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黄帝治理国家

黄帝治理国家

发布时间: 2020-12-24 16:16:58

A. 广元地名由来

广元这个名字是从元朝的"广元路"得来的,主要是因为广元扼守着四川平原,而且广元的交通比较发达

B. 如何做好古代中国的皇帝,治理好国家

那么,纵观历史的皇帝表现,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皇帝呢?
最高境界的皇帝必须是拥有高度的治国智慧和能力,并进行一番英明的“创立”,创制一套趋于完善的国家体制,之后,即使在皇帝不问政事的情况下仍可在“无人驾驶”情况下按照既定轨道运行。这需要历代圣帝如此做,才能坚持出这一功德无量伟大结果。
历史上,这么一段美妙的时期出现在“三皇五帝”时期,以禅让制为政体的尧、舜、禹时期,尤其是到了大禹朝,身为“皇帝”的大禹自己抽身出去治水,常年在外,奔波于水患第一线,无暇政务,但其“无人驾驶”情况下的国家体制依然运作正常,这就是完善的国体良性循环的结果。这个时候,皇帝是可以“不务正业”的,当然,出现如此体制下的皇帝自己素质绝对不会低的,他之不务正业,不会去玩声色犬马,而是将自己的个人精力放在最该为民众利益所用的领域中去,从而省却了宫廷争斗、勾心斗角所耗费的精力、时间。
也就是说,这个体制下的皇帝也必须“干活”,绝对不是务虚的,不是终日坐朝听政、发发圣旨、批批奏章、玩玩后妃那样的模式,你可以去治水,也可以去治理环境,更可以去为所有这些“五保户”老大娘们挑水什么的,亲力亲为,因为其他的事已交由“国体”自然运作了,自然有一班人按规制在进行了,你不必担心,等到你老了,做不动了,国体自然会让你“禅让”了,你完全不必失落,也完全不必去考虑接班问题。
这个时期的“皇帝”是人,凡人一个,但正因其是“人”,这才是其伟大之处,所以,其死重于泰山,这样的人死后不管几千几万年,后人及历史还是会恰如其分地敬重他们的,自然会将“人”升格为“圣”的,尧舜禹就是如此!

所以,做一个合格的皇帝,其实就是要求在位时不计较将来历史会如何如何写自己,不必耿耿于怀于历史会否写错自己而一味去干涉现任的御史。须知,真正的史官如司马迁等人,是可杀不可辱的,一定会给历史以真实面目。因此,合格的皇帝是默默做好自己,简简单单做“人”,就成了!
后人是功过分明的。如对皇帝的谥号,就很是公正。好了,你死后,后代的臣子就会给你一个评价,这就是谥号了。谥号有善谥、恶谥两种,一般无功无过以上的皇帝则不会得到恶谥,当然字眼还是颇有讲究的。如康熙帝,本是守成之君,硬是凭自己的能力将守成变为开创之业,收复台湾统一中国,自己的责任自己解决,不把统一大业推给下一代而留千古难决之事,所以必须尊庙号为“祖”了,那叫什么祖呢?最高境界的字眼是“圣”,张廷玉拟这一字时,也引起争议,但雍正力排众议,还是力定了。这其实有点过了!好了,那庙号定了,谥号呢?讨论来讨论去,谥号虽是可长达几十字的,但第一个字最关键,因为后人只会记住第一字的,最后定了一个最能体现康熙特点的“仁”字,谥号就是“仁皇帝”!仁的含义,基本是好的,但里面有一层意思,就是仁慈,一般不对朝臣动杀戮,这就有好有不好了,如果臣腐败呢?而晚期的康帝确实是太“慈”了,想沽名钓誉,所以不再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来,而是将摊子推给了后世之君。
你看,对皇帝的谥号尚且如此考究且恰如其分,说明历史绝对不可欺。而历史上那些恶谥为“炀”啊、“灵”啊、“哀”啊什么的,就说明那些君主是糟透了的,所以我们读史就一目了然,这个皇帝是好是坏了。如,楚灵王一听就知道是昏君了,所以后人需要他“灵”;汉哀帝则是碌碌无为且受人欺负之辈了,后人就“哀”他;杨广最不堪,一个“炀”字绝对否定了他的一切,一无是处,这字就是“让火烧了,尸骨无存”啊,这是高度恶毒的字眼,说明后代对他之恨,乃至没有什么宗的庙号树立了,不让他进祖宗庙堂,可见其恶,于是后人就对其进行历史上最重的恶谥了。

