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洪水的神
『壹』 《山海经》治理洪水是咋回事
【作品原文】 洪水滔天。鲧①窃帝之息壤②以堙③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④ 杀鲧回于羽郊⑤。答鲧复⑥生禹。帝乃命禹卒⑦布土⑧以定九州。 (选自《山海经海内经》)
【作品今译】
洪水铺天盖地滔滔地涌来。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用来填塞阻挡洪水,没有遵从天帝的意旨。天帝知道了非常恼火,就命令祝融在羽山脚下把鲧杀了。鲧的肚子里又生出了禹。天帝最后命令禹去散播息壤,让九州平定下来。
『贰』 大禹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难道人家不能先有儿子才出去治水吗?古代结婚那么早,大禹要是30多岁出去治水,那30岁之前有个儿子也不稀奇吧!
『叁』 治理洪水的传奇英雄是谁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们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当时的帝王尧开始起用鲧治理洪水。
鲧带领人们筑坝修堰,费了9年功夫,也没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也就是后来的山东蓬莱的处罚。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舜就命令鲧的儿子,同时也是当时已成为夏部族首领的禹继续治理洪水。禹,姒姓,名文命,字高密,号禹,禹是夏后氏首领,传说他是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是鲧,母亲是有莘氏女修己。禹接受任务以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的随从,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从冀州开始,踏遍大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开始治水。禹视察河道,发现自己的父亲鲧治水无功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而因势利导,而只是采用了筑堤截堵的办法治水,这种办法的缺点是: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会前功尽弃。因此,禹决定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引流,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
按我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禹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人们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经过13年的努力,禹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有传说认为,当年的水灾都是因为天上的水神共工造成的。
共工是个坏水神,性情凶狠,处事蛮横,专与华夏之民作对。他经常在心血来潮时,施展神力,呼风唤雨,用洪水伤害天下的人们,把人间弄得一片汪洋。禹找到共工,劝说不要再呼风唤雨和发洪水坑害人们。但共工根本不听禹好言相劝,还反驳说:“我发我的水,和你有什么关系?”禹只好水里来,水里去,顶风冒雨,察看地形,寻找黄河向东的出路。共工一看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导黄河,顿时火冒三丈,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来,于是,中原一带的洪水四处漫溢,到处横流,洪水更大了。禹东奔西跑,费尽了力气,地上的水却越聚越多,黄河水也是四处乱窜。因为共工捣乱,黄河没法疏导了。禹忍无可忍,决心带领人们驱逐共工。禹把随他治水的应龙、黄龙、白龙、苍龙都叫来,并鼓励人们一起出战。由于共工四处作恶,早就声名狼藉,大家一听说禹要赶走共工,纷纷前来参战。禹带着大家在水中拦住共工,双方厮杀起来,整整大战了一个月。禹带着人们轮流上阵,共工渐渐疲惫不堪,败下阵来,仓皇而逃。
