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政执法 » 大行政

大行政

发布时间: 2020-11-26 22:56:41

A. 中国的最大行政机构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国务院秘书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国务院设立办公厅,由秘书长领导。

B.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何设立六大行政区

设立原因:
第一,中共中央局、分局作为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领导范围广阔,可以跨区域协调工作,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各地的革命运动,而且还确保了中共中央对全国革命运动集中统一的领导。从1948年春开始,中共又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规范中央集权和中央局分权的关系,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迁至北平,作为各大战略区领导核心的中央局、分局也得以调整与加强。华东局随着大军南下迁至上海;西北局于1949年5月迁至西安;华北局于1949年2月迁至北平,成立华中局和华南分局(1949年5月,华南分局机关从香港迁往广东梅县);1949年7月17日,决定成立西南局以经营大西南;东北局于1948年底迁入沈阳。

第二,在中共全面执政前形成的东北、华北、西北、中原等稳固而统一的大战略区,有效地减缓甚至消除了省际矛盾和区域间的隔阂。中共全面执政后,地方政权的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新解放区和尚未完全解放的地区,并且是自上而下,边解放、边建立,实行省级以上区域内党政军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就能对地方形成很强的控制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各大战略区统一行动,最终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这也就是毛泽东当时所说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中央和地方的适当的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周恩来也曾指出,“现在是前方打仗前进,后方搞生产。后方生产,第一步是要恢复,支援前方,争取全国胜利。今天还不是转入建设。现在二百一十万野战军南下,加上民夫超过三百万,后方一定要指定地区支援前方:以华北的大部支援西北野战军,以东北加中原支援东北野战军,以华东与华北加上一点东北支援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中央的做法是:抓住华北,依靠东北,支援前方。这样中央也坐稳了” 。

第三,大行政区政府作为最高一级地方政府可以弥补中央政府初建时期体制不健全、能力有限,难以将整个国家完全集中统一起来的不足。以实现工作重心转移为例,中共在夺取全国政权前长期在农村活动,而解放战争的快速推进则使解放区由广大农村迅即发展到城市,并从中、小城市推进到大城市。这就要求中共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但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与农村相比不仅有着本质的差异,而且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这就需要中共不仅探索符合城市特点的新的政策措施,而且还要创造兼顾城乡的管理模式。然而,各大区域内除东北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外,其他各区恢复工作尚未全面铺开。因此,一方面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制度上的创新与贡献,为中央政府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全国性政权建立之初就要注意消除政策措施中的地方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继续延用已经形成的大行政区模式,在几个省范围内进行政策探索和试验,以求达到既摸索全国执政的经验又消除地方因素的双重目的。

第四,历史上,中国各个王朝在变乱之时不得不借重地方势力,因此多造成“内轻外重”之局面,而在承平之时又尽量集权于中央,形成“内重外轻”之势,然而这一过程往往充斥着血腥和暴力,并且一旦名君贤相去位,地方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情况便又告形成。1949年12月9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第10次政务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大行政区人民委员会组织通则》起草小组。会上有人主张大行政区政府不应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周恩来就设立大行政区的必要性和设立后是否会妨碍统一的问题发言指出:“在目前情况下,大行政区应该成为一级政权组织,由它领导一个大的地区的工作。这个地区,在经济、政治、民族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在军事上是连成一片的。绝不会因为有大行政区这一级而成为不统一。”成为一级政权组织后,随着形势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组织形式是不成问题的。如华北人民政府是由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出来的,取消后河北人民也没有反对。大行政区数量较少,而且又是临时过渡性行政建制,又有中央派出机构——中央局驾驭大行政区、军区并隶属于中央军委的制度设计,中共无须担心地方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C. 一个城市最大行政部门是什么

你说的“最大”指的是级别最高呢,还是人数最多,下属机构最多?如果是前者,那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这个城市是什么级别的城市。具体可分为:1,如果是直辖市,如北京,那最大的行政部门应该是国务院,因为它是首都,中央国家机关大部分驻在这里。如果是上海等非首都直辖市,那最大的行政部门应该是市政府办公厅。2,如果是副省级城市,其中,省会城市,如南京,最大的行政部门是省政府办公厅。如果不是省会,如青岛,那就是市政府办公厅。3,如果是普通地级市,那就是市政府办公室。4,如果是县级市,那也是市政府办公室。注意,1,政府和政府办是两个概念,所谓的“当地政府”实际上是个很模糊很宽泛的概念,老百姓说出来一般是指当地所有的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联合体,但实际上严格意义上的政府指的就是政府办牵头的、包括各个局、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园区管委会的行政机构,与党委、人大、政协、工青妇等机关是相对的概念,2,任何一个城市,不论是首都还是省会,直接管理该城市的只能是本市的党委政府,而不是虽然住在这里但级别更高的党委政府,因为即使是上对下,也是不能越级管理的,这是行政管理的大忌。如南京吧,虽然江苏省委省政府住在这里,但直接管理南京本市的工作,还是得南京市委市政府来,而不能越级由省委省政府来。

D. 中国六大行政区

区划(按1945---1954年行政区划):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

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中南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西南地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E. 里格斯提出的三大行政模式是什么

