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关于黄河治理

关于黄河治理

发布时间: 2020-12-14 07:28:22

⑴ 关于黄河作文 关于治理黄河 保护环境的

黄河乃我们中国的第二大江,它与长江并称为中国的摇篮,因此,我要发出一声长吼:“保护好黄河。”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江,如今,黄河却被糟蹋的不成样子了,黄河河水中的泥沙多而闻名于世,据统计,黄河下游每年输沙量为16亿吨,占世界第一位,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约为36千克,黄河的气势惊涛澎湃,正因如此,黄河两岸的流沙大部分都被带进大海。因此,黄河周围因土壤松软,经常闹水灾,所以,我们应治理好黄河,把黄河的洪灾压制住,把流沙排出。黄河的泥沙和水已混合凝结成泥浆,水已基本成为泥水状态,要完成排沙这项任务是很艰难的,更何况,就算把泥沙排出来了,只要黄河周围还有泥沙,泥沙就会源源不断的排进黄河,直到黄河周围没有泥沙为止,因此,我们还要把土地硬化,这需要采取两个方案,第一是减慢河流的流速,使它不至于把泥沙冲进黄河;第二要在黄河周围多植树造林,起三个作用,第一可以环保,第二是起了大堤的作用,第三,可以硬化土地。另外,黄河周围的工厂应迅速搬迁到别处,以免污染黄河水。

我们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看着黄河母亲一天天的苍老,瘦削,我们心如刀绞,黄河母亲天天忍受着人类对她的折磨,喝着人类排放的污水,吃着人类的生活垃圾,却仍然为人类灌溉农田,滋润万物。

我心中的黄河是凄惨的、不幸的,我相信,黄河一定能恢复她往日的英姿,再次成为我们民民族的骄傲。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我心中的黄河是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黄水,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在晋陕峡谷骤然收束,水面由浩瀚的400米,转眼间缩为50米,落差30米的夹岸深沟,疾流直下,涛走云飞。势如巨湖,倒悬倾注,一泻千里。我心中的黄河伟大而坚强。他象征着无数华夏英雄儿女,在恶势力下从不低头,为维护民族而作出贡献和奋斗。它在养育与保护中华民族的同时,还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祖国。我们应以黄河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我心中的黄河是危机重重的。自古以来,黄河在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灾难。它已不知多少次给黄河流域一代的居民带来洪灾。现在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黄河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还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呢?这使我忧心重重。
总之,我心目中的黄河是美丽的、无私的、神奇的……我希望黄河能够走出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它,让它成为我们祖国的象征;我希望更多人学习黄河的伟大品质,并发扬光大;我更希望人类能改善黄河一带的生态环境,让黄河能够保持波涛滚滚的模样,继续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第一次听到黄河,是在儿时的家中。那是个冬日,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一家人围着火炉,说着下雪结冰。说着说着,爷爷就说了一句:“长江一年四季都不结冰,但黄河冬天里结冰。有一年,结的冰上啊,能走坦克?”一下子,我这个长在长江之滨的小丫头就被“黄河”给“冰镇”住了。“黄河”,就这样一头钻进了我的脑海,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
上小学了,我学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一读到“黄河”,眼睛就为之一亮,好像有一种熟识的东西在撞击着我的心。这首诗我背得格外快,记得特别牢。同时,心中涌起无尽的遐想:登上高楼,极目远眺——那既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黄河,该是怎样壮观的一幅景象!?
今天,语文课本又一次在我的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黄河画卷。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魄势,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雄浑,那“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豁达,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森然,还有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肃穆,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险要……无不使我心潮澎湃,胸怀激荡。
在我心中,黄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千万年以来,黄河以她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广袤的黄土地,养育着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她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走来,足迹遍及九个省区;她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她的支流分布广泛,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啊,黄河!你以不朽的流淌,成为中华大地的主动脉!?
在我心中,黄河有着灿烂的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都从她这儿发源。那“华夏民族”的命名,那“炎黄子孙”的由来,那“仓颉造字”、“嫘祖育蚕”、“神农尝百草”的传说,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开凿,那“牧野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的烟火……都在她的身边一一演播。她的双手,牵着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啊,黄河!你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啊!黄河!我心中的黄河!什么时候,我能亲眼目睹你雄伟的身姿!什么时候,我能虔诚地接受你慈爱的洗礼!?