因此,做一个合格的皇帝,还必须敢于担负起自己应负的历史责任,而不一味推给后代去收拾。
我们读史可知,中国是辉煌的,但用了几千年,社会的进步怎如此缓慢呢?这里面,其实就是历史的沉疴不断淤积而少人问津所造成的!
历史家们也许有更好的答案,但我们这些非历史学家的人还看出来了,这是因为数百年来,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国之所以一直落后于人,原因在于每个朝代的每任皇帝都没有尽到应尽之责,都不敢或者无心面对自己所应该解决的问题,反而是一代又一代传之不断,永远指望子孙后代替他们了结。
中国历朝历代,所有皇帝在登基时几乎都雄心勃勃,曾发誓要立千秋之业,泽被于后世。可是实际上,多数统治者只有近忧而无远虑,只图眼前之功而无长远之计,不愿对历史负责,不愿为后人分忧和铺路,甚至作出自我牺牲。为什么中国每一个时期的当政者都是如此地不堪重负和举步维艰?为什么中国时刻都在为千百年前的问题所困扰呢?为什么每代中国人还要重复承受着前几代人就已遭遇过的苦闷、挫折和失望呢?

其中最重大的致命原因就是,在于皇帝都把方便留给了自己,把困难留给了下一代。

所以,一个合格的皇帝何其艰难。上面说过了,连康熙这样的“千古一帝”都

C. 黄帝的治国方向是如何的

黄帝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对那些不服从命令的部落,四处率兵亲征。他的专遗迹东至大海、属北到河北、南至长江流域、西达甘肃。经过多年的征战,黄帝终于统一了中原。

黄帝以仁德治理天下,任用风后、常光、力牧、大鸿四大臣辅政,管理朝政,安顿万民。由于黄帝的努力,中原地区获得了统一。涿鹿大战之后留在中原地区的九黎族部落民众,与炎黄两族融为一体,成为华夏族。

D. 黄帝的治国举措有哪些

黄帝的治国举措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黄帝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专,作干支,属制乐器,创医学。

在数学上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在军队上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在音乐上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

在衣服上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在医药上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除了在文化上的举措,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也有许多的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

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

从上面所介绍的黄帝简介以及黄帝的治国举措中,可以明白原来后人之所以称他为中华“人文初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是黄帝教会大家种植粮食,学习文字等等,说涉及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方各面,不仅是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

E. 古代皇帝怎样治理国家

主要是思想上进行专制,明清时期尤为突出。儒家得以兴盛原因也在此。
我国自春秋回战国时期,各国政府第一答次有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意愿和行为。当时各国变法的目的除了求强求富,另一大目的便是加强中央集权。虽然权力并非最后都归属于君王之手,但是这样的行为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废除世卿世禄,即要削弱国君自身亲属的权力也要削弱国内公族的权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尚无完善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国内官职主要是由皇亲国戚与大家氏族担当。各国都有很长时间的公子政治的历史,即国君的兄弟担当国相,国内权力被几大家族掌控。对此,各国变法要么会血腥杀戮手足异己,如吴起楚国改革引发的太子复仇导火索,齐国整顿吏治的血腥手段,晋国国君削弱皇族等等,更包括像秦国商鞅的军功封赏制度。
第二削弱分封制度,各国公子的封地越来越小,国君领地越来越大。公子的封地小了,经济就会变弱,就雇不起几千门客,自然力量也就会小得多。战国时期几大强国几乎都是郡县制,贵族封地不再是国土面积的大头。
这便是中国早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至于科举制度的巨大作用以及带来的人事决定权的归属,意义之大自不用明言。希望有所帮助。

F. 黄帝治国有方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帝等人治理国家时,烧山、焚泽,“实以益人”,这明显是扩展农业用地专的举措。属同时,他们规定各级官员所应配饰的毛皮服饰,从而鼓励“山林之人”入山打猎,并使得官员“散其财物”,而“万人得受其流”。这是明显的促进财物流通,鼓励生产的措施。《管子》中注重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商业以富强国家的思想,被称为“轻重派飞而《管子·撰度》是“轻重派”的代表篇目之一。这思想流派的主要主张就是商业治国。《管子·按度》中的这段论述,显然就是将其观念中的利用货币、商品流通以富国的主张,转化为黄帝、尧、舜等人的治国措施。

G.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主要发明有哪些

炎帝神农氏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据《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为尝百草,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炎帝神农氏在与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中,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六、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七、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炎帝神农氏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炎帝神农氏还是我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神农氏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海内外的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据传说和古书记载,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姓姬,号轩辕氏或有熊氏。炎帝也是传说中的一个帝王,姓姜,号烈山氏或神农氏。

