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防洪治理工程
❶ 在长江上修建水利工程,整治河道,架设桥梁,首先要考虑()A.泥沙淤积问题B.防洪要求C.生态保护
在长江上中游地区,由于滥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中游地区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水量大减,在暴雨季节来临之时长江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因此
在长江上修建水利工程,整治河道,架设桥梁,首先要考虑防洪要求.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❷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的重点是什么(人教的)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北京人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
已知的最早人类。会制造工具,使用
天然火。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能够制造
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距今约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半坡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
第3课 华夏之祖
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和炎帝是黄河流域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至今海外华人自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尧、舜、禹。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商朝、西周三代的更替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都城阳城;
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建立者汤,盘庚时迁都殷;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京。
西周的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司母戊鼎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楚庄王等。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秦、赵、魏、韩七雄并立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
识图:P33《战国形势图》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
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
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
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建
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
六国奠定了基础。
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效果,既反映了新兴地主
阶级发展封建经济和确立封建统治的需要,又促进了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确立。对战国时期的社
会转折起到促进(催化)作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效
果达到高度统一。所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或者
变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的重
要动力。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甲骨文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已经具备汉字
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
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孔子
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反对苛
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思想(成就):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②教学方法:注意“因材施教”;
③学习方法: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温故而知新”。
《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记载孔子言论编成一书。
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
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
后世影响极大。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
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孙武(春秋)、孙膑(战国)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秦统一的时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政治上: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权独揽、皇帝独尊);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经济上: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思想上: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以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军事上:北筑长城:为了抵御匈奴,派大将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就是“万里长城”。开发南疆: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秦巩固统治的措施的历史作用:
这些措施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秦长城
为了抵御匈奴,派大将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
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就是“万里长城”
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
(1)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
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顺应历史潮流,结束
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积极措施:
政治上:他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上:统一文字,对我国以后文化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军事上:北筑长城;开发南疆;兴修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后世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2、消极作用: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①滥用民力,繁重的徭役负担。
②秦朝赋税负担沉重;
③制定严刑峻法;
④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始皇没有能处理好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实行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但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
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数的侯
国。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
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
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
政治和思想上措施的作用:这些措施的实施,西汉王朝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
铸造五铢钱。
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中央
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
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
西迁。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作用:解除了北方边疆的边患,具有决定性意义,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
于。
昭君出塞作用:使边境安定,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
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平友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通西域的作用: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
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
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作用: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贸易、友谊、和平、文明之路。
评价汉武帝
1、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数的侯国。解决王国问题,削除了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解除了北方边疆的边患,使国家的统一、安定得到了巩固,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4、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5、民族关系上: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经济文化的联系。
