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國民黨堅守的最後

國民黨堅守的最後

發布時間: 2020-12-02 23:06:09

⑴ 國民黨在抗戰期間的南京保衛戰為何失敗,以及失敗過程

國民黨本就沒想堅守南京 日本軍從三面合圍 唐生智負責守城 最後棄城而逃 南京陷落

⑵ 國民黨中的著名將領的命運!多寫幾個!

最後一個將軍最悲劇

張自忠: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將。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

孫立人: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 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衛立煌: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傅作義:第七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戴安瀾:第八名將。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系,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第九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將。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黃 傑:(1902-1995)字達雲,湖南長沙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時任第二師師長(古北口戰役)
軍事履歷:
1935年4月13日授予少將,時任第2師師長
1936年10月晉升中將,時任第2師師長
1944年2月12日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5年任遠征軍第11集團軍總司令,在緬甸擊退日軍打通中印國際運輸線
1949年12月逃到越南被法國軍隊監禁,
1953年被遣送到台灣,被任命為台北衛戍司令官,10月晉升二級上將,
1954年升任陸軍總司令(1954.7-1957.7)兼台灣防衛司令
1960年7月晉升一級上將,時任台灣警備總司令(1958.8—1962.11)
1962年任台灣省政府主席(1962.12-1969.7)
1969年7月升任國防部部長(1969.7-1972.6),
1972年任總統府戰略委員會上將顧問,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
1995年1月14日病逝於台北,葬於台北五指山國軍公墓特勛區1區

關麟征:(1905-1980)字雨東,陝西鄠縣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時任第二十五師師長(古北口戰役)。
軍事履歷:
1928年9月任第十一師步兵三十二旅旅長(因與陳誠有矛盾,被排擠出第十一師)
1929年任新編第五師副師長
1930年1月任步兵教導第一旅第一團團長
1930年5月參加中原大戰,升任教導第第二師第二旅旅長,戰後改稱第四師第11旅長。
1931年7月率部隨劉峙圍殲山東巨匪劉桂棠,在河北大名將其主力殲滅。
1932年8月任第四師獨立旅旅長,參加對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因其作戰有大功,蔣介石於同年冬將第四師獨立旅擴編為陸軍第十七軍第二十五師,任少將師長。
1933年3月參加長城抗戰,戰斗中被炸傷仍堅持指揮戰斗,直至暈迷,才被抬下戰場。
1935年4月13日授予陸軍少將
1936年3月率部進入山西堵截紅軍,後升任第五縱隊指揮官圍剿陝甘紅軍。
1936年10月5日晉升陸軍中將
1937年7月蔣介石再次把關麟征的部隊擴編,組建陸軍第52軍,任中將軍長
1937年9月10月,參加平漢路北段的漕河之戰和漳河之戰,抗擊日軍。
1938年3月參加台兒庄戰役。因作戰有功,升任第33軍團軍團長。
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
1939年任第十五集團軍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務,參加第一次武漢會戰,給日軍重
創,因戰功正式升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第15集團軍改稱第9集團軍仍任總司令。負責雲南防務。
1945年升任第一方面軍副總司令。
1945年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未及上任,蔣介石改派關為雲南警備總司令。
1945年12月1日國民黨特務到雲南大學等校襲擊學生,打死四人,打傷60餘人,蔣只得讓關請處分,關成了替罪者
1946年7月被調到成都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
1947年10月蔣辭去各軍校校長兼職後,關麟征升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1948年1月調任陸軍副總司令,協助總司令余漢謀指揮作戰
1949年8月升任陸軍總司令,指揮國民黨殘存部隊同解放軍作戰
1949年11月免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職務
1950年3月撤銷關麟征的陸軍總司令職務
1950年定居香港,未到台灣任職
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關麟征親赴台灣奔喪
1980年8月病逝香港。

劉 戡:(1907-1948)字麟書,湖南桃源人。黃埔一期,時任第八十師師長(古北口戰役)。
軍事履歷:
1935年4月13日授予陸軍少將
1936年10月5日晉升陸軍中將
1937年10月率第83師部馳援晉北,參加忻口會戰,浴血奮戰,戰後全師僅能編一個營,升任第93軍軍長,
1946年改任整編第29軍中將軍長轄三個整編師七萬多人在胡宗南麾下參加內戰
1948年3月1日在陝北被西北野戰軍殲滅,兵敗自殺
1948年5月17日追晉陸軍上將銜,後再追晉為二級上將。

