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黄河王
⑴ 历史上对黄河治理作出重大贡献的有谁
治理黄河,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鲧、禹治河,随后创建了堤防回,秦代已统一了下游堤防体答系。西汉贾让、东汉王景、元代贾鲁、明末潘季驯和清代的靳辅、陈潢等,对防洪的理论和实践均有重要贡献,其中以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方略影响最大。近代水利学者李仪祉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方略,主张在上中游广修水利,植树造林,建拦洪水库;在下游整治河槽,淤滩冲槽和开辟减河排洪。德国水利学者H.恩格斯多次为黄河进行河工模型试验。较早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大型灌溉工程是战国时期在当时的黄河支流漳河上兴修的引漳十二渠,以后历代修建的著名灌区有郑白渠、汉延渠、唐徕渠、枋口堰和近代的泾惠渠灌区等。历史上黄河水运也曾一度较为发达,盛极时,可南达江淮、北通蓟津。
⑵ 治理黄河的英雄人物
大禹
靳辅和于成龙
蒋介石
⑶ 治理黄河的皇帝
西汉时为汉武帝,东汉时为汉明帝。(按合下所求作简短回答)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回进行了两次大规答模治理黄河。汉武帝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缺口;东汉明帝时,命水利专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经过这次治理,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中都没有改道,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⑷ 东汉年间,王景、王吴治理黄河历时多久
东汉年间,王景、王吴对黄河的治水工程虽然非常浩大,但进展比较顺利,从永平十二年(69)四月开工,到第二年四月,便全面完工,历时仅仅一年。
⑸ 历史上,治理过黄河的有哪些﹖
治理黄河的故事,从神话就开始了,注明的大禹治水说的就是治理黄河的故事.涉及治理黄河的人物如: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到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亩)“泽卤之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
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大片荒漠变为绿洲,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
⑹ 历史上都有谁治理黄河,都是怎么治理的
为治理黄河,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先贤们不断努力,提出过各种治黄方略。从远古时代的“疏川导滞”到战国时期的“宽立堤防”,从汉代的“贾让三策”(汉代人贾让提出治理黄河的三种策略:上策是人工改道,不与水争;中策是在黄河狭窄段分流,分水杀怒;下策是在原有的河道上加固堤防)到宋代的“兴筑遥堤”,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明末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清代靳辅和陈璜提出的“以水攻沙”等治黄方略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治黄方略创造性地把水堤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几类,因地制宜在黄河两岸筑坝。为保障漕运畅通(须先保证淮运畅通),潘季驯又提出了“蓄清刷黄”的观点(黄河曾多次夺淮河水道,使黄、淮水系连为一体),即在筑堤防止黄河水南入洪泽湖的同时,加固洪泽湖东岸的高家堰,利用洪泽湖蓄淮河之水,以清刷黄。黄、淮二水汇合后,冲刷力增强,有利于排沙入海。这样,“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清代的靳辅、陈璜基本继承了潘季驯的治黄思想,高筑堤坝,约束洪水,以水攻沙,增强了黄河下游的防洪能力。
近代,李仪祉、张含英、恩格思(德国水利专家)等人对黄河治理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李仪祉认为,治黄之要务在于防洪和防沙,特别是防沙,沙患不除,河无宁日。李仪祉指出:历代治黄皆注重下游,对中、上游鲜有过问者。而洪水源于中、上游,泥沙也源于中、上游,治理黄河须从中、上游入手。这些治黄思想为黄河治理开辟了新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治黄专家王化云主张对黄河上、中、下游进行综合治理,在下游“宽滩窄槽”。“宽滩”指滞洪、削峰和淤滩刷槽;“窄槽”指固定黄河中游河槽,增强河床的泄洪、输沙能力。1986年5月,王化云又提出“拦、用、调、排”四字治黄方略,其中“调”就是调水调沙。
⑺ 治理黄河最出色的名人有哪些办法有哪些
1.治理成就
治理黄河,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鲧、禹治河,随后创建了堤防,秦代已统一了下游堤防体系。西汉贾让、东汉王景、元代贾鲁、明末潘季驯和清代的靳辅、陈潢等,对防洪的理论和实践均有重要贡献,其中以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方略影响最大。近代水利学者李仪祉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方略,主张在上中游广修水利,植树造林,建拦洪水库;在下游整治河槽,淤滩冲槽和开辟减河排洪。德国水利学者H.恩格斯多次为黄河进行河工模型试验。较早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大型灌溉工程是战国时期在当时的黄河支流漳河上兴修的引漳十二渠,以后历代修建的著名灌区有郑白渠、汉延渠、唐徕渠、枋口堰和近代的泾惠渠灌区等。历史上黄河水运也曾一度较为发达,盛极时,可南达江淮、北通蓟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就着手提高黄河下游防洪能力,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的规划研究。1954年10月提出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
