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中国治理沙尘暴

中国治理沙尘暴

发布时间: 2020-12-17 02:20:39

Ⅰ 我国是如何治理沙尘暴的

面对我国中西部沙尘暴的日益频繁发生和各地旱情的不断出现,专家们一致
提出: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中西部农业干旱缺水和日益猖獗的沙尘暴的治本措
施,大力发展这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刻不容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地农业研
究员、陕西省农业顾问李立科说:“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的三北防护林、环北京防
沙林以及退耕造林等等,都是采取堵和挡的办法防止沙尘暴和土地沙漠化,不能
治本。另外,由于不少地区极度干旱,造林的成活率也是问题。而在三北地区推
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还田涵养水源,增加有机肥力,可以留住60%
的降雨蒸发水,是节水灌溉的6倍,坚持十几年,就可解决干旱问题,植树造林
的成活率有了保障。土地越种越肥,粮食也就增产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就解
决了。”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员、河北省小麦专家顾问组组长李晋生说:
“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是形成京津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农田沙尘源区和风道
口,有1600万人口和3450万亩农田受到威胁和危害,并直接影响到北京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这些生态环保问题的解决,除了退耕还林,广造
防风林以外,采取保护性农业耕作才能彻底根除。而且每亩只需投入30元左右
(传统农业耕作农民每亩投资约50元),就可以减少水分流失60%,减少土
壤流失80%,抑制沙尘暴,同时提高小麦产量,增加农民收入20--30
%。”
发展保护性耕作,专家们建议: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切实提高认识,政府部
门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才能把这项技术推广开来。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全新技
术,甚至可以说是农业耕作技术的一次革命,单靠农机或者农业部门是不够的,
必须形成合力。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高焕
文建议说:“国家应该设立“保护性耕作开发工程”,把山西、陕西、河北、内
蒙古、辽宁、甘肃在内广大中西部的,适合开展保护性耕作的旱作农田都包括进
来。”他又说:“我国中西部,包括南方一些省份,适合保护性耕作的农田约有
6、7亿亩,增产和环保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发展保护性耕作,专家们建议:必须大力建设示范农业区,以点带面,用活
生生的事实教育广大农民。临汾市农机局局长、农艺师曹连生说:“临汾市用了
十几年才推广了40万亩耕地。农民要接受一种新型的耕作方式需要个过程。几
千年的传统不好改啊。这就需要各方面去营造一种社会氛围,还要派大批的技术
人员深入村村寨寨,手把手亲自示范才行。农民看到了两者的差别,尤其是20
00年大旱,传统耕作几乎绝收,而保护性耕作由于涵养了水源,增加了土壤肥
力,庄稼一片葱绿,因此大家要求政府帮助实行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很高。”
发展保护性耕作,专家们建议:技术配套、机具配套的研制开发一定要跟
上,国家应在银行贷款、项目设立以及政府财政上予以倾斜。李立科研究员说:
“陕西省户县的一家农机厂在我们指导下,开发了一种新型农机,需要100万
元生产资金,却贷不到款,只好被闲置起来;就农民而言,要买农机和化肥,又
要接受培训,资金哪里来?这些问题,政府必须尽快解决。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又由于人为因素使之加剧,目前人类尚无法预防沙尘暴灾害的发生,但可以减轻它的危害程度。

沙尘暴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迷住男人的数码武器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

5.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6.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四道防线阻击沙尘暴

第一,在北京北部的京津周边地区建立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

第二,在内蒙古浑善达克中西部地区建起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恢复保护带;

第三,在河套和黄沙地区建起以黄灌带和毛乌素沙地为中心的鄂尔多斯生态屏障;

第四,尽快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计划框架,设置到蒙古国的保护屏障。

Ⅱ 防治荒漠化要采取哪些措施

为了防治荒漠化现象,目前人类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加强草场回管理。草原退化是干旱答地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必须把保护和退垦还草还林放在首位,保持水的区域平衡。

二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我国西部地区的山地和丘陵地带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生产力衰退,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

三是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资源。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

四是利用保水剂产品和“干水”技术。保水剂是由高分子材料构成,能够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纯水,具有抗旱保苗、增产增收、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项功能。

