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的太湖
『壹』 太湖蓝藻该如何治理
2007年太湖无锡“水危机”之后,在国家水体污染治理重大专项和省、市各级地方政府太湖治理专项的共同努力下,太湖的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太湖地区做起了成功的示范工程。
邓建才建议,太湖地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长三角地区,改善湖体水质除了控制内源释放,关键在于流域污染治理,从源头上进一步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同时,要从根子上解决蓝藻暴发问题,应确立治藻先治水的理念,严控污染物入湖,入湖河道口设立生态缓冲区;同时定期清淤,削减内源污染,逐步恢复自然净化能力,从源头减少蓝藻的产生。来源:科技日报
『贰』 吴越在治理太湖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针对太湖的地势特点,吴越在治理太湖水利上,采取的措施有:①开浚出海干河,建立排灌系统,以三江为纲,提絜横塘纵浦的河网。②普遍设置堰闸,随时调节水位,这样既可以控制旱涝,同时又能防止海潮的侵袭。③兴建海塘防御工程,保证内陆水系安全。④创设撩浅军,建立分区负责的养护制度。其职责有疏浚塘浦,罱泥肥田,修堤,种树,养护航路等等。这是一支因地制宜,治水治田相结合的专业队伍。⑤制订法令,严禁破坏水利。这是一个治水与治田结合,治涝与治旱并举,兴建与管理兼重的水利规划。
『叁』 太湖蓝藻的治理方法
开展治理工作,困难重重,无锡太湖蓝藻污染程度深、扩散面积大需要时间分段实施:
一、在处理水域外围设置500m的水生植物浮床,并设置多个漂浮式水上围隔,每个围隔长500m。
二、在围隔内投加表面活性物质,通过扩散双电层的作用(核心技术之一),将蓝藻颗粒聚集成团块
三、多功能水质净化船开动强大的超微气泡发生器在水面作业或在原地做360°旋转运动,和上下的充气将蓝藻及沉淀在湖底的藻泥团上浮于水面,便于收集(核心技术之二)。
四、摩托艇在水面用围栏绳将聚集蓝藻顺风向赶至一个方位,使其集中
五、多功能水质净化船打开艏开门,放下翻斗格栅,和离心机抽吸系统,以五公里/小时作业速度收集、打捞蓝藻
六、装满蓝藻的翻斗格栅,通过液压装置自动将蓝藻水导入机械脱水机。高效率的机械脱水系统,迅速将藻泥和水固液分离(核心技术之三)
七、脱水后蓝藻用自动刮刀下卸,用输送管装袋
八、运输船不断将袋装脱水蓝藻上岸处置
该方案特点及创新点:
1.多功能环保工作船集充氧曝气与应急电源于一体。
2.高效的双层电符作用使悬浮于水中的蓝藻快速成团化、集聚化。
3.船上的超微气泡发生器产生超微气泡使蓝藻浮出水面形成集中收集。
4.整个蓝藻的聚集、打捞、脱水过程中,多功能环保作业船需要运行三遍,第一遍使水体产生负离子,第二遍使水体产生正离子,第三遍使蓝藻聚集。每次操作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多功能环保作业船可以在几个围隔中进行交叉作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使用上述办法即双层电符+超微气泡作用使沉积在湖底的死亡蓝藻藻泥集中浮出水面,并通过收集移出水生生态系统之外,彻底解决自来水厂水体腥臭无法去除等严重问题,大大降低水厂夏季制水成本,并大大提高了自来水的内在质量。
6.固液分离技术及设备使进入装置的藻水迅速分离、脱水形成藻浆装袋,与连续作业的管道相接合,效率大大提高。
『肆』 吴越在治理太湖水利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太湖圩田建设鼎盛时期是在五代的吴越时期。吴越王钱镠对于太湖地区的农田水利进行了大力的修建、改造,经过80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太湖地区变成了一个低田不怕涝,高田不怕旱,旱涝保丰收的富饶地区。
这充分反映了吴越时期,太湖地区的水利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吴越在治理太湖水利上采取的措施,一是开浚出海干河,建立排灌系统,以三江为纲,提絜横塘纵浦的河网。
二是普遍设置堰闸,随时调节水位,这样既可以控制旱涝,同时又能防止海潮的侵袭。
三是兴建海塘防御工程,保证内陆水系安全。
四是创设撩浅军,建立分区负责的养护制度。
五是制订法令,严禁破坏水利。这充分反映了太湖地区在圩田工程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
太湖圩田
『伍』 你认为治理太湖,应采取哪些措施
一是严抄格控制新污染源。袭
停止审批化学制浆造纸、制革等六大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同时,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对通过“提标升级”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但在太湖流域没有环境容量的企业,由政府引导向苏北、沿海地区有序转移,严控污染产业盲目梯度转移。
二是淘汰落后产能。
关闭小化工、纺织染整、冶金等重污染企业。
三是强化铁腕治污。
对企业实施停产整治,实施限产限排,对违法行为进行重点督办。
四是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和区域环境资源补偿。
