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治理办
『壹』 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治理“校闹”,都有哪些具体的实施措施
在8月20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
《意见》提到,依法惩处“校闹”人员,严厉打击故意伤害他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跟踪、纠缠学校相关负责人,侮辱、恐吓教职工、学生等八种“校闹”的犯罪行为。
这一系列的措施,具体规定了什么行为属于”校闹“,更是对于这类行为的处置给出了具体的措施,这会让学校在以后的”校闹“行为处置中有法可依,也会给学校能能够妥善处理类似事件,还给学校一个安静、文明的校园环境。
『贰』 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治理“校闹”,“校闹”能够横行校园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部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有了具体的规定,是非常及时的。
过去“校闹”,一些人,还利用各种借口,到学校大吵大闹,严重干扰教学秩序,一些人以闹取利,利用各种方式到学校闹事。学校赔也得赔,不赔也得赔,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学校不得不低头,多赔钱 ,花钱买平安,少数人,以闹得利,却不受任何处罚。
《意见》明确规定,任何组织的个人,也不得非法干涉纠纷处理,注意学校与安全,事故纠纷引发的诉讼,人民法院要依法审判。杜绝,片面加重学校赔偿的情形。如果一旦发生“校闹”行为,公安机关要及时出警,依法制止;,对于实施“校闹”的行为,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者,要按照治安管理法处罚的规定予以惩处。
,
『叁』 教育部将如何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行动
“孩子要成长、要成才,不付出努力、没有负担是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舒舒服服、轻轻松松就成才成功的事情。”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回应了“减负”这个教育热。
陈宝生说,治理以阶梯式推进。第一阶段就是出台《通知》,已经干起来了。第二阶段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全面治理整顿。这个阶段大体上在今年年底完成任务,我们要对各地逐项地提出要求。第三阶段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对培训机构列出“黑名单”“白名单”,向全社会公布,赢得全社会的支持,同时争取全社会的监督,我们共同把这件事办好。第一步要干的就是治理。第二步就是要出台一个全面建设规范发展的意见,这个意见正在研究制定之中。
『肆』 教育部将如何治理幼儿园“小学化”
嘛。。。。谁规定了只有课本上的知识才是知识呢?学会使用筷版子,学会走路,学会与别人权友好相处,又有哪一个是必须要用课本呢,就算是做菜做饭,也没有必要对着食谱千篇一律,总可以对着自己的胃口稍加修改。幼儿园其实不算受教育的阶段,只是在这里,可以让孩子能接触更加多的同龄人,还有老师在这里引导他们未来的方向。这就够了
『伍』 教育部发文专项治理培训机构,对机构老师有哪些影响
倒是不用草木皆兵,在中国课外辅导、校外培训是刚需,国家治理也是从规范引内导的角度,把培训机构全都容关了最有意见的不是机构和老师,是学生家长。
所以从老师的角度讲,第一是你现在如果有选择空间的话,最好到大一点正规一点(证照齐全)的机构就职;
第二是如果你自身没有教师资格证的话最好考一个,按照国家要求也是要有教师资格的,但教师资格证5年一注册,只能在公立校,挺麻烦的,这方面现在也没明确规定,考个培训机构教师专业水平证也可以,听说是教育学会办的,专门面向培训机构教师的,国家级单位的证,没准哪天就通用了;
后如果你是公校老师的话,这个时候最好还是不要出去机构代课了,这次从国家四个部门向下发文整治校外培训,应该是最严的一次了,因为挣外快受处分或者丢了工作还是不值当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陆』 教育治理的底线是什么
禁止培训和招生挂钩是教育治理底线。
教育部有关领导日前再次重申,解决好中小学招生与校外培训机构考试竞赛挂钩,是2018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要聚焦的突出问题之一。对于培训结果和招生入学挂钩,一些人甚至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可能有一种糊涂认识,总觉得学校“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想多培养人才初衷是好的。究其原因还是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认识到切断培训机构和学校招生之间的利益链,本质上是个能不能把依法治教落到实处的问题。依法治教,是教育治理的底线。换句话说,能不能切断这个链条,能不能把孩子们从奥数热中解放出来,考验的是一些地方的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之下,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全面正风肃纪,解决了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些地方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只要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加以对待,严格执行现有的教育法规和政令,像培训机构和招生挂钩这样的教育乱象,就没有理由管不好。
『柒』 教育部、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整治教育APP,其目的意义是什么
最近教育部联合其他8个相关部门,对教育类的APP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整顿,下架了近200个有关教育的APP。通过这一次全方位的整顿,更加规范了教育类APP的发展方向,使孩子能够更好的利用教育类APP学习,使他们有一个更加好的心理状态成长成才。
教育是百年大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风清气正、干净明朗的网络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这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丰富阅历,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去更好的成长。所以说国家对教育的APP的整治是势在必行的,是迫在眉睫的。
『捌』 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治理“校闹”,“校闹”的存在给学校增加了哪些责任和压力
说到校闹,就想起曾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记得我们邻村曾经有一个女孩子,在县城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夜里和同学出去喝酒,晚上回到宿舍以后休息,第二天早上同学们发现她已经没有了呼吸。
3、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文明环境
学校是什么地方?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是老师教书育人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只有文明康康,积极向上。然而”校闹“却破坏和文明的校园,影响了校园的风气。
学校在这方面的责任和压力很大,这个治理”校闹“的规定会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玖』 教育部为什么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迅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中小学生对学习的补充性需求。然而,校外培训现状却不容乐观,一些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社会反响强烈。
为迅速遏制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规定和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决定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依法维护学生权益,坚决治理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行为,推动解决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问题,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专项治理行动聚焦六类不规范行为,办学隐患和办学内涵兼治,校外培训和校内教育教学行为兼治,通过打“组合拳”系统解决问题。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
一是治理无资质和有安全隐患的培训机构,把确保学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要立即停办整改。对未取得办学许可证、也未取得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但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要指导其依法办理相关证照;对不符合办理证照条件的,要依法责令其停止办学并妥善安置参加培训的学生。对虽领取了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但尚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校外培训机构,具备办证条件的,要指导其办证;对不具备办证条件的,要责令其在经营(业务)范围内开展业务,不得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
二是治理数学语文等学科类超纲教超前学等“应试”培训行为,把减轻学生校外负担放在最突出位置。
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上课时间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登记备案并向社会公布。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依法追究有关机构和有关人员责任。
三是治理学校和教师中存在的不良教育教学行为,把强化学校和教师管理提到更重要位置。
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存在的“非零起点教学”行为,严厉追究有关负责人责任;坚决查处个别在职中小学校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一律依法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
『拾』 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治理“校闹”,为何长久以来人们对“校闹”束手无策
8月20日,教育部召开2019年首场金秋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五部门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意见》。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准在会上指出,要以保险机制为核心建立多元化损害赔偿机制,禁止不顾法律原则得“花钱买平安行为”。
过去,由于没有明确的管理和惩处办法,即使“校闹”肆无忌惮,在学校公开寻衅滋事,殴打他人,甚至伤人的恶性事件。学校对一些人提出的无理要求,只能息事宁人,花钱买平安,对破坏学校的教学正常秩序的行为,没办法进行管理和惩处,犯罪分子得不到惩处,如今这些《意见》具体细化,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根据《意见》,对破坏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有法可依,依法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