但大禹穷追不舍。共工眼看自己在劫难逃,便向禹下跪,发誓永远不再侵犯华夏,再也不发水行恶了。禹心一软,放走了共工。禹率领大家赶走共工后,一鼓作气,把洪水排完,又马不停蹄地把黄河疏导到东海,并用太行山的石头在黄河两边筑起又高又厚、十分坚固的堤岸。这样一来才治理好了水灾。后来,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凿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们从事劳动。
『肆』 中国历史上治理洪水的人物有哪些(除了大禹)
范仲淹治理洪水的故事:相传,范仲淹初到泰州的西溪上任之际,有人曾劝他不要在这个小地方做税官,范公不以为然,笑而答道: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西溪景区内现有海春轩塔、凤凰泉、度假村及北宋丞相范仲庵的读书堂。《天仙配》中董永的家乡传说也在这里,现仍保存着董永墓、董永祠、老槐树、土地庙、辞郎河、送子头等遗迹。
如今,作为东台地方文明的发祥地,西溪旅游景区开发工程近期将全面启动。
西溪旅游区即将启动的线路工程为“三区一园”,即“梨木街”仿古商业文化街头游憩区、“泰山寺”宗教文化旅游区、“盐文化”三贤祠旅游区和“天上人间”主题公园。东台市将同时着力进行西溪人文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搜集整理历史遗迹、传说、诗词、佛教、古物等,呈现西溪旅游新景象。
东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宋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宰相,曾在这里担任过盐官。
北宋时期,东台为泰州一属地,盐业生产已相当发达,年产居淮南之首,而当时的西溪则是东台的核心之地,海滨重镇。开宝七年(974年)泰州在西溪设盐仓监管东台境内(老政区)各盐场。于是,晏殊于11世纪初首先与东台结缘。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初年,他以“神童”的才名得到举荐,并应召殿试,援笔立成,考中进士。任西溪盐仓盐官后,他在西溪建立晏溪书院,开创书院讲习教育,慕名前来听他讲学者甚众,为此他深得贫苦百姓,尤其是盐民后生的崇敬。晏殊一生好贤,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下。宋仁宗时,他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宰相)。
晏殊在东台刚刚点燃教育星火,便因任满而离去了。正当乡民们深为晏殊的离任而惋惜时,另一位杰出的人物及时填补了乡民们心灵的失落。这就是吕夷简。吕夷简(978—1043年),字坦夫,北宋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继晏殊出任西溪盐官。当时,西溪人酷爱种植天下名花牡丹,吕夷简见此,也植牡丹一株,并护以朱栏,令人不忍攀折,每春花开数百朵,海滨称为盛事。仁宗亲政后,他连任同平章事十余年,是北宋年间杰出的政治家。
后到西溪的是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吴县(今苏州)人。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监西溪盐仓。后官至参加政事(宰相),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幼年贫寒生活中对民间疾苦的体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决定了他要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事业。所以,三相中范仲淹在东台的建树最著,与东台结缘也最深,率领民众,修筑了“华夏第一堤”──范公堤。
