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球治理的建议
1. 为什么在当今世界需要加强全球治理
一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即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应当是超版越国家、种族权、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二是全球治理的规制。即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实现人类普世价值的规则体系,包括用以调节国际关系和规范国际秩序的所有跨国性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等。
三是全球治理的主体。即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制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类:(1)各国政府、政府部门及亚国家的政府当局;(2)正式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
四是全球治理的客体。指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类的、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的跨国性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态环境、国际经济、跨国犯罪、基本人权等。
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涉及到对全球治理绩效的评估,集中体现为国际规制的有效性,具体包括国际规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适应性、政府能力、权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识基础等。有学者把上述五个核心要素转化成五个问题:即为什么治理、如何治理、谁治理、治理什么、治理得怎样。
2. 如何看待全球治理中国理念和方案
中国作为二十国集团创始成员,始终在为推动该机制成熟完善和有效发挥作用而不懈努力,作出了有目共睹的突出贡献。
在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方面,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火车头”。据统计,2008至2013年,中国经济维持7.7%以上的高增长,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总量的贡献率高达37.6%。中方在历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宣布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切实得到落实,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大。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重大倡议和机制建设,致力于在亚太地区构建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性经济格局,让地区和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这将为二十国集团实现未来5年整体经济增长额外提高2.1%的全面增长战略提供更多信心保证。
在促进全球经济治理方面,中国积极参与议题讨论,不遗余力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二十国集团成员提出的近千项改革建议中,中国贡献了约15%。在二十国集团历次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倡导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推动货币体系多元化,努力营造有利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中国积极响应加强国际金融机构救助能力的倡议,以实际行动支持欧洲摆脱欧债危机,帮助发展中国家抵御金融风险。作为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成员,中国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更在各种场合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致力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是推动全球经济架构更加公正合理的建设性力量。
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弱复苏态势,主要经济体表现有好有坏,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难度进一步加大。二十国集团自身也处在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的关键阶段,亟须在制度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中国在布里斯班峰会上不负众望,再次为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指明道路,带来希望。推动会议在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加强税收和反腐合作、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应对埃博拉疫情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发出积极声音,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新兴市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树立了在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事务中的领军形象。
3.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说说大国应该如何加强全球治理
首先从人类学来说:大国必须合作也只能合作,文明到达一定的程度,我们就用宇宙观点来看地球,就就会碰到第一个问题,地球会毁灭吗?地球在毁灭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找第二个地球呢?一个国家是无法完成这样大的任务的。
4. 对于全球治理,中国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方案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应“有守有攻”
面对当前世界市场失灵、全球治理机制“力不从心”的现实,中国如何才能为全球治理提供支持的“压舱石”?多名中国政经专家开出了自己的“中国方案”。
桑百川认为,中国应做好三件事:坚定维护多边体制的治理地位、推进G20机制化以及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他解释说:“‘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对外发出的倡议,更应该被建设成惠及各方共同发展的平台,愿意参与进来的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共商发展大计。”桑百川认为,中国在参与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同时,更应积极主动地向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比如“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他说:“未来,我们应当向世界推出更多类似的平台,这将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方式。”
徐洪才则认为,中国应充分利用好G20等多边机制和主场外交的优势。他指出,2017年G20峰会将在德国举行。作为前任主席国,中国可在相关议题的延续性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今年中国将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两大国际性会议,可进一步将中国的理念、元素、方案融入国际规则中,推动各方形成更多共识,扛起推动全球化的大旗。
赵萍建议,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具体策略应“有守有攻”,既关注全球,也注重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和本国利益的保护机制。她指出,对外,随着对外投资高速增长,中国的海外利益日益增多,如何保护企业和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应引起重视;对内,中国应利用好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市场换话语权。赵萍说:“如果能用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第一大电子商务国的这一优势,中国今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扮演角色时将增加一个筹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应着力于经济治理和安全治理两方面。他指出,在经济治理方面,考虑到特朗普上台、美国贸易保护色彩日趋浓厚,中国应坚持开放路线,坚持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在安全治理方面,中国应当沿“一带一路”拓展。他还指出,中国在向全球治理角色转变过程中应注意两大问题:一是军事和海外事务的卷入必须谨慎;二是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发展和完善不能过度,应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和经济生活的活力。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则建议,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更应激励自身完善好内功。他指出,在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实施过程中,都离不开人力资本的升级。中国应持续加大科研、教育投资,放松过度管制,并吸收全球人才为中国所用。
5. 谈谈你对全球治理内涵及变革原因的认识
全球治理是指在没有强力中央权威干预的情况下,以得到认可的法则、规范和制度所形成的框架为基础进行全球合作。
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在全球范围内虽然缺乏某种中央权威,但仍存在能够实施某些决定的机制,换言之,全球治理的实质是以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权威为基础。第二,全球治理存在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结构,强调行为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全球治理并不排斥国家政府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但它认为国家只是进行全球治理的众多行为体的一部分,各种非国家行为体与国家政府协商合作,从地区到全球层次上解决共同的问题。第三,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参与、谈判和协调,强调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实质的基本原则同等重要,其关键词是“项目规划”、“伙伴关系”、“意见一致”。第四,全球治理与全球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常规化安排,一些安排是基础性的,而另一些则是程序化的。可以认为,全球治理就是全球秩序加上意向性。
6. 如何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提三点建议
三点建议是:
一、提倡举报。
二、快速反应。
三、加大检查、治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