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法执
㈠ 学佛网“净界法师:我执,法执到底是怎么来的
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我执,法执
1 佛说,一切法无我。
2 学佛,第一个是学“无我”。佛法无我,决定没有我见、我执。佛法自始至终都是叫我们打破执着。
3 我执断尽,法执也断尽,见思、尘沙、无明统统断尽,三德圆证,这就叫无上正等正觉。
4 正觉是阿罗汉,执着(见思烦恼)断了。
5 正等正觉是菩萨,执着、分别(尘沙烦恼)都断了。
6 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执着、分别、妄想(无明烦恼)都断尽了。
7 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就是一个有执着,一个没有执着。没有执着的人就叫佛菩萨,有执着的人就叫凡夫。
8 我执要不破,就不能出三界,换句话说,决定是六道轮回,你出不去的。
9 法执要不破,不能见性。阿罗汉破了我执,没有破法执,他超越六道轮回,他不能见性。我执、法执都要破,尤其是破我执,摆在第一个位置。
10 没有执着的人,心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有执着的人,心就小了。
11 执着的心是妄心、是无明;没有执着的心是真心、是本明。
12 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应舍是不能执着。
13 择善固执是对初学人不得已用的手段,只限于初学;功夫往上提升,就要破执着。
14 破我执,得事一心不乱;破法执,得理一心不乱。
15 你要不破执着,怎么能得一心?如果诸位明白这个道理,你就能够体悟到《华严》里面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16 理与事之所以变成障碍,都在执着上;去了执着就没有障碍,去了执着你就得一心,去了执着你就清净、就平等。
17 我们今天修学,不能证果、不能开悟,是因为心不平等,这是大问题!心为什么不平等?坚固的执着,我执、法执。
18 古人常说“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这句话是千真万确、永远不变的真理。真正学佛,真正修行,必得要转第七意识(执着)为平等性智。
19 平等心就是真心,平等相就是如如。平等心相的作用就是“恒沙性德”。
20 我们在二六时中,心才有不平等(才发现不平等),就要提起佛号。佛号是把我们迷心唤醒,把我们不平等的心恢复到平等。
21 你在一切法里面起分别执着,有取舍得失的心,这完全是从我执里面生的。
22 经云:远离于我无恼害。我们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就入不了佛门,入不了大乘之门。念念之中,还有“我”、“我所有的”,就不是佛弟子。
23 无我,就无六道与十法界。无我,不但将病苦连根拔除,连生死的根也拔除。
24 无我,念佛一定得力,身心轻安;纵然有一点病,那是饮食起居不小心所引起的风寒感冒,不会有大病。
25 “无我”是自利;“奉献”是利他。
26 若有我的见解、我的看法、我的主张,则人我是非随之而来。
27 我执,造成了烦恼障。烦恼障是贪嗔痴慢,是分别执着。
28 法执,造成了所知障。所知障是什么?是自己错误的见解,是中国人所谓的成见,“某人成见很深,自以为是”,这个障碍非常严重!
