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前和治理后
⑴ 伊河的河道治理
伊川县境内,伊河沿岸多山,河床落差大,河道极不稳定;下游支流多,汇水面广,一到汛期,洪水暴涨,泛滥成灾。建国前,沿河群众为了生活,也曾自发组织起来,搞些零星治理,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冬春筑堤修石垛,夏季即被洪水冲毁,劳民伤财,所以,人们称伊河为“瞎龙河”。20世纪60年代起,沿河群众开始修复何堤,初步治理出2万余亩新老滩地。但由子缺乏全面规划和组织,在治理方法上各行其事,上下游、左右岸之间你挤我顶,出现了不少难以解决的争滩造地纠纷。在工程措施上,随河就势,修堤围滩造地,且工程质母差,无论顺堤横堤,全部为沙石料堆筑而成,均系临时性措施,工程修建位置不当,结果造成堤坝常被冲垮。由于工程修建位置不当,加剧了河道纵横向变形,群众称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严重威胁村庄和群众的安全。自20世纪70年代起,伊河干流治理才逐步开始以加强堤防为主的治理方式。到1985年底,伊河两岸已有堤防77公里,改滩淤地2.97万亩。
嵩县境内,伊河河床落差大且宽窄不一,汛期水势凶猛,主流左右滚动,危害两岸村庄、农田。崖口以下,河道展宽,水流渐缓,泥沙沉积,河床逐年抬高,汛期洪水泛滥成灾。1954年和1963年,河南省水利厅技术人员曾两次对崖口至樊店、崖口至高都河口进行系统治理规划。1964年,洛阳地区对陆浑以下河段做了治理规划,本照“除害为主、结合兴利”的方针,开展河道治理工作,到1986年底,除陆浑水库和青沟水库外,在伊河一、二级支流上建小型水库16座,沿河改滩23处,修坝42公里,造地283公顷,保护村庄10个1.6万人,保护耕地900公顷。1987年后,河道治理速度加快,规模加大。陆浑水库以上的旧县、大章、德亭、何村、纸房、城关和水库以下的田湖临河乡镇先后在伊河沿岸建成石料浆砌堤坝。1995年10月28日,城区伊河北大堤整治工程开工。土地局、萤石矿、高都川沙金矿、祁雨沟金矿、店房金矿、前河金矿、水利工程队7个单位运用机械化施工,堆筑土石方22.35万立方米。1996年3月20日始,何村、纸房、城关、库区、大坪、阎庄6乡镇万余名劳力对堤坝迎水坡进行护砌,当年10月完工。新筑伊河大堤从伊河桥至北店街贾寨川口,长1430米,坝高6.12米,顶宽12米,迎水坡比1:1.3,背水坡比1:1.5,分设4道涵洞。2000年底,伊河堤坝建设总长108公里,保护人口5万余人。 陆浑水库,位于伊河中游的嵩县境内陆浑卡口处,1959年12月动工兴建,1965年8月竣工,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灌溉、发电、养殖、城市供水和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1)型水库。修建陆浑水库,由嵩县、伊川、汝阳、偃师、临汝、巩县、孟津、宜阳、新安9县的8万民工参战,历时6年,斥资1.38亿元。水库建成后,库容达到13.2亿立方米,淹没嵩县伊河川区3348公顷肥沃良田。嵩县人民为陆浑水库的修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保障了伊河下游城市、村庄、耕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黄河安澜。陆浑水库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至2000年底,利用水库资源所产生的效益,仅防洪减灾、灌溉发电、城市与工业供水5项累计达60.9%亿元,是水库建设成本的60倍。同时也使嵩县获益匪浅,1986年-2000年,嵩县利用水库水域进行水产养殖,累计收益近亿元;依靠水库景区进行旅游开发,收益超过4000万元。陆浑水库已成为嵩县水产养殖、旅游开发的亮点。
青沟水库,位于伊河支流焦涧川九峪河上,为中型水库,库容1035万立方米。 伊河干流穿过嵩县境,入境处海拔365米,出境处降为150米,落差215米,平均比降5.9%,境内水力蕴藏量4.12万千瓦,可开发量26752千瓦,已开发17488千瓦。伊河电站梯级开发规划干流水电资源共分16级,其中栗川境内10级,嵩县境内6级7站,分别是:前河电站、(3000千瓦,已建),任岭电站(2000千瓦,规划),山峡电站(4100千瓦,规划),栗子坪电站(1600千瓦,已建),新城电站(320千瓦,已建),陆浑水库电站(10650千瓦,已建),铺沟电站(1600千瓦,已建)。陆浑电站为调节式,其余均为径流式电站。
明白河属伊河支流,发源于车村镇铜河村,穿架川县合峪镇再人篙境,干流长35公里,总落差1100米,流域面积353平方公里,分四级开发,童子庄水库为该河控制工程,控制流域面积351.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7411万立方米,电站装机15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564.9万千瓦时,水库上游规划有三级电站,均在栾川县境内。