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很大成绩。①通过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拦蓄洪水和分滞洪水工程,改进暴雨洪水预报与防洪调度等措施,初步建成了防洪体系。②全流域共建成了各类水库30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70多座;建成500kW以上的水电站 80多处,装机容量约260万kW。干流上已建骨干工程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等七座。在建的龙羊峡水电站,装机容量 128万kW(1988年开始发电)。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1200万亩增至近7000万亩。流域内工农业及城市用水已达270多亿m3,约占地表水资源的1/2,1972年后,还曾先后5次向天津市送水约16亿m3。③在黄土高原开展了以造林、种草、梯田、淤地坝等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工作,至1985年初步治理面积约10万km2。④流域内广泛利用洪水、泥沙,如引洪漫地、高含沙水流灌溉、用挖泥船放淤加固大堤等。
2.存在问题
①下游防洪任务仍很艰巨。在三门峡水库控制上游洪水的条件下,花园口仍有发生 40000m3/s以上洪峰流量的可能,远超过现有堤防抗御22000m3/s的能力,而且堤防还必须随河道淤积而不断加高。②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与经济基础薄弱。防治水土流失,开发当地煤炭和有色金属等资源,振兴当地城乡经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③水资源不足。黄河水量中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输沙入海,可供工农业引用的数量有限。现在黄河调节能力较低,有些河段水质又受到污染,供需矛盾已很尖锐。今后随着工农业用水增多,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势必更加突出。流域内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需要合理部署,加快开发进程。部分河段还要考虑恢复和发展航运。
3.规划
有关黄河治理规划的主张很多,对上游开发水电,上中游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下游巩固堤防及河口地区要有计划治理等看法基本一致,但对如何处理洪水泥沙则有不同见解,主要有:①着眼于上中游,如加强多沙粗沙区的治理,或把水、沙、洪全部用于灌溉和改造沙漠;②兴建中游干流大水库,在峡谷修建高坝以削洪拦沙,或主张采用调节水沙,高浓度输沙,蓄清排浑等运用方式,做到既保存水库有效库容,又使下游淤积减少;③在中下游大面积放淤和固堤,以利用洪水泥沙;④黄河下游改走新道;⑤引长江水冲刷下游河道;⑥下游多口分流,把水沙分散在郑州以东的黄河两岸。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黄河现状,治理开发黄河的规划指导思想是除害兴利,综合利用,使黄河水沙资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于生产。主要任务是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缓解黄河下游洪水威胁;防治水土流失,逐步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沙和水能资源,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四方面。
下游防洪:继续巩固堤防险工、整治河道与河口,建设滞洪区工程和洪水预报警报系统,规划近期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小浪底工程建成后,配合三门峡、陆浑、故县等水库,可大大提高下游防洪标准,下游凌汛威胁亦可基本解除。水库拦调水沙的作用,可使下游河道在二三十年内不淤积抬高,为其他减沙措施的实现争取缓冲时间,干流龙门、碛口和沁河河口村水库,也规划陆续兴建。共同控制洪水泥沙,形成防洪体系,加强防洪安全。
合理开发水利资源:黄河水量利用率虽已较高,但平均每年入海水量仍有300亿 m3,其中非汛期为100多亿m3,尚可进一步开发。关键是要从全河出发,在上中游增建有较大调节能力的水库,协调平衡各方面对水资源的利用要求。龙羊峡至黑山峡河段可开发水电1300万kW,托克托至桃花峪河段可开发水电630万kW,近期优先安排这两河段的建设项目。规划在干流龙羊峡至桃花峪河段布置约30级枢纽工程,其中骨干工程有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龙门、三门峡、小浪底等7座,共有库容850亿m3,可长期保留有效库容400亿m3以上。7库联合运用将能有效控制黄河的水、沙、洪,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结合黄河的治理开发,应提高黄河水系的通航能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预测21世纪用水量将显著增加,需考虑从长江调水接济。
水土保持和支流治理开发: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做到保水保土同改善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多途径利用洪水泥沙,以收灌溉与肥田的实效;确定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方向,做好农林牧水各种治理措施的配置;坚决防止各项建设与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强粗沙地区的建设,已定为重点治理的有皇甫川、无定河、三川河等,还要加强煤田所在地区的窟野河等支流的治理。黄河其他支流,要根据抗旱、防洪与发展生产的需要,修建各种功能的水利工程,并开发约300万kW的水电资源。
多途径解决黄河下游淤积问题:除继续加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外,主要包括:①利用小浪底、龙门、碛口等干流大水库拦蓄与调节水沙的作用,使下游在几十年内,不淤积抬高;②利用小浪底、龙门水库控制水沙和抬高水位的作用,将库内泥沙有计划地送到水库下游宽阔滩地上放淤;③在干支流灌区推广引洪放淤和浑水灌溉等。