我心中的黄河是有着汹涌澎湃的气魄,因为黄河拥有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望着黄河滚滚的奔向东南,惊涛澎湃着的黄河,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你,黄河。是一个坚强而又伟大的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便遭受着严重破坏。你正在疯狂的叫,好似如钢似铁的一样,你像烧着漫天大火,在烧着。

所以,黄河啊!你要坚持住,千万不要放弃了,但你所流经的脚印,却都会有沧海桑田之感,你有时像个活泼的小孩在自由自在的穿梭在壶口瀑布之间。我黄河雄浑博大的身驱突然被痉挛收缩,黄河似地下奔突出来的岩浆,发出无尽的雄伟轰鸣。黄河在历经九曲回肠的磨难后,带着生命的重负,跳荡中完成与病魔生命的格斗。

我心中的黄河一定要是十全十美的,在为着自己作斗争,我们的母亲河啊!你哺育了非常多的人,而你却像一位慈爱的老母亲,把很多人养育成人,而你却在岁月中渐渐地衰老了。

俗话说的好“岁月不饶人”。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也一天天长大,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你告诉了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一定要行动起来,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之日,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一定能重焕昔日光彩,我们的炎黄子孙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啊,所以我们要尽我们的全力去拯救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⑵ 有关治理黄河的资料

年来,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据2000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报导,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22亿t,其中工业废水30.68亿t,生活污水11.54亿t[1],分别占废污水年排放总量的72.7%和27.3%,是20世纪80年代的2倍之多。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所在的河段,即部分干流和渭河、汾河、湟水、伊洛河等重要支流。

根据黄河水资源保护的要求,干流水质一般应达到Ⅲ类水质标准。2000年黄河流域的河段水质评价结果表明,Ⅱ、Ⅲ类水质的河长占38.6%,Ⅳ类水质的河长占20.1%,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河长占41.3%。未达标的河长占2/3之多。

污染较严重的是上游的五佛寺、石嘴山、乌达桥河段和中游的龙门-三门峡河段,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潼关河段,水质类别全年为Ⅴ类、劣Ⅴ类[1]。从潼关到高村段,是黄河流经河南省的地段,潼关进入河南省的水质为五类,到三门峡变成了四类,流经小浪底为三类,到花园口则变成了四类,在濮阳段仍为四类,在高村断面为四类。而河南省境内的支流水质几乎都为劣五类。

黄河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挥发酚等耗氧有机物,而有毒有害有机物如多环芳烃的污染,砷、汞、六价铬、铅、镉等重金属的污染也比较严重。
水利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最近对黄河水质进行检测分析,发现黄河污染自今年二季度起出现反弹。

今年元月,该局在国家规定的沿黄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最后期限到达后,对黄河干支流重点河段进行了达标监督性监测,结果表明,重点河段水质明显好转,达到国家规定三类水标准以上河段比例由38.6%上升到45.5%,四至五类水河段比例由45.5%下降到38.6%。但进入二季度后,黄河水质明显恶化。重点河段达到三类以上水质的比例仅为14%,比达标时减少了31.5%,四至五类水河段比例增加12.5%,而已失去水体功能的劣于五类水的河段达35%。

为了弄清实情,最近,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调查组,赴豫陕晋等省沿河地区进行暗访,发现一些污染企业“达标”之后又偷排。

据检查组负责人李玉洪介绍,在山西芮城县某化工厂入黄排污口,他们看到这里的污水呈黑褐色,取样检验发现污水的COD(化学需氧量)指标达4900毫克/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48倍。他们进入厂区突击检查,发现该公司投入400万元安装的污水处理设备没有运行,污水直排黄河,而当地环保部门颁发的达标排放证书却赫然挂在墙上。在河南省三门峡一家化纤厂排污口,检查人员也发现类似情况。

