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治理方面的院士
㈠ 中国的院士有哪些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共51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9人) 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1王广厚71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南京大学2张维岩55激光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3张肇西70粒子物理理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4陈永川47应用数学南开大学5武向平50天体物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6袁亚湘51运筹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7高鸿钧47凝聚态物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8鄂维南47数学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9潘建伟41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部(7人) 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1田 禾48精细化工华东理工大学2刘忠范48物理化学北京大学3严纯华50无机化学北京大学4张俐娜(女)70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武汉大学5李亚栋46无机化学清华大学6杨学明48物理化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赵进才50环境化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 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1朱玉贤55植物生理学北京大学2张学敏47医学军事医学科学院3张明杰44结构生物学香港科技大学4李 林5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5赵玉沛56外科学(普通外科)北京协和医院6康 乐52昆虫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7黄路生46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江西农业大学8舒红兵44细胞生物学武汉大学9葛均波48心血管内科复旦大学地学部(10人) 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单位1万卫星52空间物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石广玉68大气物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刘丛强55地表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4周忠和46古生物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5郭华东60遥感科学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6高 山49地球化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7龚健雅54测绘科学与技术武汉大学8傅伯杰53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9焦念志48生物海洋学厦门大学10舒德干65古生物学及进化生物学西北大学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1李树深48半导体器件物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2杨学军48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3郑建华54密码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委员会技术安全研究所4金亚秋64电磁散射与空间遥感信息复旦大学5徐宗本56智能信息处理西安交通大学6梅 宏48计算机软件北京大学7黄 维48有机光电子学南京邮电大学技术科学部(9人) 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1朱 荻57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张统一61力学香港科技大学3沈保根58磁性材料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4郑 平75工程热物理上海交通大学5南策文48复合材料清华大学6赖远明48土木工程(寒区工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7翟婉明47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西南交通大学8雒建斌49机械设计及理论清华大学9魏炳波47材料科学与工程西北工业大学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共9人,分学科领域按姓氏音序为序) 序号姓名年龄国籍专 业工作单位1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70美国理论物理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2弗朗斯瓦·马蒂Francois Mathey70法国化学中国郑州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3野依良治Ryoji Noyori73日本有机化学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4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74以色列生物化学以色列理工学院5蒲慕明Muming Poo63美国神经生物学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6罗伯塔·鲁德尼克(女)Roberta L. Rudnick53美国地质学-地球化学美国马里兰大学7刘必治Bede Liu77美国信息处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8饭岛澄男Sumio Iijima72日本纳米科学日本名古屋名城大学9罗格·欧文D. Roger J. Owen69英国计算力学与工程英国斯旺西大学
㈡ 城市规划的院士都有哪些人
姓来 性 工作单位 职称 职务
名 别
马国馨源 男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工程院院士 总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叶嘉安 男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 系主任
江亿 男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工程院院士、教授 /
齐康 男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 所长
何镜堂 男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工程院院士 /
吴良镛 男 清华大学 两院院士 /
张锦秋 女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总建筑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道增 男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工程院院士、教授 /
陆大道 男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 科学院士 研究员
周干峙 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两院院士 /
郑时龄 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 科学院院士、教授 /
黄卫 男 北京市人民政府 工程院院士 副市长
彭一刚 男 天津大学 科学院院士、教授 /
㈢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有哪些
竺可桢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 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49年以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辟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中国气侯区域论》、《一年内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动力》以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侯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符淙斌符淙斌,气候学家,作为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涂长望涂长望 (已故) 气象学家。湖北武汉人。
