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锏违法
⑴ 鞭锏这类兵器能不能带上火车
鞭锏这一类的兵器是不能够带上火车的,带上这些东西过安检的时候就通过不了。
⑵ 鞭和锏的区别
鞭:稍长,稍重,前面有一个头(很小)用以加重,主要用于攻击重装骑兵
锏:稍短,略轻,无加重,表面有突起或直楞(秦琼的瓦面镏金锏就是直楞的)在攻击重装骑兵时并无优势,主要用于攻击无装甲者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鞭、锏都属短兵器,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宋《武经总要》:「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
而锏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连把约长四尺,因形似简故名。锏无刃,每距六七寸有节者,名竹节锏;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锏;盖以形之不同而变更其名也。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之出,则在秦汉以后,创自何人,亦不复可考;惟以短兵利于步战之故,后人多有习之者,即今南北拳家,类能娴之;亦正如单刀軮鞭之携带便利,可随身防护也。惟锏无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亦矜奇胘异,增减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门户者;然终脱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长兵之人,而藏锏腰间,以防不测者;是则锏为短兵而兼为暗器矣,此大都皆后人之自作聪明,立伪欺人,不可为训也;世之学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谬。
⑶ 古代短兵器,鞭和锏有什么区别
1、“鞭”和“锏”外观形状不同。
“鞭”一般是六角形,形如竹节,每节之间有突出的铁疙瘩,鞭身为十一节方形铁疙瘩组成。
“锏”一般是四楞形,长而无刃,有四棱,锏体断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
2、“鞭”和“锏”练习技法不同。
“鞭”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等。
“锏”常用的锏法有劈、挑、滚、压、搂、旋、撩、刺、崩、扫、滑、粘、脱等。
3、“鞭”和“锏”民间影响不同。
“鞭”在民间成为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神仙使用的兵器。如姜子牙“打神鞭”打八部正神。
“锏”在民间中,锏往往是铁面无私、公平公正的象征。如八贤王赵德芳使“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
⑷ 古代冷兵器里的孪生兄弟,鞭和锏你能区分吗
通常意义上说的鞭和锏区别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外形上鞭比锏稍长稍重,顶端有个小头用以加重,锏不仅稍短稍轻且一般为四棱。二是鞭是单鞭(因为较长,双持施展不开),而锏是必须成对使用的。在古籍记载中,锏本是鞭的一种,但后来因用途上逐渐分化(鞭更适合作为长兵在马上作战,威力较强;锏更适合步战,攻守兼备,也可在马战时当做暗器使用。很多善用鞭的武人也同样擅长使用锏,会手执单鞭,腰佩双锏),约在唐时期锏自立门户成为单独的一类兵器
⑸ 被誉为是铁骑重甲克星的鞭锏,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神器
鞭锏是一种在唐宋时期比较流行的,能给重甲骑兵造成严重伤害的一种神器。其实古代战场上出现过的武器非常的多,不过鞭锏绝对是这些武器里面比较特别的一个种类。因为绝大多数的武器都是有刃口,以刺破敌军的皮肤造成杀伤为主,而鞭锏的侧重点则不是以刺破敌军的皮肤以达到杀伤的目的,而是以击打敌军,使敌军出现内出血的情况。
不过鞭锏并没有像长枪大刀那样辉煌几千年,随着火器的出现鞭锏也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由于后来火器运用到了战场上,铁骑重甲在火器面前简直就属于活靶子,所以很多的重甲骑兵都退去了厚重的铠甲,追求起了速度。所以体型较短的鞭锏也不再适应火器时代的战争了,也和铁骑重甲一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⑹ 打击类兵器,为何中国人只喜欢鞭锏而不爱用锤子
锏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连把约长四尺,因形似简故名。锏无刃,每距六七寸有
节者,名竹节锏;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锏;盖以形之不同而变更其名也。
