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美国治理环境污染

美国治理环境污染

发布时间: 2020-12-13 23:52:41

『壹』 美国存在哪些生态问题美国是如何治理

最重要的是外来物种入侵,一个是入境时海关有措施,一个是当地政府会有措施,一个是有的物种可以制作为食物,然后出口,总之不会让外来物种争夺当地物种的环境的

『贰』 治理污染国际上有什么好办法

环境污染几乎是每一个工业化国家都曾经遇到的棘手问题。环境污染成为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始于18世纪末兴起的工业革命。

从18世纪下半叶起,经过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首先是英国,而后是欧洲其他国家、美国及日本相继经历和实现了工业革命。在这些国家,伴随煤炭、冶金、化学等重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烟雾腾腾的城镇,发生了烟雾中毒事件,河流等水体也严重受害。

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水体污染亦十分普遍。除英国外,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如芝加哥、匹茨堡、圣路易斯和辛辛那提等,煤烟污染也相当严重。至于后来居上的德意志帝国,其环境污染也不落人后。19和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了污水沟。

随着工业化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国家煤的产量和消耗量逐年上升,由此酿成多起严重的燃煤大气污染公害事件。1943年洛杉矶首次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第一次显示了汽车内燃机所排放气体造成的污染与危害的严重性。在这一阶段,污染源增加,新的更为复杂的污染形式出现,因而公害事故增多,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数扩大,这体现出西方国家环境污染危机愈加明显和深重。

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经济由战后恢复转入发展时期。西方大国竞相发展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这也使得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的大量废弃物排向土壤、河流和大气之中,最终造成环境污染的大爆发。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对环境的认真治理,工作重点是制定经济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长期政策。上世纪70-80年代,这些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上不断增加投资,如美国、日本的环境保护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它们十分重视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定各种严格的法律条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和预防污染,努力净化、绿化和美化环境。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

1992年6月的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标志着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环境保护工作又迈上了新的征途——从治理污染扩展到更为广阔的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范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环境与发展”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在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今天,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重蹈发达国家覆辙的情况下,重新审视与研究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学习这些国家治理污染的经验,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

英国:利用技术科学治污

200多年前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钢铁、煤炭、化工和其他行业的繁荣,推动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对于废料处理和运营管理的疏失,也导致了化学废料流入土壤或者直接排入地下,带来非常严重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问题。从20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就陆续制定相关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进行土壤改良剂和场地污染修复研究。英国土地修复技术非常规范,目前主要采取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修复三方面的技术。

对于泰晤士河的治理,英国成立了治理专门委员会和水务局(公司),对整个流域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1850-1949年,英国政府开始第一次泰晤士河治理,主要是建设城市污水排放系统和河坝筑堤。1950年至今进行了第二次污染治理,不仅重建和延长了伦敦的下水道,还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强工业污染治理,采取对河流直接充氧等措施治理水污染。目前,全流域建设污水处理厂470余座,日处理能力为360万吨,几乎与给水量相等。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都要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才能排放到河中,污水处理费用计入居民的自来水费中。

在泰晤士河的治理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泰晤士河的第二次治理。科学研究帮助水务局制定合理的、符合生态原理的治理目标,根据水环境容量分配排放指标及时跟踪监测水质变化。经过100多年的综合治理,特别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高强度治理,泰晤士河已成为国际上治理效果最显著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干净的河系之一。1955-1980年间,泰晤士河总污染负荷减少了90%,河流水质已恢复到17世纪的原貌,100多种鱼重返泰晤士河。

日本:针对立法 问责严厉

在工业化较早的日本,1968年的“痛痛病”事件直接导致了1970年《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1975年,大量六价铬污染土壤事件在东京地区频繁爆发,逐渐演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而引起全社会对“城市型”土壤污染的关注。在此背景下,2002年5月29日,日本公布了针对“城市型”土壤污染的《土壤污染对策法》,并于同年12月26日公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土壤污染对策法》的立法目的旨在通过确定土壤中的特定有害物质进而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对策保护公众健康、确立相关措施防止人体健康受到污染的侵害等,主要内容包括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划定受污染区域、消除污染措施的相关规定、变更土地形式和土地使用计划的相关规定、委派调查机构、促进法律实体等相关规定等等。显而易见,专门性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内容仅限于对已经污染的土壤的改良和恢复。但是,日本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并不仅仅限于这些专门立法,还有大量与土壤污染预防相关的外围立法,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Dioxine类物质特别对策法》《水质污染防治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审法》《肥料取缔法》《矿山保安法》等,这些外围立法通过对大气污染、Dioxine物质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特定化学物质污染、化肥和农药污染以及矿物污染的控制,从不同方面来阻断新的土壤污染源,从而达到预防土壤污染的目标。

