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水土整治计划

水土整治计划

发布时间: 2020-12-21 05:57:58

❶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_T15772-1995》中是怎么样规定坡度分级的

小流域按不同坡度级别划分的土地面积比例。坡度分级标准为:微坡为小于5°,较缓坡为5°~8°,缓坡为8°~15°,较陡坡为15°~25°,陡坡为25°~35°,急陡坡为大于35°。

❷ 怎么写水质整改方案

一、加大生活用水资源保护,让畜牧业远离生活饮用水区域
整改措施:一是加强宣传,会同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县河道内养殖家禽的养殖户进行宣传教育,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水体污染;二是对凯江上游入河排污口严格审批;三是争取资金对饮水水源源头水质的监测,及时通报供水企业和食安部门,我局已争取相应灾后重建资金对秀水河取水水源进行监测;四是成立饮水水源地保护区,各个部门配合,禁止采砂取矿,电毒炸鱼等行为。
二、加大河道采砂整治力度
整改措施:河道管理处根据灾后重建砂石出让管理的规定,向各采砂业主发出上岸通知,6月10日后,河道管理处联合水政监察大队,加强巡查。汛期结束后,河道管理处将根据德阳市绵远河采砂管理规划,结合河道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并从管理体制、制度建设、责任制落实、监督监察四个方面加强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河道采砂行为,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三、 镇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自来水水源问题,应及时改善饮用水质
整改措施:一是对 水厂实行专人并管理,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并投入药物净化水质;二是计划从县城到 镇进行官网延伸,使 镇的群众喝上清洁纯净的自来水;三是加强宣传保护水源,开展节约用水的活动,提高群众思想意识。
四、农村人畜安全饮用水工程是民生工程,希望在项目上给与支持,争取100%达到
整改措施:一是根据 县“十二五”规划,争取国家和省财政对 人口饮水安全投入,改善全县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强对水源水质的定期检测,在群众中开展保护水源和水质的知识讲座,提高群众安全饮水意思;三是争取县财政每年编制投入人口饮水安全项目资金计划。
五、加大保持水土的投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整改措施:一是根据 县“十二五”规划,争取国家和省财政对全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投入,改善全县生态环境;二是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对在县区内开发建设项目督促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治理开发区内水土流失;三是争取县财政每年编制投入治理水土流失资金计划。
六、纹江河上游用电打鱼现象严重,望加强整治力度;大力整治纹江河上游畜禽养殖污染
整改措施:一是坚持不定期在全县天然水域进行执法巡查,多查死角,采取明察暗访,严厉打击违法电鱼捕鱼现象,以确保天然水域野生鱼类物种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二是加强对现有渔业捕捞船只的教育管理;三是与环保、畜牧等有关部门一起对纹江河上游畜禽进行规范管理。
七、加大渠系塘堰等人造面污染防治力度
整改措施:一是对渠系、水库、塘堰等人造面污染防治加大宣传力度,使全民对水质污染防治和水质安全提高认识;二是把防治渠系、水库、塘堰水面污染责任落实到所在镇、村、组,有效地遏制水质污染;三是禁止向渠道、水库、堰塘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在渠道旁、水库、堰塘周边堆放垃圾,防治水质污染,使全民用上环保、健康、放心的水;四是禁止在水库、堰塘肥水进行水产养殖,实行环保、健康水产养殖,使全民吃上环保、健康、放心的鱼。

❸ 编写土地整治规划时需要做水土保持方案吗

需要,这个是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必须要规划到的,就是有了解决方案只是解决近中期问题的,长远发展规划还是要做的。
做到绿色环保产业的长远效益。

❹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规划

一、标准条款

1 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应包括措施平面配置与实施顺序安排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各有小流域规划和大、中流域规划两个层次的不同要求。

2 综合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

2.1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2.1.1 以整个小流域为规划对象,流域四周分水岭为界,不受行政区划(县、乡、村)的限制,进行全面规划,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2.1.2 根据流域内各类土地的适宜性和发展生产的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在宜农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与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种草与育林育草,根据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类小型蓄排工程,在各类沟道配置各项治沟措施,做到治坡与治沟、工程与林草紧密配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2.1.3 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根据各类土地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害设防地部署各项治理措施;而各类治理措施的产品又应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梯田、坝地等基本农田建设,应解决群众粮食问题;通过造林、种草和育林、育草和营造果园、经济林,应解决群众燃料、饲料、肥料问题,并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建成商品生产基地,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2.1.4 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应逐项到位,落实到措施规划图上(一般应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有的可与之结合),明确反映各项措施的具体位置和数量,并作出典型设计,便于实施。

