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治安令
① 簡述《巴黎聖母院》中一個令你震撼的場面
當愛斯梅拉達因為被指控使用巫術刺傷了弗比斯而判處絞刑時,卡西莫多回從鍾樓飛身而下,把答她解救到教堂里,為保護她不受別人的侵害,他甚至不惜得罪了收養他的副主教克洛德。因為誤認為乞丐們是來抓愛斯梅拉達的,卡西莫多在鍾樓上奮勇抵抗乞丐們的進攻,同他們展開激烈的戰斗。
(1犯了強搶民女罪的卡西莫多,在被草草審理後,被帶到廣場上當眾受鞭笞。跪烈日下代人受過的鍾樓怪人口渴難熬,他向士兵和圍觀的人群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卻是一片戲弄和辱罵聲。這時,美麗的埃斯梅拉達撥開眾人,把水送到卡西莫多嘴邊,心中充滿感之情的卡西莫多飽含熱淚。
(2乞丐王克勞班率領乞丐營救埃斯梅拉達。不明真想的卡西莫多極力驅散眾人。乞丐們最終攻破大門,救走了埃斯梅拉達。不料國王的士兵從後門進入教堂。雨點般的箭射向埃斯梅拉達和流浪漢們。卡西莫多站在樓頂上,看到心愛的姑娘又被吊在絞刑架上,痛不欲生。當他發現克羅德正對著受絞刑的埃斯梅拉達獰笑,他把這個道貌岸然的野獸推下鍾樓。
② 巴黎將要實行的強制口罩令,執行難度有多大
巴黎這一次實行的強制佩戴口罩的命令之所以執行難度大,是由於這一次要求佩戴口罩的區域實在是太廣了,幾乎覆蓋了巴黎所有的娛樂地區,並且對於那些不遵守規定的人還要進行罰款,這肯定引起了部分巴黎民眾的反對。
並且這還只是一個大概的方針,對於具體的區域也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根據其提供的名單我們可以看到在塞納河兩岸是必須要佩戴口罩的,以及全巴黎市的100多條街道也必須要佩戴口罩,同時一些人流量聚集的商業步行街也將會被波及,還有一些汽車限速,在20公里以下的街道,同時也會要求出行的人們佩戴口罩,並且巴黎已經難逃一劫了,連帶的是巴黎周邊的省市,也會在部分地區實施這種強制佩戴口罩的命令。
說白了那就是為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著想啊,還有盡快的度過這一次的疫情,因為我們知道韓國近期已經出現了疫情反彈的現象,並且來勢非常的迅猛,如果法國不能夠採取強硬的措施來壓抑住疫情的,話說,白了受災的就是那些人們,削財的就是政府。
③ 為什麼當年德佔巴黎的偽市長拒絕執行希特勒毀掉巴黎的命令
與偽市長關系不大,偽市長只能負責日常市政工作,無權指揮佔領軍。
關鍵人物是 狄特里希·馮·肖爾蒂茨 1944年的時候時任巴黎城防司令,他出名是因為他沒有執行希特勒 要他毀滅巴黎的命令,放盟軍進城,拯救了巴黎,戰後他還回到了巴黎故地重遊呢。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成功登陸,一路長驅直入,先鋒已抵巴黎城下。希特勒很清楚,如果巴黎打敗了,那麼就剩下一個戰役讓他打了,那就是德意志戰役。「誰能守住巴黎誰就能守住法國!」巴黎需要一個忠誠和能力無懈可擊的人,一個能夠以鐵腕手段恢復巴黎秩序的人,一個知道如何毫不遲疑地撲滅人民暴動的人,一個知道如何為巴黎進行希特勒肯定會要求的那種拚死防守的人。8月23日,希特勒把這一重大使命交給肖爾蒂茨,要他把巴黎當作一個被圍困的要塞來指揮,與巴黎共存亡,同時發出命令:「巴黎絕不能淪於敵人之手,萬一發生此一情況,他在那裡找到的只能是一片廢墟。」他派出爆破專家讓他們准備炸毀城中的45座橋梁以及重要的工廠、公用設施、政府辦公樓等,盧浮宮等名勝也在被毀之列。隨後幾天,希特勒不斷催問「焦土計劃」的執行情況,要求在最後時刻將巴黎付之一炬。「巴黎就要像華沙一樣了。」
