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中華美味
1. 我現在對美食的不看重了而是認識到了精神上的堅守感覺到了生活的許多困難讓我側重於在心裡上追求一種滿足
吃還是免不了的。有的時候心情不好就自然不像吃了。所以很正常。不要有什麼壓力。生活嘛本來 就是有苦有甜
2. 有沒有關於食品最美質量堅守者的文章
提起我最喜歡的美食,我想起了關於這種美食的一則謎語:「河裡一群鵝,漂的漂,落的落.」這是什麼呢?
其實,這種美食也並不特別,只不過,平常時間,我們都很少能夠品嘗,可是一到春節,尤其是大年初一,每家每戶可都是少不了的呢!
它就是湯圓.
我愛吃湯圓,也愛看它漂在水中的樣子.記得有一次,媽媽給我做湯圓,只見媽媽先把糯米面倒進盆里,用開水調和後,把它揉成一個面團,然後每一次從面團上抓起一小團面,在手裡圓成一個窩窩頭的樣子,然後往中間放糖,再把它們圓成一個乒乓球大小的形狀,待鍋里的水開了之後,就全部放下去.媽媽蓋上蓋子,便只剩下焦急而漫長的等待了.貪吃的我,常常偷偷揭開蓋子看著,只見那一個個白色的小球擺放在水底,不一會兒,卻有幾個先漂了上來,接著又是幾個,漸漸的,便漂的漂,落的落了,煞是可愛.
不知不覺,媽媽用沾滿了麵粉的手點了一下我的鼻子.原來,看著鍋里的湯圓,我早已經「垂涎三尺」了.於是,媽媽找來碗筷,從鍋里挑揀起幾個漂著的湯圓,湯圓上冒著熱氣,可我顧不了那麼多了,趕緊用筷子夾開一個只往嘴裡塞,燙是燙,可那軟綿綿,香甜甜的感覺實在是好極了.我不由得對媽媽豎起了大拇指.
媽媽告訴我,湯圓還可以包許多種餡,有的把蔬菜包在湯圓芯里,說是可以防止上火,有的喜歡吃甜的,就往湯圓芯里放些紅糖末.至於大家喜歡在新年裡吃湯圓,媽媽說,湯圓象徵著幸福團圓,它的名字更代表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
美味的葡萄食品
葡萄,是一種含水量高的水果.但是,你有沒有用葡萄做食品?說起用葡萄做食品我就想起了一件事.
那是一個舒適的周末,我一個人在家.我是一個喜歡吃東西的女生,臨近中午的時候,外公還沒有回來,我的肚子開始咕咕作響了,「哎喲喲餓死我了!餓死我了!」我大叫著跑進廚房,東找找,西翻翻,找到了一大串葡萄.突然,我想出了一個好點子.我淘了一些米,又把葡萄皮削了,一小半切成塊,另一半保留,不一會兒,美味的葡萄稀飯就出鍋了.我看著剩下的葡萄打成漿,抽出裡面的葡萄汁,差不多就完成了.我品嘗著親手做的午餐,味道也還真不錯,有時間我還要做新的葡萄食品.(日記)
在水果的世界裡,有許多水果都可以做出美味的的食品,自己去嘗試,也可以做出不少美味呢!芒果呀、蘋果呀……都可以做出美味的食品.
