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高原治理
『壹』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
黄土高原面积约64万km2,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之处,更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250万年以来,在这块土地上堆积了厚100—200m的黄土古土壤系列1,是全球最厚和最完整的黄土地层,也是塬地平广、丘陵顶平坡缓、沟谷开阔,川、坪、涧、掌、地完整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
『贰』 为什么知道了治理黄土高原的方法,可如今
治理的还不错,黄土高原在延安以南、陇东、晋中南及关中地区已经基本上绿化了,尤其是六盘山、子午岭、吕梁山、黄龙山等林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延安以北的榆林80km内也看不到流沙。
『叁』 黄土高原治理措施
治理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
『肆』 黄土高原上中下游分别怎样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要与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治理进行比专较。 黄土高原水属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黄土疏松易侵蚀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蚀作用较强。人为原因有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矿,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产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积,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环境恶化,使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基本措施有: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露天采矿,及时回填复垦。目的:改善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意义:水土保持,脱贫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措施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伍』 黄土高原的环境治理
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1、植被分布的非地带性
黄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总体趋势。不同土质、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块,土壤水分状况存在一定差异,适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长。但黄土高原的植被分布也存在以下非地带性特征,其植被分布的总体特征应为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与非地带性分布两者的自然组合。
2、土质非地带性
在《黄土高原森林分布与黄土厚度的关系》一文中对此已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现将主要观点简述如下:1)黄土颗粒组成细,孔隙度高,孔隙以细孔隙为主。在降水不丰沛的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入渗浅,地面蒸发耗水多。厚层黄土坡地土壤水分条件相对干旱,自然植被为草原。2)裂隙发育的岩层,孔隙度低,孔隙以大孔隙为主,降水入渗深,地面蒸发耗水少。在降水不丰沛的半干旱、半湿润区,裂隙发育的岩质坡地,土壤水分条件较湿润,自然植被为森林。3)薄层黄土坡地,由于下伏不透水岩层埋藏浅,地下水位较高,树木往往可以通过发达的根系吸取地下水,自然植被也为森林。
3、微地貌非地带性
黄土高原沟壑密集,地形切割深。由于地表径流和土壤重力自由水向下运移,塬面、墚、峁等正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较低,地下水埋藏深;沟谷及沟坡中下部等负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较高,地下水埋藏浅。在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沟谷及沟坡中下部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适合树木的生长,自然植被为森林,墚峁、塬面及沟坡中上部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适合草灌的生长,自然植被为草原。沟坡森林植被的分布高度,自南向北呈降低的趋势。
4、坡向非地带性
阳坡坡地的地面蒸发耗水大于阴坡,同一区域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较阴坡干旱。因此,阳坡的植被群落往往较阴坡更耐干旱。沟坡的森林分布上限,阴坡高于阳坡。
5、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
黄土高原50年来的人工林草建设,没有遵循土壤水分地可持续利用原则,片面追求人工林草的高生长量、高经济效益,结果多以失败告终。如20世纪50-70年代的“山顶戴帽子”,在墚峁顶上造林,树木初期生长尚好,但5至10年后多为小老头树或者死亡。20世纪80年代初期,飞播沙打旺,人工种植红豆草,沙打旺、红豆草3年内长势喜人,5年后逐渐衰亡。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单位对人工林草地的土壤水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人工林草地出现了明显的土壤干层,土壤干化现象严重。洛川塬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面积发展的苹果园,也已普遍出现土壤干层。
自然修复恢复的植被,最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群落最为稳定。吴旗县的封禁实践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观测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复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时间也无须很长,3至5年就可以形成较好的植被覆盖。 处黄土高原的吴起县,是1935年中央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记者初次来到这里采访时,只在个别流域看到少许绿色,多数山山峁峁因开垦种粮而满眼土黄。
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吴起县特别注重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舍饲养羊和林果业、草畜业、棚栽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劳务输出等农村后续产业的发展,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58元,较1997年的887元净增2771元。
1999年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扶持下,吴起县计完成造林种草面积24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62.9%,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启动最早、面积最大、成效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位于黄土高原的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保试验站。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安塞县,始建于1973年,是科技部国家重点野外台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点重点站。
