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区治理
『壹』 双创街在北京有几条街区
北京诺德双创街,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诺德三期16号楼2层。
『贰』 国贸谁才是北京最繁华街区
三里屯和国贸谁才是北京最繁华街区:
国贸更繁华一点。
这两个街区,一个主打娱乐,一个主打商务,一个夜晚灯红酒绿,一个白天白领聚集。似乎是各有千秋,难以取舍。
从2010年到2015年再到未来的2020年,不同街区吸引的人流自然是不一样的,出现的增幅变化也各有不同。可以看到,国贸周边区域吸引人流的能力明显比东直门三里屯区域更强。
国贸附近最多的一个街区可以有46条公交线经过,而即使东直门拥有汽车总站,也只有35条公交线经过,可见繁忙程度不一样。
在国贸附近,有不少街区以金融服务,购物服务,以及公司企业为主导,而三里屯东直门附近,则以餐饮,交通生活服务为主导,可以反映出两个区域的定位不一样。
国贸作为CBD,拥有各种中心商圈,区域商圈,以及周边的社区商圈,而东直门三里屯区域则仅仅拥有社区商圈,并没有形成特别集中的辐射范围特别大的中心商圈。
国贸附近,有世贸天阶,建外SOHO,中央电视台等北京较著名的地点,也有金融大厦,金融中心等建筑。而在东直门三里屯附近,则是以办公写字楼为主。
因此无论是从人流量、交通便捷程度、商圈分布还是从人群的层次来看,国贸都比三里屯更胜一筹。
但如果从功能上考虑,三里屯的确更偏向于餐饮生活娱乐功能,而国贸则偏向于金融办公购物功能。
『叁』 如何解读北京城市副中心街区层面规划草案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下称规划草案)6月21日开始网上公告,6月26日将开始现场公告。公众可预约参观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展厅和通州区潞城镇展厅“建设新时代的千年之城”公告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家园中心,打造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副中心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此外,规划草案还提出因地制宜构建一个设施服务环,整合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有机串联组团和家园,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每个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将部分公共设施适当集中设置、混合设置,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需求,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达家园中心,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100%。
城市副中心将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由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构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8公里以上。
城市副中心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务体系,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城市副中心将建立绿色低碳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20%以上。城市副中心将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综合治理体系,用严格制度和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水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来源:新华网
『肆』 在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对古建筑和园林、特色街区等采取的措施应该是()A.应全部拆除B.原
对北京众多的来古建筑、园林、特色街源区,我们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建筑要采用博物馆式的保存方式,有些建筑可以不改变使用性质继续利用,以便保护,有些则可以只保存外观,而对内部进行完全的改造.以上种种途径,都可以使古建筑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被合理地利用,使其发挥自身的效用,与现代城市开发建设良好地协调配合.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伍』 北京街区周边环境怎么样生活便利吗
城市:来三亚
楼盘名称自:三亚北京街区
公交线路:项目交通便利,项目旁边就有公交车站,有多条公交线路:2路、4路、8路、15路、17路、18路、19路、24、28路、29路等等。
其他交通方式:2路、4路、8路、15路和25路等。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12378.85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40%,共0栋楼,停车位371个
周边配套:项目对面就是榆林市场,项目周边有多家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多家5星级海景酒店,并设有榆林海军医院,本项目离三亚大东海仅2分钟路程,该区域附近有大型百货商场(夏日百货)及多家大型超市。
学校:八一中学、八一幼儿园
综合商场:夏日百货
医院:榆林海军医院
银行:农业银行 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银行
其他:广晟凯旋酒店、海虹大酒店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点击查看更多房产信息
『陆』 最具魅力的北京街区到底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顺着北京中轴线的龙脉一直向北,走到红墙黄园的鼓楼前再沿鼓楼东大街向东约一二百很容易就会发现路南一条铺着整整齐齐地砖的光鲜巷子。巷子口的红色标牌上挂着它的名字——南锣鼓巷。
这南北走向约800米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为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为地安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大街。这四条街合围的这块地方,在东西两侧又各排列了8条方方整整的胡同。这里仅这16条胡同的名字,就已经经历了从明到清未的逐渐演变,更甭说这胡同里深藏着曾经显赫,气派的清朝玉爷府,大学士的花园,民国的官宅等等,又是经受了怎样一番天翻地动的痛苦变革了
听听在锣鼓巷生活过,或者来过南锣鼓巷的人是如何品评这条胡同的吧:那些青春与古老连在一起的人说“现在不光什刹海,连自己家门口儿也给弄得乌烟瘴气了”;那些来旅行的外国人说“再也没有什么比能待在北京胡同里的小院晒太阳、喝咖啡、聊大天更好的事了”;那些怀揣情调期待来这里怀旧的各地“小资”说“现在这里的酒吧都像是给外国人专设的了,走进去都觉得自己成外国人了”;那些无事闲来研究北京胡同文化的退休老爷子说“从这儿低头走进古都的胡同,抬头就能撞进明、清、民国的历史里”
『柒』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新”在哪儿
日前《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发布,这次发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新”在:公共服务——首次提出公共事务用地;老城保护——明确11类保护对象;街区更新——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韧性城市——新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林荫街巷——乔灌草结合的街道空间;交通出行——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85%以上。
1、公共服务——首次提出公共事务用地
核心区控规进一步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规模与结构。
规划严格落实“双控四降”,让首都功能核心区逐步“静”下来,创造一流人居环境。通过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向外疏解腾退和内部功能重组双向发力,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优化用地结构与人口结构,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在调整优化用地结构方面,通过适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比重、大幅提高公共空间规模和服务能力,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到2035年,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3%提高到38.4%。