29 《楞严经》上说的“知见立知”,那就是所知障。放弃我执和法执,完全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就能彻悟,就能见性。
30 彻悟的样子是:无“我”也无“法”;见性的样子是:无“我”无“好恶”。
31 无我,烦恼解脱了,自性本具的德行就现前;无法,所知障破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就现前。
32 有一念好恶,就是无明。我见、我爱、我痴、我慢,是四大烦恼。
33 身见,是执着这个身,贪生怕死,自私自利。念佛人一定要破身见,不贪生怕死,不自私自利,才能成就。
34 没有私心与名利心,业障就没有了;只要有丝毫的私心与名利心,就不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35 为自己的人最愚痴,从现在起,决定不为自己。佛法自始至终就是破我执。
36 为什么在修学过程当中教你发愿回向?因为世间人我执相当重,起心动念决定不把“我”忘掉,凡是做一桩事情,与“我”有没有好处,这是第一个念头。
37 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源。没有我执,烦恼障就破了;没有法执,所知障就破了。
38 回向就是把你所修所学的一切功德、福德都送给别人,自己不要了,都是为别人修的,不是为自己修的。
39 回向就是把自己给忘掉,这是大乘破我执绝妙的方法,就是把这个我扩大,大而化之,这小我就没有了。
40 什么是我?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为一切众生着想,就是为我着想;为我着想,就是为一切众生着想。
41 放下自私自利,念念为正法久住,念念为广度众生。没有私心,从自性流露出慈悲与感恩,是入了不二法门。
42 佛法自始至终它的大原则就是破执着,先破人我执,再破法我执。
43 真如自性里头没有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是凡夫,没有分别执着就是佛菩萨。一切分别执着都打掉了,那就身心安乐。
44 佛法是破我执,我执破了后才有真正的“常乐我净”。
45 “常”是永恒不变;“乐”是离一切苦,真正自在地享受,真乐;“我”是主宰,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净”是清净,决定不染。
46 “常乐我净”四净德,是真实之德,我们本性里面具足!
47 我们现在是迷了自性,“常乐我净”这四种境界全都没有。
48 只要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常乐我净”这四种清净之德就恢复。
㈡ 怎样消除“我执”和“法执”
纯即心,印即法,修行就是要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夫,弃我执、法执,背凡夫知见,“背尘合觉”是佛之知见,以菩萨之境界,回光返照,对治、改变自己的心病(是非人我、见闻觉知、贪痴嗔慢疑、五欲六尘)。把自己的心境提到诸佛菩萨的境界上来。纯印之行即我之行,纯印之心即我之心。在修行的道路上,“纯印”已为我们示范无遗了。
万法唯心,一切由心造,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是决定一切的。心净则土净。“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心土不二。若心有所染,土即秽,土之净秽,本源在心。学佛、修行的根本点,就是自净其心。此即是学佛的起脚点,也是学佛的落脚点,它贯穿学佛、修行的始终和全程。学佛就是自净其心,净心就要心无分别、无执著、无妄念,也就是像纯印老人那样心无攀缘。学佛能净心,是真智慧,是菩萨境界。
自净其心,是智者、是智慧人生、是菩萨相,它是成佛之法器。学佛、修行人不知净心,眼光向外,分别执著立知见,有知见必生烦恼,有烦恼就是凡夫。一个学佛修行之人如不省悟净自心,修到何时都不是真修,又怎么能出苦轮呢?所以学佛一定要省悟,要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夫,用佛法医自己的心病,回光返照对治自己的凡心,这就叫佛光普照。决非到处跑寺庙、赶法会、拜经忏、烧高香、燃大蜡、唱佛歌……自净其心就是佛力加持,就是甘露灌顶,就是心佛不二,就是自性弥陀,就是人间净上,就是极乐世界。
