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明朝行政
『壹』 明代山东最大的行政长官是
山东巡抚。
明洪武元年(1368),明朝设山东行中书省,山东正式建省;明正统回五年(1440),明中央答政权正式设置山东巡抚一职,该职全称为“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管河道提督军务”。正统十三年(1448)又特别规定:巡抚一职必须由中央官员都御史(正二品)专任此职。另外,中央在给巡抚的公文中大都有“听尔便宜行事”之语。这样,明代山东巡抚全权负责山东省军政事务,成为山东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尚属临时派遣,无固定任期。明代山东共有12位巡抚,除1位是举人外,其余11人全为进士。
『贰』 明朝洪武二年从山西枣强县槐树庄迁至山东沂水县悦庄镇朱家庄的朱姓属那一支朱氏
这个问题你只能去山西大槐树下,去那里查看总族谱。
『叁』 明朝弘治年间的山东东昌府高唐州恩县薄氏驿仁平岗是现在山东的什什地方
可能是在山东聊城茌平县。
『肆』 明朝历任山东巡抚有哪些
求加分。翻古籍手打很累的!
山东巡抚列表:
始于宣德五年
宣德五年1430 曹弘
宣德十年1435 李郁
正统元年1436 曹弘
正统四年1439 上年年底曹弘病故任上,此后山东巡抚空缺。
正统十年1445 张骥
正统十四年1449 赵新
景泰元年 1450 洪英
景泰三年 1452 薛希琏
天顺元年 1457 林聪
天顺二年 1458 年富
天顺四年 1460 贾铨
成化二年 1466 原杰
成化五年 1469 翁世资
成化八年 1472 牟俸
成化12年-19年无人。
成化十九年1483 盛禺
成化二十二年 1486 吴节
弘治元年1488 钱钺
弘治三年1490 王霁
弘治六年1493 熊翀
弘治十年1497 何监
弘治十二年1499 王俨
弘治十三年1500 徐源
弘治十八年1505 朱钦
正德二年-正德五年空缺无人。
正德五年1510 黄宝
正德六年1511 边宪、张凤
正德七年1512 张凤、赵璜
正德八年1513 赵璜
正德十年1515 黄瓒
正德13年1518 黄瓒、沈林、伍符
正德14年1519 王羽
正德16年1521 陈凤梧
嘉靖二年 1523 王尧封
嘉靖四年 1525 蒋瑶
嘉靖五年 1526 王尧封
嘉靖八年 1529 刘节
嘉靖九年 1530 邵锡
嘉靖10年 1531 袁宗儒
嘉靖12年 1533 唐胄
嘉靖13年 1534 管辑
嘉靖14年 1535 蔡经
嘉靖15年 1536 胡赞宗
嘉靖17年 1538 曹兰
嘉靖18年 1539 李中
嘉靖20年 1541 曾铣
嘉靖23年 1544 端廷赦
嘉靖24年 1545 娄志德
嘉靖25年 1546 何鼇
嘉靖26年 1547 彭黯
嘉靖27年 1548 骆颙
嘉靖28年 1549 应页
嘉靖29年 1550 应大猷、孙世佑、王积
嘉靖30年 1551 王积
嘉靖31年 1552 王予、沈应龙
嘉靖32年 1553 沈应龙
嘉靖33年 1554 刘采
嘉靖36年 1557 傅颐
嘉靖37年 1558 丁以中
嘉靖39年 1560 朱衡
嘉靖41年 1562 谢东山
嘉靖42年 1563 张监
嘉靖43年 1564 鲍象贤
嘉靖44年 1565 霍冀
嘉靖45年 1566 翁大立、洪朝选
隆庆元年 1567 洪朝选、姜廷颐
隆庆2年 1568 姜廷颐
隆庆4年 1570 梁梦龙
隆庆5年 1571 傅希执
万历二年 1574 李世达
万历五年 1577 赵贤
万历七年 1579 何起鸣
万历十年 1582 陆树德
万历11年 1583 李辅
万历14年 1586 李戴
万历17年 1589 宋应昌
万历20年 1592 孙广
万历22年 1594 郑汝壁
万历23 1595 张允济
万历25 1597 张允济、万象春、尹应元
万历26 1598 尹应元
万历27 1599 尹应元、刘易徙
万历28 1600 刘易徙
万历29 1601 黄克赞
万历40 1612 李同芳
万历42 1614 钱士完
万历44 1616 李长庚
万历47 1619 王在晋
泰昌元年 1620 赵彦
天启三年 1623 王惟俭
天启五年 1625 吕纯如
天启六年 1626 李精白
崇祯元年 1628 王从义
崇祯三年 1630 沈珣
崇祯四年 1631 余大成
崇祯五年 1632 余大成、徐从治、朱大典
崇祯六年 1633 朱大典
崇祯七年 1634 朱大典、李懋芳
崇祯八年 1635 李懋芳
崇祯九年 1636 李懋芳、颜继祖
崇祯10年 1637 颜继祖
崇祯12年 1639 颜继祖、刘景曜、王国宝
崇祯13年 1640 王国宝
崇祯14年 1641 王国宝、王公弼
崇祯15年 1642 王永吉、邱祖德
崇祯16年 1643 邱祖德
崇祯17年 1644 王公壁
都全了。都在里面了。打得眼睛都累死了,给点加分吧
『伍』 一部小说说的是一个人好像是退伍军人,被枪毙后穿越到明朝末期,在山东的地方,然后统一了世界
好像叫,重生之天地乾坤
『陆』 明朝年间有从河南移民山东的吗
