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违处分 » 科举违规

科举违规

发布时间: 2020-12-12 10:40:14

A. 古代科举违规如何处理

中国古代的“殿举”、“罚科”制度,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内是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容善的重要标志之一。五代及宋元时期称为“殿举”、“殿罚”,明清时期称之为罚科,指科举时代对违规、舞弊或文理纰缪者暂时废止其继续考试资格的一种处分。乡试中式者罚停会试,会试中式者罚停殿试,并根据所犯轻重以定处罚停考之科数。

B. 参与科举44年的蒲松龄为什么连举人都没中

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四十四年都未中举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三是因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消耗大量精力。蒲松龄一生致力于《聊斋志异》的写作,使他不能集中精力于科举考试之中,就连蒲松龄的好友都说:“蒲松龄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别说考个举人,就是考进士也轻松,但是关键是他没有尽力对待科举考试,这是他一直没有中举的重要原因”。

也正因为上面这些原因,蒲松龄才考不中举人。

C. 古代科举作弊者被查获会受到什么处罚

古代科举作弊者被查获会受到的处罚:

对作弊者的惩处历代都很严厉,清代尤为严酷。

1、一是枷号。凡临场枪手、冒籍、顶替、夹带、抄袭、传递、不坐本号者立即由监考官吏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

2、二是斥革。生员即秀才,是须经童子试考取的功名,一旦违犯考场纪律,生员称号立即被革除。

3、三是刑责。舞弊情节严重者,要动用刑罚。对冒名顶替、重金雇请、舞弊情节恶劣者,往往被发配充军。乾隆五十七年,对3名雇请枪手的童生、枪手及其他涉案者,先行枷号3个月,然后“发烟瘴之地面充军。至配所杖一百,折责四十板”,脸上还要刺上“烟瘴改发”字样。这样的惩罚已与要犯相差无几。

(3)科举违规扩展阅读:

应对措施

1、为了防止考生作弊,历朝历代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回避制、复试制、弥封制、处分科场作弊者等。

2、为了减少贿买考官,唐代武则天时代曾设立“糊名法”,将考生的名字用纸黏贴遮掩,以避免批卷者认出写卷人,这种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后来又发明了誊录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送往评级,以防批卷者辨认出考生的字迹。

3、自宋太宗起订立了“锁院”制度。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为临时委派,以便互相监察。考官接到任命后,同日进入贡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不得接见宾客。如果考官要从外地到境监考,在进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见客人。贿买若然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同场的考官亦可能被牵连受罚。

4、为防止应试者夹带作弊,唐代的科举考试已设有兵卫,宋朝起,考试一律在贡院内进行。考生之间用墙壁隔开,称为“号舍”。考生不可喧哗、离场,以防止传卷或传话。

D. 清代对联讽刺科考作弊

清代,凡是未考中秀才的人,不管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雍正年间, 有一位老童生颇有才华,但由于没有后台,加上性情耿直,不肯送礼给考官,因而连考十二次都落第。他仍不灰心,继续应考。才官看到他的名字很不高兴,随手将他的考卷丢在一边,还吟了半联来讽刺: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语气尖酸刻薄,老童生知道后感慨盈怀。他想,自己之所以“考到老”,就是因为考官徇私舞弊,于是一气之下吟出半联来回敬考官:
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大于天。
将考官的贪赃枉法,凭人情来录取秀才的恶行展现出来了。考官听罢,气得半晌也就不出话来。
尽管考官和老童生的立场截然不同,所写的内容也不一样,但都是用拆字的方法来写:“老”和“考”区别于最后的那一钩是向上或是向下;“天”是“二”和“人”组成,“大”是“一”和“人”组成。此联的构思很巧妙。

雍正年间,工部侍郎顾祖镇和翰林学士戴瀚受命为金陵乡试正、副主考,秀才许某以人情、贿赂打通关节,得中第一。当时,一位楹联高手撰写一联予以嘲讽。
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
戴学士,戴关节未戴眼镜。
横批:斯文扫地
此联运用“鹤顶”格,上联三嵌“顾”,下联三嵌“戴”, 巧妙地利用了两位主考的姓氏,名词与动词之间转换自然,讽刺鄙夷之意全以诙谐幽默之语呈现。辛辣鞭挞,入木三分。