日本在水资源安全问题上同样有过沉痛的教训。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各地连续发生多起水污染造成的社会事件,引起日本全国的强烈反响。如九州地区的熊本县,由于当地的化肥厂直接排放含有汞的废水,使当地居民患上脑神经麻痹的怪病。

在舆论的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下决心解决企业排污造成的水污染问题。日本首先从立法开始,短短几年,先后通过了《控制工业排水法》《水质污染防治法》《湖泊水质保全特别措施法》等法律,后来,日本又根据情况变化多次修改《水质污染防治法》。这样,日本主管部门和法律部门就可以依据这些法律监督和管理水资源,并调查和追究污染水质的责任方。在这种法律和舆论的约束下,日本任何一级行政长官对水资源和居民用水的安全达标都不敢掉以轻心,否则不仅自己的“乌纱帽”不保,而且可能身陷法律纠纷。

日本为确保水资源安全,防止水污染,还建立了信息公开和居民查询制度。在许多城市,主管部门都在供水系统的各个环节设立了监控系统。如东京都,从上游的水源到最终段的居民家庭管道,一共安装了10多个检测点,共有60多项检测项目,而且随时公布这些项目的检测结果。居民每天可以从东京都水道局的网站上看到有关信息。如果居民感觉自己家中的水质有问题,可以电话询问水道局,或登门查询,水道局必须给予说明,或上门检查。

为解决企业排放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鞭子加糖块”的政策。一方面,严厉打击非法排放的企业,作出严厉的处罚。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向投资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还给予税率上的优惠。这些政策让企业知道,与其违法排污被罚高额罚金甚至企业倒闭,不如拿出些资金修建废水处理设施,而且还能得到政府的补贴,政策引导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就杜绝了企业排放污水问题。

德国:摸清家底 区别对待

在工业化过程中,德国留下了许多污染场地,有15%-20%的土地被怀疑可能受到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德国有30万块土地需要治理。在后工业化时代,土壤保护已经成为德国环保的一项重要工作。

德国的土壤保护工作做得比较深入细致,开展了污染场地调查,底数清楚,为开展土壤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先,全面开展土壤监测。目前,德国各州都对土壤进行长期监测,全国共有800多个监测点,绝大部分是环保部门设立的,也有一些是农业部门设立的。联邦与各州政府设立土壤污染调查小组,根据土地的用途,对土壤进行监测,随时了解土壤特性的变化信息,同时观察土壤发展趋势,评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其次,对全国有污染嫌疑的地块进行排查、筛选,对重点污染地块进行详细调查,然后,通过情景模拟,开展土壤修复研究,制定技术方案并实施。

第三,建立污染场地数据库。如萨克森州对全州污染土地建立了一个详尽的数据库,所有与土壤保护相关的州政府部门都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库,下一级地方政府也可以查找属于本地区的污染场地情况。同时,建筑公司也可利用这个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对全州土壤保护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德国还通过精密计算设计了一套指标来评估土壤风险:在绿色线上的,主要是预防土壤恶化;在黄色线上的,要发出警告;在红色线上的,必须进行清理。

当然,土壤保护最好的手段是尽量少用土地。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业用地转为工业、交通、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的转型导致了土壤污染。少用地意味着少污染。因此,现在德国对土地转型利用实行总量控制,现在每年农业土地转型利用的总量为50多公顷,到2020年年利用量不能超过30公顷;为满足建设需要,重点向城市要土地,重视土地的重复使用,避免无节制地向周边拓展,造成新的污染。

澳大利亚:改造污染土地成公园

和世界很多其他国家一样,澳大利亚也逐渐将重度污染的工厂企业慢慢搬离城市中心和住宅区周边。搬迁留下的空地会经环境署的严格评估并由开发商做出改造意见申请,获得批准之后才允许将污染地块修复和转型为非工业用地。

澳大利亚很多受污染严重的土地最终并没有转型成商住用地。一些大型的森林公园、湖滨公园,由于可以广种树木、使土壤自然修复,更适合污染土地的转型。获得过多项大奖的澳大利亚BP石油公司遗址公园就是在原BP石油公司场地改造后建成的。这座公园中,很多被污染的土壤并没有被运走,而是和有机物相结合,重新加以使用,通过自然法则,慢慢把土地净化。对于被污染土地的修复工作,澳大利亚的标准和规格非常高,曾经被严重污染的奥林匹克公园地块,已经被改造成了适合全家出游的绿色天堂。