检查人员还发现,一些被关停的小造纸厂、小化工厂 “关而不死”,一有机会,就偷偷开机生产。在山西汾河沿岸,他们看到,河中已没有天然径流,汾河成了一个大 “排污沟”。在陕西省韩城,检查人员看到一些小焦炭厂正在兴建。据了解,黄河沿岸一些地区趁国家加强对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大量关停“五小”企业之机,低价买设备,上了许多“五小”工业,接下“污染接力棒”。

据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的同志介绍,随着沿黄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污水排放成为黄河又一重要污染源。目前,沿黄的大中城市中,只有西安、太原.包头、兰州、呼和浩特等近十个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整个黄河流域的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8%。以中等城市三门峡为例,它每天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达5万吨,不经任何处理直排黄河。在三门峡市,许多市民感到自来水有异味,只好花钱买邻近地区的井水、泉水吃,从而出现了“守着黄河买水吃” 的怪现象。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监督管理处处长尚晓成告诉记者,这次污染反弹使本来不好的黄河水水质更差,不但影响了沿河城市的供水安全,还对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乌梁素海总排干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通向黄河的一条主要排污渠道。记者看到在这条总排干的沿线分布着许多造纸、焦化等企业,这些高污染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一旦环保设施停运或本身就无处理设施,大量污染物就会直排入黄河,影响下游供水安全。

今年年初,黄河包头段遭遇空前严重的以挥发酚为代表的污染,挥发酚、氨氮等超标几倍到几十倍,由于包头市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来自黄河,120多万市民只能硬着头皮饮"苦水"。记者在包头市环保局上报国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这次黄河挥发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乌梁素海总排干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来自宁夏和包头。

工业污染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产生出了包括COD(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挥发酚等在内的大量污染物。由于环保设施投入大,运转成本高,沿黄重点污染源偷排现象仍比较严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点多面广,很难根除。

在甘肃白银市采访时,当地环保部门的干部引导记者查看了横穿城区直入黄河的东大沟,这条天然排洪沟现在成了排污沟。人还未下车,沟里的污水散发出的恶臭扑面刺鼻,河道里的红色酸性废水缓缓流淌着,旁边的支岔小沟还不时注入小股绿色的水流,河沟滩上的土壤被污水侵蚀,呈现出了金属铜色。

白银市环保局的干部介绍说,东大沟的沿线有8、9家污染企业,包括生活污水在内,每天有近5万立方米废水排入黄河,其中最大的污染源来自于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这家运转了40多年铜冶炼老企业,设备严重老化,虽经国家、甘肃省有关部门多次限期治理,至今没有效果,现在每天还有8000多立方米的酸性废水直排黄河,废水中铜、铅、锌、砷等重金属含量超出国家标准几十倍到上千倍。"白银区原来最主要的居民饮用水水源地位于东大沟下游,距离入黄口仅有200多米,现在这里的水因为净化后水质难以达标,已经停止向城市供水。"环保干部忧郁地说。

⑶ 黄河治理

现代化黄河治理方法全面实施
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于“模型黄河”的工程规划日前已获水利部正式批准,至此,现代化治黄方略“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规划已全部得到批复,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按照“三条黄河”的现代治河思路,今后黄河治理将先通过对原型黄河现状的分析,提出黄河治理决策的基本需求及物理参数,然后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数学模拟,提出方向性方案,最后通过黄河模型反复进行实验,为实际的黄河提供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姚文艺:举个例子来讲,在这个工程的优化设计中,通过模型实验研究如果是优化减少一道坝的话,可以直接减少工程投资二、三百万人民币,再一个,每年通过洪水预演,了解哪个地方可能出现险情,在防洪预案中可以把这个堤段险情作为防汛重点,把老百姓转移出去。