康熙三十八年(1699),是科正主考为翰林院修撰李蟠,他是康熙三十六年的状元,夺魁时年方30岁;副主考为翰林院编修姜宸英,他是李蟠同榜的探花,中鼎甲时已年逾古稀。由于该科取中举人内有不少朝官子弟,因而激起落第者的愤怒。发榜之后,先是有人写揭贴加以抨击:“顺天大主考李蟠、姜宸英等灭绝天理,全昧人心,上不思特简之恩,下不念寒士之苦,白镪薰心,炎威炫目。中堂四五家尽列前茅,部院数十人悉居高第……”接着有好事者撰对联进行揭露,联云:
老姜全无辣味;
小李大有甜头。
这副对联乍一看全是口语白话,风格俚俗,没用任何典故,然却对杖工稳,谐音双关,耐人寻味。上联巧妙地反用“姜是老的辣”这一俗语,且“姜”与“姜”谐音(按今二字通用),意指姜宸英年纪老大,为人迂阔,自己虽未敢徇私舞弊,但对主考的行为亦不稍加劝阻,故云“全无辣味”。

康熙五十年的江南乡试,九月初九日发榜以后,除部分苏州举子考中外,榜上也赫然出现许多扬州盐商子弟的名字,他们平日不学无术,全靠财神开道,买通某些考官,结果将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举子挤出榜外。一时间激怒了苏州府的生员们,于是便在玄妙观门前集会,众人抬着财神的像一路来到府学门外,先将财神像锁入明伦堂,然后又用纸糊改府学大门外的匾额,将贡院二字改为“卖完”(按繁体的“贡”字改成繁体的“卖”字,略添数笔即可)。还有人挂出一副醒目的对联:
左丘明两目无珠;
赵子龙一身是胆。
这又是一副妙语双关的对联。相传左丘明是春秋时代一位双目失明的学者,《左传》即其所著。上联用来借指正主考左必蕃,一是因为他也姓左,二是借以讽刺挖苦他有眼无珠,衡文不辨优劣,将狗屁不通的文章也取中了。这其中或许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指左必蕃作为正主考,对赵晋等人的不法行为失于明察。不过据《归田琐记》卷五说,左也曾检举房考王曰俞、方名所荐吴泌、程光奎不通文理,看来骂他“两目无珠”是有点冤。下联则说这个赵晋公然受贿,胆大包天。想当年赵子龙大战长坂坡,截江夺阿斗,赢得了“子龙一身都是胆”的赞誉,而把这个典故挪用到赵晋的贪财受贿、无所顾忌上,就显得无比辛辣,义愤填膺了。

乾隆年间,有个名叫吴省钦的人做直隶学政,握权受贿,士人恨之入骨。有一年,金陵举行乡试,他被任命为主考。有一贫寒秀才,自知无钱贿赂,获中无望。于是,他愤然在试场大门上题写一联——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安敢望功名?
横批:口天欺天
此联巧妙地把“吴省钦”三个字拆开:“少目”为省,“欠金”为钦,“口天”为吴。他把“吴省钦”分析成句,切人切事,自然妥帖,一时在南京市井广为流传。

嘉庆二十三年(1818)戊寅恩科的浙江乡试,学政刘凤诰代理监临职务,因没有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以及有其他违规行为,闱后引发舆论,也出现了讽刺对联:
监临打监军,小题大做;
文宗代文字,矮屋长枪。
文宗即指学政,寻绎下联语义,似乎是指刘凤诰有捉刀代笔、充当枪手之嫌疑。后浙江巡抚阮元将对联上报,朝廷派人按问,刘凤诰获罪免职,阮元也受到连带处分。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收载一联,曰:
殷礼不足征,业已如聩如聋,那有文章操玉尺;
周任有言曰,难得恩科恩榜,全凭交易度金针。
这是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恩科浙江乡试后出现的一副对联。正主考叫殷如璋,副主考名周锡恩,上下联分别将两人的姓名拆嵌入内。上联说殷如璋学问有限,且又老迈昏聩,哪有水平来评阅考卷;下联说周锡恩收取贿赂,以关节滥取中试,却借恩科为自己开脱。此联不仅对仗工稳,拆字巧妙,两联开头的“殷礼”、“周任”也颇具匠心。殷、周相对,既是朝代名,又切主考姓,这两句还都出自《论语》,前者见《八佾篇》,后者见《季氏篇》。看来这个落第举子确实有些才学。