張耀明:(1905-1972)陝西臨潼人,黃埔一期,時任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旅旅長。
軍事履歷:
1930年任第四師第十一旅第二十一團團長
1932年冬任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旅旅長
1936年10月晉升陸軍少將
1937年7月任第五十二軍第二十五師師長
1938年參加台兒庄會戰因功晉升第五十二軍副軍長,旋任軍長
1943年升任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兼任第五十四軍軍長
1944年2月11日任第三十八軍軍長,5月8日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6年縮編後任新編三十八師師長,後任南京衛戍總司令
1949年11月調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1950年逃台,1972年10月病逝於台北

張漢初:(1902-?)四川巴縣人,黃埔二期
軍事履歷:曾任第四師第十一旅廿二團團長、關麟征獨立旅補二團團長、整編七十六師的二十四旅旅長、整編第24旅旅長,1948年3月在宜川被俘,特赦後居西安

謝晉元(1905-1941)字中民,廣東蕉嶺人.黃埔四期,時任第88師第262旅第524團團附.

ZT1937年10月率四百人留守上海四行倉庫,多次擊退日軍,以孤軍抗戰之功次月獲勛
軍事履歷:
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龍游戰役,桐廬戰役
1928年,參加第二次北伐,在濟南戰役負傷
1930年,升任中尉連長
1934年,升任少校營長
1935年,升任88師師部中校參謀
1935年,任88師262旅中校參謀主任
1937年,隨88師參加淞滬會戰
1937年9月,調任262旅524團中校團附隨部堅守閘北為車站,多次擊退日軍
1937年10月26日,戰爭形勢急轉直下,大部隊奉命撤出上海。謝晉元率524團第一營完成掩護88師撤退後,留下堅守原88師司令部所在地四行倉庫大樓。
1937年11月晉升團長
1941年4月被叛徒槍殺,死後追晉陸軍少將

劉嘉樹:(1904-1972)字智山 湖南益陽人,黃埔一期,時任旅長,長城抗日堅守國土.
zt軍事履歷:
1933年任旅長
1940年11月任第5軍副軍長
1943年任第88軍軍長
1946年任第34集團軍代司令
1948年9月28日授陸軍中將,
1949年1月任第十七兵團司令長官
1950年2月6日在廣西邊境被俘
1972年3月3日病逝在監獄

王仲廉:(1902-1991)字介仁,江蘇蕭縣人.黃埔一期,時任第二十軍團第八十五軍軍長.
zt軍事履歷:
1931年12月任陸軍第2師第四旅旅長
1933年任陸軍第89師師長
1935年4月15日授予陸軍少將
1938年任第85軍中將軍長
1939年7月13日晉升陸軍中將
1941年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85軍軍長
1943年升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所部在豫中會戰中潰敗
1944年改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1946年縮編為整編第26軍)
1947年任第四兵團司令,在魯西南戰役中戰敗,後被蔣介石扣押。
1949年逃台,未任軍職。
1991年7月26日在台北病逝。

王耀武:(1903-1968)字佐民,山東泰安人.黃埔三期,時任第74軍軍長.
zt軍事履歷:
1933年任由三個補充團改編的補充第一旅旅長
1934年12月率部參加譚家橋戰斗,取得勝利,此役中尋淮洲重傷犧牲
1935年1月在懷玉山俘紅21師師長胡天陶
1936年6月任新編第十一師師長(8月改稱第51師)
1937年參加淞滬抗戰
1940年任第74軍軍長
1941年3月上高大捷,74軍獲得榮譽旗一面。
1943年11月參加常德會戰,曾固守常德18天。
1944年2月25日因功升任第24集團軍總司令,12月任中國戰區第四方面軍總司令
1945年2月20日授予陸軍中將
1946年1月任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11月兼山東省主席
1948年濟南戰役中被華東野戰軍全殲,被捕。
1959年12月首批特赦,後任政協文史專員
1968年7月3日在北京病逝