《荔枝蜜》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說起來可笑,小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點兒跌下來.大人告訴我,蜜蜂輕易不蜇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盡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聽了,覺得那蜜蜂可憐,原諒它了.可是從此以後,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麼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廣東從化溫泉小住了幾天.那裡四圍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剛去的當晚是個陰天,偶爾倚著樓窗一望,奇怪啊,怎麼樓前憑空湧起那麼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斷?記得樓前是一片園林,不是山.這到底是什麼幻景呢?趕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來是滿野的荔枝樹,一棵連一棵,每棵的葉子都密得不透縫,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山似的! 荔枝也許是世上最鮮最美的水果.蘇東坡寫過這樣的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見荔枝的妙處.偏偏我來得不是時候,荔枝剛開花.滿樹淺黃色的小花,並不出眾.新發的嫩葉,顏色淡紅,比花倒還中看些.從開花到果子成熟,大約得三個月,看來我是等不及在這兒吃鮮荔枝了.吃鮮荔枝蜜,倒是時候.有人也許沒聽說這稀罕物兒吧?從化的荔枝樹多得像汪洋大海,開花時節,那蜜蜂滿野嚶嚶嗡嗡,忙得忘記早晚.荔枝蜜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多.住在溫泉的人多半喜歡吃這種蜜,滋養身體.熱心腸的同志送給我兩瓶.一開瓶塞兒,就是那麼一股甜香;調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帶著股清氣,很有點鮮荔枝的味兒.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 荔枝林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溫泉公社的養蜂場,卻起了個有趣的名兒,叫「養蜂大廈」.一走近「大廈」,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麼新生活呢. 養蜂員老梁領我走進「大廈」.叫他老梁,其實是個青年,舉動挺穩重.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他小心地揭開一個木頭蜂箱,箱里隔著一排板,板上滿是蜜蜂,蠕蠕地爬動.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別長,每隻工蜂都願意用自己分泌的王漿來供養它. 老梁贊嘆似的輕輕說:「你瞧這群小東西,多聽話!」 我就問道:「像這樣一窩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說:「能割幾十斤.蜜蜂這東西,最愛勞動.廣東天氣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點點,夠它們吃的就行了.它們從來不爭,也不計較什麼,還是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月不辭辛苦……」 我又問道:「這樣好蜜,不怕什麼東西來糟蹋么?」 老梁說:「怎麼不怕?你得提防蟲子爬進來,還得提防大黃蜂.大黃蜂這賊最惡,常常落在蜜蜂窩洞口,專干壞事.」 我不覺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該怎麼對付大黃蜂呢?」 老梁說:「趕!趕不走就打死它.要讓它呆在那兒,會咬死蜜蜂的.」 我想起一個問題,就問:「一隻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說:「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個月.」 我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 透過荔枝樹林,我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裡,辛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後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 這天夜裡,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
我喜歡的食物 紅燒魚 文摘 : 我吃魚的時候,喜歡先撕下一小塊魚皮來吃,然後再把撕下魚皮的魚肉放入剛剛剩下的魚汁里沾著吃,那味道既有魚的香味,又有魚肉的爽口;不僅有蔥的清香,還有姜的辣味!真讓人垂涎三尺.
在我家,爸爸的紅燒魚,媽媽的大龍蝦,奶奶的辣椒炒雞丁,都是數一數二的.在這些菜中,爸爸的紅燒魚是色香味俱全的.35作文網
紅燒魚的做法並不難,我們做的時候都採用爸爸的方法:先把魚清理干凈,然後在鍋里放上一點油,等油熱了,首先放入一些生薑片和蔥片,炸出香味,再放上魚.放魚之前先把魚輕輕的劃幾刀,魚入鍋以後,先稍微將它翻幾下身,如果它有三分熟了,再倒上黃酒燒到差不多熟的時候,放上糖和醬油,再燜上十分鍾魚就起鍋了.我曾經問爸爸為什麼放醬油,爸爸神秘地告訴我:「放上醬油,魚就會上色,而且也不容易爛掉,還能除去魚的腥味呢!」我聽了連連點頭,原來,燒魚還有一些學問呢!當你看到劃過刀痕的魚皮漲起來時,說明魚已經差不多可以吃了.這時,放在鍋里再燜燒幾分鍾,就可以關火,關了火,先別忙著盛出來,讓它在鍋里躺幾分鍾,再盛入盤子,只見青綠色的辣椒段,黃色的生薑片,像天女撒花般灑落在深紅色的魚背上,讓人忍不住湊上去聞一聞——啊,真香!35作文網
我吃魚的時候,喜歡先撕下一小塊魚皮來吃,然後再把撕下魚皮的魚肉放入剛剛剩下的魚汁里沾著吃,那味道既有魚的香味,又有魚肉的爽口;不僅有蔥的清香,還有姜的辣味!真讓人垂涎三尺.
記 得五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之前,爸爸為了替我加油,特地燒了紅燒魚給我吃.結果,為我增添了無窮的力量.期末考試我考到了第一,不僅被評為了「校百名好兒童」,還得到了「春蕾獎學金」.從此,我就給紅燒魚起了一個別名——「狀元魚」.