來自希特勒的命令一個比一個瘋狂,來巴黎實行無情懲罰的德軍增援部隊即將開赴巴黎,巴黎危在旦夕。肖爾蒂茨沒有執行希特勒的命令,巴黎沒有被毀滅。原因首先在於希特勒的潰敗。肖爾蒂茨從來都是無條件地接受命令、完成任務,他不喜歡做重大決定。「直到現在為止,他一直是牢固地附屬於德國的非人格化的軍事機器。他的決定,除了次要的戰術決定外,都是別人給他做好讓他去執行的。」到巴黎後,肖爾蒂茨生平第一次在命令面前猶豫了。美軍很快就會從城南和城北跨過塞納河,巴黎沒有軍事上價值。他後來說:「我所受命要做的是怎樣一種野蠻行徑?一個在文明社會中長大的人又怎麼能將這樣的計劃付諸實施?」其實,肖爾蒂茨在荷蘭、烏克蘭的行為不就是野蠻行徑嗎?但那時他沒有猶豫。這一變化基於他對納粹信仰的喪失。當肖爾蒂茨奉命去見希特勒領受命令時,他像一個為了重新確立信仰去朝聖的香客,希望希特勒能夠給他信心,使他再次確信德國能夠打勝這一仗,但他面對的卻是一個面容憔悴,精神萎頓,雙肩下垂、上氣不接下氣、嘴角噴著唾液、額角露出汗珠、不斷發出一陣痙攣性喊叫然後又頹然無力的「老人」。怎麼能把德國的命運寄託在這樣一個人身上?肖爾蒂茨沒有找到信心,他感到他曾經盲目效忠的這個人已經瘋了。從這一天起,肖爾蒂茨擔心,希特勒創造奇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所在地能夠以各種借口拖延爆破計劃,沒有認真執行希特勒一再下達的毀滅巴黎的命令。從不自覺到自覺,他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不能像他過去毀滅烏克蘭鄉間交叉路口上的一個村莊那樣毀滅巴黎,不能讓巴黎為希特勒陪葬。
原因也在於巴黎的美麗和偉大。維希政權的巴黎市長皮埃爾·泰丁格在德軍巴黎戰區司令官馮·肖爾蒂茨的面前,看到了這位普魯士軍人要將巴黎夷為平地的堅定決心。趁著肖爾蒂茨說得太激動而氣喘咳嗽的當兒,他建議兩人到外面陽台上去。面對展開在他們面前的美麗城市,泰丁格向那個似乎沒有感情的軍人做了一次最後的陳詞:「給一位將軍的任務常常是毀壞,不是保存。不妨設想將來有一天你有機會作為遊客又站到這個陽台上來,再一次欣賞這些使我們歡樂、使我們悲傷的建築物。你能夠這么說,『本來我是可以把這一切都毀滅掉的,但是我把它們保存了下來,作為獻給人類的禮物。』我親愛的將軍,難道這不值得一個征服者感到光榮嗎?」肖爾蒂茨也感受到巴黎兒童歡快的笑聲、穿著花布衣裙的漂亮的姑娘,正午的陽光,夏日的微風,綠色的草坪等等,「我喜歡這些漂亮的巴黎女人。」巴黎不是波蘭,不是烏克蘭。「夷平巴黎,會犯下一個歷史永遠不會寬恕的罪行」。在這個意義上,是巴黎自己拯救了自己。
在關系巴黎命運的緊張時刻,肖爾蒂茨面臨的一個重大壓力不只是希特勒統帥部的一個比一個「巴黎燒了嗎」的追問,也不是來自德軍西線總司令部的督促,而是巴黎人民的起義。此前的8月3日,波蘭人民舉行起義,近在咫尺的蘇聯紅軍違諾裹足不前,致使納粹鎮壓了起義,華沙一片火海,20萬波蘭人喪生。消息震驚了巴黎,抵抗組織決定發動起義以配合盟軍解放巴黎。抵抗運動中勢力最大、組織最嚴的派別共產黨所領導的派別,不僅掌握了工會勢力,而且在巴黎警察總署里也有地下組織。為了確立自己對未來法國的領導權,不想讓戴高樂搶先上台,他們不顧盟軍要求暫緩起義的命令,率先在街頭築起街壘,舉行起義。並准備付出慘重代價:
「不論代價如何,共產黨人都要發動他們的起義,即使後果是使世界上這個最美麗的城市毀滅。」
「巴黎值得死掉二十萬人。」
「巴黎寧可像華沙一樣毀滅掉也比偷生下來再經歷一次1940年好。」
他們也相信,在德軍鐵蹄下生活了四年的愛國的法國人,是願意付出這個代價的。但是他們缺少彈葯,需要盟軍迅速支援。 另一方面戴高樂派要在巴黎解放上搶頭功,以便確立以戴高樂將軍為首的自由法國作為法國合法政府的地位和戴高樂本人的國家領袖身份。為此目的,戴高樂不同盟軍有關方面聯系,就徑自搭乘其專機,從他暫時流亡的阿爾及爾,悄悄地飛到法國北部盟軍前沿司令部,要求艾森豪威爾同意由自由法國部隊率先解放和開入巴黎,甚至在艾森豪威爾還沒有最後同意之前,他部下的一個師就已趁夜整裝出發了。在獲知起義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也隨之起事。華沙悲劇在前,起義能否成功取決於盟軍能否迅速進入巴黎。
但有兩個因素使得盟軍計劃暫不解放巴黎。第一,德國人會為巴黎決一死戰,盟軍不願進行像斯大格勒那樣的巷戰;第二,攻佔巴黎需要承擔民事責任,這一義務相當於維持八個作戰師。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堅持法國是軍事區,巴黎的政治需要必須服從盟軍的戰略要求。「不能讓巴黎發生的任何事情改變我們的計劃。」巴頓將軍說得明白:他的任務是「殲滅德軍,而不收復巴黎。」一邊是弱小的起義力量,一邊是強大的納粹軍隊,肖爾蒂茨受命對起義部隊實施空中和地面的打擊,他的周圍更不乏法西斯死硬分子,戰斗一觸即發。
