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治理方法
1. 国家是怎么治理和防治酸雨的你觉得应该如何做
酸雨的形成防治与控制方法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当大气受到污染时,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增高,溶于雨雪中生成亚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 低谓之酸雨。 酸雨2004年,全国527个市(县)降水的年均pH值范围为3.05(湖南省吉首市)~ 8.20(甘肃省嘉峪关市)。出现酸雨的城市298个,占统计城市的56.5%。降水年均pH值小于5.6的城市218个,占统计城市的41.4%,其中湖南省长沙、常德、吉首,广东省韶关,江西省高安降水年均pH值小于4.0,降水酸度较强;酸雨频率大于40%的城市占统计城市的30.1%,其中湖南常德、江西德兴、浙江丽水、安吉、开化酸雨频率为100%。 (一)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过程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通过一系列的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高温燃烧生成的一氧化氮排入大气中大部分转 化为二氧化氮,遇水生成硝酸和亚硝酸。大气颗粒物中的铁、铜、镁、钒等是成酸反应的催化剂,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和过氧化 氢是二氧化硫氧化的氧化剂。 酸雨的形成主要有一下几方面影响: 1空中的酸碱物质。现代工业、农业和交通排放更大量,种类更多的污染物(包括酸碱性物质),且与尘埃一起升到高空,通过扩散、迁移、转化而后重力沉降到地面,或经雨雪冲刷到达地面。酸性物质可破坏植被,酸化土壤,酸化水域,造成水生和陆地生态失衡,加速岩石风化和金属腐蚀。 2酸性物质SOx的天然排放。酸性物质SOx 有四类天然排放源:海洋雾沫,它们会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土壤中某些机体,如动物死尸和植物败叶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继而转化为SOx;火山爆发,也将喷出可观量的SOx气体;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是一种天然SOx 排放源,因为树木也含有微量硫。 3化石燃料。酸性物质SOx,NOx排放人工源之一,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无论是煤,或石油,或天然气都是在地下埋藏多少亿年,由古代的动植物化石转化而来,故称做化石燃料。科学家粗略估计,1990年我国化石燃料约消耗近700百万吨;仅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2%,人均相比并不惊人;但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化石燃料消耗的增加速度,实在太快,1950年至1990年的四十年间,增加了30倍。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 4工业过程。 酸性物质SOx,NOx排放人工源之二是工业过程,如金属冶炼:某些有色金属的矿石是硫化物,铜,铅,锌便是如此,将铜,铅,锌硫化物矿石还原为金属过程中将逸出大量SOx气体,部分回收为硫酸,部分进入大气。再如化工生产,特别是硫酸生产和硝酸生产可分别跑冒滴漏可观量SOx和NOx,由于NO2带有淡棕的黄色,因此,工厂尾气所排出的带有NOx 的废气象一条“黄龙”,在空中飘荡,控制和消除“黄龙”被称做“灭黄龙工程”。再如石油炼制等,也能产生一定量的SOx和NOx。 5交通运输。酸性物质SOx、NOx排放人工源之三是交通运输,如汽车尾气。在发动机内,活塞频繁打出火花,象天空中闪电,N2变成NOx。不同的车型,尾气中NOx 的浓度有多有少,机械性能较差的或使用寿命已较长的发动机尾气中的NOx 浓度要高。汽车停在十字路口,不息火等待通过时,要比正常行车尾气中的NOx浓度要高。近年来,我国各种汽车数量猛增,它的尾气对酸雨的贡献正在逐年上升,不能掉以轻心。人们常说车祸猛于虎,因为车祸看得见摸得着,血肉模糊,容易引起震动;污染是无形的,影响短时间看不出来,容易被人忽视。二)空气中存在酸雾,可随人的呼吸进入肺部组织,严重时可能引起肺部炎症及肺水肿,特别对婴、幼儿的影响更大,甚至有可能诱发婴儿死亡综合症。酸雨除对人群造成危害之外,对整个生态系统都有影响:酸雨降落地面后可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水体酸化后使水生生物受到严重影响;土壤酸化后使其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受 到抑制,引起土壤贫瘠化;酸雨伤害植物的新生芽叶,影响其水肿发育;酸雨对建筑物的腐蚀作用业很明显致使表层脱落甚至影响其安 全。酸雨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酸性物质的干湿沉降酸雨危害环境。这种危害包括森林退化,湖泊酸化,鱼类死亡,水生生物种群减少,农田土壤酸化、贫脊,有毒重金属污染增强,粮食、蔬菜、瓜果大面积减产,使建筑物和桥梁损坏,文物面目皆非。 2酸雨对水生生物的危害。干湿酸沉降可直接降入湖水内;也可降入河内再流入湖内;也可落到植被上,雨水冲刷形成径流,注入河湖;也可渗入土壤,进入地下水,流入湖内;最终导致湖泊酸化。有人估计,在中国南方酸雨地区有近一半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酸化污染。当然,不同湖泊酸化的敏感性还有所不同,它取决于影响降水的气象条件,湖泊水文,流域特征和湖区土壤和基岩状况。 3土壤酸化 。