按照“环境是最重要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理念,展开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试点。
五是全面启动预警应急监测。
组织开展环太湖巡查监测,建立重点湖泊水污染与蓝藻监测预警日报、应急快报制度,提高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运行水平。
『陆』 如何综合治理太湖
太湖鱼米香,一直以来是太湖人的骄傲。近来太湖水污染甚为严重,蓝藻频发,居民用水受到严重影响。
个人角度:不能乱扔杂物,不可乱捕杀水生物,也不可随意放生物种入湖,做到人人爱护环境,监督个人行为。
周边厂家:严格控制厂商的排污,进行有效监控,这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力配合。
社会舆论的呼吁,生物专家的科学整治,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仅仅出自于个人理解,若有失偏颇,请各自斟酌。
『柒』 吴越在治理太湖水利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吴越在治理太湖水利上,采取的措施有:①开浚出海干河,建立排灌系统,以三江为纲,提絜横塘纵浦的河网。所谓三江,是指吴淞江、娄江和小官浦,这是太湖地区三条出海的干河。在三江之间,布置了秩序井然的河网,“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十里而为横塘”,使其流通于高田和低田之间,这样就保证了在干旱时有足够的灌溉用水。在受涝时,又可充分发挥排水作用。②普遍设置堰闸,随时调节水位,这样既可以控制旱涝,同时又能防止海潮的侵袭。③兴建海塘防御工程,保证内陆水系安全。④创设撩浅军,建立分区负责的养护制度。其职责有疏浚塘浦,罱泥肥田,修堤,种树,养护航路等等。这是一支因地制宜,治水治田相结合的专业队伍。⑤制订法令,严禁破坏水利。这是一个治水与治田结合,治涝与治旱并举,兴建与管理兼重的水利规划。
『捌』 有哪些人都曾经治理过太湖水道
永乐元年(1403)户部尚书夏原吉主持过一次成效显著的疏浚工程,继夏原吉之后,周忱、徐贯、李充嗣、林应训、吕光洵、海瑞等,都曾对太湖水道作过较大规模的治理,对排洪都起过一定作用。
『玖』 太湖治理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在持续治太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认识到了要打赢太湖治理的“关键仗”,还是要在加强污染源头治理下功夫,因此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要求,通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太湖之美,释放出的远远不是可观数据、铁腕硬招所能涵盖的能量。太湖之水的变迁,正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太湖治理的成功经验再次启示我们,绿色发展之路才是永恒发展之路,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打造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
『拾』 太湖有哪些治理工程
太湖流域除了水体污染之外,还有洪涝灾害的威胁。太湖流域有3万平方千米为平原,占流域面积的六分之五,地势十分平坦,因此一遇稍大的降雨,即发生泛滥,极易成灾。在总体上讲,太湖流域虽然水资源量较为丰富,但是流域农业发达,又是水稻高产区,农业用水量特别大。加上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较快,工业用水量也大大增加,这样水资源量已出现供需矛盾,据初步计算,遇到干旱年,需从长江引水100亿~200亿立方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过长达27年的讨论研究,于1985年7月出台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方案。这一方案同时考虑防洪、供水、航运和环境保护,按照“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全面发展、分期实施”的方针,安排各项措施。治理方案的主要措施包括十项骨干工程。
十项骨干工程可以概括为“拓浚河道,加固堤防,增设抽水”三大类,总计拓浚和新建河道达20条,总长454千米,土方2亿多立方米,加固和新修湖堤、河堤共560千米。在长江沿岸和杭州湾增设抽水站7处。大部分既可排水又可引水。这些工程建成后,能起到丰富水源、改善水质、免除洪涝、控制调度等作用。
综合治理方案在沿长江一线拓浚和新辟河道7条,并增设7座抽水站,这既可把流域洪水和地区涝水排入长江,又可引长江水补充流域水量之不足。据初步计算,最大引江能力达每秒1000立方米。引水沿线经过太湖西部缺水地区,既满足了该地区工农业用水的需要,同时可以将大量的水引入太湖,经太湖调蓄后,供给杭嘉湖地区和黄浦江,解决这些地区的用水需要。从长江引水,并经太湖调蓄,将水送到各用水地区,是太湖流域长期供水计划的主要措施,可以保证流域内今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它将大大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