6、对外关系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的大一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统一、稳定和巩固。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西汉早期用麻做纸,目前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东
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
进了造纸术(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
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一部数学名著,总结了春秋战国
以来的数学成就。
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东汉华佗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
上的创举;他还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东汉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
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对我国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兴起于东汉时期,创始人之一为张陵。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和《史记》
西汉汉武帝时,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出《史记》,它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秦始皇兵马俑
陕西西安临潼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艺术水平很高,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明珠。
第18课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对峙。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鼎立的形成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的开发
时间: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江南地区逐步得到开发。
原因: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优越条件;②从东汉末年开始起,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
影响: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使我国经济格局中心开始发生变化,使经济南北差距缩小,趋向平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改革措施:
内容: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
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的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氏改姓元;④鼓励鲜卑贵
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
老的风气⑦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和要求,改革的完成又加速和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祖冲之和圆周率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
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
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
有《齐民要术》,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
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郦道元和《水经注》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著
有《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王羲之与《兰亭序》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代表作《兰亭
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被后人尊为“书圣”。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东晋画家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
大石窟,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
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❸ 河道疏浚是不是河道防洪综合治理工程业绩
防洪综合治理是‘疏’、‘堵’结合,‘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的治理方针。所以,
河道疏浚的成果属于防洪综合治理工程业绩。
❹ 中小河流防洪治理 属于给排水工程吗
不是
❺ 依河道治理防洪工程占用农田没有赔偿找什么部门
建议带齐被占用农田的资料和证据先去治理河道的管理部门投诉。如果这个部门不受理。再去国土局反映情况。因为农田都会在国土局备案的。一般都会派人去测量的。如果还没搞定就到镇府信访投诉。
❻ 小流域治理包括哪些项目:1河道治理 2水土流失, 3水库配套设施(渠道的铺设,蓄水池,防洪路硬化等)
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⑵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❼ 密西西比河的治理开发
随着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大工商业城市出现,防洪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0年代起,在密西西比河下游开展了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普遍加高了堤顶高程。共有堤防3540km,其中干堤总长2590km,平均高度7.5m,个别堤段高度达到12m。修建了4座分洪道,总分洪能力达56600m/s。裁弯取直工程共16处,使740km的河段缩短了274km,使阿肯色城水位降低了约3.6m,维克斯堡水位降低了约1.8m.此外,还结合航运修建了大量的丁坝和护岸工程。
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支流的综合开发提到了议事日程。1936年,国会通过防洪总法案,规定防洪以支流水库调洪为主,辅以筑堤、分洪以及河道整治。但是过后不久即发现,在密苏里河和阿肯色河上修建水库,并不能彻底解决密西西比河干流下游的防洪问题。因此,后来又强调综合防洪措施,如改变洪泛区的土地利用,实施防洪保险等非工程措施。密西西比河的防洪,虽然经过长期的努力,修建了许多防洪工程,但尚未完全控制洪水。随着洪泛区经济 的发展,洪灾损失越来越严重,1973年大洪水和1993年夏季洪水以及1996年和1997年的局部地区洪水,均损失惨重。1993年洪水后,对这次洪水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各种防洪措施进行了重新评估。认为密西西比河有可能发生比1993年更大的洪水,洪灾损失中工业和农业各占50%,农业损失中80%是降雨量过多,土壤含水量过大引起的;水库调洪减少损失110亿美元,堤防减少损失日。亿美元,但大水中受淹地区只有10%的居民购买了防洪保险,有68%的堤防(主要是非联邦堤防)遭受了破坏。在国会授权下,陆军工程师团对密苏里—密西西比水系21世纪的防洪方略于1995年专门提出了河滩地带经营利用的评估报告(The Floodplain Management Assessment—FPMA Re—port),明确了必须有综合性的(包括许多非工程的)措施才能实现防洪减灾,诸如:按洪灾风险科学地规划土地利用、加强汛情预报预警、确立紧急应变与救援机制,推广洪水保险等等。并应从自然环境保护的总体来考虑江河防洪。 据美国专家介绍,密西西比河综合治理的经验可总结为以下几条:
一、政府重视、颁发法律、有序开发。是一个特别重视立法的国家,通过立法,未雨绸缪的对未来的工程建设计划进行规划。使水利水电水运工程建设有法可依。二、委托工程师兵团进行实施,从水利水电水运三个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三、航道、船闸、船队尺度标准统一、性能优良,做到了系列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不仅提高了航运效率,而且便于维护。四、重视科研在河流治理和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每年政府都有大量的经费投入到维克斯堡水道实验站,进行相关研究、成果转化、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数学生态模型实验等,优化比选方案,为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提供保障。五、倡导公众参与,增强河流意识。在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图尼卡县建立了密西西比河流博物馆,将河流变迁、河流贡献、人河相处、生态环境、善待河流等知识,或以图文并茂,或以实物模型直观明了地向公众宣传。
❽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有哪些
1. 山溪性河道治理
(1)滩地的保留和利用
滩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产物。一般河道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应保留其功能,并充分开发利用。流经城区的河道,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绿化地、公园、交通辅道和运动场所,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成为市民娱乐、健身、游玩的好地方。整治中,顺应河势,因河制宜,保留河滩和弯道,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减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同时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另外,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为各种牛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2)复式[1] 断面的设计
山溪性河道一般河滩开阔,河道断面设计可采用复式断面形式。枯水期流量小,水流归槽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大,洪水位低,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枯水期根据河滩的宽度和地形、地势,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开发河滩的功能:如滩地较宽阔,一般可开发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等大型或综合运动场;河滩相对较窄的可修建小型野外活动场所、河滨公园或辅助道路等。河滩的合理开发利用,既能充分发挥河滩的功能,又不因围滩而抬高洪水位,加重两岸的防洪压力。[2]
(3)防冲不防淹的矮胖型堤坝设计
