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治理政策
在16和17世纪,英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是未充分燃烧的煤炭。当时由于木材价格上涨,煤炭取而代之成为居民日用燃料。到了18世纪,由于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几乎所有的英国企业都以煤炭为燃料,伦敦煤炭的消耗量随着人口的增长急剧上升。
1821年英国颁布《烟尘禁止法》,规定对烟尘造成的公害可予以起诉,只是该法令将机车、锅炉等高污染源排除在外,对改善大气质量贡献甚微。其后,英国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烟尘排放的地方法案,因内容空泛,终未获实效。
1853年,在帕麦斯顿的推动下,英国议会通过《烟尘污染控制法案》,要求工业窑炉和行驶在泰晤士河城区主要河段的蒸汽船尽量减少排放,并规定用焦炭取代煤炭,否则会被处以罚款。然而,由于警察执行不力,罚款金额极低,该法案根本没有引起责任者的重视。
1863和1874年分别制定的两部《制碱法》命运相若。法律要求企业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减少有毒有害气体排放,但排放限值要求经常被企业规避,稽查队慑于强大的资本势力,怠于履行法定职责,终致条文形同虚设。
在舆论的压力下,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公共健康法》,许多条款涉及空气污染,不过因循章不严,落实不到位,英国的空气质量并无好转。到了19世纪末期,英国的各种环保技术日臻成熟,但因企业片面追求低成本,居民囿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先进技术和替代能源无法普及。
进入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重建使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降低。1944年燃料和电力部设立专门咨询委员会,再次对国内燃料政策进行评估。该委员会在1946年发表研究报告,号召以无烟煤全面取代烟煤,并敦促政府强力介入。英国政府肯定了调研成果,授权伦敦和曼彻斯特市政府建立无烟区。遗憾的是,由于煤炭制造商以及相关利益集团的破坏和大量居民的反对,两大市府的努力无疾而终。
英国治理空气污染失败的教训在于,由于利益集团的阻挠、官员的腐败和保守民众的沉默,诸多立法要么严格得无法落实,要么宽松得豁免大量责任;政府漠视环境问题,长期消极怠工;罚款数额太小,企业宁愿缴款也选择违法排污;居民排放未被纳入治理范围。
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后,举国震惊,各界痛定思痛,遂以全社会之力直面污染挑战。诸多因素都起到助推作用,主要包括民间的广泛动员、政府的严厉监管、社会价值观的改换、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能源技术的进步、企业与民众资源节约意识的高涨、重工业特别是重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等。
民间力量的推动
在抗击空气污染的漫漫长途上,英国自发性社会团体扮演了推手角色,唤起了民众和政府的环保意识。早在17世纪,包括英国作家伊维林在内的一些先知们就注意到空气污染问题,猛烈抨击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在1843到1850年间,以麦金龙为代表的活动家们领导的环保运动风起云涌,促成了多部防止企业污染空气的立法。
1842年,罗奇戴尔市的牧师建立民间团体“曼彻斯特消除烟尘联合会”;1877年,希尔姐妹创办“凯尔会社”,为建设“人民美丽的家园”而四处奔走;1882年,伦敦“治理烟雾委员会”在伦敦郊外举办“减少烟雾展览”,其轰动效应彰显了环保先驱们对提高空气质量的渴求。
自20世纪初开始,民间的公民精神与环保意识在治理空气污染运动中更是起到导向性作用。1929年,在查尔斯•甘迪的领导下,“英国减少烟雾协会”成立。该协会呼吁在全国各地设立无烟区,倡导节能保温建筑设计,推广使用无烟燃料。尽管由于煤炭生产商作梗,协会努力功亏一篑,但其建议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这其实是英国空气污染治理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为1956年的《清洁空气法案》提供了具体措施。
如今,英国的环保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保护国际、地球之友、绿色和平之类的国际组织外,地方和社区性环保组织多如牛毛。英国思想家吉登斯据此现象把环保权利与职责列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主张已成为不列颠各界共识。
政府强力干预
英国政府历史上的不作为长期为人诟病,但在1952年以后,唐宁街对利益集团展开凌厉攻势,把法律条文变成刚性约束。如今,英国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实行铁腕政策,各种空气监测信息均向公众开放,对特殊利益集团构成巨大压力。英国公民可援引《自由信息法》,向政府机构索取相关环保数据,从而对社区所在的企业严格监督。如果企业稍有疏失,公民就可将其告上法庭,主流媒体也会配合政府为选民撑腰。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机动车尾气取代煤烟成为不列颠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英国政府坚决强制推行了无铅汽油政策。到90年代初,研究表明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极为有害,因此自1993年始,政府强制所有境内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治理污染的国家战略,规定企业界、交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携手减少八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时至今日,企业界已经几乎无力抗衡政府、公众和媒体在环保事项上的压力。
2000年以后,伦敦市政府着手研究环保组织提出的空气中PM2.5问题。鉴于城区80%空气污染量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市府于2003年推出交通拥堵费,并逐年提高征收额度,限制私家车入城,由此获得的收入完全用于改善公交系统。此举大幅提升了公交车的可靠性,市民出行时间缩短了14%。所有达官贵人和政府机关都必须严格遵守,即使是傲慢的美国大使馆也不能豁免。尽管超富阶层从中阻挠,迄今为止该举措仍有效运作,深受普通市民的欢迎。