前河电站,位于旧县镇伊河干流,是洛阳市中小水电规划伊河干流梯级开发第八级电站。1993年完成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委托洛阳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完成可行性报告,经黄委会和省水利厅审查通过,列入水利部1994年全国水电开发计划。1994年8月16日,县委、县政府在旧县召开前河水电站建设现场办公会议,省水利厅副厅长李日旭出席,成立以县长李占朝为指挥长,县委副书记刘湖镜为政委,有关乡镇及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前河电站建设指挥部。10月23日,前河水电站开工。采取分段承包的施工形式,厂房枢纽由省水电工程二局承建;渠首坝由洛阳市水利工程处承建;渠道和隧洞开挖以民工建勤形式,由旧县、大章、德亭3个乡组织民工专业队施工。1997年10月竣工发电,实际完成投资3670万元。电站采用径流式引水,在明白河汇入伊河处下游筑坝,引水渠全长1900米,总装机3x1000千瓦。电站由拦河枢纽、引水渠道、电站枢纽三大部分组成。渠首枢纽由渠首坝、冲沙闸和进水闸三部分组成。渠首坝为砌石连拱坝,坝顶高程436米,最大坝高19.3米,坝顶长131.5米,共设八跨连拱,中心跨度14.5米,坝顶以上调蓄采用插钢板控制,进水闸和冲沙闸均布置在坝左端。引水渠全长1936米,全线隧洞4座总长1146米,渡槽2座82米。电站枢纽由压力前池、压力管道、厂房、升压站、尾水渠等组成。前池长17米、底宽20米、容积2390立方米,设计水位434.91米。三条压力管道用现浇钢筋碱管。主厂房长27.07米,高19.34米,布设3台单梁吊车。
山峡电站,1994年7月,完成勘测设计,委托省水电公司编制《山峡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装机容量4800千瓦,总投资4000万元。1995年11月10日,在洛阳市水利局召开山峡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会。1997年10月,举行山峡电站开工典礼,因资金不到位,2000年尚未动工。
大清沟电站,为伊河水力资源梯级开发工程之一,是20世纪末栾川县内最大的水电站。筑拦河坝引水,流量7.5立方米/秒,渠长2.27公里,水头27米,装机3x500千瓦。1975年11月动工,1980年8月建成,运行正常。年发电量630万度。1983年大清沟至县城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竣工,并入电网。 陆浑灌区,总灌溉面积89333公顷。1986年,总干渠自陆浑至汝阳县内埠,全长45公里。东一干渠自内埠起经伊川、偃师、巩县至荣阳汜水河,全长138公里;东二干渠自汝阳县内埠至汝州市安沟水库,全长52公里。1994年修建西干渠,自梁圪垱至伊川县鸦岭,全长64.7公里,设计流量每秒12立方米,灌溉面积11180公顷。
青沟灌区,建于1962年。1986年,灌区辖阎庄、大坪、库区3乡19个村,干、支渠全长34.53公里。总干渠自青沟水库至大坪乡三圪垱,长5.52公里、断面宽1.5米、高1.8米。一干渠从三圪垱分水闸至库区乡常店,长10.27公里;二干渠自三圪垱分水至大坪乡宋岭,长8.14公里;三干渠从主干渠大坪乡乱石扒至阎庄乡党湾,长10.6公里。1987年3月,三干渠渠首以下护砌500米。1988年4月,一、二干渠共2500米渠段扩宽加固(1米宽x0.8米高),其中一干渠扩宽1500米,二干渠扩宽1000米。1995年3月,县拨款5万元,对渠道全线清淤。2000年,以工代赈投资20万元,对总干渠和一、二干渠进行硬化,共硬化渠道1150米。2000年底,青沟灌区干支渠全长102.9公里,其中总干渠5.52公里,支干渠36.8公里,灌溉面积1487公顷。
伊北渠灌区,位于伊河北岸的何村、城关、库区3乡镇,建于1958年3月,原名“跃进渠”,由香炉石伊河北岸引水过箭口河、蛤蟆崖、小河沟、于沟河、县城、高都河、吴村河等,终点为陆浑岭,全长20公里。设计灌溉面积747公顷,后因陆浑水库蓄水,部分渠道被淹,1986年实际灌溉面积280公顷。1988年,山城输水洞塌方堵死,伊北渠仅剩山城洞以上部分,长约8公里。1990年,投资10万元,对箭口河倒虹吸设施进行修复改建。1993年,城区内渠道因城区建设被加盖占用。为保证渠道畅通,县政府本着“以水养水,以渠养渠”的原则,下发《关于加强伊北渠县城段开发管理若干事项的通知》,规定谁利用渠面建房,谁负责缴纳每年每平方米6元的清淤费,因种种原因,此项费用历年难以收取。至2000年,伊北渠的实际灌溉面积147公顷。
伊南渠灌区,位于伊河南岸,其前身为“乐丰渠”,流经纸房、库区两乡,渠道自香炉石至库区乡岗上村,全长10.8公里,有效灌溉面积320公顷。1986年11月,修复纸房村渠段小水电站,装机26千瓦。1987年渠首引水渠沿坡向上延伸1428米。1992年后因连年干旱,渠水减少,旱时上游拦蓄浇地,渠水难以流到下游,加之渠道老化,下游村因不能浇地而拒缴水费,造成渠管所收不抵支,职工被迫轮流放假。1998年2月,伊南、伊北二所合并,改称伊南、伊北渠道管理所。
⑵ 河道治理和河道养护是一样的工程吗
河道治理 按照河道演变规律,因势利导,调整、稳定河道主流位置,改善水流、泥沙运动和河床冲淤部位,以适应防洪、航运、供水、排水等国民经济建设要求的工程措施。河道整治包括控制和调整河势,裁弯取直,河道展宽和疏浚等。
第十条 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服从流域综合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通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提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通畅。
第十一条 修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等建设物及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机关。
第十二条 修建桥梁、码头和其他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所确定的河宽进行,不得缩窄行洪通道。
桥梁和栈桥的梁底必须高于设计洪水位,并按照防洪和航运的要求,留有一定的超高。设计洪水位由河道主管机关根据防洪规划确定。
跨越河道的管道、线路的净空高度必须符合防洪和航运的要求。