李玉堂:(1899-1950)字瑤階,山東廣饒人,黃埔一期,時任第十軍軍長.
zt軍事履歷:
1931年任第三師師長
1934年9月在第五次圍剿中被紅軍消滅部下一旅,革職留用並降兩級
1938年6月任第八軍軍長
1939年10月7日調任第十軍軍長,12月27日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
1941年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部隊被擊潰,再次被撤職留用
1941年12月率第十軍死守長沙,最後頂住日軍進攻,守住長沙。
1943年任第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5年1月任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1946年改編為整編第二十七軍)
1948年任第十綏靖區司令長官,在兗州被殲,僅以身免,第三次被撤職。
1950年5月率殘部由海南島撤台,同年7月因掩護匪諜知情不報,與其妻子一同被捕,12月29日執行槍決

方 天:(1903-)江西贛縣人.黃埔二期,時任第18軍軍長.
軍事履歷:
1937年任第11師副師長
1938年升任第94軍第185師師長
1941年升任第18軍軍長,旋調任第54軍軍長
1943年編入遠征軍,任第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4年4月29日任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旋調任軍政部軍務署署長
1946年5月任國防部第五廳廳長,11月任參謀次長
1949年1月任江西省主席兼江西綏靖總司令,江西後備兵團總司令
1950年逃台,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國防部中將參議
1964年任國防會議動員計劃局局長
1967年任國防會議動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胡 璉:(1907-1977)字伯玉,陝西華縣人。黃埔四期,時任第11師師長.
zt軍事履歷:
1933年任第18軍特務團團長(後改為第66團)
1937年升任第18軍第67師第119旅旅長
1940年任第十一師副師長
1942年3月任第11師師長
1944年8月13日升任第18軍軍長
1945年6月28日晉升少將
1947年任整編第十八軍軍長兼第十一師師長
1948年9月22日晉升中將,時任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官
1949年5月任第十二兵團司令官,10月在金門島重創解放軍,自此名勝大振
後在金門炮戰中僥幸逃脫一劫,得到蔣介石的重用,後歷任福建省主席、第一軍團司令
1957年7月晉升二級上將,時任金門防衛司令官
1958年11月回台灣本島任陸軍副總司令
1972年12月晉升一級上將,時駐越南大使卸任,改任總統府上將戰略顧問
1977年6月病逝於台北

孫元良:(1904-)四川成都人 ,黃埔一期,時任第二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二十九軍軍長,1944年底收復貴州有功授勛
軍事履歷:
1931年任警衛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
1932年2月任第八十八師副師長
1933年任第八十八師師長
1937年9月任七十二軍軍長
1944年12月任第二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二十九軍軍長
1946年2月任重慶警備總司令
1948年8月任第十六兵團司令,在淮海戰役中被全殲後化裝逃跑
1949年1月收容失散官兵,復任第十六兵團司令
1949年12月所部副司令率部起義,被迫離開部隊到成都,後逃台。

張雪中:(1899-1995)原名達,江西樂平人。黃埔一期,時任第三方面軍副總司令。
軍事履歷:
1932年1月任第八十九師第二六五旅旅長
1937年7月任第十三軍參謀長
1938年任第八十五軍八十九師師長
1939年升任第十三軍軍長
1942年任第三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3年任第一戰區政治部主任
1944年任第二兵團司令
1945年任第三方面軍副總司令
1946年任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
1947年兼任第七綏靖區司令官
1949年任第九編練司令部司令,旋任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8月逃台
1995年6月16曰在台北病逝

俞濟時:(1904-1900)字良楨,浙江奉化人,黃埔一期,時任第5軍第88師師長.
軍事履歷:
1930年6月任警衛旅旅長兼中央憲兵代司令,9月升任國民政府警衛司令兼第一旅旅長
1931年任教導第一師副師長,5月任警衛軍第二師(第88師)師長
1932年1月率部參加1.28淞滬抗戰
1936年1月28日授予陸軍中將,時任第58師師長
1937年任第74軍軍長兼第58師師長
1938年任第36軍團軍團長
1940年任第19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2年任蔣介石侍衛長(長達十五年)
1944年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
1945年任軍務局局長
1948年1月特授陸軍中將占上將缺
1949年2月任國民黨總裁辦公室主任,旋逃台
1952年10月10日假退役,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1990年1月25日在台北病逝