吴国雄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广东潮阳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既具有很高的数理和动力学造诣,又具有丰富的实际天气经验的学者之一。提出湿倾斜涡度发展理论(SVD)和全型垂直涡度方程。运用上述理论,成功地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涡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发展机理,揭示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成因。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学者关于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把亚洲季风爆发分为三个阶段。证明由于中高纬度的强地转性和斜压性使其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与热带显著不同。首次用数值模式提出厄尔尼诺影响台风的机制,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叶笃正(1916年2月——)男,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是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丑纪范丑纪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崇银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40年4月15日出生于四川达州,长期从事气象研究工作,在热带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动力学以及ENSO循环动力学等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教授,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WCRP中国委员会)主席。
秦大河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原中国气象局局长。
陶诗言陶诗言,气象学家、大气物理学家。他在东亚大气环流、季风天气气候、寒潮和暴雨预报、卫星气象应用等方面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外气象界享有崇高的威望。20世纪50年代初,他和顾震潮共同主持中国第一个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建立了各种天气预报方法,是新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多次在重大天气事件的预报和国防科学试验的气象保障预报中,出色地完成任务。1977年后,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国际合作计划和项目得以形成和顺利进行。他培养造就了一批大气科学的专门人才。发表的《中国冬季寒潮前后天气型式转变过程的研究》、《长江中上游暴雨分析和预报》等专著堪称经典。
伍荣生伍荣生,中国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专于大气波动与动力学研究。撰有论文《大地形与扰动不稳定》等。
周秀骥周秀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现代大气物理学创建人之一。
曾庆存曾庆存,气象学家,广东阳江人。从事大气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理论和计算地球流体力学、气候数值模拟、卫星气象学方法和大气遥感测量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地转适应过程理论和关于大气扰动演变过程的波包动力学理论,在国内外广为引用。在数值天气预报中设计的半隐式差分格式,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陈联寿陈联寿,气象学专家,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丁一汇丁一汇,出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李泽椿李泽椿,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常务理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许健民许健民,卫星气象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总工程师。
张德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江苏镇江人。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研究在历史气候变迁规律、特征,高分辨历史气候序列和气候图复原、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面有一定国际声誉。
顾震潮顾震潮(1920-1976),大学物理学家。上海市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院。1947年留学瑞典。1950年回国。历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建国初期,与陶诗言共同领导了中国联合大学分析预报中心的工作,多次准确预报了洪水的暴发。开创了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工作。六十年代为原子弹和导弹试验的气象保证作出贡献,曾立一等功。开创了中国大气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先后建立了云物理学、雷达气象、大气探测。实验气象和大气湍流等分支学科。著有《云物理学》。
黄荣辉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兼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2002年-2010年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林之光林之光,男,1936年1月生,江苏太仓市人。中国气象研究院研究员。
雷雨顺雷雨顺,1965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研究生毕业。曾主持将能量天气学理论应用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研究,形成一套较有成效的天气分析预测方法。该项研究1982年获国家科委、国家农委颁发的成果推广奖。
孙照渤孙照渤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1972年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工作,先后任气象系副主任、主任,南京气象学院副院长、院长,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气候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朱抱真朱抱真,天气动力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得出了北半球的热源分布,并提出大地形和热源共同形成定常槽脊的理论。
朱炳海朱炳海,江苏江阴人。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气象系主任。撰有论文《中国锋之消长与气候》,编著有《气象学》、《中国气候》、《天气谚语》。
大气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生态资源因子。因此治理大气污染是治理污染的重要内容。大气污染根据其发生原因和污染物组成不同,可以分为煤烟型(如伦敦烟雾事件)、石油型(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混合型(多种原因诱发污染)和特殊型(如氯碱厂排放氯化氢污染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多属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这与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工业布局不合理,燃烧器具陈旧,工艺落后,能耗高等特点有关。要减少烟尘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危害,必须采取以污染源控制、治理为主,强化大气质量管理,选育优良抗污染作物品种,开展植树造林等综合防治措施。
一般来说,治理大气污染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㈤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他擅长的是哪些领域
陈灏珠是一名内科心血管病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等。作为当代心脏病学家陈灏珠院士,他一生做出了很多科研成就,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了自己一生。他一生治疗病患人员更是数不胜数,从事内科教学和科研工作达71年,不禁让人感叹人生能有多少个71年呢?还立功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次,也是提出心肌梗死这个名词第一人,还是国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完成第一人。
㈥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除名院士
方励之和陈敏恒。
两名院士被除名实际上是多年前的事情,与这次出台的自律准则没有直接关系。这两名院士一位是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方励之,另一位是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陈敏恒。
其中,方励之被除名有政治方面的原因,陈敏恒被除名有科学道德的问题,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对陈敏恒的处理上,中科院学部非常慎,最后按照院士章程,由院士门投票表决,并在2000年6月举行的院士大会上公布。
(6)大气治理方面的院士扩展阅读
与陈敏恒同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得英院士说,陈敏恒的事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年非常有名的"胡黎明事件"有关。
胡黎明当年是中国科技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从1991年28岁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到晋升教授,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胡黎明只用了两年时间,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博导之一。但1997年的时候,他6年前的博士毕业论文"剽窃丑闻"被揭露了出来。据调查,他将国外科学家送他阅读的尚未公开发表的论文的精彩内容攫为己有。
胡黎明的导师就是陈敏恒。不仅如此,胡发表的另外几篇造假论文中也有陈的署名。