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之出,则在秦汉以后,创自何人,亦不复可考
;惟以短兵利于步战之故,后人多有习之者,即今南北拳家,类能娴之;亦正如单刀
軮鞭之携带便利,可随身防护也。惟锏无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
名,亦矜奇胘异,增减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门户者;然终脱不了此母法也。且有
用长兵之人,而藏锏腰间,以防不测者;是则锏为短兵而兼为暗器矣,此大都皆后人
之自作聪明,立伪欺人,不可为训也;世之学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谬
。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鞭、锏都属短兵
器,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宋《武经总要》:「铁鞭、
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
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
⑺ 现代兵器锏带上街违法吗
①锏是中国古代砸击类冷兵器。②除非你伤人或带到人流密集处(会很惨),否则没人知道,但违法是绝对的。
⑻ 为什么唐朝武将用鞭锏的多,后来就没什么人用了
因为鞭锏这种武器比较冷门,要家传的,不然谁开始习武就练这个,一般都是刀枪棍棒,唐末打乱了,宋又不重视武将,所以练的人少了。
⑼ 为何古代时中国人只喜欢鞭锏而不爱用锤子
▲门神手里的鞭锏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打击类武器
自唐末以来,中国的盔甲发展到极致,非常沉重而坚固。宋代长枪手的盔甲竟重达53斤8两至58斤1两,弩手的盔甲也重达37斤10两至45斤8两(中国古代16两位一斤),这么沉重坚固的甲胄,长矛弓箭刀剑皆不能刺穿,破甲的鞭锏就大行其道。
▲金代砖雕展示的使用铁锏的武士形象,这个时代鞭锏在战场上非常流行
宋代是鞭锏使用频繁的时代。宋代名将使用鞭锏的很多,象善于使用铁鞭、铁槊和铁?的王继勋号称“王三铁”,在好水川之战中的宋军将领任福、桑铎和王?等人都使用铁鞭锏。
中国的铠甲发展和西方不同,没有进化出欧洲的板甲出来。中国的铠甲一直以来都是甲片组成的札甲。对披挂札甲的敌人,鞭锏的抽击就已足够了,所以专门用来破罐头一样的板甲的开罐器——六叶锤也在中国没有出现。这一时期的鞭锏都比较长大而沉重。
▲存世的鞭锏
到了明清时代,出现冷兵器和火器混用的作战方式,铠甲日益轻型化,重型札甲被棉甲和锁子甲替代。破甲的鞭锏就变为辅助杂兵,尺寸和重量也比前代响应变小。但是由于不带锋刃,没有刀剑那么张扬,在明清时期的民间还是有不少人使用鞭锏作为自卫武器。目前存世的鞭锏实物也多为明清的民间兵器,锏的数量要多于制作较复杂的鞭。
▲存世的民间铁尺,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的民间杂兵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之际还有一种较小的打击类——铁尺在民间广泛使用。铁尺又称手叉,最早在湖广一带流行。铁尺短小而带两个护手的小叉,携带方便而且没有锋刃比较低调,护手的小叉可以格挡和锁拿对方的刀剑。在《忍者神龟》里拉斐尔就手持一对铁尺。明清的镖师和衙役比较喜欢携带铁尺,轻巧的铁尺不能对付披甲的士兵,但是应付不披甲的盗匪非常有效。在明清小说里经常出现衙役携带铁尺的描写,现在存世的民间铁尺数量也很多。在明代铁尺自潮汕传至琉球后,又传到日本变成日本本土化的兵器——十手。和天朝的衙役一样,日本的官差也喜欢用十手来对付罪犯,特别对格挡武士刀效果明显。
▲现代的棒球棒仍然在某些危机时刻扮演鞭锏类打击武器的角色
随着火枪的普及,冷兵器绝大多数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打击类武器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它的克星甲胄被淘汰之后,棒子仍为警察、起义者、旅行者所青睐。从法律角度很难判断一根棒子是不是冷兵器,比如棒球棒就被归类于运动器材。在没有甲胄的今天,各种棒子反而成了合法的卫体武器。人在受到威胁的时候,第一反应仍是和我们祖先一样去拿一根棒子或棒形物来保护自己。毕竟从功效上看,棒子要比菜刀更高效。
上图:中式铠甲的部件名称,图为温陈华大师复原的宋式铠甲
对付铠甲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用硬弩强弓射穿甲箭刺穿铠甲,用钩镰枪钩走敌人的头盔,用铠通一类的短刀刺入铠甲的缝隙等等,但是综合来看,对付铠甲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就是用钝器。
