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整治
① 唐太宗采取哪些政策治理国家
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
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
② 唐太宗对如何治理国家有怎样的认识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他像荀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③ 唐太宗制定了哪些法令来治理国家
他任命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武德律》制成《贞观律》。《贞观律》的刑罚比《隋专律》减属轻了许多,其中去掉死刑92条,其余还有不少地方都把刑罚减轻了。后来,唐高宗又让长孙无忌组织19名法学家,特地为《唐律》做注解,即《唐律疏议》。
这是封建社会最完备的法典,成为此后各朝制定法律的蓝本。
除了“律”(即刑律)以外,唐太宗还诏令大臣们制定了“令”“格”
和“式”等法规。“令”是国家的制度和政令;“格”是文武百官的职责范围,是考核官员的依据;“式”则是包括尚书各部在内的各个部门的工作章程。“律、令、格、式”四个方面,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国家的政治制度到社会经济生活,以及民间的婚丧嫁娶等,都有详细的条文规范。不论谁违反了这些规定,都须按照刑律来定刑判罪。
④ 李世民实行了怎样的治理国家措施
以儒家为主流思想!
1.吸取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使内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容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2.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任用贤臣、重用魏征,赏识魏征才华、采纳意见!
3.在教育上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
4.在农业上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减轻赋税徭役。
5.与外国交流合作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
6.少数民族促进国家稳定,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⑤ 唐太宗当政时期,采取了哪些政策治理国家
贞观之治
一、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一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二、开放国境
由于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的衰落,西方变得支离破碎。而唐帝国尤其是贞观时期的唐朝更是当时世界唯一的文明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
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纷纷赞叹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唐朝的各国人,大多数以成为大唐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时期的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全开放的时代,比汉朝的仅限于贸易和传教还要开放,以至于各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来到唐朝一睹唐帝国的的风采,唐朝政府还设立了流所(和现在的使馆差不多),颇为开放边境和关口。极尽吸收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有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
日本民族并不高明,它只是善于学习而已。这个步子比别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落后但不固执。当外来文明入侵时,它总是虚怀若谷地主动接受比本民族先进的文化,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接受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使自己快速跃进到先进民族的行列。 一个民族落后并不可怕,固执才是最可怕的!
三、政治清明
贞观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基本廉洁的时期,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尤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警告贪污者,而是以身作则并制定了一套尽可能科学的管理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管理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本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四、分权制度
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成功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五、商业发达 中国封建王朝历来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再有“士农工商”之传统,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农人要低好几个档次。这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将眼光放到很远。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 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⑥ 唐太宗治理国家主要措施是什么
前期的李世民汲抄取隋失败的教训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再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编辑本段]〖盛世景象〗
⑦ 唐太宗当政时期,采取了哪些政策治理国家
第一,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回。
第二,答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第三,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第四,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他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能臣。