第十三条 交通部门进行航道整治,应当符合防洪安全要求,并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
水利部门进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应当兼顾航运的需要,并事先征求交通部门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
在国家规定可以流放竹木的河流和重要的渔业水域进行河道、航道整治,建设单位应当兼顾竹木水运和渔业发展的需要,并事先将有关设计和计划送同级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征求意见。
第十四条 堤防上已修建的涵闸、泵站和埋设的穿堤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限期改建。
在堤防上新建前款所指建筑物及设施,必须经河道主管机关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并服从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第十五条 确需利用堤顶或者戗台兼做公路的,须经上级河道主管机关批准。堤身和堤顶公路的管理和维护办法,由河道主管机关商交通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 城镇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河道滩地。城镇规划的临河界限,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城镇规划等有关部门确定。沿河城镇在编制和审查城镇规划时,应当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的意见。
第十七条 河道岸线的利用和建设,应当服从河道整治规划和航道整治规划。计划部门在审批利用河道岸线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的意见。
河道岸线的界限,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交通等有关部门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
第十八条 河道清淤和加固堤防取土以及按照防洪规划进行河道整治需要占用的土地,由当地人民政府调剂解决。
因修建水库、整治河道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用于移民安置和河道整治工程。
第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河道为边界的,在河道两岸外侧各10公里之内,以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道,未经有关各方达成协议或者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禁止单方面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
第三章 河道保护
第二十条 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
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
河道的具体管理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划定。
第二十一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域和土地的利用应当符合江河行洪、输水和航运的要求;滩地的利用,应当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土地管理等有关部门制定规划,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 禁止损毁堤防、护岸、闸坝等水工程建筑物和防汛设施、水文监测和测量设施、河岸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设施。
在防汛抢险期间,无关人员和车辆不得上堤。
因降雨雪等造成堤顶泥泞期间,禁止车辆通行,但防汛抢险车辆除外。
第二十三条 禁止非管理人员操作河道上的涵闸闸门,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扰河道管理单位的正常工作。
第二十四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种植高杆农作物、芦苇、杞柳、荻柴和树木(堤防防护林除外);设置拦河渔具;弃置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
在堤防和护堤地,禁止建房、放牧、开渠、打井、挖窖、葬坟、晒粮、存放物料、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以及开展集市贸易活动。
第二十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一)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
(二)爆破、钻探、挖筑鱼塘;
(三)在河道滩地存放物料、修建厂房或者其他建筑设施;
(四)在河道滩地开采地下资源及进行考古发掘。