林偉儔(1905-1998),又名濟泉,廣東台山人。黃埔四期,時任整編六十六軍四七五旅少將旅長
軍事履歷:
1935年偉儔升任第一教導師四團上校團長
1936年偉儔任一五九師四七五旅少將副旅長兼九五團團長
1937年八一三上海保衛戰,偉儔奉命率一五九師四七五旅為先遣部隊,日夜兼程開往上海。連夜進入上海大場和劉家行接替友軍陣地,偉儔左腿中彈受傷,後升為一五九師四七五旅少將旅長兼九五0團團長。 淞滬戰場撤退後,後升任整編六十六軍四七五旅少將旅長,得到國民政府頒發的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勛章和證書。
1938年第十二集團軍一五一師中將師長
1947後春升任六十二軍中將軍長、天津警備司令、津浦鐵路北段護路司令兼津滄綏靖區指揮官,下轄一五一師、一五七師及七十六師,歸華北「剿總」傅作義指揮。
1948年底升為十七兵團副司令、六十二軍軍長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1961年冬第三批特赦釋放,給予公民權。
1980年冬,蒙中央有關部門批准,到加拿大定居,與家人團聚。
1998年春,偉儔在加拿大多倫多逝世,享年93歲。

毛邦初:(1904-)浙江奉化人,黃埔三期,時任航委會副主任.
軍事履歷:
1930年負責籌建中央航空學校
1931年任中央航空學校副校長
1933年為擴大空軍隊伍,提高空軍地位,特製定空軍官階比陸軍高兩級,首批空軍少將。
1934年派往義大利考察,
1937年任航委會空軍指揮部副總指揮
1941年任航委會副主任
1946年6月29日任空軍副總司令

張廷孟:(1906-1976)山東青島人,黃埔三期步兵科,時任空軍第一路司令.
1931年任航空第一隊隊長,
抗戰時任空軍第一路司令,空軍指揮部參謀長,在台灣以空軍司令身份接受日本投降
1948年授予空軍少將
1949年逃台,後任空軍首席咨議官,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並授空軍中將
1976年在台北病逝。

王叔銘:(1905-1998)原名王鑂,山東諸城人,黃埔一期,時任航委會代理副主任
軍事履歷:
192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秋回國脫黨轉投蔣介石。後接替周志柔長期擔任中央空軍學校教育長,國民黨的空軍人員大多出自其門下。在空軍三十年,個人出擊記錄230餘架次。1941年授予空軍少將,時任空軍第五路司令官,1946年6月29日任空軍副總司令,1949年逃台後任空軍總司令(1952.3-1957.6)、1953年10月晉升二級上將,1959年2月晉升一級上將,時任國防部參謀總長(1957.6-1959.6),1960年6月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62年-1971年任常駐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軍事參謀委員會代表團團長兼空軍代表,1972年至1975年任駐約旦大使,1975年退役後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63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69年起被聘歷屆中央評議委員。
1998年10月28日在台北病逝,葬於台北五指山國軍公墓

鍾松:(1900-1995),浙江省麗水人. 黃埔二期
軍事履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陸軍獨立20旅旅長
1943年,任第九軍副軍長,率部進攻雲南芒市日軍,殲敵千餘,授青天白日勛章,並升任第36軍中將軍長。繼授忠勤勛章、勝利勛章。 1949年,鍾松任第五兵團副司令官兼第36軍軍長,第十三編練司令官及西安警備司令
1950年到台灣
1953年,任「浙江時省政府代主席
1968年退役,退役時系中將級軍長
1970年,離台去荷蘭定居,與子女團聚
1995年3月7日在在荷蘭逝世,享年九十六歲。