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脊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酸雨可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细菌个体生长变小,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如分解有机质及其蛋白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牙孢杆菌,极毛杆菌和有关真菌数量降低,影响营养元素的良性循环,造成农业减产。特别是酸雨可降低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的数量,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能力下降,对农作物大为不利。科学家试验后估计我国南方七省大豆因酸雨受灾面积达2380万亩,减产达20万吨,减产幅度约6%,每年经济损失1400万元。 4森林衰退。比较不同年代树木年轮,可知产生酸雨前后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在我国南方森林地区,50年前树木生长较为粗壮,近年来状况不佳。酸雨可造成叶面损伤和坏死,早落叶,林木生长不良,以致单株死亡。土壤肥力降低,产量下降,造成大面积森林衰退。我国重酸雨地区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达28万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死亡面积1.5万公顷,占林地面积6%。同样受酸雨侵袭的贵州省,受危害的森林面积达14万公顷,为四川盆地的二分之一。 5损害建筑。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 6酸雨能使文物面目皆非。碑林文字模糊;著名的杭州灵隐寺的“摩崖石刻”近年经酸雨侵蚀,佛像眼睛、鼻子、耳朵等剥蚀严重,面目皆非,修补后,古迹不“古”。碑林、石刻大都由石灰岩雕成,遇到酸雨立即起化学反应,酸碱中和,即被腐蚀。 7酸雨能加速金属腐蚀,腐蚀速率:碳钢大于镀锌铁板,紫铜较低,出现空洞和裂缝,强度降低,桥梁损坏。金属涂上涂料会减缓腐蚀。 8危害人体健康。人体耐酸能力高于耐碱能力,如经常用弱碱性洗衣粉洗衣服,不带手套,手就会变得粗糙,皮革工人,经常接触碱液,也有类似情况;但皮肤角质层遇酸就好一些。可是,眼角膜和呼吸道粘膜对酸类却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咳嗽不止,尚可诱发肺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农田土壤酸化,使本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再溶出,继而为粮食,蔬菜吸收和富集,人类摄取后,中毒,得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影响。 三)酸雨的防治与控制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在于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人为排放。目前的有效手段是使用干净能源, 发展水力发电和核电站, 使用固硫的型煤, 使用锅炉固硫、脱硫、除尘新技术, 发展内燃机代用燃料, 安装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器, 培植耐酸雨农作物和树种等。
2. 有关酸雨的治理
燃烧前燃料脱硫正在研究的新脱硫方法有:浮选法、氧化脱硫法、化学浸出法、化学破碎法、细菌脱硫、微波脱硫、磁力脱硫等。工业实际应用中常用型煤固硫。
流化床脱硫技术原理:为使内部气速产生的升力和煤粒重力相当(临界速度),此时煤粒将开始浮动流化。按流态不同把流化床锅炉分为:鼓泡流化床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
烟气脱硫方法:抛弃法和回收法。抛弃法:吸收剂与二氧化硫结合,形成废渣,包括烟灰、硫酸钙、亚硫酸钙和部分水,没有再生步骤,废渣最终综合利用或填埋处理。回收法:吸收剂吸收或吸附二氧化硫,然后再生或循环使用,烟气中二氧化硫被回收,转化成可出售的副产品如硫磺、硫酸或浓二氧化硫气体。
回收法以吸收剂的形态和处理过程分为两类:干法烟气脱硫(用固态吸附剂或固体吸收剂去除烟气中二氧化硫);湿法烟气脱硫(液态吸收剂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按吸收剂不同分为:氨法、钠法、石灰-石膏法(钙法)、催化氧化法。
湿法石灰石/石灰浆液脱硫技术应用最广泛。
烟气脱氮技术,从物质状态分为:湿法和干法;从化工过程来分:催化还原法、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另洁净燃烧技术(低NOx燃烧技术、低氮喷嘴等)。
催化还原法(SCR)脱硝技术:以氨为还原剂,在催化剂作用下将NOx还原为N2和水。转化率为60%-90%。铂、钯等贵金属催化剂的最佳反应温度为175-290℃;金属氧化物如以二氧化钛为载体的五氧化二钒催化剂,在260-450℃下效果更好。
SCR工艺操作相关的两个关键因素:催化剂失活和烟气中残留的氨。降低烟气的含尘量可有效延长催化剂寿命。由于三氧化硫的存在,所有未反应的氨都将转化为硫酸盐。
3. 酸雨的解决方法有哪些
7、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尤其是从娃娃抓起,让他们有爱护环境的意识。多组织志愿者深入厂矿农村进行宣传。
4. 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预防,治理措施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大气中的SO2过多而形成的.