1944年8月21日悶熱的夜晚,肖爾鐵茨經歷了一場痛苦的心靈搏鬥:「在服從命令的本能和這些命令可能把他引向什麼慘禍之間,他發現自己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可怕境地。歷史絕不會寬恕毀滅巴黎的人。這對馮·肖爾蒂茨來說,是個極有說服力的論點。而這樣做的人可能在巴黎的灰燼上被絞死,則更具有說服力。馮·肖爾鐵茨准備在巴黎作為軍人去死,但是卻不準備當作罪犯去死。」他冒著「叛國者」的風險,竭力避免與起義者交火,盡一切可能約束部下的沖動,雙方達成停火協議。三天後,街壘巷戰再次爆發,局勢即將失去控制,他本人也面臨再不執行爆破命令就要被解職的危急關頭,肖爾蒂茨又以間接的方式把巴黎的情況通告盟盟軍,提醒他們再不出兵,他只能執行命令實施鎮壓和破壞,巴黎就會毀於一旦。「既然已給了盟軍警告,如果他們不及時採取行動,要對歷史承擔後果的將是他們,而不是他自己。」肖爾蒂茨拖延了極為寶貴的兩天時間。在戴高樂將軍和巴黎抵抗力量的努力下,艾森豪威爾改變戰略。1944年8月24日晚,法國的一支裝甲小分隊未遇任何抵抗到達巴黎市政廳,次日早晨,美軍第4兵步師和法國第2裝甲師沿著肖爾鐵茨拒絕炸毀的橋梁到達巴黎。
巴黎沒有像華沙一樣。決定性的原因在於敵對雙方形成了共識。艾森豪威爾意識到,不能因為巴黎人不聽勸阻舉行起義而心安理得任由其承擔後果,一個古老城市和這個城市兩百萬居民的安全重於已擬定的戰略計劃。而當歷史把肖爾蒂茨推到一個關鍵的位置時,他抓住了拯救巴黎、也是拯救自我的機會。原德國總參謀長貝克上將1938年7月16日在一份備忘錄中說:「軍人服從是有界限的,這就是當他們的知識、良心和責任不允許去執行命令時。」1944年8月,巴黎見證了一個簡單的道理:良知和道義改變了一個鐵石心腸的納粹將軍,也改變了統率百萬雄兵的艾森豪威爾。在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不常有,但只要有一次,總是使我們對人類懷有信心。
④ 巴黎爆發騷亂,拿破崙為何下令把所有道路都修直,然後就安穩了
因為當時法國街頭回環曲折,道路相互溝通,依據這種地理位置的優勢,想要發動暴亂的人們便據此修建街壘,這樣可以打好掩護,如果發生暴動的話,是很難被攻破的。
不過這使法國屢次遭受街頭暴動,人們在街上修建街壘。憑借這點優勢,人們獲得過起義的勝利。後拿破崙上位,他用火炮終止了暴動的進行。但拿破崙的時代過去之後,街頭暴動還是屢次發生,直到最後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三世命人將街道好好整改一番,變成了美麗寬闊的大路。人們的心情變美了,也沒有製造混亂的優勢了,所以暴動就逐漸被壓下去了。
⑤ 魏剛是如何命令建築巴黎城防工事的
6月9日,魏剛復命令部隊沿「制巴黎城防工事」建立一道防線,由巴黎衛戍司令皮埃爾·赫林將軍指揮新編的「巴黎集團軍」(轄有第10、第7集團軍)防守。11日,赫林召集塞納河地區各縣縣長和警察局局長開會,要求他們死守巴黎。
⑥ 希特勒下令毀滅巴黎,卻為何沒有得逞
因為駐守巴黎的肖爾鐵茨將軍在最後時刻沒有去執行希特勒關於毀滅巴黎的命令,巴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才得以保留。
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底之後,歐洲戰場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德軍面對多線作戰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許多在戰爭初期佔領的歐洲城市相繼失守,而隨著盟軍在法國的不斷勝利,巴黎的解放也已經指日可待。
1944年8月19日,巴黎城內的法國共產黨發動了起義,戴高樂領導的法國軍隊也開始由城外向城內進攻,眼看巴黎解放在即,留給肖爾鐵茨將軍做決定的時間不多了,是盲目地執行希特勒愚蠢的命令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為人類留下一座千年瑰寶?最終,肖爾鐵茨將軍內心的人性戰勝了他冷酷的一面,希特勒的命令被拋到了一邊,歷史名城巴黎終於得以保留,肖爾鐵茨將軍也因為此舉在戰後的審判中獲得了減刑,於1947年被釋放,得以安度晚年。