謝晉元、容有略、鍾彬、林偉儔
張雪中、方天、賴汝雄
王仲廉、方先覺
孫元良、張漢初
何紹周
周慶祥
王仲廉、方先覺 王治邦

⑶ 國民黨將領方覺先的最後命運

方覺先在常德抄會戰中率第襲十軍援救被日軍圍困的常德但未成功。衡陽保衛戰中指揮第十軍面對日軍重兵圍攻,堅持防守47日,直打得部隊彈盡糧絕、城內廢墟一片。援軍卻如常德會戰一樣久久不至。絕境之下,方先覺在日軍答應不傷及第10軍剩餘官兵的條件後向日軍投降。後在他人幫助下,成功逃回重慶。
抗戰勝利後參加內戰,歷任任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第22兵團副司令官、第1編練司令部副司令官、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高參等職。1949年底去台灣。1968年退役後因其衡陽投敵的事被屢次抨擊,遂出家為僧。1983年3月3日在台北病逝。其遺著有《子珊行述》、《衡陽堅守戰回憶》。

⑷ 國民黨堅守的最後一個地方是

先是南京,然後成都,海南島,雲南,緬甸,泰國北部,以及浙江大陳島。最後是現在的金門,澎湖,馬祖,台灣。

⑸ 瀘定橋國民黨

當時守衛瀘定橋的是川軍,戰鬥力很弱,也沒防備紅軍來的那麼快,橋上的回木板並沒有完全拆除。而紅答軍當時已控制了安順場兩岸的渡口,只是由於在那裡渡河太慢,才決定奪取瀘定橋,當時對瀘定橋的進攻其實是從大渡河兩岸兵分兩路展開的。只是西岸先發起進攻,而且當時突擊隊也是邊往橋上鋪木板,邊進攻,並不是我們後來宣傳的那樣踩著鐵索進攻的。接著東岸的部隊也趕到,驅散了守軍。

⑹ 國民黨除抗日戰爭外,到底贏過幾次戰役具體的,不可能一直輸吧,

隨便舉點被我軍正統軍史承認的敗仗,還不包括被某些無恥軍史家忽略,一筆帶過的諸多戰役。我軍敗仗的前10名。 第十名:南麻、臨朐戰役1947年10月,華東野戰軍與國民黨軍在南麻、臨朐發生激戰。連續進攻十天,未能攻克兩地,傷亡達五萬多人,殲敵僅二萬多人,被迫撤退。第九名:廣昌戰役1934年4月,在第五次反圍剿戰斗中,紅一方面軍一、三、五、九軍團在江西廣昌地區築壘阻擊國民黨軍進攻。苦戰18天,被迫放棄廣昌,傷亡5093人,殲敵僅2626人,其中紅三軍團傷亡2705人,約佔全軍團總人數的四分之一。第八名:西府戰役1948年4月,西北野戰軍向寶雞發動進攻,連克數城,初期大勝。但國民黨軍迅速組織反擊,解放軍反陷入重圍之中。後轉戰一千餘里,突出重圍,弄得極為狼狽。此戰殲敵二萬,自身傷亡一萬五千。第七名:第一次四平戰役1946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與國民黨軍進行保衛四平之戰。堅守一月,殲敵一萬,自損八千,被迫後撤,被國民黨軍追了上千里,一直攆過松花江。第六名:血戰湘江1934年11月,中央紅軍長征轉移,與國民黨軍在湘江邊展開激戰。經六天血戰,紅軍沖過湘江脫險,但此戰損兵三萬餘人,全軍從長征開始的八萬六千減至不足三萬,損失慘重,而殲敵僅七千餘人,幾遭全軍覆滅之險。第五名:五次戰役轉移階段之戰1951年5月,抗美援朝五次戰役進攻殲敵階段完成後,志願軍參戰各兵團開始向北轉移。因過於輕敵,掩護計劃不周密,遭到美軍的快速反擊,一時陷入被敵分割包圍之中。後主力部隊脫險,但三兵團六十軍第一八零師損失大半,幾乎覆滅。整個戰役殲敵八萬二千,中朝方損失八萬五千,其中志願軍損失七萬五千。僅轉移階段失蹤就達二萬多人,後證實其中一萬七千餘人被俘。其餘估計在戰地死亡。第四名:兵敗懷玉山1934年末,方誌敏率紅十軍團北上抗日,在江西懷玉山遭國民黨軍幾十個團的圍攻,最後彈盡糧絕,遭到潰滅。全軍2萬多人僅千人突出重圍,方誌敏和軍團長劉疇西被俘犧牲。第三名:皖南事變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及2個縱隊在皖南地區遭國民黨軍8個師圍攻,經10天戰斗,全軍九千餘人除二千餘人突圍外,余全部陣亡或被俘。軍長葉挺被俘,政委項英犧牲。第二名:西路軍之戰1936年末,紅軍四方面軍部隊為執行寧夏戰役計劃渡過黃河西征,組成西路軍。在幾個月的轉戰中,遭優勢的青海軍閥馬家軍圍攻,因戰略錯誤,苦戰不脫,最後全軍覆滅。全軍二萬一千餘人中,一萬餘人戰死,六千餘人被俘,餘下大部逃散,最後沖到新疆的僅四百餘人。第一名:金門戰役1949年10月,第三野戰軍十兵團二十八軍對金門發起進攻。因戰役發起過於倉促,渡船被毀,後援不濟,苦戰三天後,全部主攻部隊共9086人,除數人渡海逃回外,全部犧牲或被俘,是解放軍戰史最為慘痛的失敗。 除第五名五次戰役後半期我軍敗於聯合國軍之手,其餘的敗仗全拜蔣軍所賜。