3. 順德有哪些美食
順德的美食有以下幾種:
1、仁信老鋪雙皮奶
坐標:大良華蓋路93號(近步行街)
雙皮奶是順德的一個標簽,說起順德美食,估計大家都會異口同聲說出它的名字。
吃過順德的雙皮奶才發現以前小時候吃的雙皮奶其實只是類似啫喱一樣的仿製品,這才是正宗地道的順德雙皮奶呀,口味偏甜,奶香濃郁,口感順滑。
6、韋記牛雜
推薦美食:招牌牛雜
坐標:大良華蓋里直街2號 (清暉園旁)
飄香的牛雜味在遠處就能聞到它的味道,不瞞你說小編對牛雜真是毫無抵抗力,你知道有沒有人跟小編一樣,特別喜歡吃牛雜的呢?
很多人可能都在央視播出的《尋味順德》紀錄片,聽過介紹細妹牛雜的。順德的牛雜肯定不只有這么一家,今天小編要說的是,正是在細妹牛雜附近的另一家,叫「韋記牛雜」。
滾燙的牛雜在鍋里飄香著,把濃郁的香味彌漫在周圍的空氣中,讓人未見其身,先聞其香。端上一碗,細細咀嚼,又香又韌,一下子便滿足了那空虛的味蕾。
7、肥光魚生
推薦美食:魚生
坐標:大良連源二路五街3號(近大良福盈酒店)
順德被稱為「魚米之鄉」,關於雨的吃法有千萬種,魚生是其中的一種!
魚生好不好吃,全看師傅的刀工。把魚背的肉起出後切片,強調的是一個「薄」,薄則魚骨隱,厚則魚骨現。一個好的師傅,能把魚片切成僅0.5毫米左右的厚度,薄如蟬翼,晶瑩剔透,漂亮至極!
吃法:不似一般日式刺身僅以芥末和醬油為佐襯托鮮味,順德魚生光配料就有十幾種——蒜片、姜絲、蔥絲、洋蔥...... 魚片跟配料撈均勻一起吃,順德人叫這個動作「撈起」,寓意風生水起。
肥光是魚生界的佼佼者,沒有菜單,專門做魚生。一魚多吃,魚身做成魚生,魚骨可以豉汁蒸或者椒鹽,魚頭魚尾煲粥,還有魚皮涼拌,魚腸煎蛋等等。
4. 新時代中「長征精神」有什麼體現
關於"長征"的演講稿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關於長征的紀念活動自然也就很多,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中央電視台崔永元做的一個節目,叫「我的長征」,就是要找20名志願者重走長征路。我報了名,不過沒選上,我想是因為他們看了我的照片後覺得我太象專業演員了,不適合參加這種平民化的紀實性節目。報名的時候我就在想一件事,如果見到了崔永元,他一定會用他那因為抑鬱症而失眠而熬的布滿血絲的眼睛看著我,然後問我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走長征路?」我想答案可以有很多,比如要體驗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比如要宣傳長征的偉大歷史意義;比如要考察長征沿途革命老區的風土人情,為老少邊窮地區的群眾做一點貢獻;甚至可以說是為了磨練自己的意志等等,當然我不會告訴他我是為了減肥。其實這些理由都沒錯,但對於我來說,都不太真實。一個人如果願意在他的一生中拿出10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去走完一萬公里的路,他的目的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知道當年那些參加長征的紅軍戰士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當我每次看到關於長征的故事的時候,我總在想,是什麼讓這些人能夠走完這么長的路,而且是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冒著隨時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答案可以很簡單,是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可以再具體一點,是為了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和蔣家王朝,建立一個新中國。這些理由都很崇高,也很正確,但我不禁又想起了一件事。在鄧小平晚年的時候,他的子女曾問他:為什麼很少聽他講過去戰爭年代的事情,在長征的時候您做了什麼呢?鄧小平只說了三個字—「跟著走」。
紅軍的全稱應該是中國工農紅軍,而其實它的主要組成成分是農民,是大多數不識字的農民。我不清楚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列寧的革命理論他們能夠知道和理解多少,但我想有一點是清楚的,就是他們有堅定的反抗意志,反抗現有的政權統治,反抗外來民族的侵略,反抗階級壓迫和剝削,而他們知道,共產黨是能夠領導他們實現這些目標的,所以他們堅定地跟隨著共產黨,組成了黨領導的軍隊,不惜冒槍林彈雨,不惜拔山涉水,長征二萬五千里。他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並不知道這次遷徙的目的的在那裡,甚至連我們的黨中央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才知道在陝北還有一塊革命根據地,那裡的領導人是劉志丹。但正是這些堅定的跟著走的大多數紅軍戰士,創造了人類戰爭史的奇跡,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讓後人震驚的字匯——長征。