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19世纪,英国的工业排放已受一系列立法比较松散的监管,但这些法案都没有涵盖居民排放,因为政党害怕失去民众的选票。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后,公众意识到空气污染的重大危害,居民排放的监管终于得到舆论和民众的支持,一些游说团体亦趁机影响议会,迫使政客顺应民众价值观的改变。社会意识的转变最终促成了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标志着英国社会的公民、企业和机构都承担起维护和改善大气质量的责任。
英国环保史料表明,少数地方城市并未严格执行1956年出台的清洁空气法案,可空气质量也大为进步。比如,切斯特市根本没有执行该法案,但污染程度也大幅下降;在约克市,无烟区的设立直到1970年才启动,到1990年该项工作也未完成,然而上世纪60年代是约克空气质量改进最大的时期。事实上,进一步研究显示,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居民选择了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英国家庭现在基本上都拥有汽车,但大多数人平时上班都使用发达的公交,只有周末度假或者去超市采购时才会驾车。在伦敦,由于汽油价格、拥堵费和停车费持续高企,驾车进伦敦城开销高昂,市民逐渐喜爱上公交的方便和经济。一些伦敦市民的生活方式更出现革命迹象,崇尚驾驶电动车、混合动力车,或者步行、骑自行车,甚至完全放弃购买私家车。
环保意识形塑了伦敦人的绿色生活方式。伦敦的公共绿地面积接近2万公顷,公园、私家花园等软质地在全市总面积占比超过60%。严格的城建管理制度保护了绿地,限制了高楼的膨胀,把众多人口分散到郊区的卫星城,这样伦敦城不至于过度拥挤,空气质量的维护更有保障。
产业结构转型
英国在1956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案》被公认为全球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它严格约束了企业和居民的烟尘排放,是面向全民的治污法案,对欧美环境保护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英国治理空气污染诸多政策中最具前瞻性的环节当属经济结构的升级,特别是重工业向轻工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转型。
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工业化的突飞猛进和各国产业升级,全球制造业和污染排放中心就从英国转移到欧陆,其后到美国,再到日本,最后转向东亚新兴经济体。以重化工为产业支柱之一的经济体都面临污染密度居高不下的难题。从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历史数据可以看出,污染峰值走向与国际产业转移路径一致,依次出现在英国、美国和日本。
19世纪70至90年代是英国排放高峰期,当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业生产体系。蒸汽机的能源主要依靠煤炭,而其开采和燃用产生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质,此时英国污染排放达到峰值顺理成章。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城市的空气质量逐步改善,工业煤炭消费量的降低、生产模式转换和烟尘控制区的设立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观点认为,居民排放的减少甚为关键,但新的研究表明企业减排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英国空气质量的改善与其制造业产出呈反比。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的经济发展诞生划时代的结构变化,制造业特别是重污染企业走到海外,国内的服务业迅速崛起。大量的“两高一资”企业迁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然后其制成品以低价回流,立竿见影地减轻了国内生态压力。从世界经济历史来看,这其实就是一条以邻为壑的产业升级道路。
目前英国政府大力推行绿色经济政策,包括低碳、环保及新能源三大产业。据商业创新技能部的信息,2010-2015 年英国增速最快的行业是碳金融、替代能源、替代燃料和新能源汽车。绿色产业将成为英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引擎。
B.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
一,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如工厂上脱硫工艺,减少粉尘排放等等;
二,采取集中供热等措施,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多植树造林,改善下垫面,减少风吹尘;
四,鼓励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能源浪费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等的排放;
五,区域协同控制,大气污染不是一个城市的问题,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污染物会输送到其周边。
等等。
(2)废气治理政策扩展阅读:
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源是指由人类活动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发生源。大气的人为污染源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1 燃料燃烧: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过程是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重要发生源。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并含氢、氧、氮、硫及金属化合物。燃料燃烧时除产生大量烟尘外,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物质。
2 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如石化企业排放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含重金属元素的烟尘;磷肥厂排放的氟化物等。其污染物组成与工业企业性质密切相关。
3 交通运输过程的排放:汽车、船舶、飞机等排放的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内燃机燃烧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硫氧化物和铅的化合物等物质。
4 农业活动排放:田间施用农药时,一部分农药会以粉尘等颗粒物形式逸散到大气中,残留在作物体上或粘附在作物表面的仍可挥发到大气中。进入大气的农药可以被悬浮的颗粒物吸收,并随气流向各地输送,造成大气农药污染。此外还有秸秆焚烧等。