在悉尼西区一个工厂变住宅区的地块改造中,市政厅要求改造者必须把所有被污染的土壤全部装进密封的卡车中,沿特定路线运出后,倾倒在专用的屏蔽空间内,最终用水泥板封存。光这种土壤修复就耗资500万澳币,约为2500万人民币。

『叁』 美国经济第一,可以说完全有条件治理好环境,但为什么气排放的废物仍然对全球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楼主:“美国的繁华是建立在大力消耗自然资源之上的,它的环境还回会好吗?”
美国消耗的是别答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国内根本没有污染环境的工业。
你如果有机会来美国看看就知道了。
向一楼讲的五大湖的水,二楼讲的坐在哪里穿着白裤子都不用担心都是事实。
至于三楼讲的你看看美国上上下下,环境保护主义者在政治上几乎没有什么地位,不知道是从哪里听来的。美国本土的环保是早就立法并深入民心了,根本不需要政治的推动。

『肆』 美国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美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充裕的环境资源容量。美国拥有世界第三大的国土面积,但是人口总量却仅有3.1亿,其主要国土面积都位于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北温带,而且拥有东西两条海岸线,气候湿润,平原多、荒漠少,人口分布比较合理。充裕的环境资源容量还得益于美国高度重视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各类生态功能区一经划定就具有法定效率,不得随意更改。纽约中央公园、旧金山金门公园、红木国家公园等一大批国家和州立森林公园都有百年以上的建园史。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着57座国家公园,327处自然和历史胜地,可以说,美国的自然精华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就一直在主导着世界工业化潮流,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生态恢复阶段。如今的美国仍然拥有美丽家园,一方面是它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生态恢复,更重要的则是它工农业发展有与生俱来的充裕环境容量,经受得住经济发展的“折腾”。
(二)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历史就是一部环境保护法制史,法制贯穿于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切工作。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立法遵循三大基本原则:第一,为所有的联邦机构规定了特别职责;第二,创设对私人企业的生产和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污染处置加以管理的污染规制体系;第三,颁布对某些特殊性质的地域、植物、动物加以特殊保护的法规。美国联邦、州、区域和地方政府都可以制定本辖区的环境保护政策目标,但是下一级政府制定的规定只能比上一级政府制定的规定更加严格,同时四级政府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制定规则并监督实施,以确保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美国的环境保护政策还规定,非政府组织、公众和媒体可以对环境保护目标实现情况进行监督,并可以对失职行为提出诉讼或弹劾。
(三)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绿色主流文化的确立。19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倡议而开展的首次“地球日”活动声势浩大,这次活动标志着美国绿色文化主流地位的确立。重视环境保护教育。我们参观了一个废物循环利用组织,他们通过与区域内中小学校的合作,协助学校完成政府教育部门规定的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内容,使每一个公民都能接受到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美国一般的别墅型住宅区,没有围墙,没有物业管理委员会,几乎每家门前院后都有一番精致的绿化,而且修剪得整齐、别致。此外,美国公众生态环保意识也体现在热爱自然、爱护动物、与动物和平相处方面。在华盛顿纪念广场、在沙加缅度加州政府广场、在斯坦福校园、在大大小小的公园中,随处可见小松鼠活蹦乱跳的景象。正是人们潜意识中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保护着一份自然、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政府与民间的通力合作。在美国环境保护历史进程的每个关键时候,在政府和民间出现斯特林·莫顿、约翰·缪尔、西奥多·罗斯福、蕾切尔·卡逊等一大批或“高瞻远瞩”或“有权有势”的绿色人士,使不惜破坏环境资源代价的经济活动有所节制,大大推动了环境保护的进程。在以“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为首的一些人的积极活动下,美国于1872年通过黄石法案(Yellowstone Act),成立了全球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黄石国家公园,开创了世界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绚丽篇章。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政务之余亲自与缪尔参与考察国家公园,并据考察结果开始限制一些开发,倡导土地的分类规划利用,使不同自然条件的土地能用于不同的产业,以发挥环境容量的作用。这位最高决策者的绿色意识,是美国由疯狂开发转向理智发展的关键。政府和民间力量的通力合作,推动了美国环保运动的持续发展,有效地遏止了破坏自然环境和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为美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五)强大的公众参与力量。法律保护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美国的法律对公众参与环保作了明确的规定,使得公众参与环保通过法律固定下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形式多样。美国的环境保护,在各级政府部门、专家系统和科研部门之外,还有一个规模极大的公众参与群体,与政府、专家组成三支互为补充的力量。这个群体组织数量众多,宗旨各异,有的是按地区组织的,有的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组织的,例如保护本地区的湿地、保护某一种动物或某一片树林。知名企业成为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杜邦公司曾经是美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其核心产业在1990年代逐步退出低附加值、污染严重的传统化工领域,并转移到精细化工和高新材料方向,同时还是美国循环经济搞得最好的大企业之一,并提出其21世纪的目标是减少在环境中的痕迹和增加在社会中的价值。
(六)发达的生态环保产业。美国的环保产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历史上存在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提供饮水、废水处理和废弃物管理;二是随着国内环保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而迅速崛起的企业,绝大多数是私人公司,主要从事污染控制、污染补救等业务。美国的环保体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环保工业的发展,美国环保产业在环境服务业的多数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设备领域领先于其他国家。美国在固体废弃物管理、有害废弃物管理、环境工程、补救措施、分析领域、信息系统方面遥遥领先;美国在环保设备领域领先的地位也日渐巩固,创造了环保产业多数的出口产值和大型建设项目的管理权。同时,美国环保产业也重视迅速崛起的污染防治领域。在水和空气污染控制设备领域,美国领先于其他国家。在饮用水和废水处理系统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竞争中,美国也占有技术上的优势。