第二十六条 根据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土质条件等,河道主管机关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河道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划定堤防安全保护区。在堤防安全保护区内,禁止进行打井、钻探、爆破、挖筑鱼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七条 禁止围湖造田。已经围垦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进行治理,逐步退田还湖。湖泊的开发利用规划必须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
禁止围垦河流,确需围垦的,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八条 加强河道滩地、堤防和河岸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淤积。
第二十九条 江河的故道、旧堤、原有工程设施等,非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填堵、占用或者拆毁。
第三十条 护堤护岸林木的,由河道管理单位组织营造和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砍伐或者破坏。
河道管理单位对护堤护岸林木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及用于防汛抢险的采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免交育林基金。
第三十一条 在为保证堤岸安全需要限制航速的河段,河道主管机关应当会同交通部门设立限制航速的标志,通行的船舶不得超速行驶。
在汛期,船舶的行驶和停靠必须遵守防汛指挥部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山区河道有山体滑坡、崩岸、泥石流街自然灾害的河段,河道主管机关应当会同地质、交通等部门加强监测。在上述河段,禁止从事开山采石、采矿、开荒等危及山体稳定的活动。 第三十三条 在河道中流放竹木,不得影响行洪、航运和水工程安全,并服从当地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在汛期,河道主管机关有权对河道上的竹木和其他漂流物进行紧急处置。第三十四条 向河道、湖泊排污的排污口的设置和扩大,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之前,应当征得河道主管机关的同意。 第三十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堆放、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体的物体。禁止在河道内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容器。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开展河道水质监测工作,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第四章 河道清障 第三十六条 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清障计划和实施方案,由防汛指挥部责令设障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挥部组织强行清除,并由设障者负担全部清障费用 第三十七条 对壅水、阻水严重的桥梁、引道、码头和其他跨河工程设施,根据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并报经人民政府批准,责成原建设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改建或者拆除。汛期影响防洪安全的,必须服从防汛指挥部的紧急处理决定。
⑶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前与治理后的自然经济状况
治理开发
综合治理:为了对田纳西河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和管理,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简称TVA)。经过多年的实践,田纳西流域的开发和管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田纳西流域落后的面貌,TVA的管理也因此成为流域管理的一个独特和成功的范例而为世界所瞩目。
开发利用:田纳西河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由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全面负责。根据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该局不仅被授权负责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而且拥有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流域内各项自然资源的广泛权力。它既是联邦政府部一级的机构,又是一个经济实体,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管理局由三人组成的董事会领导。