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牵手
A. 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什么
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是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B. 社区治理与社会治理关系
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如果社会治理不好,社区想独善其身也很难。如果社区治理不好,这个社会也不会安定。
社会治理是一个上层建筑的东西,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在宏观层面上加强管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是实现良好社区治理的基础条件。良好的社区治理,也为社会治理水瓶的提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C. 社会治理是什么时候提出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治理的命题,标志着我国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治理命题的形成与提出,离不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及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发现社会、关注社会、从管理社会到创新社会管理是十六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主线。
(3)社会治理牵手扩展阅读:
另外,河北省委党校韩立红同志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之道——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经验研究》书籍。这本书从总体上看,这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之道的著作。
中国一直以来就有以道御术的传统,对基本经验的研究其实是对道的研究。这里的道,包含历程、规律、趋势三重含义。历程指社会管理的发展历程,该著作以历史梳理总结为笔法,以中共党史为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考察;
规律指对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的探讨,也是对基本经验的总结;趋势指对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势的展望与预测。对历史的读、学、思、析、研,是为了明鉴未来,开创未来。
该书既有对当前实际问题、实践创新的科学总结,又有对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未来展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理论创新能力的政党,不但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超强的反思能力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D. 十九大和十八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提法有什么区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E. 什么叫社会治理它有哪些特征
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在这里,“过程”的涵义是:社会治理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延续性——社会治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既不能靠制定一套“一刀切”的规章条例,试图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也不能靠一场“运动式”的大轰大嗡,试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这两者,恰恰是以往“社会管理”的最显著的特点。
社会治理必须倡导“调和”。社会本身是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通常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中。所以,不能试图用某种强力乃至蛮力去“支配”社会。而是要让社会本身发挥其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乃至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社会治理需要高超的“治理艺术”,在收放张弛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以往的社会管理的缺陷,恰恰是过于迷信强制力量。
社会治理必须兼顾“多元”。社会是由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构成的,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都是不一致的。因此,社会治理必须非常重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论多数少数,不论强势弱势,不论公立民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错把高高在上的施恩赐惠当成了最高境界,而且极具“社会排斥”的色彩。
社会治理必须注重“互动”。要引导全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尤其是针对长期目标的利益共识,就要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使多元主体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在沟通交流、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在行动上,也应该是互动型的,上下配合,同心同德。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是“一言堂”,急功近利,短视而只顾眼前利益
F. 如何理解"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一)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内核和基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质,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要求。从逻辑关系上讲,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目的,依法治国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路径。我们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保证。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社会治理的权力属于人民,社会治理创新必须以人民为主体,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法治化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治理模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依靠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互助、共同富裕等一些基本价值观和制度来维系。更加注重和依靠法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既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路径和方向,也是重要保障。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越完善、越成熟,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将越厚实、越牢固。
(二)社会治理创新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条件和动力。没有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什么事也办不成。首先,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只有社会治理创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才能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营造良好条件和环境。其次,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通过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既可以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也可以为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并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供重要平台和载体。第三,随着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组织活力的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自治意识、民主意识将越来越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不断增强,将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三)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共同归宿是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由此可见,无论是政治层面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是社会层面的社会治理创新,在最终目的和归宿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G. 推进社会治理现化,需要坚持什么和什么相结合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坚持顶层设计型改革和问题倒逼型改革相结合,既要总结回社会治理发展规律,通答过自上而下的途径推进制度建设,也要总结全国各地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及时将可复制的地方经验纳入国家政策体系中。
H. 什么是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 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版的人民群众的力量,运权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保障 社会稳定的社会系统工程。
I. 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到的社会治理体系有哪些不同
19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到的社会治理体系,总体的思想是相同的
J. 党的19大报告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文什么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