据了解,在2003年汛期部署指挥黄河防汛中,已经首次实现了“三条黄河”的联动,并在防汛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按照“三条黄河”治理规划,到2010年,将在黄河上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减淤体系,确保标准内洪水防洪安全,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管理,保证黄河在一般年份不断流,使黄土高原面积达到12亿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16万座,使入黄泥沙减少3亿吨。

⑷ 关于治理黄河的措施有哪些

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于“模型黄河”的工程规划日前已获水利部正式批准,至此,现代化治黄方略“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规划已全部得到批复,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按照“三条黄河”的现代治河思路,今后黄河治理将先通过对原型黄河现状的分析,提出黄河治理决策的基本需求及物理参数,然后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数学模拟,提出方向性方案,最后通过黄河模型反复进行实验,为实际的黄河提供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姚文艺:举个例子来讲,在这个工程的优化设计中,通过模型实验研究如果是优化减少一道坝的话,可以直接减少工程投资二、三百万人民币,再一个,每年通过洪水预演,了解哪个地方可能出现险情,在防洪预案中可以把这个堤段险情作为防汛重点,把老百姓转移出去。

据了解,在2003年汛期部署指挥黄河防汛中,已经首次实现了“三条黄河”的联动,并在防汛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按照“三条黄河”治理规划,到2010年,将在黄河上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减淤体系,确保标准内洪水防洪安全,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管理,保证黄河在一般年份不断流,使黄土高原面积达到12亿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16万座,使入黄泥沙减少3亿吨。

黄河治理方略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在历朝历代,治黄方略如何制订均是我国安民的决策课题。倍受后人推崇的最早的治黄成功事例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他改进了共工和鲧“ 围堵障水”的作法,采用“疏川导滞”之策,平息了水患。这一传说,实际上是对先民治河的总结[1]。从周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可证实防御洪水的黄河大堤的雏形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即已存在。以后诸侯国家兴起,可以组织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一时一地出发,在大河两侧出现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堤防。规模比较大的和比较长的就成为我国早期的长城了。文字记载十分确切的是在西汉汉哀帝即位之初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是继鲧、禹之后较早提出创见并且见于正史记载的重要治黄方略。贾让当时面对的黄河下游河道“河高出民屋”,已是“地上悬河”,堤防宽窄很不一致,布局更是混乱,所以他最不主张的下策是筑堤治河。三策中的上策主张放弃旧有河道,人工改道北流。他认为“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一策。”中策主张开渠引水,分洪入漳。“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贾让三策均没能认真实现。东汉王景的宽河行洪之策得到了大规模实施。他选定行河路线较优的线路,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修渠筑堤,并利用沿河大泽进行放淤,取得了无重大改道变迁的成就,一直倍受后人赞赏。但是这种安澜毕竟是相对的,大量的泥沙淤积,至少隋唐五代出现了泛滥决口,更不可能有“千年无恙”的史实。值得借鉴的是明朝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论与实践。他主张南北两岸“坚筑堤防”,努力完善堤防系统,如用缕堤束水攻沙,用遥堤约束洪水泛滥,用格堤阻止滩区行洪并促进滩地落淤;为防御大洪水,又修建滚水坝分泄水。并且在当时黄河南流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淮河之水,借助洪泽湖的调节能力“蓄清刷黄”。潘季驯治河实现了由分流到合流,由治水到治沙两个转折,抓住黄河泥沙淤积这个根本问题,显然这一点是很高明的。因此,在他之后的明、清治河举措,多遵循他的治河原则。他的治河思想和方法甚至影响至今。但黄河河床仍继续淤高,泥沙灾害日益积累,以致于1855年发生了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剧变。
黄河治理开发真正取得巨大进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黄河已开始变成为人们兴利造福的河流。总结治黄成败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认为采用“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等措施,标本兼治,近远结合,可以妥善解决泥沙问题;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形成一个防洪减淤的工程体系。显而易见,如此治黄已将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治理对策,人们对黄河的研究与治理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昔日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而今变成了宏伟的“水上长城”,成为海河与淮河的分水岭,在人们的努力下,取得了连续52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和综合治理开发的丰硕成果,治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以来,历经多少前辈的治河实践,一直未能改变黄河这条泥龙恣意游荡的脾气。史书上清晰出现着2600多年里黄河泛滥1500次、改道26次的记载。下游决口泛滥范围,北抵津沽,南达江淮,纵横25万km2。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害。而今,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强度大大增加,母亲河的忧患仍在。由于冲沙入海的水量大大削减,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行洪能力大大减弱,高滩滩面漫水机遇已与1855年铜瓦厢决口前的情况接近,河道已趋于预警高度,悬河形势极为严峻;严重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却又生发出季节性断流的灾患,自1972年以来的27年中就有21年断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现断流。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不仅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带来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2,3],如加重了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黄河断流、洪涝灾害的环境恶化相互交加,黄河安澜中隐伏着危机,治黄事业无比艰巨又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黄河的演变,对黄河治理和开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黄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使治黄事业更为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亟待于我们继续探索和奋斗。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就黄河的治理方略述一管见。