董事会对总统和国会负责。董事长和董事由总统任命。管理局拥有一支包括规划、设计、施工、科研、生产、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队伍,人数在施工高潮时曾达到四万多人。田纳西河流域规划和治理开发的特点,在于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它在综合利用河流水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优势和特点,强调以国土治理和以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为目标。规划的内容和重点也不断调整和充实,初期以解决航运和防洪为主,结合发展水电,以后,又进一步发展火电、核电,并开办了化肥厂、炼铝厂、示范农场、良种场和渔场等,为流域农工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统一管理:TVA成立后的一个时期,主要是根据河流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制定规划,对田纳西河流域水资源集中进行开发。当时的目标是以航运和防洪为主,结合开发水电。至50年代,基本完成了田纳西河流域水资源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利用,同时对森林资源、野生生物和鱼类资源开展保护工作。60年代后,随着对环境问题的重视,TVA在继续进行综合开发的同时,加强了对流域内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服务。据TVA称,田纳西流域已经在航运、防洪、发电、水质、娱乐和土地利用等6个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航运方面:田纳西河干流已建成9座梯级船闸,完成了航道渠化整治,通航里程1,050千米,加上支流通航里程共1,240千米。该河经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可以与美国22个州和五大湖相通,每年平均通航船只34,000艘,水运的通航效益每年约4亿美元。
防洪方面:田纳西河干支流上已建成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总防洪库容约145亿立方米,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流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而且田纳西流域是美国最早实施洪泛区管理的,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实施洪泛区管理计划。据估算全流域通过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措施,每年平均防洪减灾效益约达1.4亿美元。
水力发电方面:TVA在40年代基本完成了流域规划的水电开发,建成水电站30座,总装机容量(包括抽水蓄能)609.3万千瓦。水电成为TVA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在实施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水电现代化计划。
水质管理方面:TVA的主要工作是监测流域各水库的水质,发布水库鱼类垂钓的水质,防止水电站尾水排放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并与流域内各机构、社区共同致力于改善水质的活动。而制定其河流的污染防治标准和发放排污许可证则由联邦环境保护局和各有关州负责。20世纪90年代,TVA在田纳西流域进一步实施“净水计划”,旨在为流域内社区和水生生物提供洁净的水。
土地利用和水上游览方面:TVA管理着约1,100平方千米的公共土地,17,600千米长的公共沿岸带,近2,000平方千米水面。TVA根据这些资源所具有的土地开垦、旅游娱乐、野生生物保护、经济开发等不同利用功能的特点,制定相关规定,实施有效的管理,使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与自然保护相协调。TVA还建立了上百个公共游览区,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
管理体制:TVA联邦一级机构。TVA的管理由具有政府权力的机构——TVA董事会和具有咨询性质的机构——地区资源管理理事会来实施。董事会由三人组成,行使TVA的一切权力,成员由总统提名,经国会通过后任命,直接向总统和国会负责,这一领导体制一直延续至今。TVA设立经济开发贷款基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1995年以来,共提供金额约1.1亿美元,创造新的投资额达30亿美元。TVA在水利、电力、农业、林业、化肥等方面的综合开发和经营,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田纳西流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极大地促进了田纳西流域整体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改变了该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其成为美国比较富裕、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TVA还积极参与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流域内社区的长期发展。它提出的“优质社区计划”,旨在对其电网服务范围内的社区,通过帮助其制定规划发展目标、行动计划、建立工作机构和提高领导水平,以及促进持续发展,来提高社区的长期经济竞争能力。