很多钝器都是全世界共有的,搞不清谁影响谁,也搞不清到底是谁发明的。比如金瓜锤,叶锤,骨朵,铁链夹棒等等,从东亚到西欧都有。但是,有两种钝器可以确定起源于中国,而且是东亚文明所特有的——鞭和锏。
上图:铁鞭
上图:铁锏
鞭锏也往往合称,甚至在一些古代的军事著作中,认为锏是鞭的一种。实际上这俩兄弟也的确在使用等等方面差别不是很大,只是在造型上有细微的差别。
上图:北宋《武经总要》里的鞭和锏
一般而言,鞭上有节,像竹棍子一样,一节节的,然后有镡,有柄,柄后有配重球。锏与鞭的柄、镡并无区别,但是锏身没有节,多呈棱型,棱面有凹槽作为减重,所以同等长度下,锏比鞭要轻便许多。
上图:凹槽非常明显的一把锏
关于鞭的得名,很多人或许都有疑问。因为咱们印象中的鞭是一种软的皮制品,一种主要用来驯化牲口的工具,当然也有很多别的作用大家都懂。而作为钝器的鞭,则是一跟大铁棍,和软完全不沾边。
上图:蒙古族的马鞭
然而在古代,鞭策牲口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鞭,一种是策,咱们今天鞭策一词便由此而来。鞭,“革”字边,显然是一种皮制品,跟咱们今天说的皮鞭基本上差不多;而策,竹字头,显然是一种竹制品,就是一根竹棍子。
上图:壁画中左一手持应为竹策
在古代,策用的比鞭要广泛,毕竟咱们是农耕民族,竹制品更容易获得。而且从审美的角度去考量的话,竹策在造型上也比皮鞭好看。在秦始皇陵出土的一套铜车马中,就发现了一个竹策造型的铜制模型。
上图:铜车马上手持竹策的车夫
在后世,人们开始将鞭、策合称为鞭策,最后又通通简称为鞭。不管皮鞭竹策,统称为鞭。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铁鞭上会有“竹节”了。其实咱们较真的话,竹节状的造型并不利于鞭的牢固和减重,甚至对鞭的坚固性还有影响。但是,铁鞭是模仿竹策的造型生产的,在上面加节,是一种习惯的延续。
上图:铁鞭上的“竹节”
从这个角度说,锏是鞭的升级版,更符合工程学原理,棱面的凹槽即减轻了重量,同时又形成了一个类似铁轨的“工”字结构,更为稳定牢固。在古代,一支双手用的长鞭,重量可以达到近十五公斤,单手用的鞭,也可以达到七八公斤重。相比之下,锏则轻便了许多,单手锏有的重量只有一公斤上下。
上图:明代的双手长鞭
上图:宋代抗金名将李纲所用的单手锏,全长96.5厘米,重3.6公斤
当然了,减重对于一些力大无穷的人来说,算不上什么优势,只不过白白减轻了杀伤力。所以鞭锏一直混用,谁也没取代谁,门神画像上的秦琼和尉迟恭,也是一个拿鞭一个拿锏。
相对于鞭锏,锤和骨朵等攻击优势就降低了。锤的攻击只靠一个头,一尺到两尺长的柄和杆起不到作用,只有确保拳头大的锤头砸到对手才能给予杀伤。
而且有的锤和骨朵的杆子实在太短,没办法对刀剑类兵器进行格挡。如果杆子做的太长,长杆子前面接一个大铁头,重心过于靠前,没有办法保证灵活。
鞭锏的使用方法则和刀剑类似,因为鞭锏虽然沉重,但是前细后粗,后面有配重,尽可能让鞭锏的重心靠近镡部,减轻使用者的负担,保证灵活性。如果力气足够的话,不仅可以有效格挡刀剑,而且鞭锏无刃,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砸击敌人的兵器,让敌人的刀剑出现崩刃甚至折断。
上图:被锏砸弯的苏格兰四环大剑
更重要的是,重心靠后并不影响鞭锏的杀伤力,在砸击的过程中,给予杀伤力最大的点并不在重心附近,而是在“物打”点。
“物打”本是刀剑里的一个概念,原意为刀剑的最佳砍击点,即刀剑身上能将全部砍击力都传递给目标的点。对于刀剑来说这个点可以将砍击力尽可能的施加给目标,对于鞭锏来说这个点则可以让整个鞭锏的砸击力全部释放,道理是一样的。
上图:日本刀的“物打”点一般在剑刃前三分之一
如果你有一把长刀或者剑,可以试一试,用刀刃去轻轻击打一个不伤刃而又有弹性的物品,先用刀尖敲打,然后慢慢下移。你会发现,刀尖击打的话,刀身会有明显的回弹感,越往下回弹感越小,之后过了某个点,回弹感又变大,这个临界点,便是“物打”点。
所以如果能够熟练使用物打点去击打目标的话,将重力分散在全身的鞭锏在威力上,并不逊色于将重力集中在锤头的锤子。
上图:锏一击碎砖
另外,鞭锏尤其是锏,还有一种令人窒息的“骚操作”——撒手锏。在古典小说里,撒手锏是秦琼的绝招,不过《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无记载,应当是后世小说家将这一绝招附会给了秦琼。
撒手锏又叫杀手锏,作战双方在战场上进行厮杀,当主要作战兵器无法取胜甚至于被打掉,在相持不下或被敌将追杀面临险境时,一方抽出锏来,突然回身将锏投掷出去,给敌人致命一击。这样的招式,就叫撒手锏,久而久之,泛指能够在瞬间扭转局势的方法和物品。
上图:明代锥形锏
古代的很多锏,前部被做成了棱锥形,跟咱们现代的三棱刀有异曲同工之妙,穿透力非常强。在近距离出其不意的投掷,巨大的惯性和穿透力有很大概率能够将地方的铠甲刺穿,造成对方的伤亡。美国冷钢公司就曾经做过实验,一把棱锥锏被投掷之后,成功刺穿了动物的头骨,可见其威力之大。
⑽ 中国古代使用鞭锏这类钝器最多的朝代是不是明朝
大概南宋开始,与西方时间差不多,当时东西方都是重甲兵。西方在我国明代时间钝器走下巅峰,以火器为主。中国一直到清末钝器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