2.1.5 不同类型地区的小流域,其治理措施各有不同,应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2.2 大中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 应根据不同类型区确定各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2.2.2 根据规划范围内不同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和开展工作的需要,确定重点防护区、重点监督区与重点治理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大面积连片的森林和草原,应列为重点防护区,制定和实施防止破坏林草植被的规划。

b)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规模较大,破坏地面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应列为重点监督区,实施监督执法,要求有关单位做好水土保持规划,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2.2.3 大中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生产方向,应当与所在省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一致,并纳入区域经济体系,其治理措施配置应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2.2.4 大中流域规划的实施,应在总体规划基础上,以小流域为单元,分期分批进行。小流域规划中措施配置的原则,在大中流域实施治理进程中均应遵循。

3 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顺序

3.1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顺序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

3.1.1 应先治坡面,后治沟底;先治支毛沟,后治干沟;先治上游,后治下游。在某些具体情况下,需要采取相反的作法时,应经过科学论证,确定其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方可采用。

3.1.2 应先治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地方。有的措施虽然投入较多、见效较慢,但对小流域的生产和治理有全局性重大影响,经过科学论证也应优先安排。

3.1.3 规划中对实施顺序上相互影响的措施,应根据其相互关系妥善安排。对广种薄收农业(粮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种草土地偏少的地方,应通过先修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促进陡坡退耕,造林种草。修建基本农田、退耕陡坡、造林种草三者的实施顺序应紧密配合,逐年交错进行。

3.2 大中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顺序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

3.2.1 应根据各个类型区水土流失特点和开发利用的效益,确定其实施顺序。对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淤积下游水库、河道,危害较大的地区,应优先安排实施;对虽然危害不大,但投入少,开发利用效益大的地区,也应优先安排。

3. 2. 2 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和贫困山区 ( 简称老、少、边、贫地区) 的实施,应优先安排。

3. 2. 3 经过研究确定为重点治理区的,应优先安排。如重点治理区面积较大,还应根据上述原则,选 “重点中之重点”优先安排。

3. 2. 4 在规划范围内分期分批实施的小流域,同样应根据上述原则,确定第一、二批优先实施顺序; 但应同时适当考虑大致均匀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区划,避免过分集中。

4 各项治理措施规划

4. 1 坡耕地治理措施规划

4. 1. 1 梯田 ( 梯地) 规划应包括修梯田地段选定、类型确定、道路规划、地块布设、田埂利用等内容。陡坡区 ( 15°以上) 与缓坡区 ( 5°以下) 应有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4. 1. 2 保土耕作规划应包括改变微地形的保土耕作 ( 沟垄种植,抗旱丰产沟等) 、增加地面被覆的保土耕作 ( 草田轮作、间作套种等) 、提高土壤入渗与抗蚀能力的保土耕作 ( 深耕、深松等) ,各地应根据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地配置。

4. 2 荒地治理措施规划

4. 2. 1 水土保持造林应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实施,应做到适地适树,既能保持水土,防治侵蚀,改善生态环境,又能解决群众的燃料、饲料、肥料,并增加经济收入。

4. 2. 2 水土保持种草应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实施,同时结合畜牧业的发展,选种抗逆性强的优良饲草。

4. 2. 3 封禁治理规划应包括封山育林与封坡育草两方面。对原有残存疏林应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对需要改良的天然牧场可采取封坡育草措施。

4. 3 沟壑治理措施规划

4. 3. 1 应以 “坡沟兼治” 为规划原则

在搞好集水区水土保持规划基础上,进行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沟到干沟的全面治理。

4. 3. 2 沟头防护工程规划

应根据沟头附近地形和来水情况,因地制宜地布设蓄水型或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防止水流下沟,制止沟头前进。

