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堅守原則審時度勢
⑴ 白為官之道,必須具有.否則還是不當好.古代正人君子為官要審時度勢.要趨
一是為官要有真才實學。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古人為官,上朝議事時各立於其位,叫做職位。孔子告訴弟子們,不要發愁得不到職位,應該愁得是自己有沒有立在這個位子上的真才實學。不要發愁沒有人知道自己,要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類似這樣的話,在《論語》中出現了4次之多。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等等,可見孔子是反復叮嚀,語重心長。子張請教老師怎樣求取官職謀得俸祿。孔子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他告訴子張,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餘可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這樣就可以減少錯誤。要多看,有不懂的地方加以保留,其餘感到踏實的也要謹慎地行事,這樣就可以減少懊悔。說話少有過失,做事少有懊悔,求取官職謀得俸祿的道理,也就在其中了。學會多聽多看,就能開闊眼界。學會辨惑釋疑,就能獲得真知。學會慎言慎行,就能少走彎路。這正是一個人謀生求職必須打牢的根基。
二是為官要勤政惠民。子張請教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顏淵》)你在這個位子上,就要不知疲倦地去工作。執行政令、推行政事,都要盡忠職守。孔子認為,為政者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政字的含義就是要端正自己,你率先端正自己,誰還敢不端正呢?孔子對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在鄭國為相22年的子產十分贊賞,認為他有符合君子之道的四種美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行己也恭」,是指他的操守品行端莊而謙恭;「事上也敬」,是指他侍奉君王認真而敬業;「養民也惠」,是指他教養民眾並給予恩惠;「使民也義」,是指他役使民眾符合道義。在當時,主要是不違農時,盡量不傷害民眾的切身利益。這「恭」、「敬」、「惠」、「義」四種美德,也就是孔子所強調的「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的具體化。
三是為官要先敬其事,後謀其食。孔子說:「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論語.衛靈公》)出仕為官,侍奉君王,首先要恪盡職守,把本職工作做好,獲取俸祿的事要放在後面。他把那種不思敬業,只為謀求功名利祿的人,稱之為「鄙夫」,也就是見識短淺、品行不端的小人。這種人,「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論語.陽貨》)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如果害怕失去職位,那就會為了保官而無所不用其極。對於這樣的人,是不可與之共事的。孔子提出,君子有九件事情要多加考慮,其中三件對為官者格外重要,這就是:「言思忠」,「事思敬」,「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四是為官要求實名,而不能務虛名。求實名,古人叫做「達」;務虛名,古人叫做「聞」。孔子告訴混淆了二者區別的子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論語.顏淵》)所謂「達」,就是秉性率直而又願意做符合道義之事,善於察人之言,觀人之色,每每謙讓於人。這樣的人,在諸侯國為官必然事事通達,在大夫家為官也必然事事通達。所謂「聞」,就是表面上似乎有仁德,實際的行為卻違背仁德,常常以仁者自居而自以為是。這樣的人,在諸侯國為官必然會沽名釣譽,在大夫家為官也必然會沽名釣譽。他告訴在莒父當縣長的子夏:「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辦事情不要只圖快,不要只顧小利。只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小利,就辦不成大事。他告訴曾任魯、衛兩國之相的子貢,要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士」,第一要「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就是說,在行為上要有羞恥之心,出使四方之國,決不辱沒君王的使命。第二要「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就是說,宗族中稱贊他孝敬父母,鄉親們稱贊他尊敬長者。第三要「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說,說話一定要講信譽,行動一定要堅決果斷。子貢和子夏都是孔門的拔尖人才,為官頗有政績,的確是實現了孔子關於「達」的要求。
五是為官要光明正大,不能獻媚欺君。子路請教老師應當怎樣侍奉君王,孔子說:「勿欺也,而犯之。」(《論語.憲問》)不能陽奉陰違地欺騙君王,但是在必要時要敢於犯顏直諫,當面提出批評和意見。有個叫季子然的問孔子,子路和冉有可以稱為大臣嗎?孔子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他認為,我們所說的大臣,是指那些以仁義之道侍奉君王的人,如果仁義之道行不通,寧可辭職不幹。如今的子路和冉有,可以稱得上具備這樣條件的大臣了。季子然又問,那麼,他們會一切順從君王嗎?孔子說:「弒父與君,亦不從也。」(《論語.先進》)違背道義去殺父親、殺君主這樣的事,他們是不會順從的。
六是為官要堅持原則,進退有度。孔子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要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道,努力地學習這個道,誓死捍衛這個道。危險的國家不要進入,動亂的國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就出來為官,天下無道就隱居起來。如果國家政治清明,自己卻因為不積極努力而貧窮和卑賤,那是恥辱。如果國家政治黑暗,自己卻富貴起來,那也是恥辱。他稱贊衛國的大夫史魚是個剛直不阿的人:「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像箭一樣直,國家政治黑暗時他也像箭一樣直。他稱贊衛國的大夫遽伯玉是個真正的君子:「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國家政治清明時就出來為官,國家政治黑暗時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領收藏起來(《論語.衛靈公》)。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講到這個問題,意在強調做官的原則性,不能與黑暗政治同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