跟著走是大多數人在長征中的選擇,是長征勝利的保證,但不是長征勝利的原因,長征的勝利開始於遵義會議,在此之前紅軍可以說是大潰敗,而且損失慘重。正是遵義會議確立了新的領導指揮集體,而新的領導指揮集體又實行了正確的方針路線,所以中國工農紅軍才擺脫了幾乎被徹底消滅的命運。由此可見,正確的領導,正確的方針路線對於一個團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上,與遵義會議有著同等重要地位,並且有著驚人相似性的另一個轉折點是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兩個會議同樣是用和平、民主的方式更換了中央領導集體,並重新確定了方針路線,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方針路線,一個在過去可能被視為背叛革命、大逆不道的方針路線。
為什麼會有這樣開天闢地的轉折?為什麼會有這樣歷史性的會議?原因很簡單,形勢所迫。在遵義會議以前,紅軍失去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根據地,傷亡近十萬人。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的國家經歷了十年浩劫,國民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正是嚴峻的現實促使人們去重新思考,思考過去的方針路線是不是錯了;去重新選擇,選擇一條新的符合實事求是原則的道路。所以,我們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取得了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但我們在此之前付出了什麼呢?付出了十萬人的生命,付出了一個國家十年的時間。
歷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進入了2006年,在年初的人大會議期間,一條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就是所謂「物權法草案違憲,背離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質疑。因為時間的關系,在這里我不想就兩種觀點的孰是孰非談自己的看法。但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個法律專業畢業的學生,我知道中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自己的民法典,而作為民法重要組成部分的物權法,卻也因為這種爭論而推遲審議。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曾經提出不要討論姓資姓社的問題,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指導思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非常正確的,而且也取得顯著的成效。但時至今日,改革開放已近三十年,成績固然是巨大的,新的問題也出現了。醫療改革以後我們看不起病了,教育改革以後我們上不起學了,房地產改革以後我們買不起房了,而現在"八榮八恥"的提出也正證明了一個時代價值判斷的迷失.一個社會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而相應的制度、體制、觀念和文化等方面卻不能隨之發展的話,就必然成為其進一步前進的瓶頸。
如果說在三十年前我們不知道白貓和黑貓那一隻會抓老鼠,所以我們說「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話,那麼經過三十年的考察,是到了該選擇一隻貓的時候了,以便這只有本事的貓能夠繼續抓老鼠。
如果說剛下水的時候我們可以摸著石頭過河的話,那麼現在我們已經越走越深了,手已經摸不到石頭了,是該挺直身板,看看河面,選擇一條正確航線的時候了,以便我們能造一艘可以走的更遠的船。
在建國前夕,毛澤東曾經說過:「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到現在建國已經快57年了,我們的萬里長征走到了第幾步呢?
1935年長征路上的遵義會議,1978年建國三十年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向我們不止一次的證明了,一條正確的路線在一個國家發展道路上的重要意義,只有有了一條正確的路線,人民才能跟著走,才能取得象長征一樣的偉大勝利,象改革開放一樣的輝煌成就。但歷史也告誡我們,不要等失去了十萬人的生命,浪費了十年的時間以後,才知道那一條道路是正確的。
弘揚長征精神,繼續新的長征(演講稿)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每次聽到這首豪邁激昂的《七律·長征》時,我的眼前都會浮現出這樣的一組場景:瀘定橋邊、大渡河畔珍藏了他們英勇無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嶺留下了他們堅毅執著的腳步;四齣奇兵,赤水河記錄著他們勝利後的笑容;三軍會師,會寧載歌載舞恭賀他們創造人間神話。七十年前,先輩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長征之歌。七十年後,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我們又會做出怎樣的回答呢?