C. 有什么好的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
要治理空气污染,爱普瑞环保科技专家建议,需要从三大方面入手。首先,回从政策方面来答说,需要加大空气质量监控,加强空气污染治理法律法规建设;其次,从企业方面来说,要自觉担负起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使命感,减少并控制生产污染物排放量,如果是空气净化行业人士,则要加大核心技术投资力度,为环保事业和人类健康做贡献;最后,从消费者自身来说,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尽量采用绿色能源,减少污染排放量。
要做到又快又好地改善常待室内空气质量,非空气净化器莫属,爱普瑞环保科技专家表示。因为目前而言,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且效果良好的空气净化产品只有空气净化器。不过东西都有优劣,消费者在添置空气净化器的时候请注意认准品牌产品,以免得不偿失,XJR小巨人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D. 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
中国特殊的地形及地理位置导致雾霾无法治理,现在的政策不能说敷衍,但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只能等待产业转型,重工业被服务业替代。
E. 政府做了哪些方面的措施,以整治环境污染问题
主要措施
1、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严格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生产主体工程与防治污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使用)。现在,全国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都达到95%以上。
3、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展。
4、健全环境管理机构。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建立了环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依法行使环境管理权利。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机构,管理本行业和本企业的环境问题。
(5)废气治理政策扩展阅读: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1、环境污染与癌症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是癌症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植物危害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3、天气气候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①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取暖设备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烟尘微粒,使空气变得非常浑浊,遮挡了阳光,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
②增加大气降水量:从大工业城市排出来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气凝结核的作用。
③增高大气温度:在大工业城市上空,由于有大量废热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比四周郊区要高一些。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做"热岛效应"。
④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010以来,人们逐渐注意到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经过研究,人们认为在有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各种大气污染物质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二氧化碳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增高,这叫做"温室效应"。有的专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若干年后会使得南北极的冰熔化,导致全球的气候异常。
4、酸雨
指降水的pH值低于5.6时, 降水即为酸雨。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次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也是影响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 降水酸度pH<4.9时,将会对森林、农作物和材料产生明显损害。
5、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的气体。主要来源于含碳燃料、卷烟的不完全燃烧,其次是炼焦、炼钢、炼铁等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人体吸入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而降低血流载氧能力,导致意识力减弱,中枢神经功能减弱,心脏和肺呼吸功能减弱;受害人感到头昏、头痛、恶心、乏力,甚至昏迷死亡。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一氧化碳日平均浓度低于4.00毫克/立方米。
F. 空气和水受到了怎样的污染,污染源在哪儿,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
空气污染(包括环境空气和室内空气)和水,主要是受到了粒子状(颗粒物)和分子状污染物的污染。空气污染物的颗粒物,主要是TSP、 PM10、PM2.5;水里表征为颗粒物的项目是:悬浮物、肉眼可见物、沉积物。空气和水中的分子状污染物主要是化学污染物(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甲醛、苯系物,包括重金属;水中主要有铅、六价铬、镉、汞、砷、BOD、COD、氰化物、挥发酚、)、放射性污染物(例如氡)、微生物。
空气污染源主要有:工业企业(例如钢铁冶炼、石油化工、煤炭企业、医药企业等的废气排放)、建筑企业、交通运输、燃燃烧料和垃圾焚烧等污染物的排放;水污染物的污染源主要有:上述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海上石油开采的废水排放、化肥农药的施用、农业养殖等排水。
