭湖防汛服务,为水利现代化服务.
2.3:健立健全防汛保障制度
洞庭湖共有蓄洪垸24个,总面积436.69万亩 ,耕地231.32万亩,人口149.7万人,在遭遇特大洪水时,蓄洪垸的垸民将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为了减少蓄洪垸内人民的后顾之忧,建议国家逐步建立与健全蓄洪垸内人民的防汛保障制度,确保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减少蓄洪时的人为阻力,保证最佳蓄洪时机.
2.4:防汛物资储备要充足到位
『伍』 河水盐度高的治理治理措施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5个)
降水:降水多盐度低
蒸发:蒸发强盐度高
洋流:暖流增盐 寒流减盐
河流:河流注入多盐度低
海区封闭程度:海区越封闭,盐度越大或越小
12 影响湖水盐度的因素(4个)如何判断咸水湖、淡水湖
降水、蒸发、河流注入、
河流流出:有河流流出将盐分带走,盐度低;无河流流出盐分沉积,盐都高
13 影响渔场的因素(4个)世界五大渔场,中国最大的舟山渔场(日本暖与中国沿岸寒)
洋流:寒暖流交汇 上升补偿流
径流:径流带来营养物质
大陆架:水浅 光照温度适宜
海域封闭:海域封闭多岛屿,阻碍鱼群游动
14 影响盐场的因素(4个)中国盐场集中在北方的渤海,天津长芦盐场;海南岛莺歌海
蒸发:纬度低温度高蒸发强
地形:地形平坦,海岸滩涂广布
天气情况:晴天多光照强 蒸发旺盛
海区盐度:盐度高
15 解决水资源短缺措施(8个)
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冰川融水、淡水河流湖泊水(雨水、海水、冰川、深层地下水都不是水资源)
开源:修建水库
调水工程
海水淡化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节流: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
工业用水(提高利用率)
政策、公民节水
治理水污染(水质型缺水)
16 影响湖泊缩小的因素(5个)
气候干旱,降水少
径流注入少
高温大风蒸发强
地质断层下渗
人为用水,围湖造田,引水灌溉
17 湖泊面积缩小的影响(5个)
气候变干,温差增大
对下游径流调节作用下降 水旱灾增加
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盐碱化扩大
地下水位下降
18 影响河流流量多少的因素(4个)
补给类型:大气降水
高山冰雪融水
季节积雪融水
地下水
湖泊水
支流多少:支流多流量大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用水多,农业灌溉用水量大
蒸发:晴天多温度高蒸发强
19 影响河流流量变化的因素(2个)
补给类型:大气降水
高山冰雪融水
季节积雪融水
地下水
调节作用:湖泊、森林、沼泽、地下水、水库具有调节作用,调节作用强,流量变化小,河流越稳定
20 影响河流航运条件的因素(6个)
河道:河道宽阔水深
泥沙:泥沙淤积少
流速:落差小流速平缓
结冰:无结冰期
弯直:河道平直
经济腹地:经济腹地广阔,航运需求量大
21 湿地(沼泽)形成原因(5个)
蒸发:纬度高温度低蒸发弱
下渗:冻土广布,下渗弱
河流:河网密集
地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凌汛:有凌汛现象
22 湿地(湖泊)的环境效益(4个)
提供水源
调节气候 改善热岛效应
动植物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
城市防洪排涝
23 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原因(2个)
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下游落差小流速慢,沉积作用强,泥沙淤积多
24 地上河的影响(3个)
河床高,无法获得地下水补给,出现断流
无支流注入,河流流量小,小于河流上游
易发生洪涝灾害
25 地上河的治理措施(3个)
上游:治理水土流失(根本措施)
中游:修建大坝水库,阻拦泥沙
下游:加固防洪水坝,挖沙
26海岸线退化的原因(4个)
海岸植被破坏
河流泥沙减少,三角洲退化
风大海浪作用强
海岸地势低洼
上游修建水坝,阻挡河流泥沙(如埃及阿斯旺大坝)
27凌汛现象的原因(2个)
河流有结冰期
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28 河流水的来源(5个)
降水 高山冰川融水 季节积雪融水 地下水 湖泊水
某种作物用水来源(6个)
河水+五种补给
29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5个)通常用来答:某事物对环境的影响
气候(气候变干,湿度减小,昼夜温差增大,气候恶化)
水文(河流流量减少、断流、水文特征、水体污染水质变差、地下水、湿地减少)
土壤(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入海口泥沙减少)
生物(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灾害与生态问题(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洪涝、旱灾、海水侵蚀陆地、寒潮暴雪冻害、滑坡泥石流、病虫害)
福创溪-大排沟位于海口市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受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养殖废水、生活污水等影响,河道呈黑臭状态.福创溪下游河段属感潮河段,河水盐度较高,传统的水体修复技术受到限制.根据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开展内源清淤-截污纳管-污水处理-曝气增氧-红树林生态系统技术,对福创溪-大排沟黑臭水体进行了治理.现场8个月的检测数据显示,断面DO浓度均大于2mg·L-1,ORP..