⑻ 谁治理过黄河
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 ”而传颂与后世。
传说中有个小伙子叫黄河,英勇无比.恋上一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亲看不起他,就让他百步之内射箭,进一个铜钱的孔里.他做到了.女子的父亲又让他在百步之外射一箭,穿透原先的箭他也做到了.又要求他在百步之外射中铜钱并接住它.他知道其夫在刁难他,就一箭射向她父亲.怎知他以前学过武功,躲开了.他很气恼,他从来都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射中.就到深山去修炼.一次意外射下一只鸟,鸟告诉他那姑娘自杀了.小伙子很悲哀,就泪水不停地留下来,形成了现在滚滚的黄河.
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⑼ 治理过黄河的有哪些﹖
治理黄河的故事,从神话就开始了,注明的大禹治水说的就是治理黄河的故事.涉及治理黄河的人物如: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到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亩)“泽卤之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
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大片荒漠变为绿洲,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
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战国以后,治河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多,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史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修筑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提出“无曲防”的禁令,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伴随着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防御黄河水患成为历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断堵口、修防.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约数千人,“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淇水口(今滑县西南)上下,黄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约合9~),堤防也很高.《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并亲率臣僚到现场参加堵口,说明黄河堵口已经是相当浩大的工程.史书记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诏曰:‘……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扼制了黄河南侵,恢复了汴渠的漕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开封,当时黄河水患严重,宋王朝对治河很重视,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员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很多人的探讨,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朝廷更为重视治河,治河机构逐渐完备.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以后总理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衔,可以直接指挥军队,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负有治河职责,逐步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清代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国政衰败,治河也陷于停滞状态.近代以李仪祉、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研究全面治理黄河的方略,但受社会经协件制约,始终难有建树.
纵观治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所谓治河实际上只局限于黄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动地防御洪灾.但是,悠久的治河历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献典籍,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见,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借鉴.
⑽ 为什么说王景治理黄河修理大堤的做法是正确的
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回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答,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
————《后汉书 王景传》
王景精通易学及风水,而且能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和李冰修都江堰一样,顺应自然,通天理。从效果看,王景治理黄河后黄河800年无水灾。不能不说古人的很多智慧理论要高明于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