水利工程:田纳西河有世界最大灌溉、水电系统之一的水利工程。该河由霍尔斯顿(Holston)河和佛兰西布罗德(French Broad)河在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东面汇合而成,南南西流至查塔诺加,转向西经坎伯兰高原进入阿拉巴马州东北部,至阿拉巴马-密西西比州界折向北,再经田纳西州,在肯塔基州帕迪尤卡(Pacah)汇入俄亥俄河。流程呈U字型,长1,049千米(652哩),流域面积约105,960平方千米(40,910平方哩)。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後,开发为重要内陆航道。河上有一系列由多效益(灌溉、发电、防洪)水坝拦蓄的水库和船闸。主要支流有小田纳西、海沃西(Hiwassee)、佩恩特罗克(Paint Rock)、达克(Duck)、奥科伊(Ocoee)、克林奇(Clinch)、夫林特(Flint)、塞阔奇(Sequatchie)、埃尔克(Elk)等河。沿河主要城市有查塔诺加、诺克斯维尔和弗洛伦斯。田纳西流域的开发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美国正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新任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决定实施“新政”。“新政”为扩大内需开展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美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流域开发,田纳西流域被当做一个试点,即试图通过一种新的独特的管理模式,对其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达到振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此时的田纳西流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为患,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年人均收入仅100多美元,约为全国平均值的45%。
治理后经济:
电力:至1978年底,全流域已建大中型水电站34座,总装机365万千瓦,开发的水力资源已达蕴藏量的87%。连同1978年建成的拉孔山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53万千瓦),水电总装机容量共517万千瓦。据1983年统计,全流域水、火、核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124万千瓦,为1933年的40倍,发电量增加到1112亿千瓦·时,为1933年的60倍。全部电力装机中水电占14%,核电占18%,抽水蓄能占5%,其余为烧煤和烧油的火电。供电范围已达21万平方千米,大大超出田纳西河流域范围,为美国最大的电力系统。1983年田纳西电力系统共售出电力1062亿千瓦·时,收入41亿美元,平均售电价为3.9美分/千瓦·时,为全美国平均电价的61%。
工业:随着洪水威胁的解除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流域内工业也有很大发展。田纳西河沿岸先后已增加约35亿美元的工厂企业投资,为5.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流域内已建的化肥厂和试验室现已成为美国最大的肥料生产和研究中心,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欧、亚、拉美。
农业: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还举办了成百个示范农场和良种场,引导农民发展高产农田,使流域农业产值比1933年增长16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33年的62%下降到1982年的6%。
林业和渔业:由于大力发展水土保持,田纳西河流域已拥有约810万公顷绿树成荫的森林。林业产值1983年已达20亿美元。
渔业发展也很快,水库鱼产量已从1933年的1.5万千克增加到1140万千克。
环境美化和旅游:结合各项建设,共建成100个大型国家公园、400个旅游休养区以及几百个路边公园、旅游宿营地和商业旅游区。它们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流域区各湖泊、水库和河流岸边。
⑷ 河道治理前期工作有哪些
河道治理前期工作应该说主要有四方面:1、和管理河道的市政部门联系好,他们回允许和支持才可能答做好!2、河道污染源的调研,这个工作必须很细,而且要和当地的环保局沟通好,要治理河道就不能允许工业废水不达标排入河道!3、和当地规划部门沟通好,短期和长期规划中,关于你所治理的河道有没有什么发展计划,比如周围是不是建工业区,是不是建居民区等。4、最后一项就是河道治理中技术的调研,以及所用技术是否需要大量的工程!
要真正做好河道的治理,一定要从源头到尾部都做,如果只治理一小段那是没有用的!咱们国家竟干这样的事了!长江、淮河、黄河之所以花了很多的钱都没有治理好,就是各扫门前雪造成的!河里的水是流动的,你的脏水会留到别人家干净的水中,别人的脏水也可能回流到你的干净水中!!