有,但是主要的移民者来自河北,有部分从河南和云南等地迁徙过去的,元末专战乱与“靖难之役”,山属东都是主战场。长期兵战,使山东人口锐减,赤地千里,荒无人烟。于是,在明初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场人口大迁移。山东这个省在历史上一直是欠发达的地区,迁徙者者几乎都是农民,迁徙过来之后组成了庞大的村落,迁徙的时间大概是明初,永乐,洪武年间。其实说白了,就是由从山东移出去的也有从外地移进来,但是移民到山东的人数非常庞大,才会造成一段时间山东人口的锐增,知道现在山东人口也是全国前几名的。其实网上有人说朱元璋屠过山洞,不过据我所知史料记载这种情况并不属实,山东人口减少主要原因是因为那时候常年的战乱,山东是主战场,战争难免会有百姓遭殃,所以当时山东人口的减少还是因为战争爆发,百姓死伤,加之有大批的民众迁徙造成的。
『柒』 明朝初期山东登州府栖霞县大车侃王家胡同,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明朝初期山东登州府栖霞县大车侃王家胡同,是现在的什么地方?ego服务
『捌』 靖氏的来源我只知道明朝万历年有个靖四方,他是山东按擦使副使,我想了解靖氏分部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王朝公族单靖公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据《广韵·静》、《通志·氏族略》等史籍记载:“靖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一云,齐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
单靖公,为西周王朝中的著名贤哲,甚受诸侯国人的敬重。
例如,据典籍《国语·周语》中记载:“晋羊舌肸聘于周,发币于大夫及单靖公。靖公享之,俭而敬,宾礼赠饯,视其上而从之,燕无私,送不过郊,语说<昊天有成命>。单之老送叔向,叔向告之曰:‘异哉!吾闻之曰:一姓不再兴。今周其兴乎!其有单子也。昔史佚有言曰:且其语说<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其诗曰:其类维何?室家之壸。君子万年,永锡祚胤。’类也者,不忝前哲之谓也。壸也者,广裕民人之谓也。万年也者,令闻不忘之谓也。胤也者,子孙蕃育之谓也。单子朝夕不忘成王之德,可谓不忝前哲矣。膺保明德,以佐王室,可谓广裕民人矣。若能类善物,以混厚民人者,必有章誉蕃育之祚,则单子必当之矣。单若有阙,必兹君之子孙实续之,不出于他矣。”
叔向论单靖公一节文字颇长,而结构极为严整:以“昔史佚有言曰”、“且其语说《昊天有成命》”、“《诗》曰”,引了三段议论,每段议论结构又完全一致。
显然,叔向本要论单靖公,却先引其《大雅·既醉》四句,且随文而释,罩向了单靖公之德。叔向对单靖公引用的诗句逐字逐句作了解释,以解周有单靖公,有文王、武王之志,周必兴盛。后来叔向对其诗句的解释,还被汉朝时期著名文豪毛亨所采用。
单靖公逝世后,西周王朝赐其谥号为“靖”,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靖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陈厉公之子敬仲之后靖郭君,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春秋时期,陈敬仲逃到齐国之后,齐桓公安置了他,并赐其田地居邑,他指田为姓,以谢齐公。数代之后,田氏族人“以田代姜”,把持了齐国,史称齐田氏之族。
靖郭君,即田婴,是齐威王之子,封于薛地。他喜欢养士,门下有众多门客,在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在著名典籍《战国策》中有记载:“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用白话解释,就是: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这样会引起齐国君王的猜疑,于是有不少门客去谏阻他。
田婴一意孤行,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
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多一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
田婴感到好奇,便接见了他。
那门客快步走到田婴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
田婴莫名其妙,赶忙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
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
田婴说:“不碍事的,先生请讲!”