今天,我們重溫長征的歷史,並不是號召大家再次用腳步去丈量那漫長的征程,而是要我們用心靈去感受去領悟長征精神,去傳承去發揚長征精神,進而培育我們新時代的長征精神。
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是戰勝困苦的精神動力。長征途中,先輩們腳下踏著華夏堅實的土地,手中高擎著民族振興的大旗,心中升騰著祖國飛翔的夢想。正是這樣的信念將他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築成一道摧不垮、壓不倒的鋼鐵長城。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走過艱難,走過凶險,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藍天。今天,我們面前雖然沒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進的道路依然漫長而曲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一次偉大而艱巨的長征。進行新的長征,我們同樣需要有堅定信念,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
艱苦奮斗、甘於奉獻的革命精神是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長征途中,在強大的敵人和險惡的自然環境面前,紅軍正是憑著這種精神,征服千難萬險,戰勝了強大敵人,取得了最終的偉大勝利,為中國革命闖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紀的我們,是否還需要這種精神呢?輕歌曼舞的歡樂,鳥語花香的芳馨,相敬互愛的甜蜜,燈紅酒綠的痴迷,艱苦的環境似乎已離我們悠然遠去,然而,親愛的朋友,你可曾想到,伴隨著時光流逝的不僅僅是我們的青春,還有我們絢爛的嚮往和似錦的前程啊。我們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需要甘於奉獻的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才能從容地藐視困難、頑強地面對困難、樂觀地克服困難,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風貌,激發創新能力,燃燒創業的激情,煥發無堅不摧的力量。這樣的精神是我們人生走向輝煌的基石。
七十年前的長征,已經作為一個符號,走進了歷史,銘刻在我們記憶的深處。而歲月積淀的長征精神,卻像古酒一般在我們的心中釀出了感情,釀出了味道,成為我們多彩人生的一道美味佳餚。
新世紀,新時代,新希望,新藍圖,一切都是新的。作為有著鴻鵠之志的新青年,你可曾想過,在新的長征中,我們肩上負載著怎樣全新的理想?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一起書寫我們新的長征。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想那七十年前,工農紅軍在黨中央毛主席的領導下,經過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做出了重大的犧牲,翻過了一道道山,涉過了一道道水,行程兩萬余里,陸續到達陝北,終於完成了一、二、四方面軍的勝利大會師,為悲慘壯烈、史無前例的長征,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實事求是地說,長征,是我們黨和軍隊,由於一錯再錯的錯誤路線的領導,迫於嚴酷形勢的一次無奈的戰略大轉移。「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紅軍主力上征途,戰略轉移去遠方……」這是老紅軍蕭華同志所創作的《長征組歌》里對中央紅軍離開江西革命根據地時的悲壯寫照。但是,正是在這個戰略大轉移的過程中,一次次失敗的教訓和血的事實,使我們的黨和軍隊認清了錯誤路線的本質和危害,從而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毛澤東同志用他那政治家的敏銳目光洞察形勢,用他那軍事家的雄才大略指揮紅軍,戰勝了無數的艱難險阻,終於到達了陝北,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也使中國革命走向了一個新的起點,從此踏上了勝利的坦途。
在長征勝利以後的歲月里,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領導著中國人民前赴後繼,用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又經過了十幾年的艱苦鬥爭,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長征,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沒有改革開放的今天。而在堅苦卓絕的長征過程中所形成的長征精神,正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取得輝煌勝利的強大精神保證。
歲月悠悠,轉瞬已經七十年過去了。當年那支衣衫襤褸、疲憊不堪,依靠著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實現共產主義,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讓全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堅定信念走出雪山草地的軍隊,已經成為了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國家武裝力量,成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威武之師。撫今追昔,讓我們深深的理解到,人是要有理想和信念的。「革命理想大於天」,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那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正因為有了理想和信念的支撐,我們的紅軍才走出了雪山草地,才完成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理想和信念,是革命勝利的可靠保證!可以設想,如果沒有了理想和信念,或者說失去了理想和信念,那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我們的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現在,經歷了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的祖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千變萬變,人民群眾的理想和信念沒有變,對黨和政府的期望和信任沒有變。人民群眾渴望革命老傳統、老作風的回歸,期盼著革命老前輩為之奮斗的目標早日實現的願望沒有變。
隨著時光的流逝,老一輩紅軍戰士大都作古,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的精神和信念卻留存了下來,成為了我們黨,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現在,在我們的黨內,特別是在一些領導幹部中,很有一些人對長征精神,對老紅軍的革命精神和信念、對革命的老傳統不屑一顧,有的甚至於肆無忌憚地糟蹋這些寶貴財富,這是非常令人震怒和痛心的。誰褻瀆了紅軍的精神和信仰,誰就是人民的敗類,就是人民的罪人!