第五: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⑧ 李世民治理环境采取的措施
唐太宗时期,从南到北,自西徂东,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面对这种种灾害,唐太宗是如何防治的呢?
1、灾害预防。唐太宗作为唐朝的创建者,曾经亲眼目睹了既盛且强的隋朝如何在一夕之间分崩瓦解,走向灭亡,深知人民群众/载舟覆舟0的巨大力量。自然灾害虽然是非人为因素所致,但由于此时人民身处水火、生活维艰,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各种群体性反叛,危及政治统治的根基,包括隋朝在内的历代农民造反,就大都有自然灾害的影子。因此,对自然灾害,唐太宗特别注意通过兴修水利、建立义仓等加以事前预防。
兴修水利,可以水旱双防,一举两得。唐太宗对此十分重视,在他提倡和支持下,当时各地先后兴修各种水利工程达20余项[3](P114-116)。这些工程,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在预防旱涝方面确实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比如沧州刺史薛大鼎,“以州界卑下,遂决长芦及漳、衡等三河,分泄夏潦,境内无复水害”[2](《薛大鼎传》);瀛州刺史贾敦颐,“州界滹沲河及滱水,每岁泛溢漂流居人,敦颐奏立堤堰,自是无复水患”[2](《贾敦颐传》)。
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一个直接的后果便是灾民缺衣少食,因此,如何备荒就成为防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引起政治家的关注,《礼记#王制》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至迟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学会储粮防灾。唐太宗时期更加重视粮食储备,当时国家设置了多种粮仓,其中专为备荒防灾而设的是义仓,它如正仓、太仓,也具某种备荒防灾功能。
义仓,也叫社仓。义仓之设,始于隋代,当时“诸州百姓及军人......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账检校毎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4](《食货志》)。唐朝建立后,高祖时期,国家未宁,不遑建立。唐太宗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说:“今请自王公已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唐太宗认为戴胄的建议“既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敛,利人之事,深是可嘉”,于是下令“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2](《食货志下》)。贞观十八年秋,易州水灾,史书就明言开“义仓”[1](《帝王部#惠民》)赈给之。
正仓,即唐代的县仓和州仓,主要囤储当地人民所缴纳的租税。正仓起源甚早,秦代就已经存在唐代正仓始设于唐高祖武德年间,但尚不普遍,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加以完善。正仓的主要功能是受纳租税,支付地方官员的禄粮和其他因公在役人员的口粮,但也具有一定赈济功能,尤其在唐朝义仓设立之前,官方的主要赈济机构就是正仓。
太仓,即设置于京城长安的中央粮仓。唐代,太仓作为中央粮仓,主要是为京城的皇室、官僚、军队及其他因公在役人员提供公粮,但也具有为京城一带“备水旱”[5](《食货志三》)的功能。为此,唐太宗时期,每年需从东南向关中水陆漕运20万石粮食。
除了兴修水利、建立粮仓之外,唐太宗还通过祭祀祷告、仁政修身等方式,力图取悦上天、趋利避害,这将在下面的灾害应对部分合并论述。
2、灾害应对。自然灾害,虽然可以事前进行预防,尽量使之减轻或消除,但它一旦来临,就需要认真应对。从唐代文献来看,唐太宗时期对灾害的应对方法主要有仁政修身、祭祀祷告、赈恤救助。
先说仁政修身。古人有这样一种观念:当一个君主的作为符合天意时,就会风调雨顺,万物和谐, 祥瑞骈至;而当一个君主的作为悖逆天意时,上天就会呈现一系列反常和奇怪现象予以警示,如果君主仍执迷不悟,继之就会降下种种自然灾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君主及时修德改过,则会“去危而就安,转祸而为福”[2](《天文志上》)。贞观八年,有彗星见于南方,长6丈,经百余日乃灭。唐太宗马上意识到这是“由朕之不德,政有亏失”,魏徵也认为“但能修德,灾变自销”[6](《灾祥》)。每当出现灾异之时,唐太宗都会深自反省,而当自然灾害形成时,唐太宗更会从个人修身到实行仁政,采取多项措施,祈求上天减轻或消除灾害。贞观十一年七月,因发生水灾,太宗“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6](《灾祥》);十三年五月,因“自去冬不雨至于五月,甲寅避正殿,令五品以上上封事,减膳,罢役,分使赈恤,申理冤屈”[2](《太宗纪下》),史书称效果立见,很快就普降甘霖;十七年三月,因久旱不雨,太宗“令覆囚使至州县科简刑狱,以申枉屈,务从宽宥”[1](《帝王部#弭灾》);同年六月癸巳,“以旱不视朝”,乙巳,又下诏:“今避兹正殿,以自克责。尚食常膳,亦宜量减。京官五品已上,各进封事,极言无
隐”[1](《帝王部#弭灾》)。
次说祭祀祷告。既然上天可以对人的行为作出不同的反应,那么直接向上天以及分管方面的诸神祷告,也就可以成为防灾救灾的一个重要方法。从诸书来看,唐太宗时期每年都要向皇天后土、四时节气、山岳沟渎等各路神仙进行祭祀,其目的自然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自然灾害来临之时,各种祭祀祷告就更是必不可少。贞观二年六月,京畿一带闹蝗灾,“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举手欲吞之。左
右谏曰:‘恶物或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上天大概为唐太宗的仁恻所感动,这一年竟然“蝗不为灾”[7](卷192)。贞观三年六月,因为大旱,太宗“遣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左仆射房玄龄、工部尚书段纶、刑部尚书韩仲良,祈雨于名山大川”[1](《帝王部#弭灾》)。