4. 3. 3 谷坊工程规划

应根据沟底地质和附近的建筑材料情况,因地制宜地布设土谷坊、石谷坊、柳谷坊; 合理安排谷坊高度与间距,减缓沟底比降,制止沟底下切。

4. 3. 4 淤地坝与小水库 ( 塘坝) 工程规划

a) 首先应进行坝系规划,在干沟和支沟中全面、合理地安排淤地坝、小水库和治沟骨干工程,并确定各项工程的实施顺序。

b) 根据淤地坝、小水库、治沟骨干工程三者的不同要求,正确选定每项工程的坝址,确定工程规模。

4. 3. 5 崩岗治理措施规划

崩岗是风化花岗岩地区沟壑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治理布局原则与沟壑治理相似。

4. 4 风沙区治理规划

4. 4. 1 北部 ( 东北、西北、华北) 风沙区治理,应因地制宜地布设沙障、防风固沙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成片造林种草和引水拉沙造田等措施。

4. 4. 2 中部 ( 黄河故道为主) 风沙治理,应采取密植杨柳堵住风源、淤土压沙、育草固沙等措施,固定沙丘,改造沙地,发展林果商品生产。

4. 4. 3 东南沿海风沙区治理,应营造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和选种适应高温树种,有条件的搞围海造田。

4. 5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规划

4. 5. 1 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包括截水沟、蓄水池、排水沟三项措施。截、蓄、排应合理配置,暴雨时应保护坡面农田和林草不受冲刷,并可蓄水利用。

4. 5. 2 “四旁” 小型蓄水工程。包括水窖、涝池 ( 蓄水池) 、塘坝等,主要布设在村旁、路旁、宅旁、渠旁,拦蓄暴雨径流,供人畜饮用,同时可减轻土壤侵蚀。

4. 5. 3 引洪漫地工程。

a) 有引坡洪、村洪、路洪、沟洪、河洪等五种。其中前三种措施简便易行,暴雨中使用一般措施即可引水入田; 后两种应正式规划设计,修建永久性的引洪漫地工程。

b) 引沟洪工程包括拦洪坝、引洪渠、排洪渠等,主要漫灌沟口附近小面积川台地。

c) 引河洪工程包括引水口、引水渠、输水渠、退水渠、田间工程等,主要漫灌河岸大面积川地。

二、理解与实施

本节是新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说明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以及各项治理措施规划。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包括平面配置和实施顺序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小流域规划和大、中流域规划两个层次不同的要求。小流域的平面配置要求以整个小流域为规划对象,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评价,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切勿不能千篇一律。大、中流域综合治理的配置要求根据各地特点进行水土保持分区,确定不同的治理措施,分区后也要遵循小流域措施配置的原则。在实施顺序方面,小流域遵循的是从小到大,从上到下,先易后难的原则。大、中流域则是采取,先治理重点区域,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各项治理措施规划包括了多项在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水土保持治理区的治理措施,即: 坡耕地的治理措施规划、荒地治理措施规划、沟壑区治理措施规划、风沙区治理措施规划和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规划。

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改动的地方主要有:

( 1) 删除原标准一些条款中不必要的赘述,如: 7. 2. 1. 1 中 “从分水岭到坡脚,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毛沟到干沟,从上游到下游”,7. 2. 1. 5 中 “由于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不同”,7. 3. 2. 4 中 “使地方政府的领导力量和匹配资金以及劳工量能相应地均匀分布”,7. 4. 4 中 “我国北部、中部、东南沿海三地风沙区治理各有不同的规划要求” 等。

( 2) 对原标准某些条款进行了简化更改,如: 将条款 7. 2. 2. 1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水土流失特点,将规划范围分为若干个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地分别提出每个类型区的治理措施配置要求,突出每个类型区的措施配置特点,并选一条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典型规划,提出典型的配置模式。”改为 “应根据不同类型区确定各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 3) 删除原标准 7. 2. 2. 2 的 “c) 对原来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影响或重点水利水电工程上游、老 ( 根据地) 、少 ( 数民族) 、边 ( 远山区) 、贫 ( 困地区) 列为重点治理地区,进行专项规划,提出比一般治理要求更高的治理进度和措施配置”部分; 原因是在本节后半段实施顺序安排中又有涉及,在此不作赘述。