学佛与修自心,迷者谓二,悟者即一。众生本具佛性,为何众生迷而不觉?因众生心存攀缘覆自性故,使本具的妙明真心不得显现。佛菩萨之所以觉而不迷,只因他们心无攀缘,故妙明真心方得显现。所以心有攀缘即众生,无攀缘才是佛。
http://www.jt8421.com/chunyin/chunyin.htm#cy904
㈢ 我执(人我执和法我执)是什么意思
我执,小乘佛法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是轮回的原因。又名我见,可以说是无明的同义语,一般以内容分类,为人我执、法我执;以缘起分类,名分别我执、俱生我执。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放不下自己,心中梗着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执着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义务与责任,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
人我执
一切凡夫,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合,而有见闻觉知之作用,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我体,一切烦恼障由此而生,便有贪嗔痴等诸惑,发业润生而缠缚有情于三界六道之中,障涅盘盘盘寂静之理,搅扰有情之身心。如《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
法我执
一切凡夫,不了诸法空性,不明五蕴等法由因缘而生,如幻如化,固执法有实性,一切所知障由此而生。《起信论》云:“人我见者,计有总相主宰,法我见者,计一切法各有体性。”《唯识论》云:“由执我法,二障俱生。”
分别我执
为后天我执,依自己分别力或邪师所教而生者。菩萨于通达位,正发根本无分别智时断之。
俱生我执
为先天随生具有之我执,为吾人过去世之业习。菩萨于修道位,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渐断之。
此我执者,任何世彰漏之智不能伏灭,唯三乘无漏圣道的观智(指根本智及后得无漏智现行时)才能伏灭,就是把人我执返于“人空智”,法我执返于“法空智”。伏灭人我执,二乘在见道位以上,顿悟菩萨在初地以上,渐悟菩萨在回心以后的生空无漏位;伏灭法我执,是菩萨初地以上的法空无漏位(见《唯识论讲话》)。二乘之人虽断人我执,证得人空,而不断断法我执,如《菩提心论》曰: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
㈣ 为什么有人讲到:我执破了,还要破法执
楼主 您好
这部份先以经典来说明:
解深密经卷二: 【若回向菩堤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於所知障、其心亦可当得解脱;由彼为初为自利益,修行加行脱烦恼障,是故如来施设彼为声闻种性。】
这段提到,回小向大的阿罗汉,虽然已经断除烦恼障了(我执已破),但是还是要蒙诸佛加持,才能解脱於所知障(法执),也就是后来提到的初地到佛地的无明—所知障。又初地以上菩萨除了所知障的断除以外,也还有烦恼习气随眠,这也是摄属在烦恼障—极微细烦恼障,解深密经对於此烦恼习气随眠描述的相当详细,今只举出一段:
解深密经卷三: 【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於如来地,对治极微细、最极微细烦恼障及所知障,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证得无著无碍一切智见,依於所作成满所缘,建立最极清净法身。】
因此我执纵然破了如阿罗汉一般,还有我执习气与无量无边所知障。然而我执与法执是一般学人很难理解的法,今说明如下:
我执,是众生执取色身、意识觉知心、见闻觉知性等(五阴)为真实我,并且执著此假我而不肯舍离,若能现前观察这些五阴假我都是聚合之法,不是本来就有的真实法,那就能够断除我见乃至我执了。
然而法执,乃是对於法界实相不了知,对於一切法如何从真如理体假藉诸缘而出生都不如实了知,因此执取一切法(一切功能差别),包含五阴都是可以真实为我们所接触领受,而不知一切境界、心法、心所有法都是真如理体所变现,於由无力现观此事实,就有所知障,也就是法执无法破除。
而要破除法执,第一步就是要先开悟明心,也就是亲证真如理体的总相体用,方能继续深入进修一切种智,而断除法执。
然而阿罗汉连真如理体的总相尚且未知,何况断除法执乎?