山溪性河流具有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高水位历时短,流量集中,流速大,对沿河堤坝、农田冲刷严重:通过规划,采用防冲不防淹的矮胖堤型设[2] 计,保护区下游堤段开口.还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允许低频率洪水漫坝过水,确保堤坝冲而不垮,农田冲而不毁。以防洪为主要功能的农村河道,堤防基础冲刷严重,可采用松木桩基础,投资省、整体性好、抗冲能力强,以提高堤防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4)采用生物固堤,减少堤防硬化
对于乡村田间河道,除个别冲刷严重河岸需筑堤护坡外,应尽量维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等自然形态,维持河道两岸的行洪滩地,保留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减少由于工程对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堤防建设中,可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岸趋于自然形态。个别受冲河岸堤防内侧可采用种植水杉等根系为直根的树种或草坪护坡等植物护堤措施。
❾ 防洪堤属于河道整治工程吗
工程类别划分不是简单的看工程名称来的
需要看发包方的定义
就防洪提来说河道整治也有、一般的临近河道公路也有、水利工程也有,具体的看发包方
❿ 河道治理和河道养护是一样的工程吗
河道治理 按照河道演变规律,因势利导,调整、稳定河道主流位置,改善水流、泥沙运动和河床冲淤部位,以适应防洪、航运、供水、排水等国民经济建设要求的工程措施。河道整治包括控制和调整河势,裁弯取直,河道展宽和疏浚等。
第十条 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服从流域综合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通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提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通畅。
第十一条 修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等建设物及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机关。
第十二条 修建桥梁、码头和其他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所确定的河宽进行,不得缩窄行洪通道。
桥梁和栈桥的梁底必须高于设计洪水位,并按照防洪和航运的要求,留有一定的超高。设计洪水位由河道主管机关根据防洪规划确定。
跨越河道的管道、线路的净空高度必须符合防洪和航运的要求。
第十三条 交通部门进行航道整治,应当符合防洪安全要求,并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
水利部门进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应当兼顾航运的需要,并事先征求交通部门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
在国家规定可以流放竹木的河流和重要的渔业水域进行河道、航道整治,建设单位应当兼顾竹木水运和渔业发展的需要,并事先将有关设计和计划送同级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征求意见。
第十四条 堤防上已修建的涵闸、泵站和埋设的穿堤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限期改建。
在堤防上新建前款所指建筑物及设施,必须经河道主管机关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并服从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第十五条 确需利用堤顶或者戗台兼做公路的,须经上级河道主管机关批准。堤身和堤顶公路的管理和维护办法,由河道主管机关商交通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 城镇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河道滩地。城镇规划的临河界限,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城镇规划等有关部门确定。沿河城镇在编制和审查城镇规划时,应当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的意见。
第十七条 河道岸线的利用和建设,应当服从河道整治规划和航道整治规划。计划部门在审批利用河道岸线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的意见。
河道岸线的界限,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交通等有关部门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
第十八条 河道清淤和加固堤防取土以及按照防洪规划进行河道整治需要占用的土地,由当地人民政府调剂解决。
因修建水库、整治河道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用于移民安置和河道整治工程。
第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河道为边界的,在河道两岸外侧各10公里之内,以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道,未经有关各方达成协议或者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禁止单方面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
第三章 河道保护
第二十条 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
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
河道的具体管理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划定。
第二十一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域和土地的利用应当符合江河行洪、输水和航运的要求;滩地的利用,应当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土地管理等有关部门制定规划,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 禁止损毁堤防、护岸、闸坝等水工程建筑物和防汛设施、水文监测和测量设施、河岸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设施。
在防汛抢险期间,无关人员和车辆不得上堤。
因降雨雪等造成堤顶泥泞期间,禁止车辆通行,但防汛抢险车辆除外。
第二十三条 禁止非管理人员操作河道上的涵闸闸门,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扰河道管理单位的正常工作。
第二十四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种植高杆农作物、芦苇、杞柳、荻柴和树木(堤防防护林除外);设置拦河渔具;弃置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
在堤防和护堤地,禁止建房、放牧、开渠、打井、挖窖、葬坟、晒粮、存放物料、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以及开展集市贸易活动。
第二十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一)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
(二)爆破、钻探、挖筑鱼塘;
(三)在河道滩地存放物料、修建厂房或者其他建筑设施;
(四)在河道滩地开采地下资源及进行考古发掘。
第二十六条 根据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土质条件等,河道主管机关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河道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划定堤防安全保护区。在堤防安全保护区内,禁止进行打井、钻探、爆破、挖筑鱼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七条 禁止围湖造田。已经围垦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进行治理,逐步退田还湖。湖泊的开发利用规划必须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
禁止围垦河流,确需围垦的,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八条 加强河道滩地、堤防和河岸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淤积。
第二十九条 江河的故道、旧堤、原有工程设施等,非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填堵、占用或者拆毁。
第三十条 护堤护岸林木的,由河道管理单位组织营造和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砍伐或者破坏。
河道管理单位对护堤护岸林木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及用于防汛抢险的采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免交育林基金。
第三十一条 在为保证堤岸安全需要限制航速的河段,河道主管机关应当会同交通部门设立限制航速的标志,通行的船舶不得超速行驶。
在汛期,船舶的行驶和停靠必须遵守防汛指挥部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山区河道有山体滑坡、崩岸、泥石流街自然灾害的河段,河道主管机关应当会同地质、交通等部门加强监测。在上述河段,禁止从事开山采石、采矿、开荒等危及山体稳定的活动。 第三十三条 在河道中流放竹木,不得影响行洪、航运和水工程安全,并服从当地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在汛期,河道主管机关有权对河道上的竹木和其他漂流物进行紧急处置。第三十四条 向河道、湖泊排污的排污口的设置和扩大,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之前,应当征得河道主管机关的同意。 第三十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堆放、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体的物体。禁止在河道内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容器。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开展河道水质监测工作,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第四章 河道清障 第三十六条 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清障计划和实施方案,由防汛指挥部责令设障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挥部组织强行清除,并由设障者负担全部清障费用 第三十七条 对壅水、阻水严重的桥梁、引道、码头和其他跨河工程设施,根据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并报经人民政府批准,责成原建设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改建或者拆除。汛期影响防洪安全的,必须服从防汛指挥部的紧急处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