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安葬在
『壹』 李治的王皇後安葬在哪
唐太宗之所以選擇李治是有強烈的個人感情因素在內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均為長回孫皇後所生,太宗深答愛發妻長孫後,對嫡出子女寵愛非常,對皇後家族也照顧有加。長孫後去世後,李世民更是對其所生的七個子女寵溺至極。
『貳』 埋葬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乾陵隱藏著哪些秘密
位於陝西省乾縣的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座安葬著夫妻兩位皇帝的陵墓。依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調查,乾陵是唯一沒有被盜掘的唐代皇帝陵墓。
那麼,乾陵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人們探究的目光很是炙熱。

對於這些問題,人們寫過的文字恐怕能有幾噸。可是,我們有時候不能抵達歷史的真相。
『叄』 長安十二時辰:皇帝、宰相、安祿山,大唐墮落的鍋該誰背
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拍上映的《長安十二時辰》劇情設定雖不過短短一日,卻道盡了大唐盛世下的繁華與危機。唯美的畫面,服飾,禮儀,道具布景等細節的大幅度還原將觀眾深切代入到1200多年前的繁華長安。而繁華背後的危機則全由劇中一條清晰的政治主線鋪張開來——聖人、太子與右相。
在第41集中,韓童生老師飾演的何執正(歷史原型賀知章)於花萼樓內痛斥聖人(唐玄宗李隆基)在年老懈政仍不忘時時提防太子(歷史原型唐肅宗),放權右相林九郎(歷史原型李林甫)造成了煌煌大唐由盛轉衰想必讓很多人都有所感慨。
而真實的歷史上,唐玄宗放權李林甫構陷太子也確有其事。實際上是有意壓制東宮勢力。而這些政治作為和表現,在之前的歷史中卻是重復著在上演。
所以李林甫的家族在他剛死不久就遭到了毀滅性打擊,還未下葬,即被削去官爵,抄沒家產,諸子被除名流放嶺南、黔中,親黨中則有五十餘人被貶。李隆基還命人劈開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內含珠,剝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禮安葬。而李林甫自己,也在之後的歷史中逐漸被奠定為大唐由盛轉衰的頭號背鍋俠。
李林甫死後家族破滅
在李林甫死後,李隆基又扶持楊國忠來代替李林甫的角色。但外戚出身的楊國忠資歷尚淺,聲望不足。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李林甫那樣的政治控制力。而李隆基為楊國忠的倉促布局不僅沒有夯實後者的地位,還打亂了自身步調,間接引發了楊國忠與邊境將領的矛盾。
面對日益難以兼顧利益的職業軍人集團,和帝製造成以土地兼並為主的尖銳社會矛盾,還有伴隨著統治集團內斗、因天象異變在短短三年內連續兩次的改易正統所帶來的社會心理變化,在外重內輕的格局下,唐王朝內部的諸多暗涌在天寶後期已漸顯排山倒海之勢。而那個讓無數人魂牽夢繞的大唐盛世,也在歷史的車輪中,逐漸迎來了狂暴風雨前最後的寧靜。
『肆』 晉王李治為什麼能立為太子
古代皇位繼承,有嚴格的宗法制度,皇帝駕崩了,由嫡長子繼位,或兄終弟及。這就保證了皇位的連續性,避免了政治動盪,這是中國政治制度成熟,完善之處。不象草原民族,老單於死後,諸子爭權奪位大打出手,造成國家崩潰,甚至族滅。
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叫李承乾(公元619一公元641年),從小聰明伶利,八歲時立為太子,李世民寄以很大希望。從他的名字承乾,可以知道有繼承皇業,統領乾坤之意。李承乾成年之後性格大變,好色,尤其喜歡打獵住帳篷,嚮往胡人生活方式。李承乾搞兩面派,在李世民面前,言必稱忠孝,背後養男寵,甚至派人刺殺規勸他的老師。
選太子問題,關乎大唐江山的長治久安,李世民一個人做不了主,他身後還有關隴軍事貴族。李世民向長孫無忌徵求意見說,你勸我立稚奴(李治)為太子,李治太軟弱,恐怕不能守住國家,怎麼辦呢?吳王李恪英武果敢象我,你看李恪怎麼樣?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首位,一言九鼎,當然全力支持自已外甥,這關糸到自已家族的未來榮寵。李世民說,因為李恪不是你外甥,你才反對嗎?長孫無忌說,太子位置重要,李治仁厚,可成為守成之君,希望您仔細考慮。李世民無話可說了。
晉王李治的資治在諸王子中並不算突出,在李承乾和李泰倒台之後,憑嫡子身份,舅舅長孫無忌的皆力保薦才穩住太子之位。李治當上皇帝上東水高句麗,西滅西突厥,唐朝版圖最大,功業不在李世民之下,做一個皇帝合格。
『伍』 武則天身為母親,為何卻下狠手,將自己的兩個兒子殺死呢
唐人孟郊有詩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確實母親的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如同陽光一般溫暖人心。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一位嚴厲、冷酷、血腥的母親,她居然先後殺掉了自己的兩個兒子,此人就是中國古代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那麼武則天為何會對自己的兒子痛下殺手呢?