Ⅲ 中国对于治沙防沙都做了哪方面的工作

2000年,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10余次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给交通运输、人民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世纪之交(去年12月31日和今年元月1日),甘肃省河西走廊又出现强沙尘暴,兰州市出现浮尘。今年3月底以前,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西部已出现沙尘天气9次之多。3月中旬,南京市也出现沙尘天气,引起人们的恐慌。为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委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派出专家,并与中央电视台记者合作,分兵两路,分别对甘肃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强沙尘暴区和内蒙古中部北京沙尘天气的尘源区作“探索沙尘暴”科学考察。本次考察的目的是探索近期我国沙尘暴频频发生的原因,追寻沙尘暴的源区,提出减轻沙尘暴危害的对策。 我国沙尘暴出现的特征 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将中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4)蒙陕宁长城沿线。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 沙尘暴的发生一般需要强劲的风力、丰富的沙尘源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3个条件。裸露地表富有松散、干燥的沙尘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是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气象动力和热力条件。 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3~5月,以午后为多,其伸展高度一般为1000~……国家环保工作进行的还不够.中国大部分人对环保的意识还很差.国家基本上没做什么宣传工作,主要是政府大部分人都没这概念.直得深思

Ⅳ 中国一直在努力防沙治沙,为何沙漠面积还是没减少

治理沙漠是一项比较浩瀚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因此我国在治理沙漠这一块一直都没有做出非常出色的成绩。

1、植树造林的工程没有安排到位,基层官员有私心。每年我国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来治理沙漠,但是往往有那些钻法律漏洞的人存在,他们选择中饱私囊,使我国的政策以及资金落实不到应该用到的地方。所以说这也就是我国多年以来治沙口号喊得非常响,但是却没有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沙漠治理是一件非常浩瀚的工程,在这个艰难的道路中,我们要不忘初心,坚定不移的将沙漠治理成功。就像兰考的焦裕禄一样,不畏艰辛团结一致,使沙漠变成绿洲,为中国带来更多的青山绿水。

Ⅳ 中国有哪几个平原

1、东北平原

位于我国的东三省境内,是三大平原中面积最大的,达35万平方千米,又分为松嫩平原(在松辽盆地),辽河平原以及三江平原(在三江盆地)三部分。它被誉为黑土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产区。

又称松辽平原.位於祖国东北部,,介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北起嫩江中游, 南抵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 千米, 东西最宽达400 千米, 总面积35 万平方千米左右, 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它主要是由辽河、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

大部分海拔在200 米以下, 长春附近松辽分水岭处地势稍高(200~250 米).松辽分水岭以南称辽河平原, 以北的西部称松嫩平原, 东部称三江平原。

2、华北平原

即黄淮海平原,是黄河,淮河,海河冲积成的。华北平原以西就是黄土高原,只有一山之隔,因此近年来经常受沙尘暴的影响;另外,华北平原由于产业分布原因,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但是处于我国腹地,经济较好,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在黄河下游地区.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 东到渤海、黄海和山东丘陵, 北起燕山, 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 东南止於苏、皖两省北部, 同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接。

面积约30 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冲积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滦河冲积形成。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在50 米以下。黄河下游天然堤横贯平原中部,将华北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黄淮平原,北部称海河平原。

3、长江中下游平原

号称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其实不是一个整体,三个板块彼此有很长的大山隔离、以长江相连。位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海拔在50米以下,由长江冲积成的,河网密布,水量充足,适于水稻等粮食生产,因此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在长江三峡以东, 淮阳山地和黄淮平原以南,江南丘陵和浙闽丘陵以北,向东直抵海滨。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沿江两岸宽窄不等, 可以分为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四部分。地势低平, 海拔多在50 米以下,河湖众多,农业发达。

4、洞庭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居两湖盆地(也称湖北盆地)里两湖平原的南部,北部与湖北的江汉平原相接。主要由长江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输入的泥沙和洞庭湖水系湘江、资江、沅江、澧水等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

面积1万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4.5米,总湖容178亿立方米,号称"八百里洞庭"。

整个平原总面积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部分152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覆盖常德、益阳、湘阴、岳阳等19个县市以及涔澹农场等15个国营农场;湖北部分3580平方公里,占19%,辖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

5、潘阳平原

鄱阳湖平原,又称豫章平原、鄱阳湖盆地,是南昌盆地的重要部分。是长江和鄱阳湖支流水系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等水冲积而成的湖滨平原,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鄱阳湖平原位于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西南边境,115°01′-117°34′E,27°32′-30°06′N之间,总面积约38760.6平方公里。

Ⅵ 把中国所有的沙漠都用塑料薄膜盖起来,能否治理北京沙尘暴

沙漠都用塑料薄膜或玻璃盖起来,大棚,开窗一样,这好,就是不知道要多少钱。

Ⅶ “初见成效”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开始有一点效果了,一般用于事情开始有起色了。

1、有相近意思的词:小有成就、略有收获、初试锋芒、小试牛刀

2、例句:

(1)他们是如何将计算思维融入课程,并初见成效的?