清代末年,太史徐花农被派到广州府当考官。有个姓方的大财主为了让儿子考上,在考试前千方百计打通关系,携着厚礼带儿子去拜见徐太史。徐太史要方公子即席写字来看看,方公子就提笔写了“一品当朝”。这是极大的恭维,徐太史自然十分高兴,加上已接受贿赂,所以就录取了他。
方公子的容貌漂亮但胸无半点墨,所以发榜后众论哗然。那些受了十年寒窗之苦却榜上无名的考生更是愤愤不平,因此有人在试榜的旁边贴了一副对联来抒发感叹:
不嫌文丑,惟爱颜良。
文丑和颜良,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作者借这两个名字的字面意思来进行讽刺:“文丑”就是文章丑陋,“颜良”就是容颜美丽,尖锐地揭发了考官作弊的事实。

清代规定,每年对秀才考查一次,称为“岁试”,根据成绩分为六等。
某秀才水平很低,连某些常用字也糊混不清,此人之所以能当上秀才,是由于他的父亲是当朝的京官。次年岁试,考官换了人,而这个秀才却毫无长进,在考卷中竟将“豺狼”写成“才郎”,“权也”写成“犬也”。结果,不知其背景的考官将他评为六等,还将他狠狠地训斥一顿。消息传出,成了人们的笑谈,秀才的妻子羞愧得无地自容,上吊自杀了。后来考官知道这个秀才的父亲是一名京官,于是匆忙将其成绩改为一等。为此,有人在秀才的家门口贴上了这副对联:
权门生犬子,烈女嫁豺狼。
横批是:“六一居士”。
这副对联,将秀才的权贵出身,妻子的“英烈”行为和他所写的错别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讽刺得入木三分。“六一居士”意即从六等跃升为一等,也很幽默。

E. 秋香点画是不是违法

秋香点画并没有违法哈,这只是一个唐伯虎点秋香里面的那个故事,所以。并不违

F. 古代怎么处置科举违规

中国古代的“殿举”、“罚科”制度,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五代及宋元时期称为“殿举”、“殿罚”,明清时期称之为罚科,指科举时代对违规、舞弊或文理纰缪者暂时废止其继续考试资格的一种处分。乡试中式者罚停会试,会试中式者罚停殿试,并根据所犯轻重以定处罚停考之科数。