对于上述污染的主要对策:
1、依法治理污染。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污染法及其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及其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力求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我国在逐年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一些环境空气污染大户,设立了限期治理管理规定;重点的污染源采取关、停、并、转的治理政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3、涉及大气和水排入的企业法人,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做到经常化,成为排污、治理污染的主体。
4、发挥公民的环境保护主动性。及时举报污染事件积极鼓励这种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有生力量。
G. 实施以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为基本内容的节能减排政策,是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1)生产氨气的反应放出大量的热,△G<0能自发进行,氨水呈碱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在低温下易进行,故答案为:N2+3H2N2O4(g)△H=-57kJ?mol-1;D;
(6)0.2mol/L的NaOH与0.4mol/L的上述产业链中一产品化肥硝酸铵溶液等体积混合后,设溶液的体积为1L,则反应后溶液中含有n(NO3-)=0.4mol,n(Na+)=0.2mol,
n(NH4+)=0.2mol,n(NH3?H2O)=0.2mol,反应溶液呈碱性,NH3?H2O继续电离出NH4+离子,则c(NH4+
H. 实施以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为基本内容的节能减排政策,是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1)平衡常数为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平衡常数中,分子为生成物,分母为反应物,再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s)+H2O(g)?CO(g)+H2(g),故答案为:C(s)+H2O(g)?CO(g)+H2(g);
(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K1=
c2(CO) |
c(CO2) |
c(H2)×c(CO2) |
c(CO)×c(H2O) |
c(CO)×c(H2) |
c(H2O) |
(3)温度升高K值减小,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对于反应 CO(g)+H2O(g)?H2(g)+CO2(g),
开始(mol/L):0.02 0.02 0 0
变化(mol/L):c c c c
平衡(mol/L):0.02-c 0.02-c c c
所以
c×c |
(0.02?c)×(0.02?c) |
所以CO的转化率为
0.015mol/L |
0.02mol/L |
故答案为:放热;75%;
(4)对反应N2O4(g)?2NO2(g),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则
A.A点压强小于C点的压强,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则反应速率:A<C,故A错误;
B.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但浓度的增大幅度大于转化的程度,所以C点浓度大,颜色深,故B错误;
C.B、C两点二氧化氮的体积分数相同,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故C错误;
D.在相同压强下,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二氧化氮的体积分数增大,所以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故D正确;
E.A、C两点的化学平衡常数,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等,A=C,故E错误;
故答案为:D;
(5)0.2mol/L的NaOH与0.4mol/L的硝酸铵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得到等浓度的一水合氨、硝酸钠和硝酸铵的混合溶液,以一水合铵的电离为主,溶液呈碱性,所以c(NO3-)>c(NH4+)>c(Na+)>c(OH-)>c(H+),故答案为:c(NO3-)>c(NH4+)>c(Na+)>c(OH-)>c(H+);
(6)电解NaHSO3溶液制取H2SO4,阴极是氢离子放电,由于含氧酸根的还原性比氢氧根离子强,因此阳极是氢氧根离子放电,部分亚硫酸氢根离子会和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故答案为:4OH--4e-=2H2O+O2;O2、SO2.
I. 目前国家对废气废水处理具体有哪些优惠补贴政策扶持
以下抄的项目可以申请环保专项袭资金补贴:
(一)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治理项目。包括削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减排项目。
(b)环境整治工程。主要生态省,生态城市和生态区建设对环境的污染整治工程,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工程;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环境敏感点综合整治工程,以及跨区域环境污染纠纷治理项目。
(三)污染防治示范项目的新技术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包括污染防治技术,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四)环境监测能力,监测和处理突发事件,和其他建设项目。
环境监测,监视和信息系统建设,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机动车尾气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
(E)的研究项目,涉及环保,环境规划,生态建设。
(六)国家,省,市政府,区委,区政府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