㈤ 我执与法执是什么意思何为执五蕴是哪些何又为蕴
我执,就是执着与肉体的我,相信自己眼、耳、鼻、舌、身给你的信息和自身的判断。岂不知那是识心的分别、执着,一切为假象。法执,就是修行一段时间后,对于佛法的执着,认为有一个法可以得到。把佛法固定在一个相上,从而迷失自性。执,就是执着,紧紧抓住不放,就与佛法的圆融相违。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他们都与我执有关,一切烦恼和痛苦来源于此。蕴,可以理解成“集合”。
㈥ 我执与法执,请高人开示
我空,则烦恼障尽;法空,则所知障尽。
我空之后即解脱生死,法空之后即不住涅盘。
非空非有,不落两边的中道妙理,也只有证了法空之后的人才能亲自实证。
你能知道什么是我执和法执,即为我执;
你所知道什么是我执和法执,即为法执。
静观缘起,舍断常而入中道,故能所双亡,归于圆成实相,才是究竟解脱。
㈦ 我执与法执是什么意思何为执五蕴是哪些何又为蕴
呵呵,楼上讲得真有意思。
简单说,我执,就是我见,就是执着于自身,自我意识太强,认为存在一个真实、独立、单一、主宰、恒常不变的“我”。
法执,就是执着于法,固执一切诸法实有,不知道一切事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把外在的一切事物当真。
学佛,就是要化除这二种执著,“由执我法,二障俱生(烦恼障和所知障)。”
蕴,就是聚合。五蕴指色、受、想、行、识。
金木水火土五行不等于五蕴,而是从属于五蕴中的色蕴)
㈧ 我执法执归道其中 什么意思
先说下“我执”、一切烦恼,皆由有我而起。若无我者,则一切皆无。因见有我,故曰我见。因有我相,故曰我相。执为有我,故曰我执。
“我执”主要有三:
一、我见:五蕴和合之身心,以为有常,谓之我见。亦曰人见,有我见、就有人我的区别,因为又曰人见。又曰身见,执着色身为我。又曰人我见。
二、我相:亦名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若即若杂,妄以为“我所有”是真实的,是名我相。亦谓人相者,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是人,我生人道,异于余道,是名人相。
三、我执:亦名人执,以为所谓的“我者”,是一生之主宰。认有我身而执念之,谓之我执。以不明了人身为五蕴假和合而成,所以执着于常一之我体,亦谓之人执。
所以,我执、人执,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眷属关系。
提到“法执”,是“我执”的对称,又作法我执、法我见。由于不明诸法因缘所生,缘生无性,如幻如化,而执著诸法为实有的妄见。
最后,简单的概括下:执有常一自我的实体,叫做我执。执诸法皆有实体,叫做法执。若法执破尽,我执可灭;我执破尽,法执可断。
好,愿祝早日证法身!那么阿弥陀佛!
补充举例:
当我们吃美食的时候,贪恋那个“色香味”就是法执;以为能够领受色香味的五蕴,为真实自我,这就是我执。
㈨ 什么是我执,法执 我执,法执都包括什么 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破我法两执
你的问题(我执,法执都包括什么(具体点) 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破我法两执???什么是返闻闻自性?在生活中怎么做才能返闻闻自性?什么是五蕴,六根,空性,无明这些跟我执,法执有什么关系)需要写一本厚厚的书来说清楚。如果你认为这本能解释清你问题的书,就是能完美解决你的所有问题,因而你事事照书奉行,那你就是法执着。若你认为你需要这本书的想法是正确的,没有这本书就不行,那么这就是坚持己见,这就是我执。怎样破出我法两执?你需要慢慢的先以法 离除 执着及无明,然后再把 法 也离除,全部离除以后就会见空性了。
㈩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 我执 法执 的意思
我的理解
帮助了一个人,心里想着“我刚刚帮助了一个人“。心里有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对我好,对我不好之类的想法。等等,就是执着有”我“,是我执。
认为吃饭可以饱,有佛可以成,上山有路,打仗有兵法可依,也是思维上的一种执着。是为”法执“。(记得有个禅宗公案,住持出题,谁能说出花瓶特别的用途就是下一位住持,大家各种说,用来做面杖等等做一切奇特的用途,最后有个开悟的师父一脚踹飞花瓶,破门而出。)
”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达摩祖师说:”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所谓”无我“,即是离相。这个我还比较糊涂,借用宣化上人的浅释如下:
“假如有一个人,他知道一切法,即所有的佛法都包括在内,简单的说就是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十二处(六根、六尘)、十八界等等的法,他知道这种种的法无我,把我执空了,法执空了,空执也没有了,在这个时候得成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修行得到的一种境界,一种程度。证得无生法忍,他不见三界之中有少法生,有少法灭,而忍可于心。心里得到这种境界,口里说不出来,故忍可于心,这种法的境界叫无生法忍。
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那岂不是没有法吗?不错,本来就没有法,可是没有法还具足一切法,但是说不出来,这叫无生法忍。在这部《金刚经》中“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十个字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