罚科制度的形成及嬗变
据史料记载,至迟在北齐(公元550-577年)时,就有了对应试者罚饮墨水的规定。南朝梁武帝萧衍时规定:凡应试“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隋朝也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这种今天看来近乎荒唐的规定,却在历史上相沿很久。
笔者所见最早关于殿举,即罚科的记载,是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考试时怀挟书策,“殿将来两举”,即取消将来两次应举考试的机会。互传答案、调换考试座位者“殿将来三举”,对诬告者一经查明出于“虚妄”,不仅本人“永不得入举场”,其考试的同保人则被“各殿三举”,主要针对考场作弊以及诬告等情形而进行的规定。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五月,礼部侍郎、知贡举窦仪奏准:进士科,将落第者“以文艺优劣,定为五等”,依次罚科不等。对于考试枪替舞弊者,一经查实,应试者永远不得应举,且同保人根据知情与不知情两种情形区别对待,分别殿四举和殿两举。受倩者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诸科,根据三场错误的多少,也处以程度不等的罚科。
宋朝,多循五代旧制。“进士文理纰缪者,循旧制殿五举;诸科初场十”否“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否“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否“并殿一举。殿举之数,朱书于试卷,送中书门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以前,“挟书赴试者,并同保人殿一举”,此后,改为考场怀挟者照常殿举,而同保者则不予追究。
元朝规定:应试者与考试官有“五服内亲者”应当回避,否则,殿一举。怀挟、倩代、场内喧哗以及汉人、南人有居父母丧而应举者,皆殿二举。
明代前期,应试者作弊或犯规,视情节轻重,要么予以严惩,即治罪或褫革;要么豁免。没有罚科这种折中的弹性处置办法。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明朝罚科自万历二十八年(1600)顺天府乡试赵维寰始。此后,万历后期及天启、崇祯两朝都有举人遭到罚科。
清代,自始至终都实行罚科制度,并且规定越来越周密。顺治十五年(1658),世祖皇帝亲自对顺天、江南两闱取中的人员进行复试。结果,“江南汪溥勋等九十八名,准作举人,罚停会试”。康熙二十三年(1684)顺天乡试磨勘后,有七名举人被罚停科。乾隆二十四年(1759)严磨勘之条,顺天停科四十余人,正如清人戴璐所言:“时疵谬者固不乏人,亦有幸免者,有诬指者。”乾隆五十一年,定答策不满三百字,照纰缪例罚停科。乾隆五十八年,中式举人邓棻春等八名补复试,其中二人斥革,五人停科。
清朝不仅文科,武科和翻译科也规定了相应的罚科制度。武科复试始于乾隆时,仅实行于武会试。嘉庆六年(1801),“命比照文闱磨勘例”,进一步加强了对武乡试的复试和磨勘。道光八年(1828),翻译科乡试,应试者满洲一百三十余人,蒙古二十余人。中式满洲举人八名,复试时因文理不通、错误太甚,被罚停科者四名。
晚清还曾实行过罚科的捐免制度。咸丰三年(1853)规定:宗室举人罚停会试两科者,可以捐银少罚一科。其先是宗室举人,后来可能范围逐渐扩大。至同治五年(1866),已经认识到它的严重性,因御史王师曾所奏,皇帝遂下旨废除了捐免罚科的规定。
由上可知,五代宋元时期的“殿举”与明清时期的“罚科”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因考试违规作弊或“文理纰缪”,对应试者考试资格的暂停,但在内涵上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被殿举,注定他该科是落第者。而明清时期被罚科者,则是该科已经中式,但又不能直接进行下一级的考试,需待一至三科之后才能接着应考。
被罚科的原因
推究应试者被罚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考场舞弊。明代田吉,万历三十八年因殿试时怀挟,被罚三科,天启二年始成进士。清咸丰八年顺天乡试案,数十人被罚科,主考官柏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科场案被杀的内阁大学士。
(二)字体潦草、违规犯忌、文理纰缪。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江南乡试,程思恭首场因为颠倒了“大哉圣人之道”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两句的顺序。虽被取中,却被罚停一科。道光二十三年又规定:“……复试诗文疵谬,诗失粘,抬写错误,不避御名、庙讳、至圣讳,罚停会试、殿试一科或一科以上。”
(三)官场斗争。明末,艾南英天启四年乡试中式,因考官丁乾学、郝土膏发策诋毁魏忠贤,艾南英在对策中也有讥刺之语。触怒了魏忠贤,结果考官被削籍,艾南英也被罚停三科。终未成进士。清朝的窦光鼐,诸城人,性格伉直,与和珅有隙。乾隆六十年乙卯科窦为会试总裁官,所定第一、第二名为浙江人王以鋙、王以衔,乃同胞兄弟。和珅欲藉此兴大狱以倾窦,“摘元墨小疵罚停科”,致使会元王以鋙于嘉庆六年始成进士。
(四)平时违法犯纪。明万历三十八年,浙江举人闵于径,因“故纵亲族挟带私盐”,被“罚停两科会试”。
罚科的轻重
纵观从五代至清末近千年的科举考试实践,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都存在罚科现象。尤以乡试、会试这两级考试为多见。乡试违规或作弊,情节相对轻微,构不成“褫革”的,就罚停会试。又视其情节轻重,五代、两宋时期,罚一至五科不等。元明清时期,一般罚一至三科。会试违规或作弊,则罚停殿试。殿试违规或作弊,也罚停殿试。
罚科制度的利弊
一方面它与其他惩治措施相结合,确实对应试者的违规和作弊行为起到了惩戒作用。严肃了考纪,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考试的公平。明清时期的罚科制度,作为有弹性的更具人性化的惩罚制度,弥补了以往单一的惩处方法,改变了要么褫革、治罪,要么容忍“微瑕”这两种极端举措。实际上是设计了个折中办法:取中,但暂时取消下一级考试的资格。这样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维系了科举制的良性运作,为国家更好地选拔适用人才服务。另外,它对于“文理纰缪”的罚科规定,也迫使读书人笔耕力学,客观上提高了应试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非常细化的考试制度,在客观上也强化了对应试者的思想控制。封建统治者从统治需要出发,为应试者设置了道道藩篱,以至于动辄获咎。使许多举人被磨勘罚科,有的一生与进士无缘,甚至抑郁而死。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像明代的田吉,他因万历三十八年廷对怀挟,被罚三科,以县佐录用。12年后的天启二年(1622)始成进士。从心理学上分析,罚停三科,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百般寻求“社会补偿”,不择手段地在仕途上攀爬,成为宦官魏忠贤的“五虎”之一,“未匝岁,连擢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因为对应试者的罚科或褫革,主考官和同考官也会相应地得到惩处。如清制,举子罚停三科者,每名同考官降一级调用,主考官罚俸一年。所以,这一制度有时还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打击自己的政敌。