『伍』 国外环境污染治理怎么做

英国:利用技术科学治污

200多年前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钢铁、煤炭、化工和其他行业的繁荣,推动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对于废料处理和运营管理的疏失,也导致了化学废料流入土壤或者直接排入地下,带来非常严重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问题。从20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就陆续制定相关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进行土壤改良剂和场地污染修复研究。英国土地修复技术非常规范,目前主要采取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修复三方面的技术。

对于泰晤士河的治理,英国成立了治理专门委员会和水务局(公司),对整个流域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1850-1949年,英国政府开始第一次泰晤士河治理,主要是建设城市污水排放系统和河坝筑堤。1950年至今进行了第二次污染治理,不仅重建和延长了伦敦的下水道,还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强工业污染治理,采取对河流直接充氧等措施治理水污染。目前,全流域建设污水处理厂470余座,日处理能力为360万吨,几乎与给水量相等。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都要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才能排放到河中,污水处理费用计入居民的自来水费中。

在泰晤士河的治理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泰晤士河的第二次治理。科学研究帮助水务局制定合理的、符合生态原理的治理目标,根据水环境容量分配排放指标及时跟踪监测水质变化。经过100多年的综合治理,特别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高强度治理,泰晤士河已成为国际上治理效果最显著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干净的河系之一。1955-1980年间,泰晤士河总污染负荷减少了90%,河流水质已恢复到17世纪的原貌,100多种鱼重返泰晤士河。


德国:摸清家底 区别对待

在工业化过程中,德国留下了许多污染场地,有15%-20%的土地被怀疑可能受到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德国有30万块土地需要治理。在后工业化时代,土壤保护已经成为德国环保的一项重要工作。

德国的土壤保护工作做得比较深入细致,开展了污染场地调查,底数清楚,为开展土壤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先,全面开展土壤监测。目前,德国各州都对土壤进行长期监测,全国共有800多个监测点,绝大部分是环保部门设立的,也有一些是农业部门设立的。联邦与各州政府设立土壤污染调查小组,根据土地的用途,对土壤进行监测,随时了解土壤特性的变化信息,同时观察土壤发展趋势,评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其次,对全国有污染嫌疑的地块进行排查、筛选,对重点污染地块进行详细调查,然后,通过情景模拟,开展土壤修复研究,制定技术方案并实施。

第三,建立污染场地数据库。如萨克森州对全州污染土地建立了一个详尽的数据库,所有与土壤保护相关的州政府部门都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库,下一级地方政府也可以查找属于本地区的污染场地情况。同时,建筑公司也可利用这个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对全州土壤保护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德国还通过精密计算设计了一套指标来评估土壤风险:在绿色线上的,主要是预防土壤恶化;在黄色线上的,要发出警告;在红色线上的,必须进行清理。

当然,土壤保护最好的手段是尽量少用土地。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业用地转为工业、交通、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的转型导致了土壤污染。少用地意味着少污染。因此,现在德国对土地转型利用实行总量控制,现在每年农业土地转型利用的总量为50多公顷,到2020年年利用量不能超过30公顷;为满足建设需要,重点向城市要土地,重视土地的重复使用,避免无节制地向周边拓展,造成新的污染。


澳大利亚:改造污染土地成公园

和世界很多其他国家一样,澳大利亚也逐渐将重度污染的工厂企业慢慢搬离城市中心和住宅区周边。搬迁留下的空地会经环境署的严格评估并由开发商做出改造意见申请,获得批准之后才允许将污染地块修复和转型为非工业用地。