黄帝和炎帝都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中国原始社会后期,是两个部落的首领。当时,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都居住在现在陕西省境内的黄河边上。后来,又先后沿黄河两岸向东部迁移。为了争夺一块土地,炎帝族同住在中国东部的九黎族发生了战争。九黎族的首领蚩尤打败了炎帝族。炎帝族向黄帝求援,他们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九黎族失败后,一部分逃到了南方,另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二族。后来,炎帝族和黄帝族也发生了冲突,炎帝族失败后,加入了黄帝部落,黄帝族的力量就更大了。从此,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的一部分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他们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使这里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从此,这些原来不同部落的居民,都认为自己是黄帝和炎帝的后代,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据说,黄帝一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当了部落首领后,教人们建筑房屋、喂养家畜、种植五谷,还发明了车。船、乐器和文字等。黄帝的妻子螺祖(k1Z刘发明了养蚕、抽丝和织锦。炎帝创造了农具,教人们进行农业生产,还亲尝百草,发现了治病的药材。聪明能干、热心为大家办事的黄帝和炎帝,深受人们爱戴,他们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现在,在陕西省黄陵县松柏常青的桥山上,还保留着黄帝陵和黄帝庙;湖南省炎陵县也保留着炎帝陵。黄帝和炎帝的子孙们,世世代代缅怀这两位中华始祖的丰功伟绩。
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海内外的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据传说和古书记载,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姓姬,号轩辕氏或有熊氏。炎帝也是传说中的一个帝王,姓姜,号烈山氏或神农氏。

据说,黄帝一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当了部落首领后,教人们建筑房屋、喂养家畜、种植五谷,还发明了车。船、乐器和文字等。黄帝的妻子螺祖(k1Z刘发明了养蚕、抽丝和织锦。炎帝创造了农具,教人们进行农业生产,还亲尝百草,发现了治病的药材。聪明能干、热心为大家办事的黄帝和炎帝,深受人们爱戴,他们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现在,在陕西省黄陵县松柏常青的桥山上,还保留着黄帝陵和黄帝庙;湖南省炎陵县也保留着炎帝陵。黄帝和炎帝的子孙们,世世代代缅怀这两位中华始祖的丰功伟绩。
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海内外的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据传说和古书记载,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姓姬,号轩辕氏或有熊氏。炎帝也是传说中的一个帝王,姓姜,号烈山氏或神农氏。

据说,黄帝一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当了部落首领后,教人们建筑房屋、喂养家畜、种植五谷,还发明了车。船、乐器和文字等。黄帝的妻子螺祖(k1Z刘发明了养蚕、抽丝和织锦。炎帝创造了农具,教人们进行农业生产,还亲尝百草,发现了治病的药材。聪明能干、热心为大家办事的黄帝和炎帝,深受人们爱戴,他们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现在,在陕西省黄陵县松柏常青的桥山上,还保留着黄帝陵和黄帝庙;湖南省炎陵县也保留着炎帝陵。黄帝和炎帝的子孙们,世世代代缅怀这两位中华始祖的丰功伟绩。

H.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蕴涵着优秀的传统,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人们一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

第二,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民本思想萌生于西周初年,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思想领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题。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恤民为德”成为较为普遍的思潮。儒家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秦汉以降,“重民爱民”成为历代王朝宣称的基本政治原则之一。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阐发。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

第四,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仁义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可以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来概括。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一系列解决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满足封建社会伦理基本需求、完成个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规范。

第五,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事业追求上的奋斗精神。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第六,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处,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凡事都必须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孔子把这种“中庸”之德定位为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以之为人们处世接物的高明艺术。

第七,个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齐治平”。《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当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的修养,个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国、稳固天下的根本。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读书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追求。

