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西藏
1. 初中历史,各朝代对西藏新疆的管辖治理,设立了什么
对新疆:
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清朝,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1876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新中国,解决新疆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对西藏: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立“长庆会盟”碑
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事务
明朝,称乌思藏,在当地设卫所;同时设立僧官制度,册封藏族各教派首领。
清朝,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新中国,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决西藏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对台湾:
明末清初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1661-1662)。
清朝初期 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
清朝,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1895-1945)
抗战后,1945年9月25日。台湾光复。
新中国,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 清朝对西藏的治理所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产生的作用就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然后将这个地方持久的为自己所有,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3. 西藏荒漠化的现状及产生原因如何治理
西藏荒漠化现状
根据2011年国家林业局《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 化状况公报》,截至2009年底,西藏全区荒漠化土地面 积43.27万km,比2004年减少了789km. 西藏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面积从大 到小依次为:藏北一藏西北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 区,朋曲流域亚湿润干旱区,雅鲁藏布江中段流域亚湿 润干旱区,藏东金沙江干热河谷干旱亚湿润干旱区. 其中藏北,藏西北是西藏荒漠化分布最主要的区域。
荒漠化成因
西藏全区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域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长期干旱缺 水,阳光曝晒,使地表的植被不断减少,形成裸露的土 地,为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沙源.风力侵蚀又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到了助推作用。西藏大风主要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尤以2到4月最多,而这一 时期降水量也仅为全年降水量的10%,20%,处于半 裸露或裸露状态的地面,受干旱气候的影响常年处于 干燥,松散状态,频繁的大风天气刮走表土,造成风蚀, 风积,极易发生沙害,形成荒漠化。
治理情况
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宜林荒山造林工程,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项目等一系列生态防护措施.。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增加了林地和草场的面积,极大地改善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有效遏制了荒漠化的快速扩张。
4. 关于古代对西藏和新疆地区采取的措施
1、新疆
张骞凿空西域,中原政权和新疆地区有了联系,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约1500年前,唐朝在南疆设立安西四镇,在北疆设立北庭都护府,新疆地区进入中原政权的版图。
元朝、明朝继续将其纳入版图,清朝前期陆续把北疆和南疆地区纳入管辖,设立新疆省。
2、西藏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奠定了吐蕃与唐朝二百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情。
自十三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正式归入元朝版图,明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袭了元朝的办法,先后设置乌思藏、朵甘两个 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管理西藏的军政事务。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
(4)治理西藏扩展阅读:
民族分裂势力无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家园的历史事实,虚妄地以这片土地的主人自居,无来由地臆造出一种“被剥夺感”。
破坏人们的国家认同,妄图分裂国家,把西藏、新疆各族人民排斥在这片土地之外。宗教极端势力无视自古以来新疆、西藏流行过多种宗教。
将宗教和民族等同起来,以宗教极端绑架民族,干涉人们的世俗生活,妨碍宗教信仰自由;以宗教极端制造民族隔阂,挑起民族矛盾,阻碍新疆、西藏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
暴恐势力是由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教唆怂恿的,他们的野蛮行径根本无法撼动新疆属于中国、新疆、西藏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建家园的现实。
其针对无辜的残暴突破了人类道德的底线,更显他们的愚昧和可耻,说到底是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利用的炮灰。
5. 清朝政府对西藏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一、册封(顺治、康熙)
清朝初期西藏的宗教领袖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内帝册封五世班禅容。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后来西藏的宗教领袖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二、驻藏大臣(雍正)
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西藏的大政要由中央决定,颁布了《钦定内藏章程》,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三、金瓶掣签制度(乾隆)
清政府规定达赖班禅去世后 再选的转世灵童要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从朝廷颁发的金瓶中抽签决定,就是金瓶掣签制度(乾隆皇帝赐金瓶,通过金瓶掣签来决定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人选。)
6. 明朝中央治理西藏的措施及其意义
明朝的时候治理西藏,还是非常的具有措施,他们就和现在的澳人治澳感恩,质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在中央的。掌控之下,由西藏当地人自己来管理自己。也正是这样的方式使得西藏在明朝的治理之下是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发展。
7. 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治理有何特点
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治理有何特点?他们的特点就是自主自立的,不太管
8. 清朝前期对西藏采取了哪些的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说明
清朝顺治帝正式抄赐予西袭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
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
后来,清朝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9. 元朝为实施对西藏的有效管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自13世纪中叶元朝: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域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的一个行政区域,尽管中国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但历代中央政府始终对西藏行使着有效的主权管辖。