在这里,考虑到当前的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存在多重不确定因素,核心区控规首次创新性提出公共事务用地这一用地类型。公共事务用地内不固定某类特定功能,而是允许结合现实需求适时安排文化、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任一类型的公益性设施,并可随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2、老城保护——明确11类保护对象
规划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结合城址遗存保护、历史水系恢复、绿化空间建设,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进一步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
规划围绕老城核心价值,深入解读“应保尽保”的保护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九个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基础上,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遗产特色,明确核心区11类保护对象,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等纳入其中。逐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以更加深入的价值挖掘、更加广阔的保护视野,让老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街区更新——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
街区保护更新是城市更新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里的特定说法。北京的城市更新有四个特点:一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二是落实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城市更新;三是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这些特点在核心区的城市更新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实施以街区为更新单元、以保护为更新重点的城市更新更符合核心区的特点与定位。街区保护更新从街区、地块、建筑三个层次,针对政务、文化、居住、产业四种功能类型,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推动街区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更新。
街区保护更新的主要目标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街区保护更新的对象主要包括建筑物、公共空间、公服设施、城市部件等内容。建筑物的更新包括外立面、建筑屋顶整治更新,也包括建筑内部使用功能的改造提升,如果是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类建筑,更新方式需要按照保护要求进行保护、修缮以及调整不合理使用功能。
街区保护更新不能是增量式的更新,而应该是减量更新;不以规模论,而是以服务品质论。这就需要以绣花功夫做出精细活,以节约、高效为原则,通过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政策设计等更新手段提升存量空间利用效率与利用水平,促进核心区高质量保护与发展。
4、韧性城市——新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明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在核心区保留市疾控中心应急处置与检测功能,做优做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街道社区范围以及防灾生活圈划定卫生分区,分类分区施策,提升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医疗救治力量配备和能力建设,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其“探头”作用。建立各级医疗机构长效合作协同机制,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按照标准设置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和急救工作站,配备洗消设施。
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医疗,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深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精准防疫水平。
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强化32个街道公共卫生职责,把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183个街区的社区治理体系,发挥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用好物业企业力量,依靠居民建立物管会或自管会,加强失管、弃管小区的服务管理。
建设韧性城市。降低人口与建筑密度,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空间。注重留白增绿,增加小微绿地、口袋公园,提升公共开放空间覆盖率,加强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坚持平战结合,统筹好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和储备,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立平疫转换预案。
5、林荫街巷——乔灌草结合的街道空间
核心区的林荫街巷应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通达性,并能够体现老城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城市风貌。林荫街巷根据空间位置、功能属性的不同划分为三级,分别是作为老城棋盘路网格局的林荫路,由其他城市干道或支路构成的林荫景观街,以及景观生态与文化功能并存、串联了城墙遗址、历史名园、历史水系等特色场所的林荫漫步道,共同形成贴近市民日常活动、满足各类步行需求的林荫网络。
林荫街巷不断追求绿化景观的优化建设,提升市民出行的绿色获得感。林荫街巷将种植高大茂密的乔木,通过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尺度亲切的街道空间,并设置植篱、花坛、花架与休闲设施,共同营造环境优美的街巷景观。
尤其是林荫漫步道将使市民在漫步中领略自然的生机盎然与浓厚的文化氛围,什刹海环湖绿道、传统商业文化漫步道、红墙漫步道、文化探访路漫步道等多种主题的街道风格串联其上,展示核心区特色,成为核心区步行的精品路线。
6、交通出行——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85%以上
核心区控规提出要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区绿色出行比例,到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由现状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90%。通过街道空间整体设计,加大步行、自行车路权保障,提高沿街绿荫覆盖,加强停车治理调控,综合改善慢行体验,多措并举引导绿色出行,建设健步悦骑城区。
在安宁交通方面,核心区控规提出,要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车交通对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区域的噪声干扰或安全影响等。
『捌』 北京三里屯“脏街”如何变靓街
10月26日,记者从朝阳区了解到,三里屯的百米“脏街”经过整治已变身“国际时尚文化街区”,三里屯地区的4000平米绿地变身两个社区公共精品花园。与此同时,近千平米的24小时书店和开放型共享书屋也将落户“国际时尚文化街区”。
4000平米绿地变身两个社区公共精品花园
“原来可没成想到,在自家门口还能有一处让大家遛弯、散步的花园,而且这花园就跟突然变出来似的,太意外了,这是真心不错,我们非常支持!”居民林女士告诉记者。
让林女士提起来就赞不绝口的这处花园名叫“瑜舍”,位于三里屯路东侧,三里屯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原为绿化苗圃备用地,后来封堵“开墙打洞”、拆除占地酒吧后,逐渐成为绿地留白以及自行车等其他杂物的聚集地,经过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时尚健康气息的社区花园。这处近2000平方米的精品花园从南向北设置了三个不同的空间,有儿童滑梯,还有充满现代感造型的艺术空间。
『玖』 如果北京核心区文化街区公房腾退区域找不到实施主体单位怎么办
目前北京这个政策就没公布具体内容,所以你网上问和私下问普通百姓没任何人知道
这事必须亲自咨询当地主管这事的部门为准
千万别这问,耽误事,给你回答的很多是外地人答案错误
『拾』 北京现有多少条历史文化街区 请举例说明! 谢谢!