有院士介绍,中科院化学学部讨论陈敏恒的问题时,曾有人提出,胡黎明读博士期间,陈正在做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事情忙,可能不太了解胡的论文。但是,许多院士认为,既然是导师,既然署了名,就得负责,"在科学上,没有什么当官不当官"。
㈦ 科学院 工程院新增选院士名单
中国工程院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54人)
1、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8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丁荣军 49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甘晓华 54 空军装备研究院
郭东明 52 大连理工大学
林忠钦 53 上海交通大学
刘连元 70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
唐长红 5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杨绍卿 70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
朱英富 7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
2、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陈志杰 48 空军装备研究院
段宝岩 5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高 文 55 北京大学
李天初 66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吕跃广 47 总参谋部第五十四研究所
吾守尔·斯拉木 70 新疆大学3、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陈祥宝 5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李言荣 49 电子科技大学
钱旭红 49 华东理工大学
邱冠周 62 中南大学
谭天伟 47 北京化工大学
王海舟 71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徐惠彬 5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6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李晓红 52 武汉大学
苏万华 70 天津大学
孙龙德 4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徐 銤 74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玉卓 49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赵宪庚 57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5、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崔 恺 54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龚晓南 67 浙江大学
李建成 46 武汉大学
刘加平 5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缪昌文 54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 超 53 河海大学
周绪红 55 兰州大学6、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段 宁 6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
瞿金平 54 华南理工大学
王如松 6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谢剑平 52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7、农业学部(6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陈剑平 48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康绍忠 49 中国农业大学
李 坚 68 东北林业大学
吴孔明 47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喻树迅 58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朱有勇 55 云南农业大学8、医药卫生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丛 斌 54 河北医科大学
郎景和 71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沈祖尧 52 香港中文大学
王学浩 69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建国 5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于金明 53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詹启敏 52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9、工程管理学部(3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胡文瑞 6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赵晓哲 48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郑静晨 52 武警部队总医院10、外籍院士名单(略)
中国科学院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51人)
1、数学物理学部(9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王广厚 71 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 南京大学
张维岩 55 激光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张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论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陈永川 47 应用数学 南开大学
武向平 50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袁亚湘 51 运筹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高鸿钧 4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鄂维南 47 数学 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潘建伟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化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田 禾 48 精细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刘忠范 48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严纯华 50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张俐娜(女) 70 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 武汉大学
李亚栋 46 无机化学 清华大学
杨学明 48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赵进才 50 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朱玉贤 55 植物生理学 北京大学
张学敏 47 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张明杰 44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李 林 5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赵玉沛 56 外科学(普通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
康 乐 52 昆虫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黄路生 46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江西农业大学
舒红兵 44 细胞生物学 武汉大学
葛均波 48 心血管内科 复旦大学
4、地学部(10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万卫星 52 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石广玉 68 大气物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丛强 55 地表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周忠和 46 古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郭华东 60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高 山 49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龚健雅 54 测绘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
傅伯杰 53 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焦念志 48 生物海洋学 厦门大学
舒德干 65 古生物学及进化生物学 西北大学
5、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李树深 48 半导体器件物理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杨学军 48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郑建华 54 密码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委员会技术安全研究所