( 4) 因为崩岗治理措施治理原则和沟壑治理相似,故删除原标准 7. 4. 3. 5 崩岗治理措施规划的解释。即: “a) 在崩口以上集水区综合治理,崩口处修 ‘天沟’,制止水流进入崩口。”和“b) 沟口底部修谷坊群巩固侵蚀基点。崩壁两岸修小平台造林种草,崩口下游修拦沙坝防止泥沙流出。”

三、示例

根据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进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规划,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和良性循环。以“云南省师宗县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为例,简单概括如下。

1.基本情况

云南省师宗县五洛河地处东经104°14'~104°19',北纬24°33'~24°39',境内由高山、梁坡、沟谷3个地貌单元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海拔高程1460~773.0m,相对高差687.0m,总面积14.78km2。系珠江干流上的一条二级支流,沟道平均经降i=0.045,平均沟壑密度2.12km/km2。属云贵高原之滇东岩溶地区的槽区地带。

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8.3℃,最高气温达38℃,最低气温-2℃,多年平均蒸发量1710.4mm,多年平均降雨量1360.0mm,土壤以红壤土、紫色土、黄棕色土为主,土层一般厚为150cm,最厚1000cm,pH值6~8,成土母质主要是三叠系页岩母质。主要树种有云南松、柳杉,主要草种有长矛、紫君等。

水土流失侵蚀类型以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等,总流失面积达8.09km2,占总面积约67.6%,据《云南省水文资料》推算年径流模数为:483830m3/km2,侵蚀模数3500t/km2·a。境内壮、苗、汉三民族聚居3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3866人口,1700个劳动力,人口密度192人/km2,以粮食生产为主,一年一熟旱作农业区,农业经济以甘蔗、生姜为主。

2.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及平面配置

以整个五洛河小流域为规划对象,依据地貌特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设,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根据流域内各类土地的适宜性和发展生产的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配套措施总体布局为:先上后下,先坡后沟;以集水工程措施为先导,以植物聚流措施为主体。

根据实际情况,在宜农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与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种草与育林育草,根据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类小型蓄排工程,在各类沟道配置各项治沟措施,做到治坡与治沟、工程与林草紧密配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共进行:山梁顶防护,坡面防护,沟底、沟坡防护,村庄道路防护四道防护体系进行综合治理,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实现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目标。

3.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顺序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规划中,对实施顺序上相互影响的措施,应根据其相互关系妥善安排。应先治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地方;对广种薄收农业(粮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种草土地偏少的地方,应通过先修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促进陡坡退耕,造林种草。修建基本农田、退耕陡坡、造林种草三者的实施顺序应紧密配合,逐年交错进行。

4.各项治理防护体系措施规划

(1)山梁顶防护体系。山梁顶自然坡度在10°以下,水土流失形式以溅蚀片状为主。防护措施为:分水岭营造防护林,荒坡地选林种草,实行耕造结合,以封为主,同时在坡面汇流集中处,修卧牛坑,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制止山梁顶水土流失。树种选择适宜区域生长迅速,防护性能好的树种种植,采用桉树营造防护林为宜。株行距为1.5m×2m,造林密度为3333株/hm2左右,共营造25/hm2桉树防护林,修卧牛坑7496个,形成第一道防线。

(2)坡面防护体系。坡面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严重区域,由坡耕地、荒地形成。根据坡面水土流失的不同特点,不同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农业发展对基本农田的要求等,在小于25°集中连片的坡耕地区域内修筑水平梯田,建立高标准梯田,通过改变地形,起到蓄水保土,改良土壤的作用,变原来的“三跑田”为“三保田”。根据区域条件修筑梯田36hm2(540亩)。在大于25°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荒坡地营造防护林,育草或封山育林,调节地表径流,缓减冲刷,有效防制了坡面侵蚀。在区域内,根据立地条件情况进行配置造林项目种类,在立地条件差的地带营造以桉树、杉木为主的水土保持防护林,株行距均为1.5m×2.0m,造林密度为3333株/hm2左右。在缓坡地带立地条件好的营造以芭蕉、脐橙、板栗为主的经济果木林。芭蕉的株行距为4m×4.0m,造林密度为630株/hm2左右。脐橙、板栗的株行距为3m×4.0m,造林密度为840株/hm2左右。其次是采取“以封为主,封育结合”的原则,进行区域内封禁治理,以较少的投入,扩大水土保持防护林面积。使区域内疏幼林迅速生长,不受人为破坏,并进行补植、补播及对幼林、中龄林的定期扶育管理等措施促进植被迅速恢复。因此,坡面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175hm2(2625亩),营造经济果木林125.54hm2(1883亩),封禁治理345.73hm2(5186亩),形成第二道防线。