元朝对西藏的管辖,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将西藏设立为中央政府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将整个藏区分为三道,设立了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在甘、青、川西北藏区设有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今四川甘孜州设有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今西藏地方设有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乌思(今西藏中部地区)、藏(今日喀则地区)、纳里速古鲁孙(今阿里地区)。以上3个宣慰司的首领宣慰使均由帝师或中央管理机构宣政院推荐,皇帝任命。
二是设立管理西藏事务的中央机构宣政院。早在1264年,忽必烈在中央设总制院机构,负责境内佛教事务和西藏地方的政教事务,由国师八思巴(西藏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的侄子)掌管。八思巴之后由元朝宰相桑哥(藏族人)担任总制院使。1288年,宰相桑哥为了加强对整个藏族地区的统一管理,向忽必烈建议把总制院改为宣政院,使宣政院和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成为平行的中央四大机构。
三是清查户口。清查户口是元朝治理西藏的重要措施,元朝中央曾3次派官员赴藏清查户口。1260年,忽必烈刚即位就派官员入藏调查清理户口,确定赋税的数额。1268年,又派官员赴藏第二次清查户口。这次清查了乌思藏的13万户属民户口,任命了万户长,确定了每个万户应该缴纳的贡赋数量。由于这次清查户口较为彻底,为后来完善驿站和建设地方行政体系提供了依据。1287年,元朝再派官员进藏第三次清查户口。
四是设立驿站。根据藏文史书《藏汉史集》记载,忽必烈即位初期就派官员进藏,按照各地道路的险易、土地的肥瘠以及人口的多寡,仿照汉地驿站制度,从青海的汉藏交界处至萨迦设立了27所驿站,其中乌思藏地区设有11所,由中央直接派官员管理。后来又设立军站,特为军事行动提供方便。驿站的设立,是元朝对西藏地方和其他藏族地区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之一。同时,对加强藏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藏族与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亦起了很大作用。
五是对西藏地方各级官员实行任免、赏罚制度。八思巴之弟恰那多吉经忽必烈任命,掌管西藏地方事务,受封为“白兰王”,后来八思巴家族的锁南藏卜等人也被授为“白兰王”。恰那多吉死后,元朝设萨迦本钦一职掌管乌思藏三路军民万户,为西藏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宣慰使司都元帅、元帅、万户长等高级官员都须经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由皇帝任命。中央政府还向西藏各教派的一些上层僧人授以宁国公、文国公、国师、三藏国师、灌顶国师、大元国师、大司徒等名号。对西藏地方高级官员的处罚也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有时还采取非常措施。如,第二任萨迦本钦贡噶桑布违抗八思巴,忽必烈派宰相桑哥带兵入藏,攻占了贡噶桑布所据的城堡,并处死了他。必里公(今墨竹工卡县直贡乡)万户起兵反抗萨迦,元朝派皇孙率军援助萨迦本钦昂林,焚毁了直贡主寺,平息了直贡叛乱
10. 隋朝加强对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治理措施
西巡张掖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亲征吐谷浑,吐谷浑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数千里。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皆为隋有。炀帝在吐谷浑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设置在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炀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轻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浑故地居住戍边,并发西方诸郡运粮以供给之。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大隋在吐谷浑故地置州、县、镇、戍,实行郡县制度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隋书食货志》:“帝亲征吐谷浑,破之于赤水。慕容佛允委其家属,西奔青海。于是置河源郡、积石镇。又于西域之地置西海、鄯善、且末等郡。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西方诸郡运粮以给之。”
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个人玩乐的。因为西部自古大漠边关、自然条件环境恶劣,隋炀帝还曾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此峡谷海拔三千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隋炀帝也狼狈不堪,在路上吃近苦头。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隋炀帝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史西域列传》:“隋炀帝规摹宏侈,掩吞秦、汉,裴矩方进《西域图记》以荡其心,故万乘亲出玉门关,置伊吾、且末镇。”(唐朝人写史难免有贬低言语)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使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中原与西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万国博览会。游人及车马长达数十百里,这是举世创举。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使张掖的国际贸易市场更加繁荣昌盛,还促进了中原一带贸易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如关中的歧州(今陕西凤翔)、京师长安、东都洛阳等。从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龟兹、疏勒、于阗、康国、安国、米国、吐火罗等国家的商贾使者来往于长安、洛阳一带,络绎不绝。负责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图记》中说:”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鲁番),鄯善(今若羌),亚西域之门户也。总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炀帝派遣薛世雄在西域伊吾国内修建一座“新伊吾城”,罢州置郡,敦煌又为敦煌郡。隋代在莫高窟开凿了大批的石窟,敦煌地区甚至还出土了一些隋皇室成员的写经,可见隋王朝对西域的重视。隋炀帝还派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从安国带回五色盐。又派云骑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国时,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随至中原。炀帝之前,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只有南北两道。隋炀帝时期不仅以前的道路更加畅通,而且新增一道,即新北道。这样,隋通西域的道路共有三条:北道(又叫新北道),出自敦煌至伊吾,经蒲类、铁勒部,度今楚河、锡尔河而达西海;中道(汉代的北道),出敦煌至高昌,经焉耆、龟兹、疏勒,越葱岭,再经费尔干纳、乌拉提尤别等地而至波斯;南道,出敦煌自鄯善,经于阗、朱俱波、渴盘陀,越葱岭,再经阿富汗、巴基斯坦而至印度各地。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是隋炀帝在这次西巡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千古名篇。“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
《剑桥中国隋唐史》:“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点像政治美学家,这种人的特点可用以下的语言来表达:的确,自欺欺人也许是一个规律,因为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政治个性具有一种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个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