2 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

众所周知,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该地区西为祁连山余脉,西北为贺兰山,东至管涔山及太行山,北起阴山,南抵秦岭,共有64万km2,海拔1000~1500m,相对高差100~300m,这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深厚、黄土地形最典型的地区。特殊的边界条件下,中游暴雨是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以及水土严重流失的动力因素,“愈冲愈陡,愈陡愈冲”[4],使黄土高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每年来自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泥沙达10亿吨左右,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黄,致使一些水库湮废失效,下游河道不断淤高,防洪压力日趋加重。不少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希望通过植树种草,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但是也应认识到,黄河塑造出的华北大平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黄河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一条多沙河流。《左传》引用周诗:“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表明更早的年代黄河已是相当浑浊,因为黄河沙多的自然现象应该比这句周诗要早得多。她所流经的中游地区,特别是现代界定的严重水土流失区中的大部分地区,自古即是自然条件极为严酷、水蚀风蚀最为严重的地区。这可以《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为证:“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该诗生动地描绘了2000多年前大暴雨后山洪暴发时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的自然景观。再如《禹贡》中所称:“禹别九洲, 随山浚川”,表明当时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已十分严重,大量泥沙入黄,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日益严重,人们才会产生“随山浚川”(亦即随着山去导滞,疏浚上游的河道)的设想。原始的或常规的生产方式很难保证植物生长有良好的立地条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也就难以达到具有一定覆盖度的植被状况[5]。无论如何,对古代黄河中游地区植被状况的估计一定要考虑自然气候的制约影响。《诗经·大雅·云汉》描述了周宣王时大旱多年的情景:“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

⑸ 治理黄河的方法有哪些

根治黄河的主要方法:

1.种草种树,坡耕地退耕还林、还牧,使土石不下坡,清水长流;

2.修筑梯田,打坝淤地,以减少入河泥沙;

3.上中游修建水库也是治黄的重要措施,修水库水仅发电,还可治沙与防洪,调节黄河径流。如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可发挥防洪、发电、灌溉、防凌、防淤、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下游加固大堤,确保堤岸万无一失。

⑹ 有关于黄河的治理方案吗

根据黄河上、中、下游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彻底治理。上游坡陡回流急,以修水库答、发电、养鱼为主,充分利用水资源,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中游水土流失特别严重,以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为主,大力发展林木果品和畜牧业。中上游大量退耕还林还草,所需粮食和生活用品及用电、鱼、肉、畜产品、果品,计划伐木向下游交易。下游地上河越垒越高,威胁最为严重,最难治理。必须重新开掘两条规范的、多功能的人造黄河,甲乙两条河轮换通水、通航、轮换掏淤,掏淤后不需再建设就能及时种植养殖。遇到特大洪水,两条黄河同时排洪,确保下游安全。把地上河改造成灌溉渠,渠高地低便于灌溉,灌溉渠还可分洪。彻底治理好的黄河永不泛滥,造福千秋万代,好处说不完。

⑺ 黄河的治理

1.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实行全河道水量统一调度;

2.坚持节水方针,发展节水型农业,建立节水型产业;