根據史料記載,武則天為唐高宗李治生下四個兒子,分別是李弘、李賢、李顯、李旦。李弘、李賢先後被立為太子,可是都被自己的母親害死,李顯、李旦先後做了皇帝,都被自己的母親廢掉。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身為母親的武則天,對自己的兒子們下狠手呢?其實答案很簡單,用兩個字可以概括,這就是權力!
李弘死後,李賢被立為太子,先後三度奉命監國,表現也還不錯。李賢還召集學者,對《後漢書》進行注釋工作。別看這是一項文化工作,其中包含著政治意味,眾所周知,後漢也就是東漢出現了嚴重的後宮干政情況,導致王朝衰敗,李賢對此進行了批判,頗有指桑罵槐的意味。
『陸』 李治為什麼和武則天埋葬在一起
因為武則天曾經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後,所以李治和武則天埋葬在一起。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的第二個女兒。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在廢王立武事件後成為皇後,上元元年加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參預朝政。
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天授元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
神龍元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和唐高宗李治葬在一起。
(6)李治安葬在擴展閱讀:
唐高宗病逝後,武則天決定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建造帝陵。很快,朝廷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了兩位名揚天下的方士,一位是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宮里專掌陰陽和天文歷法的太史令李淳風。
袁天罡接旨後遍尋黃河兩岸,都沒找到一塊中意之處。後來來到關中,半夜子時出來觀看天象,只見一處山巒上紫氣沖天,恰好與北斗相交。
袁天罡認定是塊寶地,於是急忙奔上山巒找准方位,但一時找不到東西作記號,就摸出枚銅錢放地上再蓋上浮土,這才下山回朝復命去了。
另一個風水師李淳風接旨後,沿渭水東行尋找寶地。在一天正午艷陽高照之時,他見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從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婦裸睡在藍天白雲之下,這少婦五官齊全。
一對乳房堅挺對稱,連乳頭、肚臍都也具備。更讓他神奇的是這少婦雙腿稍稍分開,中間還有一淙清泉在終日流淌不息。
李淳風大為吃驚,於是抓緊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擺八卦,拔出發針在二魚相交處扎入土中後,也下山回朝復命去了。
武則天聽二人說在同一方位選中吉地,派人再去復查。大臣來到梁山後,發現原來李淳風的那根發針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銅錢的錢眼裡。
武則天下令立即開工,很快就將乾陵修好,安葬唐高宗,後隨夫也葬於乾陵。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應合了陰陽二儀、天地配合得最絕妙的完美結合。
『柒』 武則天的墓地在哪
《資治通鑒》:聖歷二年(699年)二月,太後不豫,遣使禱少室山,疾小愈。長安四年(704年)七月,服神丹有驗。顯然,武則天早就患有疾病。
結合《唐王同皎墓誌》記載,就不難確定了:武則天患有中風疾病,出現了行動不便,甚至半身不遂。
根據史書記載,晚年武則天「病篤」基本上足不出戶,在迎仙宮卧床不起,導致男寵張易之兄弟把持朝政。
因此,武則天應該是病死,而且應該死於中風,並非唐中宗李顯謀殺。尤其神龍政變、男寵張易之被殺等,又加劇了武則天的病情,最終退位大半年之後,一代女皇武則天就此溘然長逝。
神龍二年(706年)五月,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合葬於唐乾陵,留無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