第八,社会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

I. 古代哪个皇帝治理国家弄的最好

皇位坐的也是没滋没味,更不用说皇权了。有的被近臣给杀死、有的服丹药而死、更有的死的是不明不白,回头看看唐朝的皇帝当的没意思啊。
唐朝的皇帝从高祖李渊开始就注定了要在无奈和窝囊中度过,高祖皇帝一手创建了大唐,但是他这个皇帝坐的倒是不怎么自在,从他坐在皇位开始,儿子们的内斗就一直困扰着他,那他不知所以,而李渊优柔寡断的性格也决定他的悲剧结局。终于在李渊做皇帝的第9年的头上,在唐宫中的玄武门,他的儿子们的矛盾总爆发了,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为自己走向皇位扫清了道路,玄武门之变不但使李世民掌握了唐朝的政局,同时也在事实上绑架并控制了李渊。所以在事变后,李渊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李渊又识时务的退位为太上皇。最后在8年冷清的太上皇生活后死去。可以说李渊是唐朝第一个窝囊的皇帝,不但不能避免自己的儿子们手足相残,更不能保护自己的两个儿子被杀,而且还不能保住自己的皇位,最后连自己也不得不乖乖的交出皇权。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之君够可怜也够窝囊的。
到了太宗以后,在前期太宗确实是确立了大唐的天威,他自己也被称为天可汗。但是到了他的晚期就不怎么样了。后期他根本就听不进去群臣的纳谏了。所以熟知太宗为人的房玄龄就从来不向他进谏。而且太宗晚年过分相信武力,几次的征高丽更是得不偿失,付出与收获简直不成正比。唐太宗总嘲笑秦皇汉武追求长生不老,最后他也因为服食丹药,一命呜呼。不相信还要偏偏去试,最后死在了这个上面,你们说他窝囊不窝囊。
唐高宗李治,我评他是唐朝历史上第一窝囊的皇帝,唐高宗身体不是不好,而且在性格上也非常懦弱没主意,是很典型的碌碌无能之辈。这就给他的皇后他老爸的才人武则天的篡权创造了机会。他当皇帝之后受到皇后和朝臣中的长孙无忌的左右。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惨死,高宗都熟视无睹,长孙和储遂良都是功臣,就是反对废后,也没有死罪啊。长子李弘也死在武后之手。最滑稽的是高宗让上官仪起草诏书废后,最后他居然不承认是他的意思,害得上官仪白丢了条命。最让人惊讶的是在怕老婆方面,李治绝对是千古一帝。当武则天要杀李弘的时候,他居然跪求哭泣的求武则天手下留情,作为一个皇帝这样的求自己的皇后,皇帝做到这份上也真的让人无话可说了。但就是这样也没能挽回李弘的一条小命。对于强势的皇后武则天,李治是一点点的办法都没有,眼睁睁的看着大权一点点的落入武则天的手中,自己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唉,李治这一辈子就是两个字“窝囊”。
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可以说是默默无为了,两人可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都是两次当皇帝,前期被他们的母亲武则天是立了又废,废了又立。而且在位是是典型的两个傀儡,一点点的实权都没有,完完全全的听命于武则天,直到武则天做了“圣神皇帝”,两人才结束傀儡的日子。但是李显的这个皇太子的位子做的更是心惊胆颤。当武则天后期病重,李显在朝臣的拥护之下,才又坐上皇帝的位子,但是李显也许是前半生活的不自在,也许是被压抑的太久了转不了性,这个没能力的皇帝,又受到自己的老婆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的控制和左右,最后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毒死在神龙殿中。窝囊啊。而他的弟弟唐睿宗李旦比唐中宗要好多了,这种好是指他有一个强势的儿子,因为中宗死了太平公主和他的儿子李隆基联合起来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的势力,把睿宗李旦扶上了皇帝的位子,但这个时候,他也像中宗一样受到了太平公主和自己儿子李隆基的控制,并且在自己的儿子李隆基获得权力斗争中的胜利时,又无可奈何的学了一回高祖,提前把这个烫手的皇帝位子送给了自己的儿子李隆基。自己也坐起了不问政事的太上皇。算是得到了善终,这结局比起他的哥哥中宗来要好了不少。看看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这两次皇帝当的,也同样是窝囊的。
而到了唐玄宗李隆基这里,他的皇帝当的前一时期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任用贤臣能人,整顿朝政,治理国家,开创了“开元盛世”,可以说是继太宗皇帝之后的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到了天宝后期,李隆基就变了,任用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搞的朝政混乱。并且宠爱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不理朝政,加深了中央政府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并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他自己也不得不丢弃长安出逃。并且在半路上发生了兵变,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处死了自己的宠妃杨玉环。最后还被逼不得不退了位。与他老爸睿宗李旦一样做起了太上皇。但他的这个太上皇并不是自己愿意做的,是被他手下的大将们给逼的。而且李隆基当太上皇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因为得罪了肃宗身边的太监李辅国,所以李辅国就挑拨和离间玄宗和肃宗之间的关系,被肃宗迁居到了太极宫的甘露殿,并且长时间的不去探望,最后玄宗郁郁寡欢,死在了甘露殿之内,玄宗皇帝前半生风光一世,到了后来却是弄得赔了夫人,又丢了皇位,更倒霉的是到老了还不能得到善终。一代圣明天子最后落得了这样一个结局。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