再说赈恤救助。仁政修身是一种应对自然灾害的泛泛的做法。这种做法中实际包含了在今天看来与救灾无关或曰无直接关系的一些内容,比如释放宫女、“申理冤屈”等,而赈恤救助则是与救灾有直接关系的做法。贞观元年夏,山东诸州大旱,于是“令所在赈恤,无出今年租赋”[2](《太宗纪上》);元年、二年,水、旱、蝗灾接二连三,关内人民生活无着,“民多卖子以接衣食”,面对这种情况,太宗下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7](卷192),后又进一步大赦天下;三年六月,关内诸州发生旱灾,遣中书舍人杜正伦等往关内诸州慰抚;八年七月,陇右山崩,山东、河南、淮南大水,太宗派使者一方面“申理狱讼,多所原免”,一方面“分道赈恤饿人”[1](《帝王部#弭灾》),十一年,东都洛阳一带遭大水,太宗下令“诸司供进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废明德宫及飞山宫之玄圃院,分给河南、洛阳遭水户”[2](《五行志》);同年,黄河泛滥,陕州、河阳等地遭水灾,太宗亲往视察灾情,并“赐遭水之家粟帛有 差”[2](《太宗纪下》);二十一年,河北诸州大水,“遣屯田员外韩赡等分行所损各家赈恤”[1](《帝王部#惠民》)。十年、十五年、十八年,关内、河东一带、泽州及庐、濠、巴、普、郴等州先后疾疫流行,唐太宗都“命医赍药疗之”[2](《太宗纪下》),“遣医往疗”[1](《帝王部#恤下》)。
唐太宗统治初年,还实行过一种特殊的救灾做法——就食。所谓就食,就是政府允许受灾地区的人民暂时到没有受灾的地区去取得粮食,安家度日。在义仓设立以前,一旦出现水旱灾害之后,国家设有正仓的地方都是以正仓的储备粮进行救荒,没有正仓的则只能就食他州。贞观二年,“天下诸州并遭霜涝”,邓州“一境独免,当年多有储积,蒲、虞等州户口尽入其境逐食”[2](《陈君宾传》)。《资治通鉴》卷193“唐太宗贞观四年条”说:“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可见灾民就食的地方不仅是邓州,还有其他地方。通过就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灾民的生存问题。唐太宗的统治备受后人称赞,其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唐太宗重视民生,尤其是在大灾时期总会想方设法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就食仅是唐太宗在义仓普遍设立以前解决灾荒问题的一个权宜之策,义仓设立后,就食的作用便逐渐下降。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唐太宗时期,赈恤救助并不都是临时性的急就章,有些方面已经法制化,比如唐代规定:“凡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已上免调,损七已上课役俱免。”[8](《租税上》)这说明在历代救灾经验的基础上,太宗时期的救灾工作已经逐渐形成一定可资遵循的模式,在当时的条件下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综上所述,唐太宗统治时期,自然灾害频仍。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自然灾害,唐太宗通过兴修水利、建立义仓等进行了有效的事前预防,而当自然灾害到来时,则又通过仁政修身、赈恤救助等进行了多方应对。太宗统治时期被后人誉为贞观之治,这样一个盛世局面的出现显然与此一时期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有效预防和应对有密切关联。这启示我们,一个安定繁荣的社会,并不意味着没有危机或灾害,而在于政府应该如何对待危机或灾害。如果政府面对危机或灾害能够想民所想,未雨绸缪,恰当应对,就有可能化危机为转机;如果不负责任,对人民的疾苦安危漠然处之,那么即便是原本不太大的问题,也会酿成巨大的危机或灾害。唐太宗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⑨ 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统治对当代国家治理提供了哪些启示
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局面共同点: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思想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
唐太宗(公元598年1-公元649年),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统治,开创“贞观之治”盛世局面。
1、政治经济上﹕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2、文化上
④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3、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
⑤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共同拥戴,北方各民族尊称他为“天可汗”。
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⑦唐太宗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派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友好往来。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对外交往更具开发性,社会出现了国家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关系友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时,他的统治也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唐玄宗从公元712年登上帝位,到756年被迫退位,在位40余年。唐玄宗统治前期很有作为,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等人为相,因此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现象,史称“开元盛世”。
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劳力;第二,改革实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第三,玄宗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第四,发展农业。
在外交方面,玄宗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王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繁荣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开元盛世”期间,唐代人口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唐代的商业亦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全盛的阶段。
⑩ 唐太宗治理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什么
抄1、指导思想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2、人物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3、人物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