⑺ 國民黨里的英雄事跡

中國國民黨十大抗日名將的英雄事跡

張自忠:第一名將。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我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

孫立人: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我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

衛立煌: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
傅作義:第七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

戴安瀾:第八名將。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系,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第九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將。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 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

⑻ 武漢會戰後,國民黨軍隊是堅守住了宜昌,還是丟失了宜昌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1940年5月至6月,中國第5戰區部隊在湖北省棗陽、宜昌地區抗擊武漢日軍的進攻,是為棗宜會戰。 宜昌是武漢和重慶間最大和最重要的內河港口,為進入四川的咽喉,其西即為地勢異常險要的三峽,因而宜昌實為戰時陪都重慶的門戶,並且是溝通大江南北各戰區的後勤補給樞紐,在宜昌東北方向隔漢水相望的是重鎮棗陽。1939年底,中國軍隊主動發動廣泛作戰的冬季攻勢,給日軍以相當大的打擊,日軍遂決定實施報復作戰,於4月中旬調集重兵,企圖將第5戰區主力圍殲於棗(陽)宜(昌)地區。 為阻止日軍進犯,第5戰區確定分為左、中、右3個集團軍,採取分路挺進敵後襲擊日軍,主力向兩翼外線轉移,相機與日軍決戰的方針,並調集6個集團軍,計21個軍56個師兵力參加作戰。會戰前後分為以棗陽為中心的作戰和以宜昌為中心的作戰兩個階段,由於中國軍隊的奮勇抵抗,日軍遭受沉重打擊,戰役幾起幾落。 第一階段,從5月1日至下旬,以棗陽為中心的作戰。中國軍隊激烈作戰,甚至達成了包圍日軍的預定戰略計劃,為了阻敵逃竄完成圍殲日軍隊任務,中國第33集團軍總司令親率一部深赴敵後,誤入日軍包圍,日軍對張部展開瘋狂的攻擊,企圖打開缺口,張自忠將軍率部血戰到底,不幸犧牲。張自忠將軍屢立戰功,一心抗戰,為抗日戰爭中集團軍總司令犧牲者之第一人,他的犧牲,是中國抗戰的重大損失。日軍隨後展開反撲,再陷棗陽及其以北一帶。中國軍隊退守。 第二階段,從5月下旬至6月24日以宜昌為中心的作戰。日軍佔領棗陽後,損失慘重,已無意再戰,但擔心完不成既定作戰計劃會失去「皇軍的面子」,決心繼續實施第二階段宜昌作戰。經反復爭奪,在再次付出慘重代價後,日軍才於6月12日攻佔宜昌,但中國軍隊收復了中間地帶,使日軍成為孤軍深入的狀態。日軍認為已經保全了「面子」,決定撤退,16日,日軍將宜昌的軍事設施破壞一空後撤退,中國軍隊隨之跟進宜昌。不料日軍日軍大本營因德國打敗了法國而激起瘋狂的熱情,命令日軍據守宜昌,業已退卻的日軍突然回兵,於24日再陷宜昌。此後,日軍無力繼續進攻,戰事漸止,中國軍隊與之展開新的對峙。 據以上史料,在棗宜會戰中,國民黨軍隊在宜昌兩次失守,最終丟失了宜昌。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