3.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4.加快南水北调进程。

⑻ 关于黄河的治理措施

对黄河综合治理方略的思考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为西北、华北地区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是北方地区重要的生命之源。黄河流域侵蚀严重,河床不稳定,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口号,将黄河的治理转向多目标治理。笔者根据国内外河流治理的经验教训,对黄河的综合治理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控制沟道下切是控制侵蚀的根本
黄河流经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过去每年约有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约有4亿吨泥沙沉积在河床上,对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我们通常把由坡面径流集中冲蚀土壤和母岩并切入地面形成较大沟壑的侵蚀形态称为沟道侵蚀。沟道下切是细沟侵蚀和坡面侵蚀的诱因。沟道下切造成岸坡和支沟坡度变陡、细沟侵蚀和坡面侵蚀加剧,因此控制沟道下切是控制侵蚀的根本。侵蚀导致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地变得贫瘠。同时,进入黄河的泥沙携带的营养物质使得河湖水质富营养化。
控制侵蚀的根本是控制沟道下切和沟头上溯,可以通过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进行联合控制。水利工程主要指建设淤地坝群,拦截黄河上游侵蚀产生的泥沙,使其淤积在沟道内,抬升沟道河床,降低坡度,从而达到稳定沟道的目的。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在拦沙和控制沟道侵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是指在沟道内或沟道两侧的坡面上种植能够有效控制侵蚀的植被,以保护河道和边坡,防止冲刷和侵蚀。研究表明,坡面植被覆盖率恢复到70%就可以使沟道侵蚀产沙减少75%以上。生物工程控制侵蚀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物种。若物种选择得当,不仅可以控制侵蚀,还能增加生物多样性。
1986年,钱正英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以开发沙棘资源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突破口的科学建议,使沙棘灌木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系胡颓子科,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植物,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有极强的萌生能力,可以通过无性系生长实施种群扩散,并依靠生理整合和觅养行为提高基株适宜度和分株存活概率。沙棘根系具有较高的固氮能力,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及氮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种植沙棘可以有效拦沙蓄水,促进当地其他物种的生长,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二、增阻降速是稳定河势的重要措施
稳定的河势对河流健康至关重要,而降低流速是稳定河势的重要措施。降低流速主要取决于河床的阻力结构。弯曲的河道、河道内的大卵石以及滩地上的植被等都是河床阻力结构的一部分。这些阻力结构能够降低水流流速、防止河道冲刷和稳定河势。目前,一些河流治理工程破坏了河床的阻力结构,引起了很多问题。从河流综合管理的角度来看,河道裁弯取直、滩地清障减糙以及渠化工程等都是不利于河流健康的。当然,降低流速会导致泥沙落淤,所以增阻减速宜从上而下进行。从河流整体看,增阻降速从根本上减小了泥沙侵蚀和运动的动力,河床演变速率减小,河势逐渐稳定。
弯曲是河流的本性,将蜿蜒的河流改成顺直违背了河流的本性。裁弯取直集中了水流能量,引起河道冲刷和河岸侵蚀,导致河道不稳,并破坏了水生栖息地,影响了水生物的生存。滩地植被可以降低洪水流速,延长洪水推进时间。许多学者研究了滩地植被影响河流水力特征和地貌特征的机理。滩地植被可以通过增加阻力和降低近岸流速来保持河道地形的稳定,并通过其根系增加河岸稳定,加速滩地和岸边淤积。河道渠化工程对河流地貌和生态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用混凝土硬化河道和河岸改变了河流原来的属性。光滑河岸相对于自然河岸糙率要小很多,导致近岸流速提高,威胁河岸和大堤安全。人们已经认识到光滑河岸不利于防洪安全,一些地方为控制近岸流速,将大石块镶嵌在光滑护岸上以增加河岸糙率。