那门客这才回答道:“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钓钩都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大鱼因为得意忘形而离开了水,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以此相比,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您永远拥有齐国,要薛城有什么用呢?但您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城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
田婴恍然大悟,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之事。
靖郭君田婴的后裔子孙中,有孟尝君,还有以其谥号“靖郭”为姓氏者,称靖郭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靖氏、郭氏。
另外,在清朝初年,有一支陈敬仲的敬氏后裔在清朝初期,因不满清朝的统治,将敬氏改为静氏,“静”字从右往左念为“争-青”,意在征伐清朝之意。而又有一支敬氏族人则在清朝初期,为取悦满清王朝,改姓为靖氏,“靖”字从左往右念为“立-青”,意在拥立清朝之意。两支敬氏族人因政治立场的不同而彻底分道扬镳,故现在出自敬氏的有静氏和靖氏两个姓氏,却都源于陈氏。
注:另有一说,在清朝初期山东有兄弟两人,一人精文,一人通武。习文者被乾隆赐静氏,习武者则被赐靖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女真族景佳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满族景佳氏,亦称靖佳氏,满语为Ginggiya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改汉字单姓为靖氏、景氏。
迄今为止,《红楼梦》已经发现的脂批抄本共有十二种,其中甲戌(公元1754年)本、己卯(公元1759年)本、庚辰(公元1760年)本、有正(戚序)本和脂稿本等五种已有影印本行世;甲辰(公元1784年)本、蒙府本、南图本、吴(晓铃)藏本和郑(振铎)藏本等五种均保存在国内。脂亚本虽流落国外,但有翔实的记录文字可以稽考;唯独在南京靖家发现的靖本犹如昙花一现,旋即迷失,至今还是有名无实,成为红学史上又一个未解之谜。
“靖藏本”当年的藏书人叫靖应鹍,为满洲旗人,祖籍辽阳。靖氏祖先于清初入关,清乾、嘉时期从北京迁到扬州,后来家境败落,清末又从扬州迁到南京。靖本《红楼梦》在靖家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然而几代人当时不懂得书的价值,从来没有重视过它。
1959年夏天,毛国瑶在靖家阁楼上发现了这本《红楼梦》,借阅并摘抄了150条批语。几个月之后,他就将抄本还给靖家了。1964年的一天,毛国瑶看见《文学评论》俞平伯的文章,便致函俞平伯,告以“靖藏本”情况。俞平伯兴奋异常,便去信靖应鹍之子靖宽荣求见其书,毛国瑶亦去靖家询问这部《红楼梦》抄本,却已经找不到了。由此可知,其抄本的失落时间大概在特定情况下的1959~1964年之间
历史名人:
靖德玄:(生卒年待考),著名隋朝大臣。
靖君亮:(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
靖延:(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 唐朝时期迳州(今甘肃平凉迳川)别驾,即迳州刺使的辅佐官。
靖长官:(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 唐朝显德末年,进士贾颙于九仙山遇靖长官,其行若奔马,知其异,拜而求道,取箧中所遗沈水香焚之。靖长官曰:“此香全类斜光下等六天所种芬陀利华。汝有道骨而俗缘未尽。”因授炼仙丹一粒,以柏子为粮,健康长寿。
靖屿:(生卒年待考),著名五代官吏。
靖安民:(生卒年待考),著名金国将领。 靖安民起初隶属苗道润部下。苗道润逝世后,靖安民代领其部众。 公元1219年,靖安民任中都西路经略使,统领易州以西。 公元1220年,靖安民又权掌元帅左监军,行中都西路元帅府事。封易水公。管领涿州、易州、安肃、保州、君氏川、季鹿、三保河、北江、矾山寨、青白口、朝天寨、水谷、懽谷、东安寨等地。后晋封易水公。
靖宣:(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明洪武年间抚州道判。