(3)沟道防护体系。沟头修筑防护工程沟埂、埂墙、谷坊、涝池等,用来保护径流跌水而引起沟头延进,沟底打坝淤地或修筑小型水利工程,以稳定沟底,沟坡两岸修筑水平截水沟,以减少坡面汇流产生的面蚀,做到治坡与治沟,工程与林草紧密结合,建立能排能蓄,有引有栏的水利体系,有效堵截流失道路,稳定沟坡,防止沟岸侵蚀扩张,共配置水保工程20件。其中:水平截水沟8条,0.4m×0.4m矩形过水断面,Q=0.25m3/s,共长1.77km,涝池4个,V=3m×3m×2.8m,谷坊8座,形成第三道防线。

(4)村庄道路防护体系。该区域裸露面积较大,径流较集中。村庄设置“四旁”植树,道路两旁营造护路林,村庄庭院栽植果树及花卉、种草,发展庭院经济。此外,村庄在相应位置应配设防护工程,如排水沟、导流坝等,特别是场地、道路等,进行“硬化”处理等。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达到了综合治理的效果。内域内共有12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共配置“四旁”植树风景林面积25hm2(375亩),树种选择迳延及圆柏。株行距为1.5m×2m,造林密度为3333株/hm2左右,营造庭院经济果木林面积20hm2(300亩),树种选择:美国黑李、油桃,株行距为3m×4m,造林密度为840株/hm2左右。配置道路“硬化”砂石路面4.5m宽,长3.17km,75#砂浆砌块石排水沟长2.06km,过水断面0.8m×0.6m,Q=0.35m3/s,形成第四道防线。

(5)农耕措施防护体系。在流域区内种植旱作物为主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一大策源地,根据实际情况,除采用修筑梯田的面积外,其余小于15°坡耕地需要进行保土耕作措施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采取农耕措施技术为:横坡耕作、沟垄种植等方法改变微地形。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合理安排种植作物,采用间作、轮作、套种、混播等方法,提高农作物生态群落相互协调,生长环境互补的良好地面植被。采用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湿植播等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变土壤质地,增加团粒结构,提高抗蚀性,大力推广农科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增施化肥,精耕细作,合理调整植株密度,使农耕措施既增加粮食产量,又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益,配置农耕措施56.27hm2(844亩)。

通过以上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各治理措施的综合配置,五洛河小流域形成了控制水土流失的“四道防线”,建立了区域发展的生态效应,为区域繁荣山区经济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❺ 水土保持中的土地整治具体是干什么

例如修筑梯田,让山上流水进行层层梯降,减少它带走土壤的可能。
又如种草种树,用植物根系固定土壤,净化水流。

❻  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是喀斯特石质山区坡耕地或植被剥离后,坡面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被搬运、流失后基岩逐步凸现和裸露的现象。因此,如何防止石漠化,控制石漠化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喀斯特山区的水土保持问题。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并决定首批将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三峡库区等四片列为国家的近期生态建设项目,拨专款扶持这些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简称“长治”工程)1989年,毕节地区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等4个县作为第一批“长治”重点治理县投入治理(照片6-1)之后,“长治”工程在全省的实施范围逐步扩大。目前毕节地区的全部8个县(市)、遵义市5个县(市)、六盘水市2个县(区)共15个县(市、区)已列入了“长治”县,近年来,国家每年扶持资金达到2000多万元。

“长治”工程的实施,充分考虑到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问题,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线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其理论依据是:小流域是一个自然的雨水集流区域,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即位移、搬运、沉积三个阶段都可以在小流域内反映出来。因此在治理上,就可以根据水土流失的规律,按不同的地形地貌,从坡面到沟谷,合理配置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形成节节拦蓄的综合防止体系,控制水土流失。同时,小流域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可以按照小流域的自然特点,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业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小流域经济,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使治理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10余年来,“长治”工程始终坚持采取的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在已经完成治理的248条小流域当中,有12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长治”工程的成功实践,已为贵州喀斯特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探索出了有效途径。