澳大利亚很多受污染严重的土地最终并没有转型成商住用地。一些大型的森林公园、湖滨公园,由于可以广种树木、使土壤自然修复,更适合污染土地的转型。获得过多项大奖的澳大利亚BP石油公司遗址公园就是在原BP石油公司场地改造后建成的。这座公园中,很多被污染的土壤并没有被运走,而是和有机物相结合,重新加以使用,通过自然法则,慢慢把土地净化。对于被污染土地的修复工作,澳大利亚的标准和规格非常高,曾经被严重污染的奥林匹克公园地块,已经被改造成了适合全家出游的绿色天堂。

在悉尼西区一个工厂变住宅区的地块改造中,市政厅要求改造者必须把所有被污染的土壤全部装进密封的卡车中,沿特定路线运出后,倾倒在专用的屏蔽空间内,最终用水泥板封存。光这种土壤修复就耗资500万澳币,约为2500万人民币。

『陆』 美国等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回顾美国的环保史,可以用以下四个方面来概括美国的环保:家底厚、醒悟快、能人多、民主好。首先是——家底厚

与日本不同的是,美国相对中国而言,更加得天独厚:美国与中国一样,主要领土位于北纬25。—45。之间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北温带,在自然地理条件、领土幅员和自然资源分布上都不逊于中国。而且由于濒临两大洋,气候湿润(全国平均降雨量比中国高30%以上),平原多(国土中适宜耕作的面积比例高达90%,平原面积比例在70%以上),荒漠少,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合理,又已经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述的工业化后期生态恢复阶段,现在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这么好的环境本底,美国工农业的发展因此有了充裕的环境容量。换言之,美国的环境是相当经得起工农业污染的“折腾”的。美国从20世纪初就已领导了世界工业化潮流,并且至今仍是全球主要资源的净生产国,但仍然拥有美丽家园,环境家底厚是重要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可或缺——醒悟快

作为曾经的新大陆和移民国家,美国这张白纸在二百多年间就绘上了最新最美的画面,但应该看到的这幅画面是一张层层涂抹的油画,最初的几层也是惨不忍睹的:

美国最早的原住民——印第安人是以一种天人和谐的游猎文明生存的,因此2000万平方公里的北美大陆连农耕文明的干扰都未受过,保持了良好的原生态,是当时地球上面积数一数二的野生动植物天堂:直到17世纪,美国落基山脉以东的中部大平原上仍至少有6000万头美洲野牛,而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大西洋沿岸由于降水丰沛是美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中心区,北部的五大湖也几乎分布有北陆界新北区的全部淡水水生动物。17世纪后,来自爱尔兰的新移民首先将大西洋沿岸带入农耕文明,在美国赢得独立战争后,这片领土(最早的13个州)又迅速开始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于是,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矿藏被挖掘一空,城市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东部的主基调。为发财而疯狂的移民继续向西部进军,与西部开拓者优秀品质共存的是他们浓厚的血腥味——不仅在工农业生产中大规模破坏了印第安人的原居地,还对野牛大开杀戒,甚至将其发展为一种纯游戏。曾经铺天盖地的美洲野牛,不到200年,到1889年时居然仅余541只。

总之,19世纪的美国,可不是处处鲜花、富得流油,而是到处充斥热情似火又不顾一切的拜金移民、乌烟瘴气和污水四溢的工厂以及“把一切推平重来”的农场(类似的一幕也曾经在1960年代的日本和1980年代的中国出现过)。这种疯狂的经济增长,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当社会领域的大萧条(经济危机)和自然领域的黑风暴(生态危机)实施报复后才逐渐回归理性。这个回归的过程也是天长日久,直到1940~1950年代,美国还发生了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两起——多诺拉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1950~1960年代,因为滥施农药、化肥还导致“寂静的春天”,就连美国国鸟白头海雕也因为农业导致的栖息地破坏和农药积累导致的繁殖障碍几乎灭绝!今天美国的“美”,其实才刚刚到来。只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是1980年以后才有机会一睹美国真面目,所以看到的才是一幅光彩夺目、浑然天成的美景图,只有残留在国家公园内刚刚恢复到2万只的美洲野牛留下了劫后余生的些微证据。

回顾这个“从头收拾旧山河”的过程,可以发现美国环保最宝贵的经验——从教训中幡然悔悟。20世纪下半叶美国在环保上的成功,无一不受益于这个经验。在独特的资本主义民主体制和高度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美国的环保尽管跌跌撞撞,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因此历经半个世纪,终于使美国的环境让全世界人民都为之“不见不散”。 美国环保之所以能醒悟快,有一个关键因素——能人多