1990年公布的
南池子大街 南锣鼓巷街
北池子大街 西四北一至八条街区
南长街 什刹海地区
北长街 地安门大街
景山前街 琉璃厂东街
景山后街 琉璃厂西街
景山东街 大栅栏街
景山西街 牛街
东华门大街 五四大街
西华门大街 文津街
陟山门街 东交民巷
国子监街 阜成门内大街
颐和园至圆明园街区
第二批
(1)皇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北京旧城整体保护的重点区域,内含紫禁城、太庙、社稷坛、北海、中南海及14片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面积约6.8平方公里。
(2)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东城区,南至鼓楼东大街,北至车辇店、净土胡同,东至安定门内大街,西至赵府街,总面积约为46公顷。该地区与什刹海、南锣鼓巷、国子监等三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相邻,是皇城的重要背景,也是保护旧城整体风貌和沿中轴线对称格局不可缺少的地段。
(3)张自忠路北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东城区,南至张自忠路,北至香饵胡同,东至东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总面积约为42公顷。该街区有和敬公主府、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孙中山逝世纪念地等多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4)张自忠路南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东城区,南至钱粮胡同,北至张自忠路,东至东四北大街,西至美术馆后街,总面积约为42公顷。该区域处于皇城与东四三条至八条保护区之间,现有胡同格局完整,有马辉堂花园等文物保护单位。
(5)法源寺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宣武区,南至南横西街,北至法源寺后街,东至菜市口南大街,西至教子胡同,总面积约20公顷。该街区内有法源寺、湖南会馆、绍兴会馆等文物保护单位,街区整体风貌保存较好。
(6)西郊清代皇家园林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海淀区,包括颐和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圆等,即清代的“三山五园”地区,是我国现存皇家园林的精华。
(7)卢沟桥宛平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丰台区,卢沟桥、宛平城是国家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革命纪念意义。
(8)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石景山区西北部,金顶山路与京门公路之间,为京西古道。在模式口大街以北,传统村落的风貌保存较好,并有承恩寺、田义墓、法海寺等文保单位。
(9)三家店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门头沟区永定河北岸,三家店村中现存多处文物,与煤业发展有关的建筑群、会馆等成为此地独特的景观,具有浓厚的京西地方特色。
(10)川底下村历史文化保护区:是门头沟区斋堂镇的一个自然村,房屋依山而建,村中现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居,其建筑艺术相当精湛,风貌相当完整。
(11)榆林堡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延庆县康庄镇西南,元、明、清时期是京北交通线上的重要驿站之一,其平面呈“凸”字形。
(12)岔道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延庆县八达岭镇,是北京通往西北的重要军事据点和驿站,其紧邻八达岭长城,至今原有城墙、城门尚在。
(13)古北口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密云区古北口镇的东北部,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存药王庙戏楼、财神庙、古关址等文物和南北大街,风貌较完整。
(14)遥桥峪城堡、小口城堡历史文化保护区:遥桥峪城堡位于密云区新城子乡东部,建于明万历26年(1599年),此堡呈方形,南面正中一座城门,至今保存完好。小口城堡位于密云区新城子乡北部,距遥桥峪城堡约4公里,是明代戍边营城,城墙“北圆南方”,保存完好。
(15)焦庄户历史文化保护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属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1943年,当地党组织和群众,利用地道和日寇周旋作战,创造了抗战时期闻名的“地道战”,被誉为“人民第一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