G. 为什么科举制度盛产贪官污吏

人性本身就是有贪污的冲动。如果贪腐行为的后果不严重就会发生的比较多。需要监督机制、选举机制、媒体监督机制、财产公示机制、相关法律机制等等相对应。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一般人总习惯于礼尚往来,尽管我们对贪官污吏义愤填膺,可是总感觉那些贪污犯总是越抓越多。打开历史,身为大贪污犯的人很多,和珅、刘瑾、严嵩、石崇,名单太长,实在无法一一列举出来。

其二,有一个强大的关系网。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联盟,贪官们往往加深了解,搞些感情投资,对于局外的人,往往很难说清他们的内幕。你看,揪出一个贪官,往往能挖出一个衙门,这些人相互利用,形成一个贪污流水线。

其三,中国封建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帝是最大的贪污犯,中国古代很多卖官鬻爵的发明人往往都来源于皇帝,而且出发点还是为了反对贪污。比如汉文帝,政府令边民入粟边,拜爵,同时规定老百姓只要拿钱就可以做官。东汉灵帝的时候,皇帝常常在宫中明码标价,把三公(司马、司空、司徒)这样的职位卖给政府官员。曹操的老爸不就花了一个亿买了个太尉做做,过了一把官瘾。

其四,某些领导喜欢用贪官,史记里面说:秦朝大将王翦带兵六十万攻打楚国,临行前让秦王给他“美田园宅池甚众”;刘邦在前线打仗,听说丞相萧何收取贿赂放高利贷多买土地,龙心大悦,认为这样的人胸无大志,可以收买。

其五,没有人去监督,谁来监督政府官员,除非是人民群众。可是在封建社会老百姓没有权利,政府官员也没有像老百姓回报的义务,因此监督官员是否违规,只能是上级官员和皇帝老儿的事情。在封建社会,查处贪官污吏,很难。一要有清官,敢于执法如山,刚正不阿。第二也要有皇帝的支持,否则,皇帝不想处罚,你也没辙。

H. 公务员考试违纪了怎么知道处理结果

你今年因为手机一事没戏了,好好复习明年再来,科举一年一次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复习珍惜机会,别再为这样无谓的小事耽误自己前途了早些考上你就多份信心和希望,不然你要么成范进要么叫考试把你烤了

I. 高考作弊会接受严厉的处罚,古代科举考试如果出现了违规操作会怎样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作弊都是很严肃的问题,只要被发现就会有惩罚。目前为止到今天我们作弊的奇葩方法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让人叹为观止。而在古代其实也并不罕见,古代作弊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贿买(即贿赂主考官以获取好成绩);二是夹带考试经文(带书或抄录于随身物品中)入内作弊;三是请人代考,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枪手。

针对这些情况,政府也制定了很多防作弊的方法。

首先为了防止在考场上夹带,考生入考前必须经过严格搜身检查,甚至还需要解开头发以及脱去衣衫;其次是三人一保,类似于连坐,这种制度从唐朝开始,一旦发现作弊行为,则三人一同受惩罚,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在明朝,法治严明,针对考试作弊的行为处罚非常重。作弊考生将被发配边疆,参与者也受到相同的处罚,时间是三届科举考试。通常每三年一次考试,也就是说要在边疆呆九年,如果侥幸没死,回来后也将被除去士子身份,一辈子都别想参加科举考试。基本上阻断了靠读书出人头地的机会。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