降低流速不仅有利于稳定河势,对河流生态也十分有利。通过对河流生物群落的研究发现,河流中水流流速小于2米每秒时,最利于水生物的生存。大多数水生动植物都生活在低流速的水域中。适合度指数SI为栖息地的物理化学条件对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适宜程度。SI=1和SI=0分别代表最好与最差的生存条件。通过对36种鱼类的研究表明,对于成鱼,约55%的鱼类在静水中最适宜生存,97%的鱼类在流速大于3米每秒的水中最不适宜生存。多数鱼类产卵需要较高的流速,幼鱼需要较低的流速。但是当流速大于3米每秒时,无论是成鱼还是幼鱼,所有鱼类的适合度指数降到零,而产卵孵化和鱼苗的适合度指数则降到1以下。
三、建设通河湖泊湿地是改善黄河生态的链条
河流是生命的载体,为各种水生生命提供栖息地。当前黄河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60%以上的黄河水不能饮用,黄河的生态也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上黄河的河床底质都是细沙,黄河中水生物种和生物量都远比长江少得多。笔者曾带领研究小组到黄河下游以及黄河三角洲进行实地生态考察,在黄河河床和河滩湿地中采集底栖动物样品,通过分析发现,只有极少底栖动物在河道里生存,而湿地生存的物种较多。
通河湖泊湿地对河流生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河流系统中,通河湖泊与河流干、支流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湖复合生态系统。河道与通河湖泊作为不同类型的生态单元,发挥各自的生态功能。研究发现,许多鱼类在河里产卵,在湖里长大。通河湖泊的河湖关系形式有利于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的生存与发展。河道的流水环境具有较高的溶解氧,但营养物质和饵料生物贫乏;通河湖泊则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支撑着水体食物网的各个环节。反过来,湖泊生态也依赖河流。因此,保持河湖的连通对于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隔离的湖泊生物多样性降低。以长江为例,近50年来,长江许多通江湖泊逐渐变小变隔离。隔离的湖泊中底栖动物由46种减少到30种,鱼类由80种减少到50种。生态管理的一个原则是维持较高的河湖连通度。在黄河建设通河湖泊可以显著改善生态,例如小北干流、河南段的二级悬河的河滩、东平湖和北展、南展滞洪区等都可以建设通河生态湖泊。
改善生态的另一个举措就是增加水面面积。增加水面面积可以为水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从这方面来看,建设水库和大坝是对生态有利的。虽然水库和大坝建设造成了栖息地的隔离,对一些洄游鱼类造成威胁,但增加栖息地促进了生态的改善。
水生植被在河流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水生植被可以为底栖动物和鱼类提供饵料和休憩、产卵的场所,并且能够吸收河流中的有机物质,达到净化河流的目的。北京郊区的拒马河是一条水生植被发育很好的河流,沿岸居民利用河水作为生活用水,排回河道的水体都是携带大量有机物质的生活污水,这些有机物质不断地被河道中的植被吸收,经过一段距离的净化后,河水又变得十分清澈。在黄河的治理中,可以在有条件的河段培育水生植被,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通河湿地和湖泊中引入合适的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如苔草、黑藻和眼子菜)、挺水植物(如水烛和芦苇)、浮水植物(如莲、芡和浮萍)等,以构建黄河生命必需的底栖动物群落,创建并维持黄河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水体生态修复应当考虑整个生物链的修复。如当水体沉水植被修复后,还应同时考虑沉水植被的维护者和垃圾清理工,即水生昆虫、螺类和贝类等,继而放养鱼虾等。
四、控制点源污染是解决污染问题的重点
近年来,黄河缺水严重、污染加剧。据2001年监测统计资料显示,黄河中下游水体中磷的超标率达90%以上,氨氮超标率在50%以上。目前黄河的污染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但是,点源污染可以通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来控制,而面源污染却收集难、处理难。面源污染主要是营养物质,可以被水生动植物吸收或降解;而点源污染包含许多有毒物质,往往杀死一些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甚至植被,大大降低河流的净化能力。许多实例说明,工业污水排放杀死较高级的生物后,一些细菌和藻类才能够大量繁殖,造成河水发臭。因此,控制点源污染是改善黄河水质的重点。已有研究表明,如果点源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水质就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