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实施
❶ 行政执行可划分伟准备,具体实施和评估三大阶段,其中实施阶段是关键环节.以下不属于行政行实施阶段的环节是
书上的行政执行环节包括:行政指挥,行政授权、行政沟通、行政协调。所以应该选A
❷ 行政机关成为行政许可实施主体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行政机关成为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需满足以下条件:
1.行政机关依法享有外部行政管理职能;
2.依法得到法律、法规、规章的明确授予的行政许可权;
3.实施行政许可的法定授权应当与行政机关的外部管理职能及范围相一致;
4.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许可,不得将行政许可实施权再转委托给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对引起的法律后果独立地承担责任。
(2)行政实施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二条 行政许可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第二十三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被授权的组织适用本法有关行政机关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委托机关应当将受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内容予以公告。
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许可;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是一般行政机关;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必须具有行政许可权;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许可。
❸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
A
[解析] 由题干“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这是对“行政机关”的行为作出的规定,并且要求依法进行,显然是合法行政的要求。所以,正确答案是A。
❹ 行政政策执行的方式包括
行政政策执行的方式包括:
1.政策执行
2.行政措施
3.行政命令
4.行政处罚
行政政策也叫公共政策或国家政策,他是政策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政策是指一切国家权威机关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制定的基本规定和指导原则;狭义的行政政策则特指由政府机关制定的,用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为准则。
行政政策作为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依据和手段, 作为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准则和模式, 从不同角度理解, 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1 . 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行政政策, 就是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策, 因此, 由于国家管理职能的双重性, 决定了行政政策既有政治性, 又有社会性。
2 . 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行政政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从行政政策的产生来看, 行政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它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 根源于社会的主要矛盾。
3 .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行政政策的原则性体现在: 在行政政策的制定上, 行政政策毫不动摇地体现阶级、国家的指挥意志和政治倾向, 毫不动摇地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4 . 导向性和时效性的统一:有一些行政政策就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因此, 它往往是国家最高决策者或最高决策集团如何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意向, 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往往决定着整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起着指挥棒似的导向作用。行政政策的时效性是指一切行政政策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 针对一定的问题或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制定的。
❺ 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
行政许可实施主体是指行使行政许可权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主要有三种:
1.法定的行政机关。行政许可一般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2.被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被授权实施行政许可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第一,该组织必须是依法成立的;第二,被授权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应当与该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相关联;第三,该组织应当具有熟悉与被授权实施的行政许可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的正式工作人员;第四,该组织应当具备实施被授权实施的行政许可所必需的技术、装备条件等;第五,该组织能对实施被授权实施的行政许可引起的法律后果独立地承担责任。
3.被委托的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委托实施行政许可必须遵循以下规则:(1)委托主体只能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委托实施行政许可;(2)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是法律、法规和规章;(3)委托机关应当对被委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负责监督,并对被委托机关的行政许可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4)被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不得将行政许可实施权再转委托给其他组织或者个人;(5)委托行政机关应当将被委托行政机关和被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内容予以公告。
❻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有哪几类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分为三类:
1、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没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一般不能实施行政处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享有行政处罚权、能够实施行政处罚的机关应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行政机关。
(2)、必须具有外部管理职能。
(3)、必须取得特定的行政处罚权。
(4)、必须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
2、授权实施行政处罚。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若不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则不能实施行政处罚。
3、委托实施行政处罚。
(1)、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受委托的组织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能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2)、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负责监督,并对该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3)、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能够接受行政委托、依法行使行政处罚的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①、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②、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③、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技术鉴定的,应当由有条件的组织进行相应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6)行政实施扩展阅读
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1、行政处罚的管辖:
(1)、根据规定,行政处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2)、县级以下(不包括县级)的行政机关如果没有法律、行政法规的另行规定或根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依法委托,不得享有、行使行政处罚管辖权。
(3)、两个以上依法享有行政处罚权的实施机关如对同一行政违法案件都有管辖权,在案件管辖上发生争议,双方又协商不成的,应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4)、对行政违法案件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若发现相应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法行为经人民法院依法审判认定构成犯罪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处以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2、行政处罚的适用:
行政处罚适用的条件:
(1)、必须已经实施了违法行为,且该违法行为违反了行政法规范;
(2)、行政相对人具有责任能力;
(3)、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依法应当受到处罚;
(4)、违法行为未超过追究时效。
❼ 行政实施的名词解释
行政管理学基本概念之一,指行政组织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实现行政决策的过程。是行政的一个基本环节。
行政实施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准备实施,组织所需的人力、物力、资金;②研究和确定具体实施的计划,包括实施的方法、手段、程序等;③协调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行动,使其步调一致;④及时掌握信息反馈,调整计划,纠正偏差,并对具体实施工作进行监督;⑤实施结果的检查、分析和衡量,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和不同情况,行政实施可采用不同方法。行政实施方法主要有:①直接实施或间接实施。前者为行政组织直接实现行政决策,后者则是依靠社会组织、群众团体以及个人等非行政组织实现行政决策,而行政组织只起控制、监督作用。②常规实施或非常规实施。前者是按照既定的行政程序和实施手段处理经常反复出现的行政事务;后者则是对于过去没有进行过的或非常复杂、重要的行政问题,采取新的或特殊的实施方法。③行政手段实施或非行政手段实施。前者是通过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手段实现行政决策;后者则借助经济手段、社会影响、行政诱导等方法实现行政决策。在行政实施中,这两种手段往往结合使用。
❽ 行政实施的主要原则
合法原则。合法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进行。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都应公开。
便民原则。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应当减少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救济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和申请国家赔偿权。
信赖保护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除非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确需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但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