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1.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有哪些
(1)对水资源进行集中开发。
(2)利用廉价的水电,发展高耗能工业,工业先行。
(3)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多种农业产业。
(4)保护环境、促进旅游发展。
2. 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1-工程措施
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这样可以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2-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可以蓄水保土,实现多种经营;
3-农技措施
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等;可以蓄土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3. 塔里木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中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塔里木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在塔里木河上游地区实施节水防渗改造,并修建若干个山区水库。
(2)修缮塔里木河只有两岸800千米的堤防,以减少因决口而浪费的10亿多立方米的河水。在两岸建闸、筑堤坝、造林。把约7亿立方米的河水输送到下游。
(3)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调水,结合恢复植被,使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
(4)塔里木河全流域水资源实施统一调度和管理,增加汇入塔里木河的水量,保证向下游输入足够的水量。
(5)塔里木河流域征收水资源费,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4. 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什么针对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
“综合”表现在它一改以前的单纯造林和蓄水、减沙等工程模式,同时考虑到了生态内效益和容经济效益:不但注重通过还林、还草、筑坝等措施达到蓄
水、降低土壤侵蚀的生态效果;还考虑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例如,不但种植农作物,还同时种植经济作物来提高人们的收入;考虑到了种植薪柴林解决人们的
燃料来源问题.各种措施的结果是建立一个稳定、持久、高效的生态系统.
5. 南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
一、治理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二、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三、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6. 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措施:
(1)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2)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
(3)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4)提高环境质量、促进旅游发展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7.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治技术措施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措施
主要有:①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
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
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山坡水土保持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山沟治理工程中有谷坊、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及山洪、泥石流排导工程等。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山丘区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的根本途径。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小流域治理与流域水土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结合起来,按流域成立了管理机构,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效果。
措施体系
1 综合分析是指对治理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要素做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要着重分析生态系统中水、土、气、生(动植物区系)等要素的现状以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时空分布。社会经济系统要着重调查分析人口(数茸、质量)、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金、科技水平等。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人口承载力。在一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实在难以解决的地区,要采取“生态移民”措施。
2 综合规划是指以小流域土地资源为重点的再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规划是小流域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上,它使农、林、牧各业生产用地比例和产业结构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优化方案,使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微观上。具体安排各种治理措施于适宜的地方,制定详细的治理实施计划,指导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17前,在黄土高原采用的规划方法有:经验规划法、线性规划法、多目标规划法和非线性规划法。上述4种规划方法的规划手段虽有不同,但是其规划程序和步骤是人致相同的。20世纪80年代,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结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提出的。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库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方法,至今仍然是各种规划方法的基础。因为,缺少准确的、落实到地块的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就不可能编制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也不可能对生态经济系统实现可持续经营。保证综合规划的实施是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重要任务。
3 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在各个地块上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I)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使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在小流域中,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足实现流域可持续洽理与开发的根本措施。在小流域中建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一可发挥林术特有的牛态屏障功能,二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中的防护林体系主要包括分水岭防护林、护坡林、护埂林(地埂造林)、侵蚀沟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山地果园及经济林等。应根据区域自然历史条件和防灾、生态、经济建设的需要,将多崩途的各个林种结台在一起,并布设在各自适宜的地域,形成一个多林种、多树种、高效益的防护整体。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基础,能为林草措施及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是防止水上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经济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治理措施。
(3)水土保持农业措施。在水土流失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度、地而覆盖和土壤抗蚀力等方法,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上壤、提高产量等目的的措施称为水土保持农业措施。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有沟垄耕作、等高耕作、坑lH等。以增加农地覆盖为目的的措施有暨茬,月{秸秆、地膜或沙卵石镱盖田面等。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增加降水人渗。增加土壤抗蚀力的措施有免耕、少耕、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等。随着水土流失治理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结合,在一些小流域治理中已建成了以生态农业原理为基础,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林复合型、林牧复合型或农林牧复合型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综合开发利用是指在全面分析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及市场经济特点,确定增加当地群众经济收人的产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速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综合效益凡采用了以上所述综合措施,冶理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的小流域,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盎,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
8.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综合治理
治理工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多层次优化利用资源,综合规划,统一治理,优化配置,全面发展。