『伍』 北宋有哪些治理洪灾的事情啊
赣州北城,也就是老宋城,从北宋建城时留下的地形图来看,它中间高,四周低,就像是一只乌龟,因此赣州古城又称龟城。当年在这里建造的排水系统,也就是福寿沟,便是依这个地形而建的。据赣州史志记载,由于赣州三面环水,北宋以前这里常常闹洪灾,而福寿沟建成之后,赣州城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洪灾。福寿沟的修建,既解决了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的问题,又可以起到防洪抗洪的作用。
灶儿巷,是赣州北城的一条普通小巷,同学们的考察活动就从这里开始了。经过上千年的变迁,这里再也不是宋时的面貌,但基本还保留着明清的风韵。古朴的青石板和硪卵石铺就的小道,曾经走过苏轼、辛弃疾、文天祥这些名垂青史的人物。
这位老表正往一个雕刻成钱状的排水孔里面倾倒洗菜用水,而下面的下水道,就是大名鼎鼎的福寿沟。这些雕刻成钱状的排水孔,同学们还是第一次见,觉得十分有趣。在他们的印象里,家里的排水孔也就是一条普通的管道而已。 仔细观察这条巷子,同学们发现倾倒生活污水的,全部都是这样的排水孔。住在这里的居民告诉大家,他们跟整个北城的10多万市民一样,至今日常生活使用的下水道仍然是北宋时修建的福寿沟,即使住的是高楼,但生活用水通过排污管最后还是要流进福寿沟。
观察灶儿巷的地形,同学们发现它从巷头到巷尾是逐渐倾斜的,有一定的坡度。同学们决定测量一下它的坡度。对已经上高中的同学们来说,这其实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他们先把整个尺子紧贴在墙角,接下来把尺子的一截折过来与上面的窗台平行,再用量脚器一量就可以得出结果。经过测量,灶儿巷的坡度为十度。
除了灶儿巷,同学们还观察了北城其他的一些街道,并测量了它们的坡度,发现它们的形状和坡度跟灶儿巷的几乎一样。于是同学们得出一个结论,赣州古城区的地形应该是个中心高,四周底的龟背型,而宋代修建福寿沟的科学依据,恰恰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个地形。这时大家还明白了赣州城为什么又叫做龟城,道理原来也在这里。
下一步,同学们将要下到北城的下水道,也就是宋朝修建的福寿沟的里面,他们的目的是在那里找到宋朝的有关依据,并且了解福寿沟里面的结构。在市政公司的帮助下,同学们掀开了福寿沟的井盖。不过,所有的人都反对同学们下福寿沟,因为里面情况复杂,他们担心同学们的安全。
为同学们下福寿沟实地考察的是文物专家万幼楠老师,其实他以前曾经下去过,这次下去,完全是为了鼓励同学们科学调查的热情。同学们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对讲机与万老师进行上下沟通。
千年的下水道,同学们即使没有下去,但在心里还是清楚里面的环境一定是相当艰苦的,否者大家就不会坚决阻止他们下去的热情了。在与万老师进行上下沟通的同时,同学们也在为万老师的安全担心。
在福寿沟里面,万老师发现了宋代的砖和瓷片,测出了它的高度和宽度。除了这些情况,万老师还告诉同学们,福寿沟的整体结构呈现的是拱型,在它的下面明显感觉到还铺有一层砖石,沿途沟的上方还建有不少的排污口。
在了解了福寿沟下面的情况之后,同学们开始测量污水的流速。
大家想到的办法就是,把不容易沉入水的泡沫饭盒撕成小片,然后计算它从上个井口流到下个井口之间的时间,再把这个时间乘上距离就是流速了。下午三点,在两个相距100米远的井口之间,同学们测量出福寿沟的流速是每分钟40米左右。
带着这个测量得来的数据和调查的结果,同学们来到了赣州市市政工程公司,这里的技术人员告诉他们,一般来讲,如果不是生活用水的高峰期,赣州其它城区下水道的流速跟这个数据基本是接近的。而拱型的下水道内部结构有利于防震抗震,下水道底部铺上一层砖石,可以使沟内不易被泥沙等淤积。而北城福寿沟的主渠道总长达12公里,基本环绕了北宋时期的整个赣州城。
赣州是座三面环水的城市。在古代,如果发生城外的水位高于城内时的情况怎么办?福寿沟会不会受洪水影响引发倒灌从而使城内出现洪灾呢?带着这个疑问,同学们决定还得考察一下福寿沟的出水口。可是大家发现,赣州城经过修建江堤以后,现在的下水道出水口都已经是现代的产物了。站在江边,望着滔滔江水,一个猜想涌上大家的心头,福寿沟的出水口会不会跟江水的涨落有关呢?