在关键时候,美国出现了一些或“高瞻远瞩”或“有权有势”的绿色人士,使不惜环境资源代价的经济活动有所节制,大大推动了环境保护的进程。可以请出六位代表作为美国环保发展的里程碑。他们是斯特林·莫顿、约翰·缪尔、西奥多·罗斯福、蕾切尔·卡逊、丹尼斯·海斯以及杜邦公司的先后几代领导人。

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高度认同的植树节,竟然出自19世纪时一位美国出版商的倡议。1872年,斯特林·莫顿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的一次会议上,有感于当时当地的环境恶化,悲天悯人地提出了一项设立“植树节”的建议,要动员全体人民一起植树造林。内布拉斯加州农业局首先积极支持采纳莫顿先生的建议,不久州长亲自宣布,从此该州每年四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定为植树节。后来,这一节日只用了几十年就发展成为全球通行的一种绿色文化。

这个名人倡导的行动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而且开创了美国官民合一搞环保的优良传统。民间的高瞻远瞩通过官员的有权有势被落实,环保才可能从一种忧思变成一项政策乃至一种文化。后两位名人的经典合作更典型地说明了这种“美国环保方式”的行之有效。

19世纪末期,在美国西部开发改天换地的浪潮中,自然被天翻地覆,精华所剩无几。这时,约翰·缪尔出现了。早在1876年,他就强烈要求联邦政府采取森林保护政策。1897年美国国会从商业利益出发阻挠森林保护政策,缪尔就通过媒体获得公众支持,使议员们改变了主张。缪尔最大的功绩在于开创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在以约翰·缪尔为首的一些人的积极活动下,美国于1872年通过黄石法案(Yellowstone Act),成立了全球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黄石国家公园,又于1916年成立了全球最早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目前,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着57座国家公园,327处自然和历史胜地,12000个历史遗址和其它建筑,8500座纪念碑和纪念馆,美国的自然精华悉数被罗致入“园”。今天,缪尔倡导的自然保护宗旨仍然镌刻于的大门上――“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快乐”。当然,单凭他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张罗这么大的事业的,这个事业是他与另一位代表——西奥多·罗斯福(并非二战期间名闻遐迩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共同完成的。

1903年,缪尔开始与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交往。罗斯福认为:“我们建设自己的国家,不是为了一时,而是为了长远。作为一个国家,我们不但要想到目前享受极大的繁荣,同时要考虑到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合理运用的基础上的,以保证未来的更大成功”。基于这种理念,罗斯福在政务之余与缪尔考察了大峡谷、约塞米蒂等国家公园,并据考察结果开始限制一些开发——例如在大峡谷中建设大坝。为了使这种环保思想在官员中蔚然成风,罗斯福曾在议会演讲时特别以中国为例(根据一个考察报告)来说明森林破坏造成的恶果:“中国内地(主要指的是黄河下游地区)森林缺乏,乡村只有坟墓和庙祠附近有林木,江河的堤岸没有林木保护,以致洪水经常决堤。山坡都被开垦,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罗斯福还积极倡导土地的分类规划利用,使不同自然条件的土地能用于不同的产业,以发挥环境容量的作用。这位最高决策者的绿色意识,是美国由疯狂开发转向理智发展的关键。

二战后,美国真正成为决定全球政治经济命运的超级大国,其工业化的成果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地球面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例如,农药DDT和氟利昂空调都是在美国工业的推动下才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这种规模的工业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位名叫蕾切尔·卡逊的女士开始关注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蠕变。1962年,根据她的研究成果,一本名叫《寂静的春天》的书动摇了整个美国化工业。卡逊女士发现由于滥施农药,通过食物链积累整个生态系统都在朝着崩溃的方向发展,因此美国的鸟语花香的美好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危机。这种发现尽管起初遭到一些大工业集团的歪曲,但还是渐渐改变了美国化工业巨头(例如杜邦公司)的发展理念,美国的工业开始有了两个转变:一是注重衡量化工产品全方位的效益,注重实施清洁生产;二是逐渐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自此,美国的环境才算真正摆脱了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在这个阶段,还有一个人发挥了巨大作用——丹尼斯·海斯。