而SO2的主要来源是:工厂的废气,汽车尾气,火力发电场的废气.
它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提高煤,石油的使用率.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反应,逐步萃取,将其中的硫元素提炼出来.
再有就是开发新型的能源,比如氢气和乙醇都是洁净的能源.对环境的污染较小,或者没有污染.
5. 针对酸雨问题可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讯酷大学生论坛回复:
控制酸雨最主要的就是减排。我国减少了含硫煤矿的燃烧,推倒了大量的烟囱。关闭了许多浪费资源的小工厂。
控制汽车尾气,加强绿化。
6. 怎么来治理酸雨污染
我们知道矿物燃料燃烧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它们的盐版类,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权原因。因此,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止酸雨污染的主要途径。
治理酸雨污染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尽量使用无污染的清洁能源,需要使用化石燃料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含硫量较低的品种;在化石燃料使用前、使用过程中、使用后都进行酸性物质的去除和控制技术;对酸雨造成的污染进行修复,进行国际合作,缔结国际公约,全世界共同应对酸雨污染。
7. 酸雨的治理
酸雨是指引空气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通常认为大气降水与二氧专化碳气体平衡时的酸度PH5.6为降属水天然酸度,并将其作为判断是否酸化的标准,当降水的PH低于5.6时,降水即称为酸雨。
降水为什么会变酸呢? 这主要是空中云层吸收大气污染物并在雨滴内不断反应形成酸性物质的结果;酸雨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被称为来自空中的“杀手”,它不但使森林枯死,影响农作物和淡水水生物的减产和死亡,而且还会腐蚀建筑物及一切暴露于空气中的设施及历史文物古迹等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危及城市的生态平衡。
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川、黔、两广四省区的农业和森林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8亿元;造成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是以燃煤为主能源消耗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污染物。因此,要治理酸雨污染,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8. 酸雨的解决方法
目前已积极进行下列各项策略,以大幅降低空气中SO2、NOX之排放量。
1. 推动低硫油政策,降低燃料油之含硫量以减少因燃烧排放之硫氧化物,自82年7月起已将燃料油品含硫量降至1.0%,预计85年7月於都会区含硫量降至0.5%, 88年更要降至0.05%以下。
2. 订定严格管制标准,以迫使污染源采行排烟脱硫及排烟脱硝之设备。
3. 引进最佳可行控制技术,以减少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之排放
4. 改善工业锅炉之燃烧技术及设备,以减少氮、硫氧化物之排放。
5. 改善汽、机车引擎及防污设备,并加严排放标准,以减少氮氧化物之排放。
6. 与汽机车业者研商开发低污染之新车及替代燃料,如液化石油气车、电动机车。
温室效应的成因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学术界一直被公认的学说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 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Goddar d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 粉尘等物质。
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 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 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热了。
汉森博士对于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都做了整理记录,发现在1950至1970年间,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难解释仍在恶化的全球变暖的现象。
汉森博士认为,除了碳粒粉尘以外,还有一些气体物质能导致温室效应,如对流层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应集中在平流层中)、甲烷,还有巨毒无比的氯氟烃。但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对困难些了。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趋势,那么再过5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将近乎零。
碳粒粉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东西,随着内燃机品质的不断提高,甚或不使用内燃机的交通工 具的问世,不能烧尽而剩余的碳粒是可以减少的。汉森博士的学说能够成立,则给地球带来了降温的新希望,但愿地球早日退烧。
但全球知名科学家的见解还不仅仅是这三点。
9. 酸雨的治理措施是怎么样的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世界上酸雨最严重的欧洲和北美许多国家在遭受多年的酸雨危害之后,终于都认识到,大气无国界,防治酸雨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不能依靠一个国家单独解决,必须共同采取对策,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经过多次协商,1979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环境部长会议上,通过了《控制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并于1983年生效。《公约》规定,到1993年底,缔约国必须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为1980年排放量的70%。欧洲和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等32个国家都在公约上签了字。为了实现许诺,多数国家都已经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制订了减少致酸物排放量的法规。例如,美国的《酸雨法》规定,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要由1983年的2000万吨/年,经过10年减少到1000万吨/年;加拿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83年的470万吨/年,到1994年减少到230万吨/年,等等。目前世界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
(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60%的无机硫。
(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
(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90%的二氧化硫气体。不过,脱硫效果虽好但十分费钱。例如,在火力发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要达电厂总投资的25%之多。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难之一。
(5)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术不够成熟,如果使用会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费用十分高。
10. 急~~酸雨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酸雨的危害
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其中,酸雨肆虐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灾害。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