一、项目实施概况

全省到2000年“长治”工程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576.4km2,其中完成坡改梯83.2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280.6万亩,栽种经果林129.9万亩,种草69.3万亩,封禁治理302.3万亩,实施农业保土耕种措施271.7万亩,兴修塘堰156座,修建谷坊1688座,蓄水池2365口,水平沟782.2km,投资了20600.1万元,开挖土石方16037.1万方,总投工已达16078.3万个(照片6-2、表6-1)。

表6-1贵州“长治”工程统计表

续表

毕节地区8个县(市)共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37km2。其中,实施坡改梯70万亩,水土保持林234万亩,经果林109.8万亩,种草63.6万亩,封禁治理253.5万亩,保土耕作236.7万亩,建谷坊1507座,塘堰153个,拦沙坝94座,蓄水池697个,排灌渠289km,沉沙凼1570个。通过这些措施的合理配置,不仅大大改善了治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小流域经济的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在有效防止喀斯特石漠化方面,毕节的观音河小流域,高山小流域,威宁的中海小流域,玉龙河小流域,大方的木格小流域,金沙的老鸦岩小流域,赫章的则安沟小流域,黔西的附廓小流域,驮煤河小流域等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遵义市5个“长治”县实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1.9km2。其中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有桐梓溱溪河小流域、遵义连阡小流域、仁怀隆堡小流域、鲁班小流域、习水的良村小流域等。六盘水市2个县共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2km2,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典型有水城双嘎小流域,六枝的岩脚小流域。

二、项目实施效益分析

贵州省“长治”工程实施以来,治理区内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抓住这一机遇,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把“长治”工程作为一项扶贫攻坚项目,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造生存环境的宏伟工程项目来认真组织实施,广泛发动群众投入到这场整治穷山恶水的生态建设运动中,掀起了兴水保、反贫困的建设热潮。通过10年来的艰苦努力,治理区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表6-2)。

1.生态效益: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贵州10余年来,“长治”工程共安排实施治理小流域248条。截止2000年底,累计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76.4km2。各项治理措施每年拦蓄泥沙1523万吨,拦蓄径流l1.7亿m3,经过治理后的地方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照片6-3),缓解了洪涝灾害的危害。15个重点防治县(市)、区治理区内的植被覆盖率平均上升15个百分点。从而使蓄水保土能力大大增强,减少了泥沙对塘、库和河道的淤积,延长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有效地避免了坝区良田好土被水打沙壅的现象,防洪减灾效益十分显著。

表6-2贵州省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调查表

毕节市观音河流域的何官屯镇,过去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1.62%,人穷地瘠,生态失调,灾害频繁,治理前的1982年4月,一场降雨量达67.4mm的暴雨,造成3人死亡,毁坏房屋上百间,上千亩良田被泥沙掩埋,损失极为惨重。1989年开始对该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起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1993年9月一场降雨量达113mm的大暴雨,却没有任何明显灾害损失,与治理前形成了鲜明对比。

赫章县1996年5月23日遭受暴雨袭击,降雨量达191mm,已开展“长治”重点治理的财神河小流域与相邻未治理的兴发沟小流域相比,汇流历时推迟半小时,洪水历时延长3小时,洪峰流量减少60%,人员无一伤亡,而兴发沟则形成挟沙水流沟33条,长100km,冲毁农田房屋,损失折款1680万元,造成13人死亡。通过实施“长治”工程,治理区昔日的荒山秃岭变得林草葱郁,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贫困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经济效益: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贵州省“长治”工程以挽救和改造坡耕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在进行坡改梯的同时,配套兴建排、引、灌等水系工程。实施坡改梯后,土壤的活土层一般都达到了0.5m以上,既保证了土不流失,又增强了耕地的涵水保墒能力。通过建设基本农田,将缓坡地改为水平梯田,将陡坡地改为梯地,耕作面变得平整,加上路通,水系配套,从而使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抗旱能力增强,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大大提高。同时,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又为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提供了基础保障和条件,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增强了农业后劲,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施“长治”以