(2)连云港杨树柳树抑絮试验初见成效 “漫天飞絮”有望缓解。

(3)整治“保健”市场乱象初见成效。

(4)人工智能普及课程初见成效。

(5)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初见成效。

(6)中国降低债务努力初见成效债务风险下降。

(7)党员干部“固定学习日”初见成效。

(8)海门镇赌博重点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7)中国治理沙尘暴扩展阅读

表示有效果的成语:

1、行之有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

【出处】:晋·张华《博物志·方士》:“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达;其论养性法则可施用;大略云……武帝行之有效。”

2、百举百捷: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指办事万无一失。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鲂生在江淮,长于时事,见其便利,百举百捷。”

3、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出处】:明·王守仁《申行十家牌法》:“若巡访劝谕著有成效者,县官备礼亲造其庐,重加奖励。”

4、立竿见影:指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了竹竿的影子。词意指喻行事能马上看到效果或付出能马上得到收获。多用于描述某种具体措施能立刻见效。

【出处】: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下:“立竿见影,呼谷传响。”

5、吹糠见米:比喻见效快。

【出处】:《人民日报》1975.7.8:“有人提出:多派些人到外地搞副业,抓现钱,说这个办法‘吹糠见米’,收效快。”

6、马到成功:形容事情顺利,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出处】: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二折:“那老尉迟这一去,马到成功。”

7、水到渠成:意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 ,即功到自然成。

【出处】: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Ⅷ 分析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沙尘暴缘起土壤风蚀
据新华社兰州电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的努力下,一项为探讨沙尘物质的启动、传输机理而专门设立的沙尘暴风洞模拟实验近日用品顺利完成。
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项实验还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认为植物通常以3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
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一条结论: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沙尘暴的元凶:大气环流
北京春天里发生沙尘暴的短暂一幕,只不过是中国北方连绵约3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在二三百万年中每年都要经历的天气过程,所不同的是,后者的风力更强,刮风的时间更长(可以持续几天),沙尘的来源并不是50米开外的十字路口,而是上百公里以外的沙漠和戈壁。
就如同上帝在玩一个匪夷所思的游戏:他把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沙漠和戈壁表面的沙尘抓起来往东南方向抛去,任凭沙尘落下的地方渐渐堆积起一块高地。这个游戏从大约240万年以前就开始了,上帝至今乐此不疲(2002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其开始的时间推到了2200万年前)。
事实上,风就是上帝抛沙的那只手。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及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沙尘暴的治理和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
5.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6.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四道防线阻击沙尘暴
第一,在北京北部的京津周边地区建立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
第二,在内蒙古浑善达克中西部地区建起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恢复保护带;
第三,在河套和黄沙地区建起以黄灌带和毛乌素沙地为中心的鄂尔多斯生态屏障;
第四,尽快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计划框架,设置到蒙古国的保护屏

Ⅸ 为了预防沙尘暴,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月26日 21:46 长期以来,有关沙尘暴的危害早已“罄竹难书”。但是,沙尘暴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贡献却始终鲜为人知。最新研究证明,沙尘暴形成的气溶胶在高空有全球循环的演变特点。撒哈拉荒漠尘埃伴随大风上升气流能漂移到7000公里以外的大西洋和南美洲的亚马 孙 地区, 中亚等影响中国的沙尘暴,能够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 以及1.0万公里之外的夏威夷 。澳大利亚中部地区的尘埃可输送降落到 3500公里外的新加坡。谁曾想,正是由于撒哈拉沙漠富含养分的尘土“入侵”亚马孙河流域,才是她形成了广阔富饶的热带雨林,而不是一望无垠的草原;中亚沙尘暴所提供的尘埃,形成了夏威夷与阿拉斯加之间极其丰富的渔业资源。这些尘埃中含有大量的铁,有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促进了大量鱼类的繁衍。大气中大量含有沙尘微粒不但能缓解下游地区酸雨危害程度,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因大气凝结核的增多使下游地区降水量增加,而且铁、钙等沙尘对海洋的生物链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日本科学家观测研究认为,黄沙作为日本过冷却云的冻结核,对形成降水起到重要作用。黄沙冰晶核带有碱性,对防止韩国、日本酸雨的产生起着积极的中和作用。目前,有关沙尘在大气中长时间停留并在大范围内输送和沉降,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和海洋沉积物的贡献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关注。

影响我国沙尘暴沙尘源区之一的沙漠早在1.1亿年以前就已经形成,比较年轻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已有200多万年的历史了。在被“风吹成的黄土高原”广大丘陵、沟壑区覆盖的数十米至数百米厚的黄土,也是在200多万年前第四亚冰期干燥寒冷气象条件下,由发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强大冬季风,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新疆等地戈壁、沙漠中携带来的粉砂沉积而成。 目前,在 人类无法改变和控制沙尘暴天气形成的自然因素下, 要减轻沙尘暴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要保护和改善干旱地区 生态环境 状况,减少沙漠化土地。但是要让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广阔的沙漠化地貌得到根本改变,尚需复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