①根据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正确地确定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积极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促进陡坡退耕,为扩大造林种草面积创造条件;
②水土保持工作要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③在布置治理措施时,使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相结合,在地少人多的地区,林草措施面积比例可以小些;
④在实施顺序上,一般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
⑤讲求实效,注意提高粮食产量与经济收入,注意解决饲料、肥料和人畜饮水问题。 主要有:①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
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
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山坡水土保持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山沟治理工程中有谷坊、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及山洪、泥石流排导工程等。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山丘区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的根本途径。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小流域治理与流域水土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结合起来,按流域成立了管理机构,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效果。 1 综合分析是指对治理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要素做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要着重分析生态系统中水、土、气、生(动植物区系)等要素的现状以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时空分布。社会经济系统要着重调查分析人口(数茸、质量)、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金、科技水平等。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人口承载力。在一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实在难以解决的地区,要采取“生态移民”措施。
2 综合规划是指以小流域土地资源为重点的再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规划是小流域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上,它使农、林、牧各业生产用地比例和产业结构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优化方案,使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微观上。具体安排各种治理措施于适宜的地方,制定详细的治理实施计划,指导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17前,在黄土高原采用的规划方法有:经验规划法、线性规划法、多目标规划法和非线性规划法。上述4种规划方法的规划手段虽有不同,但是其规划程序和步骤是人致相同的。20世纪80年代,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结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提出的。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库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方法,至今仍然是各种规划方法的基础。因为,缺少准确的、落实到地块的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就不可能编制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也不可能对生态经济系统实现可持续经营。保证综合规划的实施是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重要任务。
3 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在各个地块上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I)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使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在小流域中,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足实现流域可持续洽理与开发的根本措施。在小流域中建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一可发挥林术特有的牛态屏障功能,二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中的防护林体系主要包括分水岭防护林、护坡林、护埂林(地埂造林)、侵蚀沟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山地果园及经济林等。应根据区域自然历史条件和防灾、生态、经济建设的需要,将多崩途的各个林种结台在一起,并布设在各自适宜的地域,形成一个多林种、多树种、高效益的防护整体。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基础,能为林草措施及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是防止水上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经济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治理措施。
(3)水土保持农业措施。在水土流失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度、地而覆盖和土壤抗蚀力等方法,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上壤、提高产量等目的的措施称为水土保持农业措施。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有沟垄耕作、等高耕作、坑lH等。以增加农地覆盖为目的的措施有暨茬,月{秸秆、地膜或沙卵石镱盖田面等。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增加降水人渗。增加土壤抗蚀力的措施有免耕、少耕、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等。随着水土流失治理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结合,在一些小流域治理中已建成了以生态农业原理为基础,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林复合型、林牧复合型或农林牧复合型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综合开发利用是指在全面分析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及市场经济特点,确定增加当地群众经济收人的产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速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综合效益凡采用了以上所述综合措施,冶理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的小流域,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盎,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
9. 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应当包括哪些方面的任务
新安江是黄山市第一大河,是古徽商走向全国的黄金通道,是徽州灿烂文化的摇篮,是黄山人民的母亲河。新安江在给黄山人民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不时的侵扰着两岸的居民,新安江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防洪标准低,抗旱手段少,抗御洪旱灾害能力差。
二是流域上游缺乏控制性蓄水骨干工程,市中心城区防洪标准难以得到大的提高,生产生活用水保障能力不足,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山区水土流失加剧和人为侵占河道(行洪滩地)给防洪和水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
四是流域防洪体系远未形成,防洪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昔日新安江养育了徽州,造就了徽商,孕育了徽文化。今天恰逢盛世,正是黄山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开发治理新安江,使新安江造福于黄山人民,再创新辉煌,成为“十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黄山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为了科学、有序、高效、综合治理新安江,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设新安江上游控制性蓄水骨干工程——月潭水库,提高黄山市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保障防洪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月潭水库项目建议书2008年11月通过水利部审查并报国家发改委,09年2月,通过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专家组现场评估,目前尚未立项。建议省政府在项目排序、政府承诺、前期工作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推进月潭水库工程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2、加强新安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新安江流域中小河流治理力度,改善流域防洪能力和水生态环境。2008年1月我市编制完成《安徽省新安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可研报告》,今年我市完成了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横江、练江、丰乐河、阊江、秋浦河5条重点河流的治理项目已完成了初步设计并上报省水利厅,建议省政府加大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方面的投入,并在项目安排及审批上对新安江流域治理给予倾斜和支持。
3、建设防汛信息化平台,提升防汛信息化预警能力。新安江流域洪水“四大、两快、一短”的特殊性,防御标准内的洪水时,可依靠工程措施来抗御洪水;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应充分利用非工程措施来减轻洪灾损失。因此,建议在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重视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性,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的作用。建设全省联网的防汛信息化系统和指挥系统,加强防洪抢险队伍建设,提高防汛抢险应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