来,建设基本农田67.4万亩,治理区每户新增0.48亩,有效地实现了治理区群众增产增收。

据统计,重点治理的15个县(市)、区治理区的粮食总产量1997年达343万吨,比1989年的242万吨增加了101万吨,增长了41.7%,平均每年增加14.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80元增加到850元,增长率为124%。如大方县木格小流域原为喀斯特高石漠化的严重水土流失区,群众生活极为贫苦,1990年人均产粮仅142kg,纯收入110元,通过以坡改梯为突破口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效益极为明显,据1996年调查,坡改梯使耕地单产大幅度提高,流域人均产粮达207kg,人均纯收入864元,有效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同时生物措施也初见成效,用材林、经果林长势良好,前景喜人(照片6-4)。

遵义市5个重点治理县“九五”期间以坡改梯为突破口,基本农田面积由治理前的84.6万亩,增加到96.52万亩,年增产粮食1.2万吨,毕节地区8个县通过10年来“长治”工程建设,实施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71.8万亩,平均每年增加粮食2.87万吨,全区粮食产量由1988年的103.8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231.76万吨,2000年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越过温饱线。

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小流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山区人民开始走上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通过治理的小流域,一般都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一是做到地尽其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实现粮食增产。二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基地,促进小流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治理区群众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许多地方集中连片,规模规范种植的经济林果,已发展成为地方的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并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可靠途径。

如威宁县自实施“长治”工程以后,全县目前已建成以苹果、梨为主的规模型经果林基地20万亩,1997年全县干果、水果产量已达3000多万公斤,县委、县政府为此做出了“依托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优质果树基地,发展县级支柱产业”的决策,明确提出了在2000年内建成3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以此实现全县人均增收300元,治理区群众增收1000元的战略目标,并且已将这一计划目标提交县人大讨论通过,正式纳入了威宁县“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目前该县主栽果品红富士苹果由贵州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进行鉴评,荣获了“贵州省名优果品”的称号。

3.社会效益:提高了农村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长治”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怀,治理区各族人民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依法治山治水的意识大大加强,改造坡耕地和大力发展经果林,开展多种经营,长中短结合的格局基本形成,为近期解决温饱,中期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被群众誉为“德政工程”(照片6-5),增强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长治”工程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长治”工程的实施中,学技术、学文化、学管理,增加了接受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机会,拓宽了与先进地区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使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得到增强。

❼ 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1、工程措施

指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2、生物措施

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3、蓄水保土

指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开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水土保持是一项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必要途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和规律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体现。

(7)水土整治计划扩展阅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土保持规划,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单位有计划地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在水力侵蚀地区,应当以天然沟壑及其两侧山坡地形成的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在风力侵蚀地区,应当采取开发水源、引水拉沙、植树种草、设置人工沙障和网格林带等措施,建立防风固沙防护体系,控制风沙危害。国家鼓励水土流失地区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并在资金、能源、粮食、税收等方面实行扶持政策,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计划地对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耕地进行治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地区的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个人使用的,应当将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列入承包合同。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可以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或者联户承包水土流失的治理。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水土流失的治理实行承包的,应当按照谁承包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签订水土保持承包治理合同。承包治理所种植的林木及其果实,归承包者所有,因承包治理而新增加的土地,由承包者使用。

国家保护承包治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承包治理合同有效期内,承包人死亡时,继承人可以依照承包治理合同的约定继续承包。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治理。本单位无力治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治理,治理费用由造成水土流失的企业事业单位负担。

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列支。在水土流失地区建设的水土保持设施和种植的林草,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对水土保持设施、试验场地、种植的林草和其他治理成果,应当加强管理和保护。

❽ 什么是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规划 是以土地整治为核心内容的规划。土地整治是指通过采取生物内措施和工程技术措容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资源能持续利用。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地域上进行的,土地整治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整治、盐碱地的整治、风沙地的整治、沼泽化土地整治和红黄壤综合整治等类型。

❾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是什么

1、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内之一,但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容,沟壑斜坡上适宜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
2、工程措施
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沟道里打坝淤地,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植庄稼,治沙效果显著。
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