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镇村环境
❶ 榆树市个乡镇村屯环境改造的要求
按照榆树市乡镇村屯环境改造通知要求。要求村屯。环境优良。卫生干净修好路边沟摘花种草。没有垃圾存放。
❷ 中央下达指令整治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晁陂镇齐营村有损环境了吗
不可能的事,省里都不可能管你村里的事。除非影响及其恶掠
❸ 如何治理农村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提出建议
古人云:衣食足而知荣辱。
想改变农村环境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如果无法短期改变农民的经济收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农村垃圾定点投放,生产中产生的垃圾及时处理。
2、尽量使用清洁能源,推荐天然气(这个要国家补助,否则农民不接受,因为使用天然气还是比烧柴要贵),无法达到的可以使用沼气(沼气受环境影响较大,北方地区无法推广)
3、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房屋的统一规划,农村绿化。
4、就是在文化等软措施的布设,加强村民文化素养。
5、可以使用土地流转政策,是土地能够统一规模化生产。(这个就要通过招商等措施使得土地能够集约型利用。)
❹ 宿州市永镇乡禅堂村环境治理拆除房子合法吗
拆除房子去环境治理,是属于公益项目建设,利国利民的。但是要有相关部门办理好了相关的宣传,项目立项报批和原房产的拆迁补偿等等前期工作
❺ 村支书对环境整治发言
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根据会议安排,与大家一起来研究“纯农户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方法,我就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向大会作个简要汇报。
一、镇环境卫生基本情况
镇有2、3万人左右,共辖14个村1个居委会。其中有8个村和居委会在省道、乡道旁边,村民一直有把垃圾倒在路边的习惯,每逢领导检查时,清理垃圾就成了一个大事,每年要花几万元的钱,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经常受批评。我作为分管领导,时刻担心环境卫生出问题。
二、争取领导重视,财政积极投入
今年初,我们积极向县爱卫办汇报环境卫生的工作情况,并从爱卫办了解到一种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好方法“分类处理法”。方法再好,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也没有办法实现,我耐心细致地向主要领导汇报,有空就找他,领导最终给了一句话:先搞个试点,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努力去干吧。也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4月初,我组织全镇7个村支书和居委会主任,在县爱卫办的带领下到攸县学习取经,出发前,有位村支书说:垃圾分类在农村要是能搞好,我用手掌煮饭给他吃。回来后,他说这是一种好方法,实用,操作性强,符合实际,是个好事,攸县搞得太好了,我们明天就搞吧。我镇村先搞试点工作。
三、大力宣传,营造舆论氛围
垃圾分类处理这项工作,只有干部理解是不够的,还难以做好,只有群众支持,才能搞好。我镇从宣传方面加大了力度,在试点村,我们召开了村组干部、党员大会,印刷宣传资料发放,每个村干部包组召开了户主大会,晚上经常上门做工作。全村每家每都张贴宣传标语,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四、多元化筹资,财力充分保障
资金是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难题与重点。县财政按“三三四”给予配套,村里几乎没有钱,在农村只要农民感觉是指令性的工作,要摊派集资,难度较大,怎么办?村干部想方设法多元去筹资,找企业宣传、跟金银老板沟通等等。村干部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安福村非摊派自筹资金5万元。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趁热打铁,积极开展实际行动
我镇安福村的召开宣传大会、多方筹资、定做焚烧池模具等等工作是一气呵成,干部、群众一直保持激情,到目前焚烧池完成400多个,垃圾桶采购任务全部完成,并完成3个组的垃圾桶发放和老垃圾清理工作,每户发放4个垃圾桶,并贴好垃圾分类标志。
这项工作固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始终有信心能做好。
谢谢大家!
❻ 乡镇治理问题调查报告
**镇农村环境治理调查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村整体面貌,近期,我们深入乔司镇12个行政村1个社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重点是对农村村道管理、生产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处理、河道水体污染、农贸市场周边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村道两侧乱搭建、乱堆放、乱倾倒的情况比较严重。
2、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环境卫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差”。
3、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4、农贸市场周边基础设施薄弱,垃圾箱设置不科学。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缺口大。
2、基层组织实力不强,农村环境治理普遍存在人员、设备、资金、制度的欠缺,治理工作走上“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循环。
3、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三、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1、加强领导,建立长效保洁队伍,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
2、坚持发展,加大投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3、健全制度,落实长效,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