1969年,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举办有关环境问题的讲习会。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将尼尔森的提议变成了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群众活动的具体构想,并提议以次年的4月22日作为“地球日”在全美开展环保活动。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动声势浩大,美国各地约2000万人参加,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也是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这次活动标志着美国绿色文化主流地位的确立,并促使美国政府加强了环境污染治理:成立了国家环保局,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一定程度上,这次活动也是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诱因。丹尼斯·海斯在地球日活动后,迅速成为全球民众环境运动的领军人物,至今仍然在为一系列国际间环境公约的推行而奔走呼号。

这些能人前赴后继的行动促进了美国国民环境意识的觉醒,这种形势下以前作为环保对立面的大企业,有的也渐渐转化成了环保的主力军,其中的代表就是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有“化学工业帝国”之称,位居全球500强的123位。从1970年代起,杜邦公司前后四任总裁确立了“安全、健康、职业道德、尊重待人和保护环境”的核心价值观,以制造炸药起家的杜邦公司,通过合作、收购等手段调整产品结构,逐步退出低附加值、污染严重的传统化工领域,核心产业在1990年代已转移到精细化工和高新材料方向,同时还是美国循环经济搞得最好的大企业之一。杜邦公司的现任总裁贺利得曾有专文说明杜邦公司21世纪的两个大目标,其一是"减少我们在环境中的痕迹",其二是"增加我们在社会中的价值"。贺利得还认为“公众的意识和参与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因此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宣传工作,例如,1996年出资设立了中国杜邦环境好新闻奖。

这6个代表,只是美国由下而上进而上下结合搞环保的一个缩影。须知,能人辈出,决定性的基础是——民主好

美国是全天候、全方位的超级大国,环境家底厚,在资源占有上又达到了予取予求的境界,重视环保并不像日本那样是因为国土有效面积事关存亡,更多地是民主的体现。由于美国的政治体制,形成了其民意决定官意的格局,因此,必须先有消费者支付意愿的绿色化,

才可能有国家决策的绿色化。这种民主机制还决定了美国环保的新政策在导入阶段往往必须利用经济动因,必须在市场自发的基础上政府再来因势利导。

目前,美国环保政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强调环保措施上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灵活性,力求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它基本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政策,即强调以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而不是以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没有改变生产高效和消费低效以及大量耗用能源资源的情况。

1980年代后,美国总体的环境状况在改善,美国的政策应该说是成功的。但也应该看到,民主体制下灵活的环保政策虽然给解决环保问题提供了相当多的渠道、方法和途径,也给美国的环保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美国的环境政策不严格,标准不统一,法规不健全,致使没能全方位的推动美国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也影响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使得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环保技术,环保产业出口额仅排名世界第11位。另外,由于美国政治体制有时过度强调民主和政务公开,使得一些对国家有益的建议,当遇到公众反对时,便很难以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美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还应该看到,美国的美并不能包罗万象,更不能一美遮九丑。从中美环保比较的角度来看,美国的环保是一种片面的环保,是一种损人利己的环保,是一种我国不能照搬的环保。这是因为美国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太浪费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通过全新的科技手段开发了更多的矿产资源,集约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形成了一个以扩大物质消费为根本导向的社会。

根据生产空间和二氧化碳处理空间(与能源消费成正比)算出的人均生态足迹,美国人10,世界平均2,中国人1。美国每人年平均钢材耗用量为一般发展中国家的37倍,铝耗用量为85倍,总的能源耗用量为30倍。据计算,如果全世界人民都按美国的水平消耗矿物资源,则人类所需的16种主要矿物中,有7种将于十年内耗尽(如金、银、汞、锡、钨、锌、铅)。其余矿物除铁和铝以外,都将在200年内用完。

美国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生产高效、消费低效的国民文化,得到了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的支配性地位的支持,因此多年来一直得到延续。曾经有人考察过一个美国中产阶段家庭的消费状况,发现其中40%的支出属于无效支出。尤其是在追求过度包装等心理附加值而非产品使用价值的增值上的花费和产品快速更新换代上的花费,在已经富裕的美国人中普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因此美国的垃圾堆中不难发现一大堆包装物中混杂着“过时”或者“微坏”的冰箱彩电。也许有些人会羡慕这种财大气粗的浪费,只是如果地球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美”,再多十个地球又如何?就此而言,美国称得上是埋葬地球资源的地狱。

一方面是消费上的不加节制和资源占有上的贪婪无度,另一方面却是对环保责任的推诿,这就是美国的第二个特点——太无德

近年来,美国在环保领域的惊世骇俗之举当是布什政府突然以全球已有110个国家签署的《京都协议书》(关于共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协议)会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为由,公然宣布拒绝签署该协议。虽然美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4%,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理应承担主要责任和积极履行减排义务。但美国出尔反尔、推卸责任,充分反映了其国家决策中太无德的一面。