現在,我們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正在率領全黨和全國人民,為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讓人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進行著新的長征。而長征精神必將為激勵和教育全黨、全國人民「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在新的長征中實現我們的最終理想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紀念紅軍開始長征70周年紀念》演講稿
尊敬的領導:
每當五星紅旗隨太陽一同升起,耳邊又響起雄壯昂揚的《義勇軍進行曲》,總會令我感動,每次我感動就會憶起我們人民革命的艱苦歷程,想起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七十年前的今天,由於王明的「左」傾錯誤,八萬紅軍被迫離開中央根據地,從南中國的崇山峻嶺中開始了漫漫長征。長征路上,面對著自然界種種艱難困苦,地方軍閥、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他們都毅然挺過去了。瞧!那冰冷的空盪盪的十三根鐵索,他們「飛」過去了;瞧!那高聳入雲的大雪山,他們翻過去了;瞧!那杳無人煙的草地,他們踏過去了。在整個長征的368個日日夜夜裡,他們一共爬過了18座崇山峻嶺,渡過了24條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個省份,佔領過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個地方軍閥部隊的包圍,挺進和順利通過了6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這支由年輕人組成的紅色大軍,面對著30萬武裝精良的敵軍,攜帶著數量龐大的輜重,在一個地球上最為險峻的地帶迂迴穿插,最終征服了二萬五千里的艱難險阻。這一切,讓今天的人們,長久地發出神奇的感慨。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毛澤東主席寫的《七律.長征》
詩: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正是這些肩負著偉大使命的中華兒女,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走完了如此漫長的道路。是他們,嚇得敵人聞風喪膽,狼狽而逃;是他們,突破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婁山關;是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將共和國的國旗抹成了紅彤彤的顏色;是他們,憑著一股執著的精神,創造了這樣一個歷史的奇跡,走向抗日的最前線,提起了祖國生死存亡的重擔!
怪不得毛主席會這樣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歷史上曾經有過像我們這樣的長征嗎?12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個人的兩只腳,長驅2萬余里,縱橫12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
沒錯,這正是我們這些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引以為驕傲的。我們不會忘記這一輝煌的斗爭業績。今天,我們要從紅軍長征的精神中汲取勇氣、力量和智慧,繼承先烈們的遺志;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現代化強國,讓我們的人民自由幸福!
我們年輕一代,正走在先烈們為我們開辟的社會主義大道上,走向現代化燦爛的未來。
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的獲獎演講稿
——總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淚流滿面
「年輕人,你難以理解我們這些老人面對浴血奮戰換來的太平盛世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在九死一生的險境里我們始終不動搖,就是因為我們堅信我們的努力能換來今天的安定繁榮!」這是14歲參加紅軍,曾經三過草地,戎馬生涯半個世紀的老紅軍戰士,原濟南軍區副政委任思忠老人的肺腑之言。說起過去的崢嶸歲月,這位83歲的老人的話匣子打開了,神情激動起來,雙唇有些顫抖:1933年15歲的他成了171名紅小鬼的「頭領」,在他的帶領下,夜襲扇子隊,一戰成名。任老前段時間堅持每天收看電視連續劇《長征》,他看得比家裡每個人都專注,他為這部電視連續劇感動,但仍然對家人說,「有些苦他們拍不下來」。一過草地,竹簽穿透了他的腳堂。任老頭頭上的三塊傷疤和腳弓部位所受的一次穿透傷都是長征時留下的。二過草地,鬼門關口揀回性命。任老在和平年代練起了書法,每當朋友求字時他總忘不遞上一個章,或者是「長征戰士」,或者是「倖存者」,這是老人晚年給自己的定位。因為當年任老帶171人參加紅軍,但經歷歷次事件,解放後任老再沒能見到其中的任何一位。他說:「戰爭年代,我們身邊倒下了太多的好戰友,比起他們,我是一名倖存者,更是一名幸運者」,」我能親眼看到自己為之努力的目標實現就是最大的幸運,真正的榮譽歸於那些光榮獻身的烈士們。」
任老的經歷是紅軍長征的縮影。1934年10月開始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縱橫十一個省份,攻佔七百多座縣城,進行了三百於次戰斗,突破敵人的重重包圍,巧奪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跨過了千里冰封的皚皚雪山,穿過了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終於勝利的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天地,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已經一往不復,但一段段膾炙人口的長征故事流傳至今,為人傳頌,林莽沉沉,裸山如刃,黃沙大漠,激浪長河,刻下長征者鏗鏘的足音;寒風刺骨,雪壓冰封,矗立起長征者英勇的雕像。
70年了,整整70年了。紅軍長征的壯舉已經成為歷史,但那烙印在中華兒女靈魂深處的「長征精神」,與我們黨和人民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壯麗進程中創造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航天航空精神一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的延續與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凝聚民心,催人奮進!在近幾年中一些鮮活的事例也漸漸浮現出來。
任長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個女英雄。掃惡打黑,除暴安良,她鐵面無私;噓寒問暖,扶危濟困,她柔腸百轉。十里長街,白花勝雪,挽幛如雲,那是流動在百姓心中的豐碑!
