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环境治理
① “一带一路”对环境治理有何重大影响
市场牵引与外交运筹“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是基于中国与沿线各国内在需求相互碰撞的必然结果,市场的牵引是双方合作的动力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集中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伊朗等重要能源生产国,以及中国、印度等重要能源消费国。能源生产与出口对于能源生产国、能源获取与进口对于能源消费国,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东亚地区正在发展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的中心,中亚能源生产国希望利用自身能源优势搭乘东亚经济发展的快车,中国则希望通过与陆上周边国家加强能源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范围扩展到整个“一带一路”区域中,西亚北非、东非各国同样需要通过能源生产与出口保证经济繁荣,与东亚新兴经济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见,市场是推动双方开展能源合作的基本力量。外交是“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体系得以构建的另一要素,在构建有利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地区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的外交工作,主要是为了实现中国国家能源战略而开展的对外活动,包括制定对外能源战略和政策,以及具体的对外交往。从对外行为的主体看,政府(包括国家领导人以及外交、经贸、能源等政府机构)承担了主要角色,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是能源外交的重要参与者,官商结合、官方外交与公共外交相结合是能源外交的典型特点。从对外行为的客体看,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既包括政府间的重要访问及各种合作协议,也包括贸易、投资、勘探与开发、技术合作、交通运输(如通道外交)等内容;既有双边合作,也有多边合作(如欧佩克、国际能源还沟?)。随着油气管线的广泛铺设,能源外交也拓展到了跨国管线的建设、运营和安全合作领域。市场与外交是搞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两个基本动力。市场为外交提出经济要求,外交为市场提供政治保障;两者不可或缺。应统筹力量,不可偏执一端。多点共举从合作对象看,“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众多,且彼此差异巨大,注定了基于“一带一路”能源外交的艰巨复杂。争取关键国家的支持、协调与关键国际组织的关系,将是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构建有利的国际关系两大重点。美国、俄罗斯、印度是“一带一路”沿线中具有关键影响力的大国。它们在区内拥有广泛的战略利益,与区内一些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紧密。美国对中国在周边地区影响力的上升保有警惕并力图加以制衡。在“一带一路”沿线,美国一直将中东地区视为其全球战略重心之一,并在中亚、东南亚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和“湄公河下游倡议”等区域合作项目。中俄关系对于双方重要战略意义不必赘言。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经营多年,视其为战略后院,而中国深化与中亚各国能源合作,则对俄利益有所触及。印度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自中东、中亚地区的能源进口量逐年增加,也正在积极开拓与相关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则在“一带一路”沿线占据重要位置。这些国家或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进口来源国,或是重要跨境运输通道的过境国,又或对地区安全事务影响很大。在推动与“一带一路”各国能源合作的过程中,与上述关键国家在相关领域中充分沟通、协调,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避免其对中国开展能源及相关领域合作采取抵制和干扰,是外交工作必然承担的任务。制定统一、协调的对外能源战略与政策,恰恰是能源外交工作的用武之地。除相关国家外,国际组织的作用亦不容忽视。上合组织、欧亚联盟、中国—东盟机制、南盟、阿盟、海合会等地区机制在区内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一带一路”建设所要依托的国际平台。依托这些国际机制,各国可以有效地共同应对各类不稳定因素、协商共建项目、实施机制创新。如依托上合组织共同应对中亚不稳定因素、依托中国—东盟机制落实现有项目并共同维护南海航道安全等。由于“一带一路”所涉大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伊斯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便显得尤其重要。协调与关脊?驶?频墓叵?,同样是外交工作的重要功能。争取良好地区环境管控关键地区问题以避免其过度热化,构建有利的国际舆论和条法环境,同样是“一带一路”外交工作的目标。“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民情、社情复杂,很多地区宗教、民族、经济、地缘政治问题交织,短期内难有实质性突破。近年来,中亚地区“三股势力”活动频繁、中亚部分国家间边防部队发生交火事件、部分国家政权非正常更替、跨界水资源争议等各类地区问题叠加,热点时有爆发。外交工作无疑是对地区问题进行国际管控,避免其过度热点化的必要渠道。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良好的国际舆论和条法环境同样必不可少。然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却存在与相关国家协调利益关系的问题,一些地区国家对中国崛起抱有较强的不适应感、甚至表现出疑虑,正视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中国与沿线各国间已有的大项目合作,如油气管线建设与运营等,多是以企业间合同予以维持和约束,缺乏政府间相关双多边条约的保障;一些国家与中国之间仍存在诸多投资和贸易障碍,亦须订立国际条法加以解决。整合官方外交、二轨外交、公共外交力量,针对重点国家、重点媒体发出声音、消虑释疑;深化与瞎毓?宜?啾吖叵?,订立有益各方的国际能源合作条法,均是外交工作的职能所在。“一带一路”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外向延伸,对于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与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4月10日,国务委员杨洁篪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丝绸之路的复兴:对话亚洲领导人”分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又将“一带一路”提升到“亚洲大家庭的事”的高度。然而,前途并非平坦,在亚洲现行的区域经济合作安排中,不同的经济体均在主张自己的区域合作发展方向。基于“一带一路”的能源外交不仅要表达中国的主张,也要为“一带一路”的构建争取良好的地区环境。(文章来自网络,供参考)
② 保护环境手抄报
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其内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③ 中国要是基建搞完了该怎么继续发展
我国被称为"基建狂魔"这个外号,是近年间才兴起的,源于近年来中国一系列大规模基建建设和超级工程。
1、公路上
2005年-2017年,中国高速公路新增7万多公里,通车总里程达12.3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美国第二10.302万公里,加拿大第三1.7万,紧随其后的是西班牙1.47万公里、德国1.297万公里、日本1.152万公里、法国1.146万公里、意大利0.672万公里、韩国0.57万公里、俄罗斯0.45万公里。
2、铁路上
中国铁路里程12万公里,世界排名第二。虽然中国铁总里程与美国差距很大,但是中国高铁占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高铁也一条一条的开通。高铁规划的四纵四横已经完成,八纵八横正在火热进行。
3、钢铁上
当今的现代文明,主体是建立在钢铁和水泥之上的,一个国家如果连钢铁水泥都不能生产,工业化和发展经济便无从谈起。
2015年全球粗钢产量由2005年的11.5亿吨增加至16.2亿吨,增长4.7亿吨,增幅为41.4%。同期,中国粗钢产量由3.6亿吨增加至8.0亿吨,增长4.5亿吨,增幅高达125.9%。2015年印度粗钢产量也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排名第三粗钢生产国。
4、水泥上
2015年全球水泥产量为41亿吨。2005年全球水泥产量为23.1亿吨,十年来全球水泥产量增长了近一倍。从水泥产量排名来看,2015年全球主要国家水泥产量排名前十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土耳其、巴西、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伊朗、朝鲜和越南。
5、技术上
在世界桥梁业流传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目前世界上所有高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建造。世界上已建成的最高的5座桥梁全在中国。在已建成或在建的最高桥梁排名前20位中,外国桥梁只占5座,中国则“霸占”了15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