⑸ 黑臭河道治理的难点和重点
黑臭河道治理的难点是:污染源不好控制,水体中氮磷营养盐严重超标,水体生态系统被彻底破坏,水体自净能力完全丧失,而且黑臭河道一大特点是污水汇入多,水体流动性差,河道底部硬化,等等。
黑臭河道治理的重点邦源环保认为是,构建水体生态系统,恢复水体自净能力,以生物治理,生态养护技术治理黑臭河道,安全可行,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控制污染源进入,尤其是生活污水直排问题。
⑹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有哪些
1. 山溪性河道治理
(1)滩地的保留和利用
滩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产物。一般河道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应保留其功能,并充分开发利用。流经城区的河道,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绿化地、公园、交通辅道和运动场所,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成为市民娱乐、健身、游玩的好地方。整治中,顺应河势,因河制宜,保留河滩和弯道,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减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同时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另外,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为各种牛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2)复式[1] 断面的设计
山溪性河道一般河滩开阔,河道断面设计可采用复式断面形式。枯水期流量小,水流归槽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大,洪水位低,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枯水期根据河滩的宽度和地形、地势,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开发河滩的功能:如滩地较宽阔,一般可开发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等大型或综合运动场;河滩相对较窄的可修建小型野外活动场所、河滨公园或辅助道路等。河滩的合理开发利用,既能充分发挥河滩的功能,又不因围滩而抬高洪水位,加重两岸的防洪压力。[2]
(3)防冲不防淹的矮胖型堤坝设计
山溪性河流具有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高水位历时短,流量集中,流速大,对沿河堤坝、农田冲刷严重:通过规划,采用防冲不防淹的矮胖堤型设[2] 计,保护区下游堤段开口.还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允许低频率洪水漫坝过水,确保堤坝冲而不垮,农田冲而不毁。以防洪为主要功能的农村河道,堤防基础冲刷严重,可采用松木桩基础,投资省、整体性好、抗冲能力强,以提高堤防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4)采用生物固堤,减少堤防硬化
对于乡村田间河道,除个别冲刷严重河岸需筑堤护坡外,应尽量维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等自然形态,维持河道两岸的行洪滩地,保留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减少由于工程对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堤防建设中,可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岸趋于自然形态。个别受冲河岸堤防内侧可采用种植水杉等根系为直根的树种或草坪护坡等植物护堤措施。
⑺ 河道治理工程该做那工作内容
一、河道概况
二、河道污染现状及原因
三、整治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四、整治措施
五、整治工作计划
六、整治保障措施
七、整治后的长效管理机制
在森威环保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加以参考
⑻ 生态河道治理的治理步骤
步骤1 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目标
当这一步完成时,应该描绘出一个总体的目的,或者是一个蓝图,勾勒出修复工程完成后河道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个可见的蓝图在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
步骤2 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利益相关者
生态河道治理是流域管理的一部分。如前所述,河道有许多功能,需要根据河道功能,列出利益相关者,包括机构和公众。
步骤3 分析人类活动对河道功能的影响
对河道未受干扰之前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人类活动对河道生态系统和河道功能的影响。
步骤4 识别河道的主要天然资产和主要间题
生态河道治理也是保护和改善天然河道资产。资产就是河道已经具备的,并满足相应河道功能目标的那些良好条件。许多河道资产都受到河道问题的威胁,或已经退化。在这一步中,要识别出河道的主要资产、退化资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步骤5 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优先次序
河道的生态治理涉及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功能。而每个功能受关注的程度、需要修复的时间又不尽相同,因此应该首先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优先次序。需要注意的是,修复工程不应该总是从受损最严重的河段着手, 有时候也需要从现存的最好的河段开始。
步骤6 制定保护资产和改善河道的策略和措施
确定优先河段后,列出保护和改善这些河段重要资产的所有方法。
步骤7 制定生态河道治理详细而可度量的目标
对应于上一步到出的策略和措施,制定详细的、可以度量的目标。
步骤8分析目标的可行性
上一步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吗?许多因索,如费用、政治、其他河道用户的反对等等。都将可能改变原已确定的优先权和侧重点。完成这一步后,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最终决定。
步骤9 制定修复工程的详细计划
在第6步中,已经确定了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在这一步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为了达到目标,需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呢?可以什么也不做,可以进行规划控制,甚至改善或重建整个河道。
步骤10 设计修复工程的评估方案
第7步中制定的可估量目标在此成为对工程进行评估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评估都一定要求很详细。
步骤11 组织修复工程的实施
为保证修复工程的实施,需要制定时间进度表,进行明确的任务分派,落实资金来源,组织项目评估。
步骤12 实施修复工程
只有实施了修复工程,才能使得对生态河道治理目标的蓝图变成现实(也可能没有实现预定的蓝图)。在这一步骤中,需要运用那些在评估规划中收集的资料对工程进行正式评估 。
⑼ 河道治理会给附近居民带来什么影响
施工期会有一些不利影响,比如底泥疏浚与堆存,工作时造成水体悬浮物增加等。施工完成后影响消失,对居民应该是有利的,做好解释工作吧,我想居民应该接受。
⑽ 河道整修和河道治理的区别
一个是单一性的 一个是综合性的 一个时原有基础上的 一个是有可能有原有基础 也包含创新措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