分为融合型的农业型行政模式、棱柱型的过渡行政模式、绕射型的工业型行政模式三种模式。
具体解释:
1、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融合型行政模式
特点:(1 )以农业生产力为经济基础;
(2 )土地的分配与管理是政府的最重要事务;
(3 )官僚的职位重于行政政策;
(4 )家族与亲族主义的行政风范;
(5 )世卿世禄制度;
(6 )政治与行政不分,权力来源于君主,行政官吏在政治经济上都是特权阶层;
(7 )政府与民众沟通少,同一阶级间交往也受空间限制;
(8 )行政活动以地域或土地为基础,行政的主要问题是维持行政的一致和统一。
2、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衍射型行政模式
特点:(1 )自由经济或前苏联式的管制经济为经济基础;
(2 )民众与政府关系密切,有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
(3 )平等主义的行政风范,成就导向与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4 )高度的社会流动,发达的沟通渠道;
(5 )政府职能明确,各行政机构分工精细,各司其职,讲求行政效率与科学性;
(6 )行政的主要问题是谋求专业化基础上的协调与统一;
3、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棱柱型行政模式
特点:
(1)异质性:
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里,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制度、行为与观点,而多元社会、多元经济、多元价值导致公共行政的多元性也即异质性特点;
(2)重叠性:
指行政机构的重叠现象,即行政机构不一定产生其应当功能,
行政行为往往受非行政标准所主宰,而非由行政标准决定;
行政任务往往由非行政机构来完成;
(3)形式主义:指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法令不能付诸实施,形同虚设,徒有虚名。
危害:造成行政权威合法性危机;
损害行政行为的效率和品质;
行政政治化;
成就取向有限,专为文凭而考试;

F. 大行政包括哪些

50年代,的确有大行政区这一说。包括东北行政区,区行政署驻在沈阳;华北行政区,驻在北京;西南行政区 驻在成都。中南行政区,驻在武汉。西北行政区,驻在西安。华东行政区,驻在南京。

G. 行政规定大还是行政通知大

有关行政法律法规方面的效力等级问题,具体可以参照《立法法》以及《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两部法律法规。
通常来说,法律的效力等级(渊源)是这样的:
全国人大制定的宪法,基本性法律(民商事、刑事、诉讼法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一般性法律(部门法)。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通常以“条例”为后缀名。有时也有用“规定”和“办法”,当然还包括部委经国务院转发的“规定”和“办法”。
有制定权限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通常也以“条例”为后缀名。其中包括计划单列市以及经济特区制定的经济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国务院组成部门发布的行政规章。(又称部委规章)
有制定权限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
其他行政机关制定的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或者虽有制定权限但未通过法定程序颁布的具有抽象行政行为的文件都统称为行政规范性文件。
结论:如果你所提的行政规定和行政通知是指的文件后缀名的话,那么规定是属于行政规章的法定后缀名,显然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而通知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那么规定的法律效力或等级高于通知,但是制定通知的行政机关级别高于制定规定的行政机关级别的情况的除外。如:部委制发的规定小于国务院下发的通知。

H. 解放初期的几大行政区划

解放初期,全国划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各大区设立中共中央的代表机关中央局:华北局(驻北京,辖京、津、冀、晋、内蒙)、东北局(驻沈阳,辖黑、吉、辽)、华东局(驻上海,辖沪、苏、浙、皖、闽、 赣、鲁)、中南局(驻武汉,辖豫、鄂、 湘、 粤、 桂、 琼)、西南局(驻重庆,辖渝、川、贵、云、藏)和西北局(驻西安,辖陕、甘、青、宁、疆)。
地方局是中共中央在各个历史时期在中央机关以外的地方设立的一级组织机构,是指导一个省或几个省的省级党委或指导一个根据地若干个区党委党的工作的中央派出机构。中央局领导包括书记、副书记、常委。委员等,一般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担任。

I. 中国六大行政区分别是哪六个每个分别包括哪几个省

包括以下六个行政区:

1、东北地区4个: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市。

2、华东地区8个: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和上海市。

3、华中地区3个: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4、华南地区5个: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澳门。

5、西南地区6个: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以及陕西南部。

6、西北地区5个: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大行政扩展阅读:

六大行政区是新中国建国之初,中共中央通过军事占领的办法,全面掌管新占领区党政军民大权。随后,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行政区,实行党政军一体化管理。但没过多久,六大行政区即被撤销。

1949年10月至1954年6月,我国曾在省以上设置过大行政区建制,中央人民政府授权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对其所辖的省市区实施领导和监督 。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六个大行政区。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控制了东北、华北、中原地区,并重新划定了行政区域。

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四个大行政区都包含了解决边境问题和民族问题的用意,吸纳了大量少数民族干部 。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关于改变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机构与任务的决定》,决定指出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的机构与任务应予改变。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

1952年底,中共认为“即将结束国家经济的恢复和改建工作”,需要调整与增设中央机构、减少政权层次,以“开始全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时,对大行政区进行了调整,并于1954年废除了大行政区的建制。

参考资料:

网络_六大行政区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