靖举:(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明弘治年间训导。
靖希贤:(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正德年间河间县知。
『玖』 明朝嘉靖山东青州府歴城县诸姬巷大田胫是今的什么地名
历城县属于济南府,如果这样记录,肯定不对。
『拾』 中国古代山东曾发生过大屠杀吗
洪武初年,山东的中东部是北方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可以与山西东南部相比。所以胶东没有大量移民移入,相反还向本省西部乃至其他地区输出移民,这就是为什么胶东山西移民少的原因,因为本身是个人口迁出区域。
永乐年间,山东其他地区的人口增长,胶东地区的人口增长减缓,原因尚不得知,此时,云南已经平定,驻防的士兵到来。但是数量没有家谱中说的比例那么高。
永乐初年,这个时期,也正是胶东大量输出人口的时期,虽然燕王朱棣起兵北京,但不是所有河北地区的人都支持他,燕王靖南之战以河北南部和山东北部的战事最激烈,朱棣上台之后,对曾经反对他的河北东部和东南部进行了屠杀(传说中的“燕王扫北”),然后将外省人口迁移至此,选的是人口稠密地区,一个是山西东南部,一个是山东东部。山东鲁王曾大败朱棣的军队,所以山东在永乐遭受更重的税赋,很快爆发了唐塞儿起义。现在河北的天津、衡水、沧州,家铺上记载的山东移民比比皆是,甚至有人认为天津下面的县市比城里人豪爽,是因为祖上是山东人的缘故。
至于山东,在明朝建立之后,就遭受到南来政权的压制,这一点可以从“昌乐刘氏”家谱记载的“南蛮子破风水”,文登从氏的家谱都有非常类似的说法,还有关于分支续家谱势避讳祖先,直到多年之后的清代才公开,以致于很多失考。可以看出当时的气候是多么紧张,这个也与山东流传的“朱元璋杀山东”的说法有相似之处。
金元的盛况,必然遭到明的压制,这个可以类比1949年前后的历史。
民国编纂《牟平县志》的时候已对“明朝移民”提出质疑,近来编写《乳山市志》时的调查提出的观点是土著姓氏“为寻求宗族保护,加入元末明初时迁入境内的同姓大族之列。” 如果对比上面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一是元朝的残暴统治。宋朝以来,山东一直战乱不止。先是北宋末年的山东农民大起义,后来是抗金斗争。金人在山东的统治巩固不久,又发生金元战争。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处在社会最低层。元朝政府和蒙汉地方阶级残酷的民族压迫和疯狂的经济掠夺,造成山东人口增长缓慢。据统计,元时北方各省的人口,仅为盛唐时的1/5。
二是元末山东的农民大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山东各地纷纷响应。1357年,刘福通派东路北伐军由海州(今连云港)经海道进军山东半岛,先攻克胶州,接着攻下莱州,占领益都路。红巾军和元朝政府军在山东展开拉锯战长达四年,战火过处,山东各地遭受很大破坏,人民流徙,社会秩序混乱。
三是移民。由于元末山东经济遭受重创,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相对于“千里无人烟”的鲁西来讲,当时胶东受的创伤要轻一些。所以,明政府于洪武25 年(1392年),就近徙登莱二州5600多户于东昌府。洪武28年,又徙青、登、莱等地1500户于东昌,造成了胶东人口进一步减少。
从这里清楚的看出,当时的移民是受当时的统治者打压专政的对象,直到清朝才敢认祖!
明政府于洪武25年(1392年),就近徙登莱二州5600多户于东昌府。洪武28年,又徙青、登、莱等地1500户于东昌,总计7100多户,朱元彰死后,长孙朱允炆(即建文帝)继位并决定削藩。位于北平的燕王朱棣先发制人,以清君侧为名,向南京进兵,这就是“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朱棣与建文帝的军队在山东大战,并多次获胜,朱棣在山东掠杀人口,焚烧粮草。最后由于山东布政司参政铁铉(今济南大明湖有铁公祠祭之)的顽强抵抗和山东人民的支持,朱棣在东昌被击败,被迫北退。两年后,朱棣绕开济南攻破南京即位,是为明成祖。“靖难之役”中,燕军的抢掠屠杀甚为严重,仅《明史》中就多处记载燕军 “斩首三万级”、“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争中,山东作为主要战场,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明成祖即位后,对山东实施报复性的大屠杀,原因是朱棣与建文帝的军队在山东大战,朱棣在东昌被击败,被迫北退,即位后报复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