这个试验站已建成山地、川地试验场,其中包括农田水分平衡试验场、养分循环试验场、土壤侵蚀试验场等160个小区以及先进的山地自动气象站和农林旱地微气候观测站,占地75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面积和规模最大的水土保持试验站。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重点研究领域是水土流失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特征及演变规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系统结构功能及调控原理、流域健康诊断与管理理论及方法等多个方面。同时它还肩负研究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途径等任务。
这个试验站利用身处黄土高原的特有条件,30多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和陕西省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科技攻关课题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3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的各类奖项18项。这里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同行开展合作研究。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上措施之综合,外加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农业技术:节水技术和提高单产量的技术。重点在保持水土)。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和覆盖率,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压缩农业用地。尤其对于这个土质比较疏松的黄土高原来说,森林覆盖率一定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2%,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有11万平方公里特严重面积。大部分地区的侵蚀模数在4000吨/平方公里,最严重的地区达3.57万吨/平方公里。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就是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陆』 黄土高原怎么治理
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应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重点是要保持水土
分为三部分:保塬,护坡,固沟。
保塬:平整土地,营造田林网,尽量采用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护坡:修梯田,封坡,育林育草。
固沟:在主要的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营造防护林。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不能只靠植树造林来解决。要从多方面进行控制和解决。
以上为原创,希望采纳
『柒』 治理黄土高原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www.shaanxichina.org/hanglie/keyan/gaoyuansuo.htm
黄土高原水土治理见成效 黄河泥沙年减少3亿吨
新华网 (2002-12-16 17:10:46)
稿件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郑州12月16日电(记者刘健 訾红旗)来自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消息称,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黄土高原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9.05万平方公里,这个地球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近年年入黄泥沙比多年平均量减少3亿吨左右。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黄泥沙为16亿吨,其中四分之三来自黄土高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黄土高原展开重点支流、小流域治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局长周月鲁介绍说,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集中在两个重点,一是黄河上中游7.86万平方公里多沙粗沙区的治理,二是突出以治沟骨干工程沟道坝系建设,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入黄泥沙。在治理较好的地区,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处处绿树成荫,牧草丰茂。
黄土高原的治理已由分散治理向集中规模治理转变。国家先后在黄河流域200多个县安排了水土保持投资项目,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此外还先后启动了黄河水土保持示范区、黄河源头生态保护项目等十多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大工程项目,逐步实现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向标准高、质量好、规模大、集中连片治理的方向发展。
科技含量的增加大大提高了黄土高原治理的有效性。近年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先后进行了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界定、沙棘良种繁育、不同侵蚀类型区治理模式等科研项目攻关,开展了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同时,在黄河上中游各省(区)大力推广雨水集流、水坠筑坝和抗旱造林等生态治理保护衫技术。
黄土高原的治理开始更加注重生态的自我修复,随着各地开展退耕还林(草),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营林方式由人工造林为主向封山育林为主转变,以退耕还林(草)来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
周月鲁表示,今后10年内,黄河流域将争取基本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捌』 黄土高原能治理好吗
黄土高原经过水土保持治理可以逐步好转。
『玖』 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修建梯田,禁止砍伐树木.减少水土流失,做好水土保持工作.1、可迅速彻底治理水土流失。锁死一条沟,这个小流域的水土流失便得到了彻底治理,便由恶性流失转为还原性运动,一次根治一大片,而且是当年见效,一劳永逸,今后只要稍加维护即可,千秋万代,黄土地会越来越平整。
2、可充分利用奇缺的天上水。洪水拦在沟内,我们把其中的一部分提上山灌溉农田,浇树浇草;一部分均匀的送向下游,供下游利用;一部分则渗入地下,地下水增加,山泉会增多,气候会改变,实际上等于把集中暴发的山洪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水供给了黄河。只要有了水,植被自然容易成活,土地沙化问题也会解决。
3、可增加耕地。黄土高原的耕地被千沟万壑占去不少,而且还在继续侵蚀。修建拦洪坝,可逐步将山沟再还原为耕地。拦洪坝建成以后,少则七八年,多则十几年,坝内淤积的土壤里便可种高杆作物。淤到半山腰,沟底的淤积面占到整个流域面积的30%以上时,全沟都是稳产高产田了。
用以上的办法治理黄土高原,几十年后,支离破碎的黄土地开始“复原”,山泉增多,沟里新淤积的土地水肥充足,是稳产高产田。地下山泉增加,一年四季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入黄河。这美好蓝图能否实现,答案是肯定的。下面讨论它的可行性。
『拾』 黄土高原治理的根本是
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治理黄土高原的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依据题意.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