『陆』 防治湖泛的措施有那些
并且常引起规模“湖泛”,危害严重.治理太湖措施包括:(a)控源截污,降低太湖N,P;(b)打捞蓝藻,削减蓝藻种群及所含N,P;(c)调水,带走大量蓝藻和增加环境容量...
『柒』 洞庭湖的治理措施可不可以开挖湖泊,加大湖盆
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的。
从实效上讲,是不科学的。
洞庭湖的问题,主要还是因回为湖泊淤积,面积萎答缩。淤积的原因,则是入湖河流的含沙量高,根本上讲,是各个入湖河流的中上游山区因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的。
开挖湖泊,淤积依旧,效果不会理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措施。
最好的方法,治本之道,一是山区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二是湖区大力推进退耕还湖。
『捌』 治理水污染的措施
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为水体污染。大量的无机、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不仅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而且危害及到人体健康,造成水质性缺水使人们工农业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要解决我国的水污染问题要从多方面着手综合考虑,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对策措施有:
1、减少耗水量: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浪费又很严重。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单位产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都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工业企业还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必须单独处理或预处理。随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的调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网的建设与完善,可逐步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使城市污水处理与工业废水治理结合起来。
3、产业结构调整: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然能力,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的作用。关、停、并、转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价高的企业。也要对耗水大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要减少水稻种植面积,走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4、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村生活源、农业面源、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的污染。要解决面源污染比工业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难度更大,需要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
5、开发新水源:我国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节约潜力不小,需要抓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达到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于缓解山东华北地区严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净化海水等可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压力,但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时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6、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水资源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规划同时进行。
合理开发还必须根据水的供需状况,实行定额用水,并将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资源统一开发利用,防止地表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切实做到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
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作用,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化,促进污水管理及其资源化。为了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在管理上应从浓度管理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管理。
『玖』 湖泊都有哪些环境问题(不局限于中国)及治理的措施
湖盆及抄其承纳的水体。湖盆是地表相对封闭可蓄水的天然洼池。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按泄水情况可分为外流湖(吞吐湖)和内陆湖;按湖水含盐度可分为淡水湖(含盐度小于1g/L)、咸水湖(含盐度为1-35g/L)和盐湖(含盐度大于35g/L)。湖水的来源是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有的则来自冰雪融水。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发、渗漏、排泄和开发利用。
『拾』 保护湖泊的方法和措施
1、全面、系统地开展流域综合治理。首先是确立科学、系统的综合治理思路内。坚容持从湖内治理为主向全流域保护治理转变,从专项治理向系统的综合治理转变,以专业部门为主向上下结合,各级各部门密切协同治理转变,从工程治理为主向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其次是坚持规划引导。
2、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的方法治理面源污染。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全面监测和综合分析,对主要入湖河道水质进行监测。
3、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创建了农村垃圾清运模式(农户交费、政府补助、市场化运作),告别长期以来垃圾入湖的生活习惯。针对地方财政不足的现实情况,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按财政增长比例增加对环保投入的机制。
(10)湖治理措施扩展阅读:
要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综合治理的原则保护和治理湖泊,恢复并发挥湖泊的功能。管理湖泊的有关部门如果只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忽视湖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将导致资源的衰减,并引起诸多矛盾。
如围垦湖泊、截走入湖径流、超量引用湖水、超标排放污水,势必降低湖泊的总体功能,恶化生态环境。特别是干旱地区的湖泊,换水周期长,如超量引用湖水,使湖水干涸,后果将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