他们决定再次请教万老师。万老师告诉同学们,古老的福寿沟原来的入水口还设计有一个木质的水窗。万老师告诉大家,“古人利用了力学原理,当城内的水高于城外两条江的水的时候,它利用水的自然冲力,把这个水窗门,也就是闸门冲开,水就出去了,如果说遇到了洪水季节,两江的水高于城内,这个时候它又利用两江外面的水力冲力,把这个门关上,那么这个时候,城内的水肯定会高,那么不要紧,赣州城内有很多水塘、荷包塘、木彩塘、清水塘,它可以进行调蓄,所以不要紧,等这边水一落下去,它塘里面的水又冲出去了,所以这个赣州城就不会有洪灾。”
千万别小看这些小水窗,当年正是它,解决了城外两条江,也就是章江和贡江可能引发的洪水倒灌入城的大问题,从而才避免了城内居民不会受到洪水的威胁。同学们觉得一千多年前的设计者,能够巧妙地利用江水的涨落排洪防洪,很了不起。
如果说世界上尚存的最有名的古下水道,大家一定会想到古罗马的排水系统,但那早已成为一个文明的象征。而赣州北城的福寿沟,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但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依然在使用它,它也依然在保护着这座城市不受洪水的侵袭。
这正是福寿沟伟大和神奇的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985年的3985年中,中国发生较大洪灾1029次。其中黄河流域自先秦到1945年,有617个年份发生较大水灾,决口泛滥1590次,大改道26次。平均三年二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长江流域从公元前185年到1949年的2134年中,共发生大洪灾221次。
公元前132年,黄河在濮阳瓠子河段决口,洪水泛滥淮泗,淹及十六郡。“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公元11年,黄河再次决口,泛滥冀、鲁、豫、皖、苏等地近六十年。北宋,1056年夏,“京师(开封)雨,两月余不止……河北、京东西、江淮、夔、陕皆大水”,开封一带“民庐室及军营漂流者,不知几千万区”,“京东、北累岁饥歉,民多流移,近兖州称民有夫妻相食,而村野新殡率被发掘啖其尸肉。”1933年,黄河在河南多处决堤,水灾波及30个县,受灾273万人,死亡12700人。1938年,国民党部队为阻止日军西侵,炸开黄河堤,淹没苏、豫、皖44个县。不仅没有阻止住日军,反倒使600多万老百姓遭受空前浩劫,漂尸成片,饿殍塞途,死伤89万人。
1870年,长江流域上起四川、下至安徽,几乎同时遭受洪灾的袭击。1931年,特大洪水又扫荡了长江沿岸7省200多个县,受灾面积15万平方公里,灾民2800多万,淹死14.5万人,直接损失13.1亿银元。1935年,长江流域再次遭遇特大洪灾,6个省受灾,灾民1000多万,死亡14多万人。汉江下游一片汪洋,淹死8万多人。
珠江从明朝到清乾隆年间,共发生水灾210多次,平均2年一次。从嘉庆至建国前的165年间,共发生洪灾137次,几乎年年决溢。1915年,珠江发大水,淹没农田650万亩,灾民380万。梧州市水淹至三楼,广州被大水泡了7天,许多市民在房顶生炉做饭,又值大风酿成火灾,一时间,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居民死伤惨重。有10万多人死于这次水灾。
辽河从1031年至1895年的864年中,发生了70多次大洪灾。据《辽阳志》记载,1557年“大水之后,一望成湖,籽粒无收,远近居民,家家缺粮,卖妻弃子,流离失所,入冬以来,日甚一日。民愈窘迫,始则掘食面土,继而人相食。”
1932年,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64个县市受灾,哈尔滨市被淹一个月,最大水深达5米,全市30万居民中,23.8万人受灾,2万多人死亡。
『陆』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很多治理洪水的情节
为什么中国和西方的神话中都经常出现大洪水?是否是同一场?史前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在人类学家和神话学家的研究中发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早期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与记忆,也因此产生了各界特色的创世神灵与治洪英雄。
神话是吸引人也是不断变动的,大洪水故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复杂化了,许多洪水故事加进了各种斗争和再造人类的主题。英国著名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家弗雷泽曾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130多个印第安种族中,以大洪水为主题的神话普遍存在。文字诞生之后,几乎每个文明都在描绘大洪水的可怕。关于大洪水的最早的记载,见于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写的泥砖。
公元前3500年前的苏美尔泥版文书中说:那种情形恐怖得让人难以接受,风在空中可怕的呼叫着,大家都在拼命的逃跑,向山上逃去什么都不顾了,每个人都以为战争开始了;在《旧约·创世纪》中如此描绘大洪水: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极大,于是宣布将使用洪水,毁灭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但是,上帝命令义人诺亚建造一个巨型的方舟,给人类留下活口;
苏美尔文明经典《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说: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阿兹特克文明的《奇马尔波波卡绘图文字书》中: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了洪水之中;