孫必干,他於花甲之年臨危受命,遠離故土只為續寫使命傳奇。為了達成和平,他游刃於戰火之間,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邊緣。「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後,是讓他驕傲的祖國。
還有背妹求學的洪戰輝,堅守承諾的陳鍵,用一個人的長征傳郵萬里路的王順友……
這些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不正是聯系群眾,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長征精神在新時期的真實體現嗎?
作為一名有著百年光輝歷史的師大附中的莘莘學子,凝望著校園內的革命英雄紀念碑,讀著碑文中先烈的赫赫功績,紅軍長征途中,那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壯舉,驚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靈,那一幕幕歷史畫面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那濃濃的炮聲,震天的吶喊,成為激人奮進的咚咚戰鼓!長征中那無數烈士和無數動人的事件折射出來的「長征精神」,必將成為我們奮進的動力和學習的源泉,成為我們成長進步的催化劑。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長征,是一首雄壯豪邁,大氣磅礴的革命交響曲;是一幅波瀾壯闊,無堅不摧的歷史畫面;是一種獨立自主,勇往直前的不朽精神。
有一種力量,正從你的指尖悄悄襲來,你感覺到了嗎?有一種關懷正從你的眼中輕輕放出,你看到了嗎?那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讓我們抖擻精神,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它就是長征的力量!
弘揚長征精神演講稿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問父親:「紅軍爺爺長征時為什麼不喝健力寶,為什麼不吃巧克力呢?」對於他們,長征已成為一個老外婆的傳奇故事。然而隨著歲月流逝,長征精神以越來越深刻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的人們到長征路上去追尋,去思考。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萬中央紅軍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而被迫突圍西行,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歷時兩年整,行程兩萬五千里,途經十四個省,開始了「萬水千山只等閑」的長征。
在長征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紅軍將領的母親,當她看到戰士們吃的是清水煮的樹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帶時,她落淚了。她把自己要飯討來的生芋頭全部倒進了鍋里。就這,竟成為將士們難得的一頓美餐。 「牛皮腰帶三尺長,草原荒地好乾糧,熬湯煮菜別有味,端給媽媽來品嘗。」老媽媽聽著戰士們自編自唱的<牛皮腰帶歌>,掛滿淚花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還有一次過草地,一位在戰斗中剛剛入黨的警衛員,為了搶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獻出了年僅18歲的生命。當他漸漸沉下去的時候,手裡緊緊攥著一塊銀圓,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交黨費。長征中,這樣的事情幾乎天天都有,然而隊伍每天都在頑強地向前,向前……
這就是長征精神,這就是在槍林彈雨,雪山草地之間打不爛,拖不垮的硬骨頭精神,這就是面對敵人的屠刀與誘惑,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的大無畏精神!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民族又開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長征。雖然再沒有雪山和草地,但我們同樣面臨著歷史和時代的挑戰。這種挑戰,是一種更為長期、更為嚴峻的考驗。它表面上看起來並非那麼艱難,那麼壯烈,但要取得勝利,卻是相當不易的。
同學們,當你沉溺於網路游戲,失去自我的時候;當你留連於武打小說,不思進取的時候;當你吃著美味,喝著鮮奶,為超女瘋狂的時候……想一想長征吧,想一想72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說當年所面臨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權的話,而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則是用我們的勤勞和智慧使我們的祖國闊步邁入世界經濟強國的行列。這關繫到當代中國的國際地位,關繫到每一位華夏子孫的命運!作為當代的熱血青年,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遠大理想,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也是一次充滿艱辛的長征,這是時代賦予我們青少年的新的長征!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接過長征精神的光輝旗幟,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同學們,讓我們重踏長征路,弘揚長征精神,努力拚搏,去追尋金色的理想,追尋明媚的春光,追尋火紅的太陽!