金亚秋 64 电磁散射与空间遥感信息 复旦大学
徐宗本 56 智能信息处理 西安交通大学
梅 宏 48 计算机软件 北京大学
黄 维 48 有机光电子学 南京邮电大学
6、技术科学部(9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朱 荻 57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统一 61 力学 香港科技大学
沈保根 58 磁性材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郑 平 75 工程热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南策文 48 复合材料 清华大学
赖远明 48 土木工程(寒区工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翟婉明 47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雒建斌 49 机械设计及理论 清华大学
魏炳波 47 材料科学与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fe65c30102dy3u.html
㈧ 侯立安是我国唯一治理空气污染的院士吗
我不是大气领域的专业人士,不一定说的全。但侯立安院士的方向应该是以水污专染控制为主,大气污属染治理应该不是他的主攻方向。大气污染控制方向的院士很多,唐孝炎,郝吉明院士在业内应该是非常出名的了,因为很多环境出身的人都是看着他们的教材长大的。15年新增选的张远航,贺克斌院士,也是大气污染方面的专家。
㈨ 有谁知道中科院大气所李崇银院士啊
李崇银,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员,男, 1940年出生于四川达县,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并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5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0.6-1987.7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Illinois大学大气科学系进行合作研究,1991.11-1992.4作为访问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组织(CSIRO)大气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曾任大气所大气环流与地球流体力学研究室主任(1984-1995)兼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5-1993),大气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8- ),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主任(1987- ),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秘书长(1999-),国际动力气象学委员会委员(1991- ),国际气候变化及可预报性研究计划(CLIVAR)科学指导组(SSG)成员(1997-1999),CLIVAR季风专家委员会委员(1995-2001)。
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他在热带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及其动力学和ENSO循环动力学等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内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为推动热带气象学及气候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大气季节内振荡动力学研究方面,最早提出对流加热反馈是激发产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重要机制,并完善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CISK波理论。在ENSO循环动力学研究中,主要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机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揭示了东亚冬季风异常对ENSO发生的重要激发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还指出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的异常及其东传是ENSO发生的直接原因。在大气低频振荡研究方面,系统研究了大气低频振荡的特征,提出了大气低频遥相关(响应)的理论及动力学机制。在卫星红外遥感测湿,以及季风和台风动力学等热带气象学领域,也作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和有意义的成果,已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科学论文180余篇。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二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三次。主要著作有:
1、《气象卫星的红外遥测及反演(二)》(1979)
2、《动力气象学概论》(1985)
3、《动力气象学》 (1988;1996)
4、《大气低频振荡》 (1991)
5、《气候变化的若干问题研究》 (1992)
6、《大气低频振荡(修订本)》 (1993)
7、《气候动力学引论》(1995)
8、《气候动力学引论(第二版)》(2000)。
㈩ 天津大学的两院院士有哪些
截至截至2015年12月,天津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分别是:余国琮、彭一刚、姚建铨、周恒、张春霆;
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分别是:曹楚生、沈家祥、陈予恕、钟登华、苏万华、王静康、叶声华、余贻鑫、邹竞。
1、余国琮
余国琮,著名化工蒸馏专家。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1922年11月18日出生于广东台山县。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
1945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47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8月返回祖国,1952年起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
2、彭一刚
彭一刚,1932年9月3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建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名誉院长。
1950年彭一刚考入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系;1952年随校调整到北京铁道学院,再调整入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1953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获得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
3、曹楚生
曹楚生(1926年6月-2017年11月19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原籍江苏省无锡市,1948 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结构组。
曹楚生是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原水利部天津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天津大学教授。
先后参与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高坝——佛子岭水库工程、黄河上第一座以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盐锅峡水电站、中国第一座大型碾压式堆石坝——碧口大坝;
中国第一座大型混合式蓄能电站——潘家口水利枢纽工程。1956年获评全国农业水利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1990年获首批“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2017年11月19日,曹楚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4、沈家祥
沈家祥 (1921年11月11日 —2015年7月30日),江苏扬州人,早年留学英国,1949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家,著名制药工程专家。
首创催化氧化法生产关键中间体并大幅改进流程;成功合成生产结晶维生素A醋酸酯和D;指导多种甾族激素类药物的合成和投产;
研究雌性酮全合成成功、三烯高诺酮成功;证明了鹤草酚的独特化学结构,是新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奠基人。
2015年7月30日5时5分,沈家祥在天津逝世,享年94岁。
5、王静康
王静康,女,1938年4月9日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工业结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国家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
1999年王静康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天津市道德模范、等称号。2017年11月,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王静康在化工结晶科技领域研究的主要方面为熔融结晶技术开发与工程化、溶液结晶技术与系统工程、反应结晶集成技术 与模拟放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