玛雅文明神圣典籍《波波武经》中也说:这是毁灭性的大破坏......一场大洪灾......人们都淹死在从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
在中国的远古传说里,大洪水的原因是共工怒撞不周山,水神共工和颛顼发生战争,共工败给颛顼后一怒之下,撞折了支撑天的不周山以致于天崩地陷,洪水滔天。中国古代典籍很多都涉及到,如此记载:
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山海经·海内篇》)当饶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横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日鸿水(《孟子·滕文公》)
而现代科学则力求给予解释,认为大洪水的原因可能是五个方面:外来行星撞击说、地球火山爆发说、地球轴线异动说、北纬地质变化说、潮汐锁定作用说。
『柒』 中国神话中哪位神治理好了洪水
中国神话中的第一次大洪水和“共工怒撞不周山”的传说有关,这个传说至少有两个版本,一是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未成怒撞不周山;另一个是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共工败,就一头撞向不周山,谁知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被共工一撞便断了,于是半边天塌了下来,天上露出大洞,大地也裂成沟痕,洪水从地底喷涌而出,滚滚浪花泻满大地,一片汪洋。据《淮南子天文篇》载:惜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与祝融的争斗记载在《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中: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补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以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两个神话故事很相似,结果都是共工怒撞不周山,致使不周山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人类在此情况中已无法生存。造人的女娲眼见此惨烈灾祸,便炼五色石用来补苍天,断了大鳖的四脚当柱子用来撑起四方,杀黑龙以救助冀州,堆积芦灰用以止住大水。苍天补好,四方也正了,大水干竭,天地才算又奠定了,谨慎善良的人得以存活。
女娲补天,在《淮南子·览冥篇》中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虽然这则神话故事里没有像其他的故事一样明确地指出当时的人类正在败坏,但是却也同样地告诉人们,只有善良的人才能被留下,进入新的历史中。
另一则洪水神话是发生在尧帝时代,《书经.尧典》说鲧治水用了九年,《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在外十三年,所以这次大洪水前后持续有二十二年以上。当时大地一片汪洋,人民没有居住之地,《孟子.滕文公下》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由此可见,这次大洪水肆虐大地,民不聊生。起先鲧被派去治理洪水,他用堵塞的方法使洪水反而愈治愈烈,治理洪水九年不成功。后来鲧的儿子禹被派去治水,当时的天帝是虞舜。禹治水之前,曾得到河神的帮助,授予他一张治水的地图(《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他改堵塞为疏导,结果成功了,洪水平息,解救万民的痛苦,得到人民的爱戴。
《书经.大禹谟》说“洚水儆予”(上天用洪水来警戒人类)说明了这场滔天洪水发生的原因。在中国历朝历代,君王就像是该朝的表帅,君王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臣民的道德举止。而大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德行相当崇高的君王,他治水时 “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精神最为人称道。因此当时中国的百姓能在大洪水中得救,实在不能说与大禹使整个国家社会的民风转为纯朴高尚无关。
『捌』 大禹下决心治理洪水是因为什么
起因:
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版没了庄稼,淹没了权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
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
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8)治理洪水的神扩展阅读:
历史意义: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玖』 共工是最早的治水神,他参与治理过史前洪水,为什么不使用水系法术退水而是搬山堵水
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神,其中许多参与了罕见洪水的处理大禹治水是对的。他参与治理过史前洪水,不使用水系法术退水而是搬山堵水
事实上,洪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第一个控制洪水的是水神的联合工作然而,虽然它被称为这个名字,他不能使用水系统的魔术。是因为共工搬山堵水,治理水患很有成效,又将具有控水能力的神兽当作坐骑其实这场洪水延续了很长时间而最早治理洪水的就是水神共工,然而它虽然叫这个名字但是他却不会使用水系法术。
『拾』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人。
传说禹带领人们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解决了黄河水患,舜年老时,禹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