⑦ 部分戶外地區從10日起實行口罩強制令,巴黎民眾同意嗎
在巴黎的部分戶外地區,從9天之前就開始實行了強制性佩戴口罩的命令,當然有一些巴黎民眾會不同意,因為如果違反了規定,還有可能被罰款,但是不管你同不同意,這是一個強制的命令,你都必須遵守。
另外在塞納河兩岸也必須要佩戴口罩,因為在這里有許多人都喜歡在這里納涼,甚至是沖水來進行消暑,為了預防他們不被病毒感染,只能出此計劃,同時還有那些全巴黎市,100多條街道也在必須佩戴口罩的名單裡面,同時一些步行街也被設計在這裡面,說白了都是為了群眾的安全著想,畢竟巴黎本來就是個繁華的地方,許多地方都是鬧市區,人流量巨大,那麼為了避免他們被病毒感染,只能讓他們佩戴口罩。之所以對巴黎這么嚴格,是由於近期的法國疫情反彈,中巴黎的情況最嚴重。
⑧ 希特勒二戰的時候為什麼要下達毀滅巴黎的命令。
希特勒 3月19日 下達了 全德國 自毀。 他說,我們已經戰敗了,這個民族沒有必要在生存下去內了,因為優秀容的民族已經都戰死了。在東線,德軍每後退一布政策,都要實行焦土,不留給敵人 一寸土,一房舍。以阻擋敵人的步伐。在西線 也如此巴黎 那麼大的城市。怎麼可能留給敵人使用? 再說 自己國家 都要 全毀, 巴黎 又算什麼呢?
⑨ 二戰中在巴黎代表德軍簽訂投降的司令官名字
題抄目有誤,應該是在法國蘭斯,不是在法國巴黎;代表德軍簽署投降協議的是約德爾,有關的歷史史實介紹如下:
一、介紹約德爾簽署投降協議的情況:
1940—1941年,約德爾是代號為「巴巴羅薩計劃」的進攻蘇聯的作戰計劃的主要炮製者之一,並簽發了該計劃。戰爭期間,約德爾簽發了有關屠殺蘇軍戰俘的軍令,對德軍早已存在的屠殺戰俘的暴行起到進一步推波助瀾的惡劣作用。1945年,約德爾和弗雷德堡上將一起來到法國巴黎以東蘭斯的英美盟軍總司令部,代表德軍向英美盟軍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二、有關約德爾的補充解釋: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德語:Alfred Josef Ferdinand Jodl,1890年5月10日-1946年10月16日)是一位納粹德國的軍事指揮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簡稱「OKW」)作戰部長,成為威廉·凱特爾的副手。在紐倫堡審判中他被判為戰犯,處以絞刑而死;卻在行刑六年後,被撤銷了於紐倫堡被指控的主要罪行,宣判無罪。
⑩ 法國的夏令時和冬令時
法國的夏令時是:3月最後一個周日的早上時間往後調一個小時:12點之後就直接到2點,沒有1點。
法國的冬令時是:10月最後一個周日的早上時間往前調一個小時:過了2點還是2點,可以多睡一個小時。
夏令時,表示為了節約能源,人為規定時間的意思。也叫夏時制,夏時令,又稱「日光節約時制」和「夏令時間」,在這一制度實行期間所採用的統一時間稱為「夏令時間」。
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為將時間調快一小時,可以使人早起早睡,減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資源,從而節約照明用電。各個採納夏時制的國傢具體規定不同。目前全世界有近110個國家每年要實行夏令時。
1986年4月,中國中央有關部門發出「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夏時制的通知」,具體作法是:每年從四月中旬第一個星期日的凌晨2時整(北京時間),將時鍾撥快一小時,即將表針由2時撥至3時,夏令時開始。
到九月中旬第一個星期日的凌晨2時整(北京夏令時),再將時鍾撥回一小時,即將表針由2時撥至1時,夏令時結束。
從1986年到1991年的六個年度,除1986年因是實行夏時制的第一年,從5月4日開始到9月14日結束外,其它年份均按規定的時段施行。在夏令時開始和結束前幾天,新聞媒體均刊登有關部門的通告。1992年起,夏令時暫停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