在高度评价美国在环保上的巨大成果和先进举措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美国在环保上太无德的这一面:美国是靠先污染自己发展起来的,然后就是靠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更直接的污染物转移减轻自己的环保负担的,因此被一些国家称为“环境帝国主义”。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曾经就此行为承认:“美国和其他富国是世界环境灾难的主要根源”。

如果说产业结构高级化——例如前述美国杜邦公司将“傻大黑粗”的传统化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还起到了帮助其发展经济的作用的话,污染物转移就是赤裸裸的无赖行径。仅仅举一个小例就可以说明这点。目前,美国危险物年生产量达5000至6000万吨,其中将近1000万吨由各公司私运出美国处置。绿色和平组织称美国各公司向44个国家出口危险废物,且不择手段——有偷倒(如“夜间倾倒”),有耍赖皮的蛮倒,有所谓的协议倾倒,还有采取贿赂手法的贿倒。2002年,一位巴拿马海关官员披露说,如同意进口美国的焚烧灰(含有剧毒的二恶英),就能得到一幢海滩别墅

『柒』 国外都是怎么治理雾霾的

英国:绿化带是城市面积的3倍
20世纪80年代,英国治理污染的重点为治理汽车尾气。政府要求所有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剂以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又针对私家车征收天价的进城费和停车费,控制私车流。
同时,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伦敦计划在2015年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电动汽车买主将享受高额返利,并免交汽车碳排放税,甚至免费停车。自行车交通也被政府作为支柱,计划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英国的高官们都以身作则,控制公务用车。2009年的一天,首相卡梅伦骑自行车上班,而副首相克莱格则在坐地铁。
此外,加强绿化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人口稠密的伦敦,人均绿化面积高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几乎是城市面积3倍。今日的伦敦,大雾天气已经从100余年前的每年90天,减少为不到10天。
日本:汽车尾气不能使毛巾变黑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对环境极为重视,在人口密集的狭小国土上,取得了堪称奇迹的成就。
日本治污的手段之一就是城市绿化,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东京的绿化很少种草,而是种树,不但要绿化面积,还追求绿化体积。大量树木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
另一个手段是控制汽车。这还和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有关。1999年东京国道沿线的600多位呼吸道疾病患者,集体状告地方政府和七家柴油汽车企业,认为汽车尾气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经过专家认证,汽车尾气造成的PM2.5确实具有强烈致癌作用。
为此,在2003年东京推出一项新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东京。新法规实施的第一天,交警在东京内外的主要路口全面检查,让每个司机发动引擎,然后用白毛巾堵在尾气排放口,如果发现白毛巾变黑,则这辆车不许进入东京。五年后官司告一段落,被告的汽车企业拿出12亿日元,与633名患者和解。
如今,日本汽车出厂时都已安装了过滤器,排放标准达到了欧洲三级标准,东京市内的几万辆出租车都是使用天然气。这些努力使得整个东京天青云白,视野也很好。而且认真的日本人还要拿乡下来比较,说东京的空气质量还不够好。
美国:实时监测小颗粒
美国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依据地理和社会经济,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理区域,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环保机构有权进行立法、执法、处罚,并通过强制执行手段和监控、技术改进等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
美国环保署1997年根据《清洁空气法案》,又设立了专门针对大气PM2.5含量的标准,以便更好检测过去被忽略的这类细小颗粒物。美国对PM2.5的管理重点是严密监控、实时公开、立法规范。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数以千计的颗粒物检测站点。
环保署的官方网站,面向公众告知测得的空气质量指数。其中PM2.5参数每小时更新一次。为了更直观,网站通常通过六种颜色表示空气污染情况。绿色表示“良好”,黄色、橙色、红色、紫色依次加重,酱红色则表示“危险”。
民众还可要求环保署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指定地域的空气质量。

『捌』 美国是怎么治理环境污染的

二战以后,美国工业及交通业迅猛发展,能源消耗量激增,大气污染严重,当时不吸烟的人也会患上严重肺部疾玻自此,后来提高技术水平,转变生产方式,不过美国人比较注重环保健康的 基本上每个人算下来都有几个空气净化器的,创普大白在国外卖的就是非常好的

『玖』 美国的生活方式对全球资源、环境有什么影响,美国应对全球环境保护尽什么义务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高消耗,高浪费的。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消耗大量资源,专而且导致废水,固体废物,废属气等废物的大量排放,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并且美国企业经常在发展中国家建造排放高毒性污染物的项目,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应该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改变其国内固有的能源消耗方式,并且对在其他国家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